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鑫 赵晓刚,2
[1.南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2.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广西 南宁 530021]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进攻和到处轰炸,国民政府军队节节败退,致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前线捷报频传,大大鼓舞了亿万中国青年,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相信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因此,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延安成为中国青年的灯塔,成千上万的青年涌向延安。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抗日军事大学和陕北公学人数过多,无法满足青年学子的求学需求,党中央决定由中央青年部部长冯文彬和胡乔木主持开办安吴青训班,由冯文彬任主任,乐少华任队长,朱德担任名誉主任,是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专门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安吴青训班经历3 个发展阶段:初期为“战时青年短训班”,中期为“战时青年训练班”,后期为“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青训班的宗旨:“遵照抗战建国纲领,训练青年工作干部,服务战区、军队、农村,开展青年运动,组织动员青年参加抗战,达到统一青运,完成中华民族彻底解放。”[1]青训班的校训:“坚定刻苦,勇敢活泼,民主团结,虚心切实。”安吴青训班同“抗大”“陕公”一样,实施抗战建国教育,在最短时期内授予青年最低限度的战时军事、政治、文化知识,以多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吸引、团结、教育、训练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组织输送知识青年参加革命。因此,安吴青训班被誉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摇篮,青年运动史上的丰碑”。
在研究方法方面,近年来,“情感史”研究作为新的史学流派,成为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就目前学界而言,部分学者从“情感史”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李志毓在论述了中国现代的文化转型、中国人的精神结构等深远问题[2]。王凛然将改革开放置于情感史的视角下,分析了“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公众层面的情感在改革开放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参与作用”[3]。但目前学界鲜有从“情感史”视阈研究安吴青训班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从“情感史”视角出发,研究抗战时期革命主体的情感状态、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安吴青年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达到的成效。
青年作为易被改造的群体,在革命年代既可以被培养为革命力量,也容易受到其他党派的控制。因此,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进行情感政治动员显得尤为重要。
安吴青年历史境遇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各种政治力量对青年的拉拢、动员和迫害的矛盾之中。一方面,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使得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体中国人民加入抗战洪流,青年成为政治力量竞相争取的对象。正如陈云指出:“现在各方面都在抢知识分子,国民党在抢,我们也在抢,抢慢了就没有了,日本帝国主义也在收买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4]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对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迫害,最典型的是1938 年2月到6 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两次下令,非法解散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民先队总队部、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等13个爱国团体,严禁学生公开举行抗日活动。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青年的迫害,冯文彬在《中国青年的当前任务》一文中犀利地指出彼时青年运动的又一困难在于日寇“设法去麻醉、腐化、欺骗、残杀青年”[5]。正是在这三重政治力量之间,中国共产党急需对安吴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五四”运动以后,青年的思想得到启蒙,但是这种启蒙存在差异性,这使得抗战时期安吴青年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亦具有差异性。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抗战问题态度迥异,使得延安成为无数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到1938 年末有两万青年学生都在等待批准进入延安,这一年一直到秋天都处在一个高潮期,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达延安。”[6]从文化背景来看,当时安吴青训班的学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大中学生,也有半文盲、文盲;有工人、农民、店员、学徒、军人、知识分子;有少数民族、海外侨胞。从地域和职业来看,除流亡学生外,有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等海外回来的侨胞和留学生,还有“产业工人,有贫农,有店东,有小贩,有军官士兵,有党部委员,有工程师,有国术家……”[7]19从阶级属性来看,安吴青年阶级属性复杂,有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也有城市大地主阶级。除此之外,安吴青训班内部还存在国民党派来的一些CC 分子①,他们常常破坏学校纪律,骂人、打人、不上课、骂指导员。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安吴青训班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中国共产党对安吴青训班的学员进行情感动员和情感教育,从而提升安吴青训班学员的政治认同,弥合革命主体的情感差异。
爱国主义情怀在政治话语中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与责任担当、境界高低、胸怀格局紧密关联。“体现的是个体对于祖国的一种心理感怀、价值关怀和担当胸怀。”[8]从哲学逻辑来看,“我”与“他者”“共在”即“共处”于“共同分有的世界”[9],这说明现实的个人是身处社会关系之中的公共性存在,其生存生活发展的空间与社会性质和国家制度密切相关。正是这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国青年将自己的前途融入国家共同体的命运之中,使得中国青年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革命精神。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极其重视引领和教育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企图腐蚀毒害我国青年,消除青年的民族思想,磨灭青年的抗日意志。中国共产党通过演出进步话剧,秘密传唱抗日歌曲,激发青年的爱国情感;通过教育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用血的事实激发广大青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在这一时期,没有哪一个群体能像青年那样深刻尖锐地体验到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并与之斗争。正如毛泽东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题词中写的“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10]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动员无数青年坚决抵制日伪的奴化教育,使得青年成为抗日战争中最活跃和革命愿望最强烈的一支力量。
1.抗战理论教育
青训班正确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抗战路线,实施抗战理论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团结全国各地的青年参加革命。在统一战线方面,“阐扬革命的三民主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巩固民族大团结,坚定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心,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7]23,并以“抗战的军事政治武装青年头脑,增加青年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技能,培养大批青年干部,以适应目前抗战之需要,使他们在神圣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伟大的作用”[11]23。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向学员讲授抗战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科学、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革命问题、民运工作等,目的是增强青年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能力。学习课程有“论持久战”“论游击战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三民主义”等。战时青年运动和任务由冯文彬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由胡乔木讲授,中国农民运动史由刘瑞龙讲授,游击战争和工农红军由经历过长征的老同志讲授。通过具有革命背景同志的言传身教、以理传情的方式,全面调动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抗战事业。
2.国防军事教育
革命战争年代的时代主题是为抗战服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战争动员和军事宣传为基调。安吴青训班遵照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1]40的指示,本着提高安吴青训班青年的军事素养为目的,作出了一系列推进国防教育的举措。在青训班开班仪式上,朱德同志指出:“在今天,革命的青年,如果不学会打仗,决不会把中国弄好,革命绝不能成功。”[12]为了培养学员的实际锻炼和战时知识的能力,学校定期在附近山区举行野外演习,演习后及时组织大家座谈总结[10]73。除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外,不少时间用于实际训练:经常有夜间紧急集合、夜行军、夜袭训练、破坏敌人的交通及通信等训练。开设军事课程,包括操场动作、武器使用、步兵战术、游击战术等实战能力,目的是培养学员参加战斗和指挥战斗的技能。通过一系列国防军事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安吴青训班学员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众多军事人才。相关资料显示,“1938 年到1939 年初,青训班先后组织了7 个战地工作团,每团30 几个男女青年,大的24 岁,小的仅14 岁,他们背着行李和工作用具,奔向战区,到实际斗争中学习”[13]。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对安吴青训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之以国防军事教育,这对于当时应对抗战需要和培养中国共产党军事干部具有重要意义。
3.劳动实践教育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通过劳动实践教育来培养青年,使广大青年树立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1939年5 月,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是正确的”[14]561,不仅因为延安的青年是统一的、团结的,更是因为“他们在实行生产劳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14]569。“1939年,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青训班为了响应边区政府自力更生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开荒生产中开展了斯坦汉诺夫运动,掀起了个人与个人、班与班、连与连的比赛,生产搞得热火朝天,效果非常的好。”[10]40生产委员会创新发展边区政府“劳动模范”机制,有计划地将开始工作的第一个星期规定为“试验周”,第二个星期为“劳动英雄周”,第三个星期为“模范小组周”,第四个星期为“模范中队周”,最后一个星期为“劳动突击周”,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提高每位学员劳动的积极性。“所有这一切活动,总的目标是自给自足,迎接民族抗战更艰苦的阶段,从实际生活里学习组织生产,管理生产,使手的劳动和脑的劳动结合起来。”[15]131正像许多同志总结的:“开荒生产,既是劳动锻炼的好机会,磨炼意志的好场所,又是学习马列主义的好课堂。”[10]54冯文彬在青训班生产远征队出征前的生产动员大会上说:“你们从明天起就要过一种新的生活,这是你们有生以来最大的变化,从明天起,你们真正的站在劳动战线上。”[16]当时还创办了《劳动青年》和《劳动墙报》,以此宣传和报道劳动模范,纠正劳动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因此,安吴青训班学员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培养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进而积极乐观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之中。
4.群众路线教育
延安时期,安吴青训班的群众路线教育遵循一切为了群众的原则,依照1941 年8 月1 日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的标准,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安吴青训班学员在调查研究中进一步增强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具体实践中,战时青年训练班规则中规定:“不得作损害群众利益和其它(他)破坏本班名誉之举动。”[15]37每周星期三下午,学员被分到就近农户帮助秋收,在帮农户干活的过程中进行政治宣传。风陵渡失陷后,为保卫陕西,迎接战争,提高学员实战和实际工作能力,青训班从第五期开始,组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战时农村服务团,组织大规模的军事野营演习,制定了下乡工作大纲,下乡访问要领和地方调查大纲、深入农村,宣传抗战主张,协助党政当局开展组织民众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民众运动的方法,加紧自我教育[15]46。刘瑞龙在《战工团下乡实习工作的总结》中对下乡实习关于群众工作的具体方法做了阐明,指出:“我们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接近群众和宣传的鼓动方式。宣传鼓动的方式和方法,这次最有效的还是化妆宣传、歌咏、敲锣打鼓、器乐和漫画、短剧等,标语和老百姓报也采用了。方式方面,家庭访问和个别谈话是基本的,同时利用一切组织了群众大会,宣传敌人的罪恶。”通过“帮农民挖地,搬土坯,收棉花,撒粪灰,切草……”[15]137使得抗战的思想深入群众,同时还通过个别登门拜访、讲演、指示工作等方法联系上层人士的关系。总之,安吴青训班通过一系列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使得青训班学员真正做到“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17]899。这有利于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植入青年思想工作,进而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政治认同感。
1.内容的政治性
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脱离当时的政治背景自居独处的,而是受到历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安吴青训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18]18的方针,使得安吴青训班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抗战形势,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具体而言,从安吴青训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多以社会科学、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革命问题、民运工作等问题展开讲授。李公朴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提到:“这一时期的课本内容政治方面占百分之六十,主要是打击失败主义、逃亡情绪、一切恐日病现象的内容。”[19]138安吴青训班的娱乐活动主要采取歌颂革命和革命领袖故事及歌谣对学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青训班学员在吃饭的时候教唱革命歌曲,如《陕北小调》《保卫陕西》《张老三我问你》《大刀进行曲》《西北青年进行曲》《国共合作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抗大校歌》等。除此之外,还会对安吴青训班学员讲授阶级和群众的观点。总之,安吴青训班的教学和娱乐紧密联系当时的实际,具有极强的政治导向。
2.行为的创新性
中国共产党对安吴青训班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催人奋发的革命歌曲和创伤性的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催人奋发的革命歌曲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使歌唱者和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团结和唤起民众的精神与意识。毛泽东认为:“‘群众的感情、思想、意志’,能借文艺的传播而‘联合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他们提高起来’。”[17]123在安吴青训班,每个连队都有歌咏干事,班部有音乐家金紫光同志专门指导各连队的歌咏活动。在金紫光同志的指导下,安吴青训班以艺术连为骨干,各连队选拔出优秀的歌唱同志,组织大型的音乐晚会,如“黄河大合唱”“妇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极大地激发安吴青年的革命热情和斗志。情感极其富有感染力,它能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到民众之中,激发民众内心深处的共振。中国共产党在对安吴青训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创伤性的情感表达对青年进行诉苦教育,促进学员形成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共识。
3.过程的内化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结果[20]。内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对象基于主体需要对社会文化和思想作出的主体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在对安吴青训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情感调动和外部刺激将党的理论政策内化于青年之心。在抗战理论教育、国防军事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等教育过程中教育和动员广大安吴青年,使其成为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在日常生活领域,中国共产党将抗战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青年的信仰,并外化为青年的行为习惯。正如毛泽东所说:“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21]
抗战时期,广大青年对自身与政党之间的张力关系认识不仅是基于对政党的纲领、手段、政治目标的理性分析,而且包括他们对革命呈现的各种情感认同和情感表达。
“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2]211在安吴青训班开班期间,由于学员的文化水平和阅历见识参差不齐,导致他们的革命意识也各不相同。为此,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革命话语传递革命思想,进而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意识悄然植入广大青年的思想之中,使安吴青训班的青年在完成培训学习后,大多投入革命的洪流。近3 年的时间里,青训班吸收、培育了1 万多名青年,大批输送到延安,他们在“抗大”“陕公”“鲁艺”及有关部门,或学习,或工作,在革命斗争熔炉中锻炼,在革命大家庭中成长,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培养革命意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努力建构以抗战为中心、以党的意志为指导、以“救星”为标准的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从而形成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群体的情感共同体。正如原中共宝鸡市委统战部部长孙晋回忆:“在青训班的受训,对我的思想和教育很深,我和许多从全国各地乃至归国华侨青年一样,是从这里踏上了革命的征途,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力量的中流砥柱,是民族之光,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立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从而立志要跟党干一辈子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贡献出自己的满腔热血。”[10]47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安吴青训班学员产生了情感共振,进一步拉近了中国共产党与安吴青训班学员之间的距离。
情感要发挥动员作用,首先要将政党的政治目标内化为群体之间的价值标准,其次要创设一系列组织、转换情感的机制,使其为政党的动员目的服务。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及其相关群体进行“情感启蒙”[23]。正是这种“情感启蒙”,使得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安吴青训班,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动员和青年复杂的社会心理碰撞交融,使得青年的情感存在较大差异。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如瞿秋白在《多余的话》里所述:“他们是城市里的波西美亚,高等游民,颓废的、脆弱的、浪漫的甚至狂妄的人物。”[24]面对这样的群体,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战理论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等方式塑造了安吴青年积极、艰苦、向上、甘愿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革命乐观主义心理,摒弃了悲观、散漫的个人主义思想。在青训班学习过程中,不少领导和学员以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对“托派”进行了批判。“通过这样的批判会对同学们教育很大,知道在抗日救亡路线上的斗争是复杂的,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性,同时要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提高阶级觉悟。”[10]101当时青训班学员权秉华回忆:“经过两个多月的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我对党的性质及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党的纪律、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初步的了解。”[10]39因此,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提升安吴青训班学员的政治认同,使得安吴青训班学员从分散走向集中,从而达到弥合革命主体情感差异的效果。
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的主体不是经济人,而是具有复杂社会心理结构的群体。因此,在进行政治动员和宣传的过程中,必须转换革命主体的情感表达,将革命思想内化为革命主体的情感机理,这样才能达到动员的理想效果。安吴青训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情感改造特点,由于安吴青训班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同,导致他们对于自己的情感表达具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共产党通过创伤性情感表达和亲近性情感表达转换安吴青年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创伤性情感表达方面,安吴青训班班歌中唱道:“烈火似的冤仇积在我们胸口,同胞们的血泪在交流。”[15]235又如:“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25]通过一系列创伤性情感表达,唤起了青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对苦难的悲悯,进而激发各种斗志。在亲近性情感表达方面,安吴青训班班歌中唱道:“敌人在迫害你,群众期待你,祖国号召你,战争需要你,你醒,你起,拿起你的武器,学习工作,工作学习。”[15]235通过一系列亲近性情感表达,拉近了中国共产党与青年之间的关系,使得青年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与自己是命运相关的关系。总之,中国共产党对安吴青训班进行情感改造,转换了革命青年的情感表达,达到了教育青年、动员青年的效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青年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安吴青训班进行抗战理论教育、国防军事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从而达到培养革命意识,唤起革命主体的情感共振、提升政治认同感,弥合革命主体的情感差异、内化政治思想,转换革命主体的情感表达的价值成效。除此之外,将情感史研究运用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有利于了解情感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洞察革命主体和政党之间的张力关系。这种研究的转向为中共党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研究提供了指向。
注释:
①CC 份子是指中央俱乐部(The Central Club)的成员,中央俱乐部又称CC 系,是一个政治派系,实力主要分布在国民党中央党务部门,尤其是组织部、中统、地方各级党部和教育系统(尤其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