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核心要义、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3-02-08 17:21
廉政文化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廉政主体

陈 菁

(南通大学 纪委,江苏 南通 226019)

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高校“主场”,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立足于实践的体现,它为新时代涵养党的政治生态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然而,高校中存在的因权力异化而形成的廉政风险点,对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来了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加强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就成为高校腐败问题的破解之道。

一、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廉政生态建设理论为引领,通过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优化、整体性革新、协同性调节,建构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廉政教育生态,进而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高质量发展。基于不同的价值维度,高校廉政生态建设蕴含着不同的建设内容、建设方式以及建设路径等。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阈出发加以研究,主体、客体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核心要素。总而言之,无论从何种维度讨论,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必须加强对行为主体、客体对象和实践载体的建设。

(一)行为主体: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其廉政生态建设行为主体的核心。行为主体的核心凸显的是高校廉政生态建设要抓住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关键少数”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1]20“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1]544,“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抓住‘关键少数’”[2]543“突出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2]552等等。习近平对“关键少数”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由“谁来建设”或“谁负主体责任”的问题,为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厘清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行为主体,是回答“建什么”以及“怎么建”的逻辑前提。从高校的行政组织架构来讲,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党政领导干部,均是廉政生态建设的行为主体。从校级层面来看,现代大学治理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往往是政策决策者、利益分配者、权力维护者、秩序管理者,他们是高校廉政生态建设行为主体中“关键少数”中的“少数”。从其人数来讲的确不多,但是他们身处关键岗位、掌控公共权力、肩负重要使命,他们的廉政理念、廉政品德、廉政行为的优劣,往往决定着高校党内政治生态的清新与污浊,对廉政生态建设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影响。就高校各职能部门而言,人事处、组织部等职能部门党政领导廉洁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学工处、招生办、就业处等党政领导廉政道德观、廉政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奖学金评定、招生就业的公平、公正性等问题。另外,各个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廉政行为,对师生员工将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无论是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党政领导干部,还是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干部,他们都在特定层面上拥有特殊的权力,一旦权力受到异化行为的侵蚀,必将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他们的廉政观念、廉政意识、廉政行为对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从廉政生态建设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廉政生态建设行为主体的核心,其廉政生态建设核心要义的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二)客体对象:廉政生态的软约束和硬规制建设

在厘清了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行为主体后,根据主客体相统一的内在逻辑,明晰客体对象的指向性是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关键环节。廉政生态具有根本性、恒久性、稳定性以及辐射性的时代表征,它对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必将呈现出明显的效果张力,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廉政自觉。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客体对象是廉政生态软约束和硬规制的内在统一性建设,是系统化的集成性建设。软约束和硬规制主要以“软性层面的道德自律和刚性层面的制度规约”[3]为主体,从思想和行为的双重向度约束和规范高校廉政行为主体,使其思想和行为符合廉政生态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制。

从高校廉政生态的软约束性建设来讲,它是以廉政生态建设的行为主体为对象,对行为主体的廉政认知、廉政伦理、廉政意识以及廉政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旨在使廉政生态的行为主体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是廉政生态建设的“内生态”建设。这种软约束性的“内生态”建设最本质、最核心、最首要的是行为主体的政治信仰建设。列宁曾指出:“政治上有教养的人是不会贪污受贿的。”[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之首,足以彰显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纵览一切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无不是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归根结底在于行为主体政治信仰的缺失。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政治信仰建设,就是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思想认知、道德观念、价值情感、行为意志等方面体现廉政生态的内在约束力。

从高校廉政生态的硬规制建设来讲,主要是指以廉政制度、廉政准则、廉政条例、廉政物质、党纪国法等刚性的规则和制度,规范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权力运行、规约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权利义务、规制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行为取向,使其廉政生态行为主体在制度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它是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外生态”建设。对于廉政生态硬规制的“外生态”建设,一是要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习近平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5]。以廉政制度建设来规制高校廉政生态体系的合理化运行,能够有效遏制腐败滋生的土壤,修复廉政生态的“防火墙”。二是增强廉政物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以廉政场馆、廉政教育基地、廉政作品等物质形态引廉、促廉,发挥廉政物质的聚合功效,激发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廉政行为自觉生成。三是持续推进高校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为根本的国家和政党层面的法治体系得到了不断健全和完善,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对强化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提供了路径遵循,持续推进高校治理的法治化建设,自然成为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载体:数字赋能创设廉政生态建设新样态

实践是主客体相关联的桥梁和中介,客体对象要发挥对行为主体的约束、规范、评价等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载体的中介加以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实践载体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6],为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创设了全新的实践载体。以数字赋能搭建廉政生态数字化平台,制作廉政数字化产品,打造廉政数字校园文化,是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应有之义。

1.搭建廉政数字化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滋生腐败行为的温床也呈现迭代升级的趋势,“腐败行为的隐秘性使传统廉政体制的作用受到限制”[7],倘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监督高校廉政行为主体对公权力的运用,必然会导致公权力的失范,造成高校廉政生态体系的恶化。因此,搭建廉政数字化平台是顺应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用大数据从纵向贯通、横向联通上打通权力运行主体的监控节点,以信息化技术优化和分解公权力操作权限,让行为主体在权力的运行上相互监督、相互约束,规避权力运行中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平台,依法依规在相应平台上向师生员工公示权力主体的职权范围、岗位职责,以及涉及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流程,增强权力运行的规范化、透明度和公开性。

2.制作廉政数字化产品。软约束与硬规制作为客体对象,不会自然产生与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内在关联,需要在二者之间架构起彼此联通的桥梁。诚然,传统的关联方式依然具有现实效能,然而,在数字技术视阈下,廉政生态数字产品以其即时性、广延性、便捷性等立体化优势,克服了传统物态化廉政生态产品时空场域限制的弊端,成为架设廉政生态建设主体与客体对象的最佳载体。如将物态的廉政场馆、廉政书画作品、廉政书籍通过数字技术的加工处理,将其制作成电子化的廉政数字产品,并借助信息媒体技术,通过精准推送,让廉政伦理、廉政意识、廉政制度、廉政物质、廉政准则、党纪国法等软约束和硬规制,在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思想深处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激发廉洁高效的廉政行为。

3.打造廉政数字校园文化。廉政数字校园文化既是催生廉政生态的重要载体,也是廉政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其他组织机构所没有的独特的廉政数字校园文化资源优势。就廉政生态建设的技术主体而言,高校集中了数字化建设专业性强、能力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就廉政生态建设所需的数字资源来看,无论是显性与隐性资源,还是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抑或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高校在数字资源的形式与内容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这些资源优势为打造廉政数字校园文化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物质保障,使其以廉政数字校园文化涵养廉政生态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可行性。廉政数字校园文化以其极强的穿透力、广泛的辐射力、强大的感染力,能够有效地激活廉政资源内在的功能意蕴,并将其传导给廉政生态建设主体,从而涵养廉政政治生态。

二、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现实困境

廉政生态建设是以问题导向为基础而设定的廉政建设目标稳定性的常态化样态。在实践中,这种常态化样态目标的达成,由于受到来自主客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面临着现实困境。

(一)非廉政文化的侵蚀,削弱高校“三不腐”一体推进的聚合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三不腐”一体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不敢腐的震慑力、不能腐的约束力、不想腐的感召力”[8]等“三不腐”产生的聚合效能得到切实彰显,有关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自觉的政治生态氛围渐趋形成。然而,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非廉政文化对部分高校廉政生态的侵蚀,从而削弱了部分高校“三不腐”一体推进的聚合效能。

1.传统腐朽观念对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渗透。虽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其深厚的廉政理念,并且对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发挥着主流价值观的作用。但是,诸如“遇事找关系”“熟人好办事”“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千里为官只为财”等腐败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并且已经侵入高校这方“净土”。特别是在涉及教师职称评聘、中层干部调整、重大项目申报、人才称号评定等重大事项时,“找关系”“打招呼”“请客吃饭送礼”等套路,便会不自觉地诱发高校中个别教师和党政领导干部的腐朽观念,由此便会滋生腐败行为的发生。近年来,部分高校党政领导干部中出现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色交易等腐败问题,无不与传统文化中腐朽观念对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思想渗透有关,从而削弱了“三不腐”一体推进聚合效能的发挥,阻滞了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步伐。

2.新时代的“四风”问题侵蚀高校廉政生态建设肌体。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通过六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使得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为主要内容的“四风”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高校在反“四风”方面取得的扎实成效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近年来,“四风”问题的隐形变异对高校廉政生态建设肌体的侵蚀不容忽视。由反“四风”而滋生的腐败思想的危害性更加大、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深。诸如在反“四风”中出现的格式化认知(如统一的模板格式,甚至相同的话语表达)、材料式整改(如以写书面汇报整改材料代替实际整改)、技术化留痕(如逢搞活动必拍照、报道,只重结果的APP 学习截图)等现象,是“四风”问题的同质变异。以“四风”的新形式来反“四风”的老问题,究其实质是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问题,从廉政生态的角度来讲,就是腐败思想作祟的结果。

3.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隐形侵蚀。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特点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隐形侵蚀,重点聚焦的是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廉政意识不强的廉政生态主体。因为他们拥有一定的人事安排权、利益分配权、资产处置权、工程项目决策权等权力,这就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侵蚀廉政意识不强的行为主体提供了现实可行性,个别人就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大搞利益输送、以权谋私,进行权色交易、权钱交易,进而会严重破坏高校廉政生态建设过程中“三不腐”一体推进聚合效能作用的发挥。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加大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难度

数字赋能为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创设了新样态,丰富了廉政生态建设主客体相关联的实践载体。但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所催生的腐败行为的隐匿性、腐败案件的“裂变式”传播、廉政风险的数字化治理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难度。

1.腐败行为的隐匿性,加大了高校廉政监督的难度。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通过网络载体记录人们的网络行为,在形成规模庞大、类型众多、准确可靠的大数据的同时,也为腐败行为提供了隐遁的空间。高校廉政监督是建设廉政生态的重要途径,往往是学校纪委以巡察方式对党政领导干部、党组织的会议记录、学习记录、实践活动、项目实施等过程性台账资料开展督查。然而,对高校中个别领导干部通过网络空间实施的“虚拟”腐败,仅通过查看台账资料是无法发现问题的。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媒介,让腐败行为变得更具隐匿性,一是助长了廉政生态建设主体走向腐败的侥幸心理,诱使腐败行为的发生更加隐蔽;二是高校对党政领导干部网络行为监管的不到位,容易滋生权力物化、权力异化等思想和行为,为滥用公权力提供了虚拟化空间。腐败行为隐匿性所带来的系列后果,无疑加大了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难度。

2.腐败案件的“裂变式”传播,严重破坏高校廉政生态的整体性建构。高校肩负着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其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一旦出现腐败问题,便会产生“裂变式”的传播效应。近年来,个别高校在“关键少数”身上发生的腐败案件,短时间内在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哔哩哔哩等网络媒体上被广泛传播,甚至冲上热搜头条。这种腐败案件“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使得因腐败对高校产生的负面影响很难直接控制,对高校形象和威望造成的损失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弥补的。更为严重的是,腐败案件的“裂变式”传播,不仅冲击的是廉政体制机制的“防火墙”,而且极大地挫伤了所在高校师生员工对“关键少数”的廉政公信力,它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是对高校廉政生态体系的整体性破坏和系统性冲击。

3.廉政风险的数字化治理,使得高校廉政生态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大数据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主体上网产生规模宏大的数据资源,能否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廉政风险的数字化治理效能。对廉政风险的数字化治理,一方面,高校用于廉政风险治理的数字基础设施和硬件支撑不到位。用于数字技术廉政风险治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高校由于资金紧张,对数字化的信息设备采购和软件开发的资金投入就会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治理主体需要拥有较高的数字素养。纵观高校廉政生态治理主体,在技术切入廉政风险治理的实践中,治理主体数字素养的知识储备不足。数字素养“源于价值观念引导下的知识累积”[9],部分廉政生态治理主体并未形成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廉政风险的数字治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欠缺,导致大量的廉政数据资源变成了数据孤岛,成为僵尸资源,对廉政风险监控无法发挥数据应有的效用。由此可见,硬件设备的短缺和治理主体数字素养的欠缺,使得高校廉政生态建设要适应廉政风险的数字化治理需求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廉政生态的理论阐释和廉政文化资源传播的力度不足

廉政生态的理论阐释和文化传播,是高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基本职能在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场域的集中体现。高校是廉政生态建设理论武装的价值引领地、人才涵养地和资源集聚地。高校在廉政生态建设的学理研究、政策阐释、理论宣讲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生产力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人力资源的集聚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研究成果的丰富性,这三者是生产力要素在廉政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体现,为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技术支持和物力基础。然则,这种生产力的理论式优势,面对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复杂化的系统性工程而言,在理论阐释和文化传播的力度上还相对不足。

一是廉政生态理论阐释的高水平成果相对不足。习近平强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1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就“党风廉政建设”“政治生态”等时代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廉政生态理论的雏形。高校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阐释地和理论成果的拓展地,其理论工作者对廉政生态建设进行理论阐释具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以“廉政生态”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关于廉政生态建设方面的理论成果不足百篇,倘若再以“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期刊”加以界定,其相关理论成果更少。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理论掌握群众的首要前提是对理论的系统化阐释,并以此为基进行理论传播。显然,当前对廉政生态理论研究的相对不足,势必会导致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实践缺乏理论基础。

二是高校廉政文化资源传播的力度不足。高校廉政文化具有“资源蓄能优势、资源激活优势和资源再生产优势”[12]。高校拥有廉政文化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资源,但是,廉政文化的资源优势不等于廉政生态优势,前者向后者转化的关键一环是发挥廉政文化资源的传播功能。高校廉政文化资源犹如一座天然的蓄水池,要使这座蓄水池“动起来”“活起来”,就要通过文化传播中介将其资源优势发挥出来。目前,在部分高校中,各类廉政文化资源彼此之间存在物化梗阻,廉政资源的碎片化、割裂化、孤立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廉政文化资源传播并未能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廉政文化传播的洞穿力、感染力、辐射力被阻隔在物态的场域之中,致使廉政文化资源动能和势能的不足,进而影响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步伐。

三、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实践进路

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是高校内部廉政生态建设主体与廉政生态客体对象之间,通过实践载体使主客体发生内在联动的系统化工程。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不是各要素之间单向度的独立运行,而是廉政生态建设主体、客体对象与实践载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要推动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就要从强化廉政主体自觉、形塑廉政客体生态、丰富廉政实践载体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强化廉政主体自觉: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

前文已述,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主体主要包括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干部,他们是处于不同层级的廉政生态建设的行为主体,相较于高校全体党员干部而言是“关键少数”,但却发挥着廉政生态建设“风向标”的作用。习近平指出:“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13]由此可见,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最核心的是要强化“关键少数”的廉政意识和廉政行为,实现廉政主体自觉,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关键少数”的政治信仰。“定力源于信仰、信仰铸造忠诚”[14],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廉政生态主体抵御腐败侵蚀的天然屏障,政治信仰的锻造要靠理想信念教育来铸就。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廉政生态理论构筑腐朽思想侵蚀的廉政防线,筑牢廉政意识和廉政道德的底线,强化坚决不触碰廉政高压线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廉政主体责任,高校党委、纪委要从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思想源头出发,以理论灌输、示范引领、警示教育等多元化举措,落实“关键少数”的廉政主体责任。三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度挖掘廉政元素,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从而深化廉政生态观念,筑牢廉政思想基础,形成对廉政生态主体的软约束。

2.以廉政主体间的分权制衡,预防权力异化变质。高校中“关键少数”所拥有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其精神实质在于为全体师生谋幸福、谋进步、谋发展。为防止“关键少数”利用手中权力与特殊利益主体联手做空“绝大多数”的权利,应当完善对廉政主体间分权制衡的规制。一方面,依法依规合理化分解人权、事权、财权,形成各项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特别是对“关键少数”中的“少数”自身要明晰权力的界限,在公权力和私人利益之间设置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自觉接受上级纪委的廉政监督和同级纪委的廉政提醒。另一方面,落实廉政责任清单制度,用“绝大多数”的权利监督“关键少数”的权力。高校的廉政责任清单实质上是权力清单,为防止责任清单被束之高阁,变成压箱底的一纸空文,就要发挥“绝大多数”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把法定权力限制在法定范围内,预防权力的异化变质。

3.牢记宗旨意识,提升廉政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关键少数”是廉政生态建设的主体,引领着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方向,关乎高校廉政生态体系各子系统的正常运转。习近平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15]由此说明,“关键少数”在引领“绝大多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作为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关键少数”就要始终牢记宗旨意识,铭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里的“民”就是广大师生员工。廉政生态建设主体的心里要始终装着师生员工这个“绝大多数”,而不是个人的私利或者同为权力持有者的小团体利益,要有对权力的敬畏之心、敬仰之情,做到秉公用权,自觉抵制权力私欲在脑海深处的滋生,用廉政思维、廉政意识、廉政理念挤兑腐朽思想可能的生长空间,提升廉政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

(二)形塑廉政客体生态:以校园廉政文化优势浸润廉政生态建设

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廉政客体对象的软约束和硬规制,对廉政生态主体的自我净化、价值引领和行为自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形塑廉政客体生态,以此推动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廉政生态客体的形塑,要把校园廉政文化独特的应然优势转化为实然优势,进而浸润廉政生态建设。

一是以校园廉政文化的理论涵养优势浸润廉政生态建设。高校在廉政生态建设中占据着理论制高点,对党内政治生态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学理阐释,拥有高度的理论话语权,形塑了高校廉政文化独特的理论涵养优势。这种理论涵养优势是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近现代西方廉政理论、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廉政思想为一体的廉政理论。发挥校园廉政文化的理论涵养优势,首先,高校要立足廉政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理论研究与阐释,不断推动廉政理论创新发展,以契合高校实际诉求的创新理论指引其廉政生态建设;其次,通过廉政理论宣讲释放理论指导实践的魅力,使廉政理论的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转化为指导廉政实践的现实生产力。最后,通过廉政主题展览、廉政影视作品、廉政主题竞赛等活动,将廉政理论植根于廉政生态主体,建构廉政理论思维,提升廉政生态主体的软约束力。

二是以校园廉政文化的实践转化优势浸润廉政生态建设。高校是廉政生态理论的实践转化场,这种转化主要是将廉政制度、廉政准则、廉政条例、党纪国法等硬规制,应用于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廉政监督之中,达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震慑效果。首先,常态化地高擎监督执纪利剑,强化“不敢腐”的震慑。针对高校中的重要部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纪检监察部门要始终做好监管工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让“关键少数”的权力运行的死角,避免因执纪不严、执纪不公而造成权力真空、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其次,优化廉政生态顶层设计,构筑“不能腐”的预防机制。最后,激活校园廉政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夯实“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廉政生态的硬规制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其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廉政主体的行为取向,形成“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激活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就要深入挖掘各类廉政文化元素,综合运用多元化的传播介质,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浸润中荡清思想涤污,实现廉政生态主体的思想升华。

(三)丰富廉政实践载体:搭建廉政生态建设的多元化平台

多元化平台是联结廉政生态主体和客体对象的实践载体,多元化的廉政实践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廉政生态软约束和硬规制对行为主体的道德约束、示范引领和行为导向作用。当前,以ChatGPT 为前瞻的人工智能软件、物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廉政生态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场域,助推廉政生态建设实践载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向,进一步丰富了廉政生态建设的实践载体。

一是构建立体式多元化的线上廉政网络平台。高校廉政生态建设要主动适应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承载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面覆盖广等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将廉政文化资源植入网络平台之中。操作上,要加大主流媒体对廉政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度,如地方高校可将“清廉江海”“清廉江苏”等微信公众号推介至全校范围内加以关注并学习。同时,高校亦可开发符合本校特色,展现本校廉政文化底蕴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将廉政理论、廉政伦理、廉政制度、廉政道德、廉政规则或条例等廉政文化资源融入本校自建平台中。除此之外,高校要加强对本校自媒体的规范化管理,引导自媒体有意识地将廉政元素嵌入到其展播的内容之中。在其形式上,可以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软件,将廉政客体对象的软约束和硬规制加以分解,创设成符合网络平台特点和青年师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从而增强廉政文化资源在网络平台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是打造线下廉政传统平台的合力效应。当前,线下传统化的廉政平台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组织的有关廉政理论宣讲、廉政知识讲座、廉政知识竞赛或测试、各类廉政素养培训等以廉政理论知识为内容的廉政宣介,可以增强廉政生态主体或广大师生员工廉政理论的体系化和系统化,提升其廉政理论素养。同时,借助高校中的实体景观、楼宇场馆、橱窗报栏等建筑物,在不改变其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将其打造为内含各类廉政文化资源的活载体,以无声胜有声的实践载体,营造人人皆知、处处可感的廉政生态氛围,让全体师生浸润在廉政生态文化资源的滋养中。通过理论素养的提升和实践载体的浸润,线下廉政传统平台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共同激活平台的育人功效,形成多元化平台的合力效应,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廉政主体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架构
财政违法行为及监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廉政之歌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
言语主体与庭审转述行为主体的多元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