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浅析

2023-02-08 13:36赵志军
青海金融 2023年11期
关键词:惠农普惠金融服务

■ 赵志军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青海西宁 810001)

一、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一)大型国有银行“科技+金融”带动数字普惠金融成效明显

大型国有银行利用科技优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数字化技术与普惠金融业务结合方面布局较早,成效明显,已逐渐成为普惠金融的领头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战略和产品研发方面,国有大行手机银行已更新至8.0 及以上版本,线上部署了普惠贷款专属产品,重塑了战略定位。如2018 年建设银行提出“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随后针对小微企业推出“惠懂你APP”,其中“小微快贷”成为明星产品,实现自动化审批信贷模式,在“三农”领域打造“裕农通”服务品牌。2019 年农业银行启动“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战略,以互联网化、数据化、智能化、开放化为方向,打造客户体验一流的智慧银行和数字生态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发“普惠e 站”针对“三农”领域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开发惠农e 贷、农银e 贷、首户e 贷等数字化贷款产品。2019 年邮储银行提出加速向数据驱动、渠道协同、批零联动、运营高效的新零售银行转型,发展科技金融、生态金融、协同金融、产业金融、绿色金融,并将风险合规贯穿始终;针对小微企业推出“邮易贷-小微易贷”,针对三农推出“邮易贷-极速贷农贷通”,推出农户普遍授信模式,向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二是在科技资金投入方面,2022 年,建设银行科技投入232.9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3%;农业银行科技投入232.1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邮储银行科技投入106.5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18%。三是在科技人员投入方面,2022 年,农业银行10021 人,占总人数2.22%;建设银行15811 人,占总人数4.2%;邮储银行6373 人,占总人数3.27%。四是在成效方面,2022 年末四大行普惠贷款余额较2018 年翻4 倍,占比29.24%;贷款平均利率较2018 年下降了1 到2 个百分点,在3.81%-4%区间。

(二)农信机构科技实力薄弱,数字普惠金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农信机构普遍面临着当地市场竞争激烈、传统普惠金融主力军的地位被削弱、业务及经营压力存在较大困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存量业务方面,农信机构普遍存在数字化水平不高,各系统各部门数据孤岛问题相对突出,数据分析应用共享水平不高,实现数据价值化难度较大,相比国有大型银行可供使用的产品在数字化程度上发展不够,大部分仍以手工或半数字化操作为主。二是在金融信息科技研发及应用能力方面,农信机构处于数字化转型起步阶段,金融科技应用水平较弱,加之金融科技人才匮乏,金融科技投入耗费资金巨大,导致无论是金融系统建设,还是数字化产品研发能力均落后于大型国有银行。当前各地区农信机构数字普惠建设情况迥异,如2018 年末上海农商银行推出数字普惠信贷产品“鑫e 贷”,围绕家装、购车、教育、旅游等各类消费场景,形成全线上、全客群、全天候个人消费金融服务。2019 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提出以科技引领数字化转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战略,推出集“金融+生活”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2019 年陕西农信社针对个人推出数字普惠贷款“秦e 贷”,2021 年推出小微数字普惠贷款“秦V 贷”,在两款产品体系下开发专属产品,启动农户贷款普惠化、小微贷款专业化、消费贷款场景化、小额贷款线上化转型。2020 年青海农商银行(农信社)上线了纯线上农牧户个人信用贷款“信e 贷”。2021 年甘肃农信联社上线了纯线上个人信用贷款产品“兴陇e 贷”。

(三)青海辖内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做法

辖内农业银行通过“农户信息建档+全线上化运作”模式,将“惠农e 贷”农户贷款作为数字化转型产品全力推进,按照“小额、高频、扩面、上量”的发展思路投放农户贷款。渠道方面按“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工程+互联网金融+流动服务+远程银行”六位一体建设。在部分县派出干部挂职乡村振兴局,在部分行政村设立“金穗惠农通服务点” 办理存取款,贷款还款、养老金缴费、医保缴费、党费缴费、电话费缴费等业务。

青海银行推出“青行兴农贷”,实现线上查询、提款及还款功能,2022 年末“青行兴农贷”贷款余额7.15 亿元。在州、县以及乡镇试点设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普惠金融乡村服务站,以“银行工作人员+村镇普惠金融联络员”组织推动模式,依托“双基联动”办公室服务农牧民。

青海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推出“信e 贷”农牧户个人线上贷款,截至2023 年6 月末,贷款授信余额382 亿元,户均授信9.53 万元。统筹推进惠农金融服务点与“双基联动”办公室建设,两个惠农金融服务平台“双驱动、双提升”,建设惠农金融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了循环贷款还款、手机号转账、银行卡明细查询、取现等20 余项金融功能以及社保和医保缴费、通讯和电费缴费、藏汉双语等多项生活服务功能。2023 年6 月末,建设惠农金融服务驿站28 个、惠农金融服务站601 个、惠农金融服务点2428 个,布设各类助农终端3080 台。通过“双基联动”云办公室开展业务涉及金额达1 亿元。

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及成效

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发展普惠金融成效显著。一是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目前,银行乡镇网点覆盖率达98%,基础支付服务村级覆盖率超99%。二是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提升。2023 年8 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7.8万亿元,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涉农贷款余额54.98 万亿元,增速连续20 个月高于各项贷款。三是金融服务成本不断降低。2023 年8 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8%,较2018 年末下降1.7 个百分点。截至2023 年5 月末,青海省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6%,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3 个百分点。其中,农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5%;农村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3%。全省25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2%,其中15 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前5 个月,全省累计发放金融精准帮扶贷款同比增长27%。辖内农村金融机构投放涉农贷款占全省涉农贷款总量的27.2%,余额和增量均排名第一位,充分发挥了支农主力作用。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2022》显示,2021 年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指数中位数为85.34,较2017 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较东部发达地区低30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速度五年间增长了2.09 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提升的空间巨大。青海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以下优势条件,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一)政策制度保障有力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工作,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青海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的通知》《关于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推进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全省全面推动“数据援青”工作,“大数据绿色发展”逐渐成为青海发展数字经济的新动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省财政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于“数字”所蕴藏的驱动性,创新性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青海省“十四五”金融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的“青信融”平台于2021 年建成投入使用。“青信融”平台围绕构建信息归集、融资增信、政策支持、融资对接、融资评价的“五位一体闭环运行”融资生态圈建设目标,实现了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在平台直接融资对接,信贷业务“一网通办”有效落实了解决中小微企业助企纾困和“六稳”“六保”的工作任务。目前平台注册小微企业3.4 万户,金融机构发布产品390 多个,成功撮合融资突破55 亿元。此外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给辖内金融机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青海通信基础设施基础较为完备

2022 年末全省5G 网络已覆盖所有县城城区、重点场所、商圈等热点区域,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100%。全省5G 用户量达243 万户。全省农村宽带用户总数87.15 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2.32%。已建成1270 个数字化乡村示范村,2025 个乡村信息点,568 个乡村数字化系统。西宁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全省步入全光网阶段,具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网络传输优势。

(三)青海省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有效

青海省自2006 年提出建设“信用青海”发展战略以来,不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信用建设逐步走上了集中、规范、系统管理和运行的发展轨道,全省信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16 年青海成为全国首个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地区。2017 年起,青海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目标责任(绩效)考核范围。同年,设立青海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出台《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制度文件,形成了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基本制度框架。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初步实现信息发布、数据交换、信息共享、联合奖惩、信用服务5 大功能,对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企业、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信用信息服务。2021 年5 月《青海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颁布实施,为推进青海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2022 年末全省累计创评12 个省级信用县,62.28 万信用户,4581 个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信用户贷款余额达281 亿元,不良率仅为0.6%。

(四)“金融惠农服务点+双基联动”工作深入人心

辖内人民银行针对偏远省内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不足问题,集中金融力量开展“清零计划”,通过建设“惠农金融服务点”“惠农金融服务站”“惠农金融服务中心”“惠农金融服务驿站”多种模式精准服务,实现了偏远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2022 年末全省共建设惠农金融服务点8063个,升级改建14 个服务驿站,68 个服务中心,425 个站点,覆盖全省366 个乡镇4156 个村庄。农牧区平均每500 人就拥有一个服务点。发端于青海的“双基联动”模式成为青海金融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 年上半年,全省“双基联动”贷款累计发放1169.67 亿元,惠及81 万户农牧民;建立双基联动办公室3815 个,覆盖92%的行政村。经过十余年的耕耘,“惠农服务点+双基联动”实现了1+1 >2 的效果。惠农服务点不仅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且使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双基联动工作不仅通过整村授信推广使更多农牧民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而且通过基层党组织互建使当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及对策

相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农信机构在数字普惠金融道路上存在金融服务深度不够、数字化程度不够、场景与金融结合不够等突出问题,应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信用评定、双基联动、普惠服务点等方面的优势,找到符合自身实际与本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金融科技数字化应用能力建设

一是要做好金融科技、数字转型规划。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好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场景多元、使用便捷的数字化技术框架;其次,要做好大数据治理,对后台系统进行数据提取和定量分析;第三,要加强业务应用,对客户细分,综合营销等进行数据业务整合、产品服务整合、服务渠道协同及风险统一管理。第四,要改进渠道端,统一操作入口,让客户和员工能够通过一点接入,在全系统之间任意通办。二是要借船出海,加强与外部合作,了解最新的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三是要强化人才培养,建立金融科技团队,提高金融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能力。四是要防范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风险。农信机构应该做好风险模型开发迭代,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金融欺诈等行为。

(二)加强多渠道数字普惠金融获客能力建设

一是要建立〇2〇模式获客体系。农信机构可利用网点多的优势,打造营业网点“线下+线上”相结合的金融模式。线下一方面通过网点转型,解放出更多的人力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加强外拓服务;一方面继续为大多数老年客群、农村居民提供服务及线上产品的体验。通过线下渠道展示二维码,开展线下客户转换,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动。二是要注重新媒体线上数字化获客。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抖音等线上渠道,打通银行与客户的接触点,引导客户了解使用线上业务。三是要通过集群化、社区化增加获客。通过“关键人+团体办理”的形式实现批量化营销,如通过“双基联动挂职副行长+村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村民+产业链(供应链)”等模式实现群体获客,客户只需扫码填写基础资料即可纳入待营销对象,甚至直接在线实时自动化审批。四是要实现信息采集全覆盖、全面化及数字化。农信机构进一步完善整村授信、整小区授信等方式,通过数据采集入口及管理系统,不仅要采集农户的基本信息,还要通过村两委、挂职副行长、小区物业等人员参与采集如不良嗜好等负面信息及荣誉口碑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数据,按标准统一入库,进行系统性加工与管理,实现无感授信、有感反馈、按需提额、便捷增信,循环使用。

(三)加强全流程人性化运营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实现从获客到活客的转化。通过全面了解客户,及时掌握客户动态,给客户精准画像,再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加工,匹配适合客户的产品,推送给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营销指导建议,提高客户黏性和转化率。二是要优化客户体验,开展人性化服务。农信机构可以多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在线申请、审批等服务,减少客户等待时间和业务办理的繁琐程度。三是要做好数据资产建设。数据也是生产力,农信机构应该实现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扩大内外部数据来源,加强数据治理,深挖数据价值,促进数据流通,为给客户精准提供产品和服务及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四是要着力建设与数字化运营相适应的组织机制、研发模式、人才队伍、资源配套,促进业务与科技双向融合,为数字化全流程运营服务提供保障。五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面的宣传推广及知识普及。

(四)加强数字化信用体系能力建设

一是要加快已评定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的数字化系统建设,建成“数字信用户”“数字信用村”。二是要开展信用居民、信用社区、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小微企业等信用评定工作及系统建设,扩大信用体系覆盖面。三是要利用好省内现有“青信融”平台,做实小微“信用评定+非信用信息采集应用”工作。四是要依托省内“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平台信息,对农户家庭的人口、就业、农业生产规模、收入状况等作出较为精确的画像,叠加人民银行征信和政务数据交叉验证,实现信用评级结果易诊断易查询,为客户获得贷款增加信用背书。五是将数字惠普金融内嵌于乡村共建共治,促进涉农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并完善“双基联动”在信用评价、利益协调、纠纷解决等方面的作用,增加线上社会行为信息,拓宽信用评定维度,促进乡村治理中财政、产业等支农惠农政策与信用创评结果紧密结合,提升金融机构普惠信贷能力。六是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及时获取农户生产状况信息,对其生产风险和预期收入进行判断。

(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建设

一是要建立数字普惠产品体系。产品体系应涵盖消费、经营、抵押、担保类贷款、存款、理财等一系列产品,深度挖掘客户多场景需求,实现单个客户的产品交叉销售。二是要加强金融产品品牌化、体系化建设,打造明星产品。以个人数字普惠贷款产品为例,对于贷款额度不高的个人及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为放款对象的贷款产品,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及机器学习等技术,基本实现系统自动审批,便于客户快捷、高效地获取贷款。在推广时对外要宣传统一品牌,便于用户记忆辨别;对内可以根据行内需要进行产品细分及产品内部管理。三是要丰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采取提升客户使用满意度、黏性、速度的方法,扬长避短。如联合设立农技、农资服务站、快递物流、电商销售服务站,定期组织开展种养殖、电商促销知识培训,提供场地,集聚人气,形成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四流合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四是要丰富普惠金融数字化场景。农信机构可以与涉农电商平台、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合作,将涉农金融服务嵌入到农资和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建立“供应链+农业+金融”场景模式。如充分利用青海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契机,打造以牦牛、羊肉冷链、青稞、枸杞等“青字号”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为主体的聚合商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等多主体的产供销链场景金融。结合新能源汽车下乡、绿色家电消费等政策,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植入绿色消费场景中,在加大汽车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的同时,配套优惠政策,促进消费贷款业务发展。积极拓展乡村旅游生态场景、政务类场景、本地化生活服务商圈场景金融服务。在丰富金融功能的同时,增加农资购销等非金融功能,如开展助农直播、带货等电商服务。

(六)提升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建设

一是要提高员工数字化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确保员工能够及时发现和防范数字化业务中的风险。二是要实现精准的风险控制和预警。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打造标准化、模块化的风控模型,建设业务场景全覆盖,实时、智能的风险管控中台。通过对海量的业务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和风险事件。三是要建设自动化与人机结合的风险控制平台能力。对于较大金额贷款,采取系统审批为主,人工参与为辅的方式,针对零售及小微贷款产品,风控中台应支持全自动实时审批;针对额度相对较高的贷款产品,可嵌入人工线下尽调、人工审批等环节,最终完成对客户的额度评估。四是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确保数字化业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猜你喜欢
惠农普惠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科普惠农 晋农优选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