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人间第一圆

2023-02-08 05:53柳三更编辑周一泽
东方企业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正月十五灯谜起源

文/ 柳三更 编辑/ 周一泽

谈起元宵节,不少人下意识便想到辛弃疾词作中“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繁丽描写:火树银花般的灯花在黑夜中绽放光彩,悠扬的箫声伴随着鱼灯和龙灯的舞动,一派熙熙攘攘、百姓欢腾的景象。

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一直拥有着独特的寓意,既是家人团圆的象征,又是节日狂欢。既是家节,亦是国节,更因它既赏灯又赏月,在诗文中别有一番朦胧的意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唯有灯、月、人三者互相呼应,才融成中国人心目中专属的元宵佳节。

元宵节的起源

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夜在古代又被称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满月,因而名之为“元宵”。

事实上,关于元宵起源的说法因时间久远而众说纷纭,既有历史典故,又有中国传统的神明祭祀;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道教与佛教的融入,它又染上了一丝宗教色彩;同时,因其是全民性的节日,民间也不断有各种意蕴的节日习俗加入其中。可以说,元宵节是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丰满起来的节日。

一说元宵节的起源与汉文帝有关,传说因文帝平定吕氏之乱时正是正月十五,所以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才有了元宵节。但实际上汉文帝平定吕氏之乱在时年九月,虽然秦汉时期以十月为岁首,但并不以十月为正月,这一说法一向饱受争议。不过在西汉时期,正月十五确已是个受到重视的日子。

元宵节的起源比较广为传播的还有三种说法,一说起源于西汉祭祀“太一神”,一说与佛教的“燃灯佛”有关,最后一种说法则认为与道教祭祀三元有关。

汉武帝曾经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神,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明,也被称为“太乙”或“泰一”,汉代以灯火祭祀太一神,通宵达旦,《史记·乐书》中曾言:“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唐宋时期便认为上元张灯是汉代遗俗。不过汉代的太一神祭祀是在正月初八而非正月十五,太一神的祭祀也常在其他季节举行,这一说法一直是唐宋观点的遗存,但从中确实能看见古人以灯火祭祀神明的习惯。

随着佛教的传入,出现了元宵节起源与佛教相关的说法。自张骞通西域后,佛教开始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到了东汉明帝时,因其教导众生对苦难采取忍耐顺从的态度而逐渐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视。初来乍到的佛家遇上的大敌便是由来已久的道家,两方为了教统必然有所冲突,双方便决定在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前斗法。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的佛教斗法,据佛家记载,这次斗法以道家落败告终。又因为释迦牟尼在大神变月降伏外道,大显佛法神迹,有燃灯供养的习俗,汉明帝便下令在大神变月西方的十二月三十,东方的正月十五这天烧灯供佛。

道教也不甘落后,对元宵节的来源别有说法,认为元宵节之所以被称为“上元节”,与道教的三元之说有关。道教三元说认为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这三个日期既是三官的诞辰又是他们下凡降福的日子,配套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因而正月十五亦有天官赐福的意喻。

虽然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但从种种说法来看,在汉代已经有点灯祈福的习俗,到了南北朝以后更成为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无论其起源如何,此后元宵节慢慢成为人们祈福游乐的重要节日。

夜游观灯

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时已经有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包括祭门、登高和角抵戏等。

元宵祭门时,以杨枝插门,再以酒食祭之,到了傍晚还要“迎紫姑”。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娘,曾是寿阳李景之妾。她不为嫡妻所容,常常从事一些污秽的工作,逝于正月十五日,是为厕神,掌管桑蚕、占卜之事,故而迎紫姑与桑蚕这样的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

元宵登高宴饮也是常见的娱乐活动,值此时节,街上的活动更是精彩,除了角抵戏等戏剧,街上鼓声震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车马繁多,丝竹声阵阵不歇,热闹非凡,但此时张灯尚不是最主要的活动。

虽然元宵赏灯在南北朝已有端倪,但盛行却要等到隋唐时期。隋炀帝大业年间,已有繁盛的灯会了。《资治通鉴》中记载,正月时节,各番的酋长集聚京师,街上有百戏演出,丝竹声势浩大,自昏至旦,灯火光烛照耀天地。北朝以来本有秉烛夜游的风气,男女不拘,于此时共享节日的欢乐,是一种无关身份、道德礼节的世俗娱乐活动。

女性的集体性群游在唐宋时期分外流行,唐代时期的长安城到了元宵节,万年县(长安下属县城)少女妇千余人,在花灯中踏歌娱乐三天三夜,比起汉代的一夜,娱乐的时间有所延长,宋代的元宵开禁时间则长达五天,到了明代甚至达到了十天之久,一直到正月十七才停止。此外亦有走百病的特色活动,妇女们会在正月十六日这天一同群游祈免灾咎、拜佛、看灯,前面有人持香提醒人们避让,称之为“走百病”。唐寅也曾在诗中描绘这一景象,写道:“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可以看到随着宵禁制度的逐渐放宽,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能在节日的夜里享受欢快的娱乐活动。

《观灯图》,宋,李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猜灯谜又称“射灯虎”,射虎本是一项极难的活动,而猜中灯谜和射虎一样艰难,所以猜灯谜便有了“射灯虎”之名,成为文人雅士诙谐笑谑,比拼才智的活动。

灯月团圆

随着看灯夜游一同兴起的还有越来越精湛的花灯制作技艺,以及猜灯谜、吃元宵这几样今天我们十分熟悉的节庆活动。

唐代,看灯活动的盛行令花灯的制作也变得越来越繁复,开始制作巨型的灯轮、灯树与灯楼。睿宗时期制作的灯轮高达二十丈(现约合60 米),锦绣金玉装饰于上,可以燃五万盏灯,可谓富丽堂皇。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曾经命人造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现约合24 米),竖立于高山之上,元夜点之,百里皆可见,其光可夺月色。唐玄宗更是在上阳宫建造灯楼,高一百五十尺(现约合55.5米),在上面悬挂珠玉,有风吹过时,能发出美妙的声响。

到了宋代,人们会在街市上扎起鳌山,在结彩的同时绘以神仙故事,更以草缚龙,形成灯龙。不同的花灯商家各出奇思,争奇斗艳。最出名的要数“苏灯”,上面绘有各色山水人物、奇妙非常,种类也相当繁多,有“无骨灯”“珠子灯”“羊皮灯”等,灯匠更利用蜡烛的热力吹动灯中的纸条涡轮,使制作的纸人旋转如飞,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走马灯。河南的狮子、白象灯,福建的白玉、橘皮灯,南京的夹纱灯也都赫赫有名。

随着唐宋市民文化的不断兴起,猜灯谜也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猜灯谜又称“射灯虎”,射虎本是一项极难的活动,而猜中灯谜和射虎一样艰难,所以猜灯谜便有了“射灯虎”之名,成为文人雅士诙谐笑谑,比拼才智的活动。当时宋代的文人许多都是制谜高手,据传王安石曾制作过这样一则经典的灯谜,“目字加两点,不作貝字猜”,“貝字欠两点,不作目字猜”,前者的谜底为“贺(賀)”字,后者则为“资(資)”字。

宋代开始已经有吃元宵的风俗,周密就曾经在《武林旧事·元夕》中记载当时人们喜欢在节日里吃乳糖圆子,这种浮煮的圆子就被叫作“元宵”,江南人则称之为“汤圆”,时人形容其“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与天上的圆月一同,共喻团圆。

到了明清一代,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有扭秧歌、踩高跷、划旱船等内容。

元宵节是人们祈福、辟邪、游乐的节日,又因其是男女不拘的娱乐时节,常常成为青年男女相遇相恋的场景。随着其发展,游戏娱乐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分量,使它从拜神的节日变成了人民的节日,近代以来,元宵节中团圆的喻意也越来越浓厚。近年来,人们似乎越来越难感受到过年的氛围,年味似乎也越来越淡薄,但不妨让我们放下过去一年来的疲惫,共同在春节的尾声里感受人月团圆的氛围,再度忆起节日的欢欣,共赏万家灯火。

猜你喜欢
正月十五灯谜起源
圣诞节的起源
正月十五夜
猜灯谜,过新年
奥运会的起源
元宵猜灯谜
找不同
猜灯谜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