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2023-02-08 18:00王光宇
养殖与饲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嗜血病原猪群

王光宇

辽宁省瓦房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瓦房店116300

猪副嗜血杆菌病由副嗜血杆菌感染所引起,由于病猪剖检以浆膜纤维素性渗出为主[1],故该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目前,该菌只感染猪,尤其是哺乳后期、保育期和育肥前期的猪最易感,临床症状表现也最严重。从未发生过该病的阴性猪群和未接种疫苗的健康猪群,首次感染后传播速度极快,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更高。

1 病原简介

猪副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的球杆菌,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球杆状、长棒状、丝状等。病料组织中的菌体往往带有荚膜,体外培养的菌则多数不存在,该菌不形成芽孢,表面无鞭毛,美兰染色后呈两极浓染。虽然该菌体外可培养,但对培养条件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需含有血清或血液,生长时需要X 因子和V 因子,需氧或兼性厌氧,最佳生长温度为35~38 ℃,pH 微碱性时生长最好,一般控制在7.5~7.8 即可。新鲜病料中分离的菌,首次培养必须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才能生长良好,传代培养后对二氧化碳的依赖度降低。血液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不会出现溶血现象,菌落小而透明,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根据血清学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大致分为15 种血清型,其中以4 型、5 型和13 型临床报道最多,也是导致猪群暴发该病的主要类型。不同血清型毒株间毒力相差较大,最终导致不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猪副嗜血杆菌对热敏感,60 ℃恒温下不到10 min 即失去感染力,超过20 min 就会死亡。

2 流行特征

猪副嗜血杆菌病在全世界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报道,我国主要表现地方流行,河南、山东、四川、东北三省、广东等报道率较高。病猪和潜伏期的感染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猪与猪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呼吸道是病原入侵的主要部位,另外,体表黏膜、消化道、生殖道等也能侵染。有时在健康猪体内也能分离到该病原,这表明猪副嗜血杆菌能以条件致病的形式存在。仔猪、育肥猪和成年猪都能感染,以断奶后不久的猪发病最为严重,其他日龄段的猪有一定耐受性。临床发现的病猪中,有些是单纯副嗜血杆菌感染,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导致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最常感染的病原为支原体、巴氏杆菌、肺炎球菌、蓝耳病毒等,不同场混感的病原不同,相应病死率也会有差别。

3 临床表现及病变

病猪前期精神萎靡,全身不自主震颤,采食量下降,常独卧于圈舍一角,体温可上升至40 ℃以上,反应也变得迟钝。随着疾病发展,病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被毛枯燥无光泽,眼睑水肿,鼻盘、耳根、下腹部、阴门处等因缺氧而发绀发紫,驱赶时呼吸更加困难,发出尖叫,部分猪关节肿胀[2],影响行走,全身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发紫,最后可因窒息和心衰而死亡,临死前呈侧卧状态,有些猪伴发划水样的神经症状。该病的死亡率和猪场管理及猪群的营养状况有关,管理规范的场即使发生该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较低,通常不超过10%。如果管理水平低下,同时遇到其他应激性条件,病死率可超过50%。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下颌部、股前、胸前、肺门、胃门和肝门等处淋巴结肿大,切面紧张,呈灰白色,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沉积1 层纤维素膜,该层膜或透明,或为黄白色,发病时间越长颜色越黄,纤维素沉积越厚。除了腹腔外,关节腔中也充满纤维素液,表现纤维素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还有部分猪可表现筋膜炎、肌肉炎和化脓性鼻炎。

4 预 防

4.1 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切断传播

由于副嗜血杆菌在体外生存和繁殖对营养依赖很强,因此,病原体排入环境中后,只要能控制环境中有机物的量就能降低该病的传播率。猪舍卫生至少每天清理1 次,尤其是病猪排出的粪便、尿液、唾液、血液等。保持猪舍通风和干燥,研究表明,环境相对湿度低于30%时,副嗜血杆菌可在4 h 内自行死亡,无有机物依附的情况下存活时间更短,耐干燥的能力非常差。如果环境湿度过高,则建议在地面常撒生石灰粉,石灰粉主要成分为氧化钙,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转变为碱性氢氧化钙,不仅能降低环境湿度而干扰病原生存,而且其吸湿后的产物氢氧化钙还具有杀菌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新场选址时尽量优选常年干燥、通风良好、环境适宜的地带,以降低感染风险。

4.2 加强全场综合消毒

猪副嗜血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消毒剂都敏感,如消毒乙醇、碘酊、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过硫酸氢钾、苯扎溴铵、火碱、漂白粉等。消毒应根据不同场地,同时结合本地流行特点进行消杀。舍内通常以带猪消毒为主,每天定时消毒1 次,消毒剂可使用碘溶液、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苯扎溴铵溶液等。场内环境用1%火碱溶液消杀,经常有人流、物流的走廊地面撒生石灰,墙面涂刷石灰乳。有该病流行的地区一定杜绝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实在有必要进入时,务必在场门口全面消杀,之后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人员穿戴场内专用安全服进入。发现病猪后第一时间隔离,病猪待过的圈和舍严格消毒。有病猪的猪群在出栏后,为了防止病原对下批次猪造成影响,建议清扫全舍,之后用甲醛进行熏蒸,使环境中的病原彻底被杀灭。

4.3 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还是小型散养场,该病的发生都与生物安全管理不规范有关。引种时最好不要从疫区猪场购入种猪,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种猪场、母猪场、育肥场相互之间距离不宜过远,闭环饲养有利于控制外来病原的传入。病猪解剖要远离生产区域,解剖完毕后尸体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污染的区域喷洒2%火碱进行消毒。实验室采集的病料使用完毕后,在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2 h 以上再销毁。一线员工做好管理,尽量在该批次猪出栏后再出场,不到屠宰场、同行猪场、尸体掩埋场、粪污处理场等地方活动。外来人员和车辆最好在非生产区域接待,需要入场时做好全方位的消毒。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临床实践证明,饲养密度越高,空气相对流通性就越差,同时猪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也会增加,该病暴发的几率就增大。

4.4 对健康猪群接种疫苗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疫苗以灭活苗为主,有联苗和单苗2 种[3]。联苗主要和链球菌苗进行联合复配,如果为程序性预防,则建议使用联苗,不仅可以起到1 针多防的效果,而且还能降低免疫次数,减轻劳动力,降低猪应激反应。如果为针对性预防,则应选择单苗,针对性预防的情况为场周边的其他猪场出现疫情,或正处于该病流行期,或猪场处于疫区,或本场中发现病例、其他猪需要紧急免疫时,优先选用单苗进行接种。实践表明,单苗由于抗原单一,接种后免疫系统识别更为纯粹,免疫效果整体优于联苗。由于该病原的血清型较多,为了最大化控制疫情的发生,笔者建议要么针对本地区流行的血清型选择适合自己的疫苗株,要么选择多价疫苗以增宽免疫谱。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前后3 d不要使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消炎药等。霉变的饲料也要禁止饲喂,防止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影响而出现免疫失败。

4.5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适用于猪群受到感染威胁时,或者猪群中有感染病例需要整体净化时,通过投放敏感抗生素的方法进行预防。为了避免出现猪群应激,药物最好选择拌料和饮水剂型,如氟苯尼考粉、复方阿莫西林粉、恩诺沙星溶液、利高霉素可溶性粉等。药物预防时需要注意,首先,为了达到最佳预防效果,建议首次用药量加倍,加倍目的是抵消肝脏首关效应的影响,同时也能提升疗效。其次,用药需集中使用,即让猪在1~2 h 内把药用完,可以将药拌入少量料中集中采食,或配成高浓度饮水,这样血药浓度会更高。最后,用药时间不低于3 d,因有些病原寄居在呼吸道黏膜表面,药物浓度低,停药后容易再次繁殖,故必须有足够的用药时间才能控制。

5 治 疗

对副嗜血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最佳选择,由于病原集中分布在体内环境,故为了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建议首选注射型品类,这样药物能直接进入机体,通过血液循环快速到达病灶组织而发挥抗菌作用。临床使用最多的是硫酸头孢喹肟、盐酸头孢噻呋、氟苯尼考、磺胺嘧啶钠、氨苄西林等。硫酸头孢喹肟按0.08 mL/kg 肌注,1 次/d,连用3 d 即可康复;盐酸头孢噻呋可按3~5 mg/kg 肌注,连用3 d,病猪能明显好转;氟苯尼考按30 mg/kg剂量肌注,2 次/d,根据疾病康复情况连用3~5 d;磺胺嘧啶钠首选注射液,按20 mg/kg 肌注,2 次/d,连续用药4~5 d;氨苄西林多使用其注射用钠盐粉针,可按10 mg/kg 肌注,每日早、中、晚各用药1 次,连用2~3 d 可康复。当猪场出现暴发式疫情时,感染猪因数量多和抗应激能力低下,不建议采用注射方式,可通过大群集中饮水的方式治疗,既省时省力,又降低了注射过程带来的应激。

6 结语

猪副嗜血杆菌病在我国很多基层猪场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老疫区的猪场,为了控制该病,长期用药预防和治疗使得场内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故兽医人员在治疗该病时,不要完全相信某种药物一定有很好的效果,因不同地区流行的毒株不同,病原的耐药情况不同,同一种药物最终获得的治疗效果也会有差异。为了不耽误病情和提升治愈率,笔者推荐将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作为首选,因该药为第四代头孢类药物,上市时间较短,目前暂未发现有耐药的菌株,且除了猪副嗜血杆菌外,对其他病原菌也有非常好的杀灭作用,有利于控制继发感染,整体治愈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

猜你喜欢
嗜血病原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