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风暴”中践行“四力”
——以《农科院专家上门助力小伙种菇》系列融媒报道为例

2023-02-08 01:30:39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科院小伙上门

陈 贞

系列融媒报道作品《农科院专家上门助力小伙种菇》记录的是一位新农人的故事:“95后”王皝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2020年从湖北宜昌三峡大学毕业后报名参军,成为一名空军警卫兵。2022年9月,他退伍后来到湖北宜昌创业,在点军区牛扎坪8组开办了大球盖菇种植基地,成为一位新农人。王皝扎根农村自主创业,种植大球盖菇,但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他种植的蘑菇始终不出菇。2023年2月8日他在网上发布求助视频,希望得到专家指导。在众多网友的帮助下,王皝很快就联系到宜昌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刘世玲,并在专家的上门指导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这一事件在网上热议后,很快引起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的关注并展开跟进报道,推动事件积极发展,一系列短视频等融媒体报道相继推出。在传统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引导下,该新闻被中省媒体相继报道,全网传播量破亿,成为大流量的爆款作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范围、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对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较大影响。此次《农科院专家上门助力小伙种菇》系列融媒报道,则是传统媒体记者敏锐感知热点事件新动向,抢抓新闻后续落点,因势利导,创新作为,将践行“四力”贯穿新闻融合生产全过程的生动实践。

一、脚力:“流量风暴”中既要“跑”得勤,也要“跑”得快

融媒时代“跑新闻”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走基层”“蹲点报道”,还有更多的新闻线索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在互联网上出现。今年2月8日,在宜昌种蘑菇的小伙王皝通过抖音平台发布短视频向网友求助,称自己种的蘑菇不出菇。2月9日,在网友的帮助下,王皝成功联系上宜昌农科院专家刘世玲。2月12日,短视频“专家真的来了”引发现象级传播,短短24小时播放量达500万,点赞量18万。记者盯住该视频已位居热门话题榜首,确认可以持续关注后,立即跟进采访拍摄,率先推出短视频《新农人王皝网上求助 农科专家真的上门了》,当晚编发电视新闻节目《小伙种菇遇难题网上求助 专家上门“把脉开方”》。为了让更多网友了解事件进展,2月14日再次编发短视频《按专家的指导方法打孔后,王皝田里的菌菇果然冒了出来》,当天累计播放量60万+,点赞8000+,评论近千条。

俗话说:好新闻都是用“脚”跑出来的。笔者认为记者除了深入一线亲历火热的基层实践,面对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更应“勤”于“游走”各大网络平台。如抖音、快手、B站、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早已经成为大众信息传递的重要场所,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其中,“跑起来”捕捉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闻素材。另外,要“跑得快”,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瞬息万变,要“快”字当头,移动优先,以专业的新闻报道素养,迅速生产高质量精品,在新媒体平台抢先发布,让受众及时获取最新的权威信息,做到在热点事件中主流媒体不“失声”。

二、眼力:“流量风暴”中既要“看”得清,也要“看”得准

记者通过“脚力”,仅仅走到新闻采访的一线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新闻眼”,善于在“流量风暴”中抓住事件本质,并积极引导舆论。在《农科院专家上门助力小伙种菇》系列融媒报道中,记者没有在网上已有热度的自媒体视频中一味跟风,而是凭着专业的新闻报道素养,除了跟进事件的发展变化,还敏锐认识到单一事件背后更多值得关注的主题,如“科技助农”。从2月8日发布第一则求助短视频,到专家刘世玲上门指导,再到经过专家指导,新菇冒出,多条短视频报道的推出,都传递出科技兴农的时代强音。暖新闻加上大主题,因为主流媒体的强力引导和积极传播,这一事件由小到大,持续发热,以满意的结果和暖心的互动,受到大众好评,成为流量爆款。

互联网的便捷,让巨大的信息量迅速传播,在错失热点新闻第一落点的情况下,主流媒体记者仍需及时响应。要善于在互联网信息资源中挖掘有效新闻素材,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丰富新闻内容,提升新闻时效性和真实性。还要能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找准方向,寻求新闻后续“落点”。最关键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到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在采访现场“看”得清有价值的采访点,在采访对话中“看”得准有力度的回答,实现每个“落点”既有“共情”,又有“共鸣”,以此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拓展报道的厚度,提升报道的温度。

三、脑力:“流量风暴”中既要“想”得深,也要“想”得远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珍贵的思考力,也是更深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在系列融媒报道《农科院专家上门助力小伙种菇》中,记者除了持续关注事件发展,经过深入思考,看到当时正值春耕时节。不误农时保春耕,既是关乎守好百姓“米袋子”和“菜篮子”的大事,也是确保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实事。视频发布的王皝遭遇出菇难题专家上门指导一时间传为佳话。作为新闻记者,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力、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扎实的专业素养,笃定他的故事正契合国家培育“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倡导。同时,近年来群众对“专家”头衔热议颇多,大多建议“专家”少点纸上谈兵,多些实际指导,而农业专家刘世玲的上门“把脉开方”,用行动回应网友关注,赢得网友一致点赞。

基于以上思考,看到新农人王皝与农业专家刘世玲的良性互动和由此带来的可喜结果,记者决定跳出事件本身,将报道视角扩展到更广的领域,于是在推出多个展现事件进展的短视频后,又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出彩新农人》,将新闻主角从一个人放大到一群人,让一个个在田间逐梦的新农人们的故事被大众知晓。新农人王皝的故事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央媒、省媒报道,成功让该事件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这一系列的操作,是新闻记者“想得深”,从“流量风暴”中挖掘出来的新闻“流量”;是新闻记者“想得远”,从个人报道拓展到群体报道,这是由“点”到“面”的延伸,也是思考力的跨越。在短视频传播成为大趋势的现在,虽然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作为新闻记者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力和对新闻点的准确把握,在“流量风暴”中一定不会空手而归。

四、笔力:“流量风暴”中既要“讲”得好,也要“讲”得巧

随着传播媒介和新闻语言更加多样化,新闻工作者对于“笔力”的认识,也不应局限于“写文字”“拍镜头”。在系列融媒报道《农科院专家上门助力小伙种菇》中,记者在多条短视频的生产中,除了抢时效、亮主题,更懂得在表现手法上求创新,将事件当事人的“金句”、动画特效、背景音乐等网络流行元素进行综合运用。同时,在视频素材的使用上,充分利用被采访对象用手机拍摄的原始素材,画面更加鲜活生动,从而引发大量网友参与互动留言点赞。受众在哪儿,媒体宣传就要到哪儿。占领互联网媒体阵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工作,在传统媒体加快推进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新闻报道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适应网络语态与传播形态的新变化,让中国好故事“讲”得好、“讲”得巧,让受众真心喜欢听、愿意听、听得进。

五、启示:在追求流量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地方主流媒体创新突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媒体融合成为多维态势,媒体内部的生产机制不断重构,借此促使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在追求流量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实现创新突破,体现自身价值?

根本出路在于“融”。优质新闻的创作生产,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业务,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的主要抓手。地方主流媒体必须全面加强“四力”建设,推进采编队伍加快形成全媒体意识,将互联网思维和新闻采编业务相结合,创作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新闻产品。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系列融媒体报道《农科院专家上门助力小伙种菇》,是自觉践行“四力”的成果展示,在“流量风暴”盛行的当下,借势借力,“融”出精彩,对于策划创作优质新闻产品,凸显地方主流媒体的“当家”地位,极具样板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力”仍是基本功。互联网时代也是“全民记者”时代。过去只须在“四力”中运用“一力”或者“二力”就可能完成一件优质新闻作品,如今已成为明日黄花,无法同日而语。这就要求传统新闻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必须“四力”并举,全面发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大潮中,练就火眼金睛,去检索和甄别海量信息,获取真材实料;以更高超的真知灼见,拨开海量信息迷雾,去发掘和求证新闻事件的真相,吹糠见米,去伪存真;练就超强大脑,去驾驭瞬息万变的新闻形态,把握新闻主动权;更需通过勤勉的劳作,锻造心血结晶,让好的新闻作品,成为“海量”点击。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既是职业素养,也是责任担当,尤其在当下更显融媒体记者之功力。

当前,媒体融合进入攻坚期,地方主流媒体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革命性重塑,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积极抢占传播主阵地,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全力奏响新时代砥砺奋进最强音。

猜你喜欢
农科院小伙上门
黎族小伙闯“深海”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06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糖业(2022年3期)2022-07-16 08:08:32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糖业(2022年1期)2022-03-31 08:42:22
靠“卖云”年入百万,90后小伙治愈4万人
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 09:02:48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糖业(2021年4期)2021-10-17 11:45:26
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95后小伙火『出圈』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辣椒杂志(2021年4期)2021-04-14 08:28:16
上门可行 诊疗不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生意上门
美上门:“爱美丽”是个刚需
创业家(2015年2期)2015-02-27 07: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