郭士建
山东省费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费县273400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不断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畜禽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养殖密度过大,而养殖户也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从而导致疾病的大规模暴发,进而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羊群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几率较高,且传染速度较快,危害性高,影响羊的正常生长发育,易对羊群造成较大损害[2]。其中,传染性角膜炎的发病较为频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特别是在春秋季节,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3]。该病主要通过病羊的眼角膜分泌物进行传播,一旦发病则迅速传播,据统计,发病后1 周内可传播至整个羊群,造成羊群集体患病,给养殖场(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4]。目前,由于一些养殖人员专业水平有限,对该病无法做出及时、准确地预防和治疗,导致该病频发。因此,只有增强对该病的认知,做好该病的预防诊疗工作,才能有效降低羊眼角膜炎的发病率,促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羊的眼角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于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和奈氏球菌等病菌侵染羊的眼角膜而发生的炎症反应。羊群极易受到此类病菌的感染,多数病羊可通过自身免疫力恢复,但是也有部分病羊由于机体的免疫力低下或其他原因导致双角白斑或者双眼失明,该病还影响羊群自身正常的进食活动,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最终导致机体死亡[5]。
羊眼角膜炎的传播率快,发病率高达40%~100%,有2~7 d 的潜伏期。大多数情况下,一只眼先发病,随之传染另一只眼,前期主要临床症状为眼部不适,疼痛并且流泪不止,眼部较为湿润,对阳光较抵触,同时眼角膜呈现高度充血或者红肿状态[6]。随着病情的发展,羊眼部的分泌物逐渐增多,并且由清澈转为浓稠状态,导致病羊的下脸部严重污染,睫毛与眼部皮肤相互黏连,脸部明显发生肿胀,眼角膜高度红肿,发生病变的部位有明显的疼痛反应。在发病2~3 d 后,病羊眼部流泪的频率更高,对阳光更加畏惧敏感,在眼角膜的中间部位开始出现一些白色混浊状态的物质,该物质会从中间扩散覆盖到整个眼角膜,呈现雾状。随着白色雾状物质的覆盖,病羊的眼部视力开始逐渐下降,分泌物变成脓性,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失明,同时眼角膜厚度增加,会出现溃疡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随着病羊眼角膜的不断充血,会出现红色的类似蜘蛛网状弯曲的新血管,同时出现瘢痕[7]。随着视力的不断下降,眼部的疼痛也会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病羊的进食量下降,体重减轻,严重者死亡。
诊断时要避免误判,与鼻气管炎、恶性卡他热和由于外部损伤导致的眼部疾病相区别开。根据眼角膜炎的典型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后,可采集病羊眼部的分泌物进行检测,确保判断的准确性。
实验室检测:在无菌条件下,用灭菌过的采样器采集病羊眼部的脓状分泌物,保存后带回实验室制备成涂片,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干燥处理。干燥后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是否为V 或者Y 字形,杆菌或者短链型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如是则为李氏杆菌或者葡萄球菌感染。同时,在无菌条件下,将采集到的脓状分泌物接种到琼脂培养基(含5%血液)上,在37 ℃培养箱中培养18~24 h,若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为露珠状,外侧溶血,或者圆形且中间凸起的致病菌菌落,且在18 h 后变为金黄色或者黄色,挑起后经革兰氏染色法观察发现为短棒的杆菌或者小球状的球菌,可判断为李氏杆菌或者葡萄球菌感染。
如果经革兰氏染色后效果不明显,经姬姆萨染色发现效果较好,能观测到紫红色或者蓝色的颗粒,且同时在普通琼脂培养基或者血液培养基接种样品,如果在接种后72 h 内都没有致病菌的生长可以判断为衣原体感染。
总之,通过实验室检测判断,能够快速筛选病原体,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在最佳治疗时间内进行治疗。
当确诊为传染性角膜炎后,首先要对病羊进行及时隔离,避免病情进一步扩散,同时对羊圈和周围的环境进行清理消毒,可喷洒一定量的生石灰乳液或者2% NaOH,2 次/d,可连续喷洒4~5 d,做到彻底灭菌。
采用低浓度的硼酸溶液(2%~4%)对病羊眼部进行清洗,并用消毒后的毛巾擦干,再往眼睛中滴入氯霉素、土霉素或者链霉素等药物治疗,若病羊的眼球内存在白内障或出现角膜浑浊,也可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如果病羊的眼部症状较为严重,可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滴加醋酸可的松滴眼液进行辅助治疗,也可将硼砂或者朱砂研磨后加入患病处,并涂抹黄降汞软膏,配合酒石酸泰乐菌素对眼部进行清洗,通常情况下,经过西医治疗后,5 d 左右便可康复。
除此之外,也可采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主要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止痛消肿和清肝明目。药方一:39 g 生地、20 g 菊花、15 g 青子、15 g 草决明、15 g 密蒙花、15 g 山栀、15 g 青葙子、15 g 龙胆草、10 g 黄芩、10 g 薄荷、10 g 黄连、10 g 防风和10 g的甘草,加入1 L 水后进行煎煮,每次给病羊灌服250 mL,2 次/d[8];药方二:40 g 菊花,35 g 黄芩,薄荷、木贼草、石膏、黄连各30 g 和25 g 的车前草,经文火煎煮,冷却后给病羊灌服[9];药方三:1 kg 蜂蜜,200 g 草决明和石决明,160 g 的黄药子、白药子、大黄和山栀,120 g 的防风、薄荷、黄芩、白术、没药、二花、黄连、郁金、菊花、柴胡、山栀和连翘,80 g 的生甘草,经凉水浸泡后进行煎煮,冷却后以蜂蜜为引进行灌服[9]。病羊外部可采用7 g 防风,6 g 白矾和荆芥,5 g 硼砂和郁金,用水煎煮后,过滤去除杂质后对病羊的眼部进行清洗治疗;或者采用顺气穴插枝的方法进行治疗,将病羊保定后,根据体型不同选择3~6 cm 的木棍,横放在病羊的口中固定,在两边的顺气穴插入忍冬藤,直到无法继续插入为止,后将露出的忍冬藤枝剪去,除忍冬藤外,还可采用柳树枝或者榆树条等细枝进行治疗。
羊传染性角膜炎是由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要想做到预防,就要加强对羊群和羊圈卫生的保持[10],应该定期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羊圈内的食槽和羊圈外部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理羊圈内的粪便、尿液和污水等污染物,同时保持羊圈内定期的通风,维持空气的流通,避免氨气的积累。
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工作也是预防角膜炎的重要方式,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以增加羊群的集体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病率。在养殖过程中,饲喂人员应注意根据季节和羊机体生长状况的不同提供合适的饲料,保证羊群生长过程中营养的供给,避免出现营养不良而导致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同时,要对饲料的质量进行把控,避免加入已经腐败变质的青贮饲料,导致羊群肠胃不适,或引发其他疾病。可在饲料中搭配添加多种维生素或者增强免疫力的补剂,在饲喂过程中也可搭配一些防治疾病的药物,从而降低传染性角膜炎在羊群中的发病率。针对大型的养殖场,不同的羊圈应配备特定的饲养人员,方便整体管理。对饲养人员也要加强技术培训,制定相应的饲养标准和操作流程,从而进行科学养殖。不同羊圈内的作业工具应该单独使用,不得混用,从而降低疾病的交叉感染。
对于羊群的饲养,要加强引种检疫,杜绝从疫情地区购买羊只,新购买的羊进入羊圈前要进行检查并隔离饲喂,隔离期间要经过2 次以上的评估检疫,经1 个月观测后确认无任何疾病,方可与其他羊混养。对于患病的羊及时隔离,并在发现后立即对羊圈及其生活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并且随后持续观察羊群1 周以上。
除此之外,在传染性角膜炎发病率较高的夏季和秋季,蚊虫和苍蝇等虫类是传染该病的主要途径,要加强对羊圈内蚊虫的消灭工作。可在羊圈外部安装蚊虫防护网,在内部使用杀虫剂定时杀灭,切断病毒的感染渠道。并根据天气温度的变化,实时调节羊圈内的温度,防止由于温度控制不当而发病。
角膜炎是羊群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传染速度快,潜伏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往往已经出现大规模传播,影响羊的生长发育,不利于羊群规模化养殖的发展,也会给养殖场(户)带来相应的损失。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该病的认知,做好前期的预防处理工作,当发病时要及时与兽医联系,做到快速正确诊治,避免病情恶化和传播,造成额外损失。因此,加强对羊传染性角膜炎的正确诊治,有助于保护养殖户的利益,降低经济损失,维持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