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楠
今年的夏天,对于河南平顶山人来说,市民李晓黎的免费户外演唱如一股清流,为平顶山的夜生活增添了些许文化气息和烟火气。市民将他的演唱拍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今日头条等社交媒体平台,他因声音酷似张学友,迅速在网络蹿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平顶山“张学友”和鹰城“学友哥”,他收获了众多本地和外地粉丝,平顶山也因为他,又“火”了一把。
平顶山日报社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担当起地方媒体的主流舆论引导作用,指派记者进行全方位跟踪报道,通过报、网、端、微等全媒体传播矩阵,将草根网红的文化“流量”转化为地方经济“增量”,助推平顶山的文旅发展。
群众有需要,媒体有响应。7月9日,有网友在微信公众号平顶山微报后台留言:“希望报道下在湛河唱歌的市民,他唱得真好,声音很像张学友。”平顶山微报编辑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给平顶山日报社领导,大家通过沟通商讨,决定指派记者主动出击,抓住热点,联系在湛河唱歌的市民,及时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宣传平顶山正能量。
记者通过网络平台,辗转联系到唱歌的市民李晓黎,并于7月9日和7月10日,全程参与了李晓黎的两场免费户外“演唱会”。7月13日,平顶山晚报以《鹰城“张学友”“邓丽君”夏夜开唱,户外“演唱会”点燃一座城》为题,拿出整版发布相关报道。次日,微信公众号平顶山晚报、平顶山微报和平观新闻客户端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相继转发,阅读量近5万,仅平顶山微报单条阅读量,两个小时就高达2万。同日,记者将现场素材做成短视频,发布在平顶山微报视频号和平顶山日报抖音号,引发网友点赞评论。
平顶山日报社的全媒体报道,顺应了当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持续深刻变革的趋势,在思想性、权威性、及时性、准确性上下足了功夫。关于户外“演唱会”的全方位报道,引来市民和网友的热烈反响,大家在各平台下留言,称赞李晓黎带火了鹰城,丰富了大家的夜生活,也点赞平顶山日报社及时报道平顶山的热点,真正做到了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需求。
好的报道,可以增强用户黏性。网友在留言区各抒己见,字字真切,网友与网友、网友与编辑的互动,增强了用户的黏性,放大了“新闻+”的效应,各平台留言高达数百条。
网友“墨雨无痕”留言:晓黎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自娱自乐唱来这么多的粉丝观众,他像一颗金子闪闪发光,给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增添一分欢喜,为鹰城夜色中增添一抹色彩。网友“阿森那”留言:淄博烧烤、贵州村BA、鹰城学友演唱会,三者以清新姿态,傲娇站位,一举占领了各类头条,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甚至从未有过的新鲜和快意。他们火在何处?我觉得,往小处说,是有感情、有温度的热爱,往大处说,则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实践。
随着平顶山日报社报道的助推,李晓黎的粉丝仅微信群就增至4个,共2000余人。7月13日,他通过个人抖音号进行演唱直播,近两个小时收获了40多万赞。平顶山市区及周边县区的商家开始邀请他进行演出,无偿提供舞台。
得知李晓黎将于7月15日在平顶山市区万达商场进行免费“演唱会”后,平顶山日报社持续发力,接连又在平观新闻客户端、平顶山微报和平顶山晚报、掌上鹰城发布《直击平顶山“张学友”开场前准备工作》和《本周末,鹰城“张学友”喊你免费来听“演唱会”》等相关报道。
记者又与平顶山日报社视频部沟通,决定在平顶山日报抖音号和平顶山微报视频号进行全程直播,1个多小时的直播,吸引近10万人围观。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体现了地方媒体纵深发展成效。让受众可选择的媒体对象变得更丰富,媒体的功能也变得更加“精细化”,多元丰富的呈现形式,也吸引了更多受众。
“演唱会”现场,记者深入践行“四向四做”要求,进一步淬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仅是执笔写文章的传播者,更主动担当起现场秩序维护和统筹的协作者角色。记者联系区城管、商场保安等部门,并邀请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平顶山市爱心飞扬歌友会的志愿者,维持路面交通和现场秩序,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平顶山日报社通过“新闻+活动”“新闻+舆情”等功能模式,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增强自我造血机能。记者深入现场采访,领导协调报纸版面,再次拿出平顶山晚报整版发布《鹰城“张学友”演唱会人气爆棚,近10万人通过平顶山日报抖音号、平顶山微报视频号观看直播》相关报道,从现场氛围,本地市民和外地粉丝反响等多层次,展现了平顶山的人文关怀,能切实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次日,该报道又相继在微信公众号平顶山晚报、平顶山微报发布,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再次跟进转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平顶山日报社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抓住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以全媒体矩阵的形式及时发布动态消息、传递大众声音,起到了稳定大局和民心的作用。
新媒介和富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平台的扁平化,网络门槛的降低,让更多的草根与素人可以参与进来。时代发展和网络助推使普通百姓成为网红,带来了不小的流量和热度。但是,每一个热点、每一波流量都有周期性,流量明星往往是昙花一现,不能持续下去,也没有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像平顶山“张学友”这样的草根网红,是否也会从“顶流”回归到常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平顶山日报社关于平顶山“张学友”的系列报道,引起平顶山市文广旅局的高度重视,平顶山市文旅部门深度介入予以指导,与平顶山“张学友”进行了深入交流,鼓励他为鹰城人民带来更多欢乐,为家乡代言,更好地宣传平顶山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秀丽的山川美景,并结合平顶山“张学友”的特点,从政策、宣传等方面给予了更大力度的扶持。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在平顶山日报社与相关部门的助推下,李晓黎又相继在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各区举办了免费“歌友会”,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让草根网红展示才艺的同时,更多地嫁接平顶山的风土人情和旅游文化资源,逐步将其打造为城市名片,推动平顶山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平顶山日报社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融入市民生活,坚持政治家办报,将草根网红等正能量汇聚成洪流,及时反应、主动出击,通过“报、网、端、微、号、台”一体化全媒体传播矩阵,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顺势打造成民间文化和本土“招牌”,为自身发展和地方文旅发展激活潜在生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达到了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优势互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