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卓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众声喧哗、多元共生的时代,更是一个百舸争流、内容争鸣的时代。
曾几何时,每家每户客厅的大屏,承载和寄托着人们分享亲情与欢乐的时光。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电视正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人们甚至记不清电视遥控器究竟放在了哪个角落,手机“小屏”已悄悄“偷走”了原本属于电视“大屏”的时间。开机率日渐下降似乎已成定局,很多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随之而来的是广告收入锐减,一些城市台开始关转或合并颗粒无收的频道,致使众多电视新闻编辑面临较大冲击和挑战,不得不离职另谋出路或被分流到新媒体岗位,或主动或被迫转型成为新媒体视频编辑。
笔者结合近二十年的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经历,探讨读屏时代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在转型路上,怎样适应和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媒体融合发展规律,以期抛砖引玉。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新闻人忙碌的身影。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数不清走过多少田间地头、乡村社区、企业工地,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用镜头记录、用笔尖书写人民、记录时代变迁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点点滴滴。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同步,与人民同声,与社会同向,用真情、忠诚和奉献诠释了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方针,不仅被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牢记在了心中,更是一点一滴地落实到了“四力”实践中。新闻编辑工作是我国新闻传媒行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48字”方针是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砥砺前行、温暖而明亮的“灯塔”,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报道立场,牢牢把握政治站位,循着“灯塔”方向不断前行,用手中的笔忠实记录历史,用手中的镜头纵情讴歌时代。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事业的生命,虚假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大敌。对电视新闻编辑而言,其职责决定了所承担的重大责任,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媒体的“设计师”或“守门人”。所以,对电视编辑而言,不仅要求其业务素质扎实过硬,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较强的新闻敏感,特别是具备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事件的是非判断能力,防止编造虚假新闻及“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不良现象出现。
在众声喧哗的读屏时代,不要为了流量,肆意践踏红线,一味地去迎合受众。在任何时候,电视编辑都要牢记,在视频剪辑制作过程中,既不能添油加醋、过度策划,更不能移花接木、导致传播失真,必须从新闻事实出发,按照新闻传播的规律,保持整体和局部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相较于其他媒介,电视新闻的生产流程相对较长,采访需要采编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电视新闻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大众印象中,一个优秀的电视作品,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参与其中的记者、主播也会因为栏目或作品的影响力而使个人的品牌和形象不断塑造、提升。而同样作为主创人员的编辑,则很少被人关注,“出名露脸”的机会相对较少。
其实,电视编辑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杂,是电视新闻生产过程中关键一环。需要电视编辑具备十分强烈的事业心和甘于奉献的“老黄牛”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俯下身子,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读屏时代,信息唾手可得。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保持定力,滚石上山,坚守阵地,在“不变”中应“万变”,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微信、网络、短视频新媒体,外部媒介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媒体融合正从“相加”进入“相融”的深水区,媒介内部不断改革优化,促使从单一传统媒介平台走向跨屏、跨界传播。“移动优先”“用户意识”“台网端微屏共享”,则成为全体采编人员工作考核的“指挥棒”。
以四川宜宾广播电视台“宜宾新闻”栏目为例,作为当地时政新闻的主流栏目,至今已走过35个春秋。自2021年以来,在推进媒体融合改革中,宜宾新闻网与宜宾广播电视台合二为一;2023年5月,宜宾日报社再次与宜宾广播电视台筹备组建宜宾市融媒体中心,并开发建设了新媒体“宜人宜宾”客户端,呈现出新的媒介组织和传播方式,在区域宣传推广中创造出新的话语形象。
按照“移动优先、大小屏共享”采制发布原则,在传统电视新闻栏目“宜宾新闻”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一线采编人员大胆尝试,将视频新闻进行多元化改造,分发给不同新媒体平台,在内容上形成“1+N”多终端分发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在区域内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场。
而此前的传统电视新闻编辑人员,也通过学习培训和轮岗的方式,逐步扭转思想观念、再造工作流程,工作模式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步入媒体融合的深水区。
在全媒体的传播语境下,新闻传播的规律变了,电视新闻编辑的思维观念和协作能力也要跟进,主动迎合融媒体时代发展步伐,在全媒体新赛道上实现思维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才能改进新闻制作与传播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
比如,在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宣传报道中,宜宾广播电视台作为地方主流媒体,从各业务部门抽调统筹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和宜宾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打造“世界动力电池之都”的新图景,先后策划出开幕式暖场片、主题报道、短视频系列以及图文深度报道等作品,其中很多好作品都是在电视编辑参与下,发挥镜头语言的魅力,充分运用视频图文、VR、AR元宇宙+实景、Vlog、歌曲MV等多媒体形式,突出个性化、可视化、互动化,策划推出了《动力100%》《心·动》《奔·赴》等一批内容扎实、形式新颖、表达鲜活的融媒体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转发、点赞量均超10万,对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引发受众共振共情共鸣。
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昔日平面纸媒记者、电视摄像记者、网站采编已经不再有明显的界线,传媒机构内部只有融合的体制和扁平化的结构,打破了不同媒介或同一媒体不同部门间的利益与认同隔阂,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到团队协同作战,新闻工作者的“全媒体系统观念”显得愈发重要。
传统电视节目是一种单向的线性传播,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新媒体平台,与受众交流互动更加方便,信息反馈也更加快捷。这就需要电视编辑从受众角度出发,梳理产品经理的服务意识,在节目内容编排中创新编辑手法、创新表达方式,充分凸显出新闻价值以及视觉美感,有效增强新闻内容的吸附力。
比如,此前“宜宾新闻”常见的“本台短评”多以“字幕+播音”的方式在电视“大屏”上播放,相当于把传统文字评论转化为一个滚动的有声字幕,这样的产品即使放在移动端进行传播,也观者寥寥。
在融合改革发展中,宜宾广播电视台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了“宜宾新闻”“升华论”融媒体工作室,实现生产流程再造,对产品进行“数字化”加工,推出了“主播说宜宾”手机“小屏”栏目,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委和政府的声音,深入做好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的阐释和解读,后期编辑通过精选画面、制作动画、加入背景音效等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的形式,把“视、音、图、文”全方位融入新闻评论中,保证推出的作品有思想、有内涵、有温度,除了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之外,还要做到脍炙人口,让受众能够乐于接受新闻,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并能对新闻多次分享与传播,为“思想和观点”引流。
当然,从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到全媒体编辑,再到具有用户思维的产品经理,并不能一蹴而就,同样需要实践历练和时间沉淀,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时刻关注和把握媒体行业前沿变化的规律性,充分依托现有平台资源,保持好传统栏目优势,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不断去培育自身专业技能的新优势。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持续渗透,才能让作品在受众圈层传播中不断破圈、出圈。
受众在哪里,舆论阵地就拓展到哪里。读屏时代,受众是用指尖来投票的。媒体深度融合,给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也催生了许许多多潜在的发展机遇。在坚守“不变”的基础上,还要主动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技术,探索并掌握全媒体多屏互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在媒体融合深化改革的新赛道上建功立业,为拓展城市广电舆论新阵地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