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奋斗的价值旨归和实践回归
——基于《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思考

2023-02-07 18:28陈见炜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方向群众时代

陈见炜 张 永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

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约而同地意识到: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因素,青年无产阶级的未来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未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在此新征程上,青年应当理解因何奋斗、明确为谁奋斗、明白如何奋斗。1939 年,毛泽东所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至今仍闪耀着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指引新时代青年的奋斗方向。

一、《青年运动的方向》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1939 年5 月4 日,毛泽东出席在“抗大”第五大队坪场举行的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庆祝首届青年节大会”,并作了重要演讲。演讲内容刊载于1939年6月1日出版的《中国青年》第一期,并收入1940 年出版的《青年运动文选》,题目均为《在延安“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在收入1952 年4 月10 日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题目改为《青年运动的方向》。《青年运动的方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相关问题,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肯定了中国青年的革命精神并为新形势下的青年运动指明了方向。

(一)写作背景

结合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与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1937 年7 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自“五四”运动始,每逢危急存亡之秋,发时代先声、奏时代强音的必是青年。经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洗礼的那一代青年已不再是“华老栓”,他们兼具勇气和智慧,呼吁当局停止内战,开展宣传唤醒民众,拿起武器以命相搏,谱写了抗日救亡的青年篇章。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各方势力都深刻认识到争取青年的重要性,在许多青年眼中,国民党是“王朝正统”近在眼前,共产党则“偏安一隅”远在陕北,“一批人报考国民党中央军校,一批人心向共产党抗日军政大学,这两批人平时在学校,因为意见相异,时常争论不休”[2]。经过理性思考和现实观察,一大批青年看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不远千里奔赴革命圣火高燃的延安,延安的青年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1938 年10 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敌手,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抗日前线和根据地的迅速扩大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因此将热血青年培养成具有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优秀作风,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革命骨干成为党的重要工作。广大青年虽然积极参加革命,但部分人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道路,对抗战的形势、青年运动发展方向缺乏深刻认识。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写出《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并作演讲,及时系统地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深刻论述。

(二)主要内容

《青年运动的方向》突出问题导向,通过说理和思辨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中国革命的情况,并指明青年该如何起到积极推动人民革命事业发展的作用。文章条理清晰,围绕青年必须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这一主题,阐述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发展了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思想。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但是资产阶级已经无力完成这一民主革命,占全国人口90%的工人农民才是中国革命的根本力量,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努力,同时团结“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3]562的革命力量,才能实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4]563这一革命目的。二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展望青年运动的未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清晰阐述了“‘五四’运动的革命性意义,正确评价了青年运动在中国革命的地位作用,高度肯定了中国青年“始终站在革命队伍前头”[5]565的先锋队作用。《青年运动的方向》在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那就是全国人民没有充分地动员起来”[6]564基础之上,深刻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那就是像延安的青年那样不但善于团结,而且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不但学习革命理论,研究救国的道理方法,而且实行生产运动。三是分析了抗战新形势及必然胜利的前景。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之所预见,当时的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这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新阶段。在几十年的革命运动中,中国的广大人民进步了,特别是青年进步了,因此只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全国青年和全国人民都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7]569,那么抗日战争是一定要胜利的,也是非胜利不可的。

二、《青年运动的方向》对新时代青年奋斗的指导性意义

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党全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新时代青年从《青年运动的方向》中领悟奋斗价值、明确奋斗方向尤为迫切。

(一)高扬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其决定着政党、国家、社会的发展指向,政治方向正确与否是个体价值是否能够实现的前提。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全国青年应当为此而努力。”[8]563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崇高理想,这一理想的展开和实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历史过程,需要在广阔的时空维度中思索推进,青年必须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付诸实践奋斗。一方面,要真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些青年,仅仅在嘴上大讲其信仰三民主义,或者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不算数的。”[9]566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长久的不是暂时的,既要言之于口,更要坚定于心、付之于行,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真学真信、真做真行、真见其效。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始终确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青年运动的方向》指出:是否愿意与工农结合,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标准、唯一标准。青年必须将人民当成朋友,坚定与人民为伍、为人民奋斗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观照现实: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过程中明确奋斗目标

现实是过去的理想,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理想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对现实生活反思展望基础上的实干奋斗。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0]591-592,这说明社会主要矛盾的运行往往取决于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同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理解及对其转化的敏锐把握,决定党和国家事业能否前进,决定个人际遇能否融入时代发展大局。这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基本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有志青年紧密团结在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矛盾变化意味着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党的奋斗目标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进行全新布局,青年个体奋斗目标的确定与更新也必须紧扣党的要求、时代需求和人民诉求,这是新时代青年奋斗的逻辑起点。

(三)知行合一:在悟透理论的基础上到人民中去推动实践创造

脱离实践产生的理论先天不足,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行之难远。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青年运动之所以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那是因为延安青年致力于求得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毛泽东、朱德等人经常到学校给青年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的实质。除了加强理论学习,还鼓励革命青年参与生产劳动,他们走下田园、走进工厂,为改变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现状而躬身奋斗。如1937年,“抗大”师生青年在凤凰山挖出175孔窑洞来扩建校舍,1939 年,师生开荒两万亩,开展大生产运动。一代代中国青年的奋斗参与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实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现、研究、解决时代课题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斗实践必须以新思想为指引、以党和群众利益为中心、以创新突破为导向、以人民肯定为标尺,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注重学思结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以学促干、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三、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青年奋斗的价值旨归和实践回归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范畴,且以实践为中介。任何价值实现都是对人而言的,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必须通过其社会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共产主义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奋斗实践营造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生态,那就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2],新时代青年需遵循政治生态逻辑,以站稳“人民立场”为奋斗初心,以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为奋斗内涵,把握“到群众当中去”的奋斗方法,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部分青年面临因何奋斗、为谁奋斗的现实困惑

近年来,“摆烂”“躺平”成为青年社会研究的热点和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人说现在的部分年轻人受西方思潮尤其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影响严重,不爱上进爱上香,成了“佛系”的一代。为了解当代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真实情况,笔者依托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思潮对陕西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面向陕西省41 所不同层次高校,现场及线上发放问卷12000份,统计得有效样本11546个。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认同度普遍偏低,其中享乐主义认同率为6.53%、个人主义认同率为9.83%、功利主义认同率为7.43%、泛娱乐主义认同率为5.04%;此外,受访大学生受这些思潮的影响极其有限,其中享乐主义占比为11.31%、个人主义占比为13.65%、功利主义占比为11.44%、泛娱乐主义占比为9.22%。以上结果显示,虽然有悖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思潮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广泛蔓延,但绝大部分青年具备较高辨识能力,对其认同度不高,受其影响也较小。结合新时代具体实践,广大青年投身脱贫攻坚、科技攻关、志愿服务、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应急处突一线,消极避世是极其少数,拼搏奋斗是绝大多数,而“躺平”“摆烂”等更多是新时代青年舒缓压力的解嘲话语。

但是,青年毕竟处于“拔节孕穗期”,这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当今社会转型变革加速演进,来自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家庭的、社会的众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加之部分当代青年求新、求变、求异的时代特质,少部分青年面临着是为了个人物质利益奋斗,还是为人民大众幸福奋斗,抑或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等种种困惑。

(二)站稳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为人类谋解放。虽然每一个社会个体或某一个社会群体都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到或多或少的作用,但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来看,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13]408,凝眸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深知一旦离开人民、脱离群众,将永远失去生机与活力,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才能由一粒种子长成挺拔傲立的参天大树。

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站稳人民立场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人与社会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一方面,青年个体依赖于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源,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呼唤青年挺身而出,以奋斗回馈党和人民的辛劳付出与关心呵护。新时代青年站稳人民立场,就是要心怀“愿忠实为本党服务”的丹心赤忱。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为人民服务,所以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因此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并行不悖、相互统一的,青年要有“听党话,跟党走”的志气和决心,永葆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初心。

(三)明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

幸福并非西方理论中寄托于“彼岸”的“抽象人”的幸福,而是“现实人”的幸福。“人民美好生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时期体现着不同的定位和标准。中国共产党正因为有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才有了发展前行的强大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家一牛,几亩薄田”的淳朴愿景是人民向往的生活,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社会安定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内涵,为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满足;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迈向美好生活的现实阻碍,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民生、安全、环境等方面继续探索突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多方面需要。

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个体幸福与人民幸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新时代青年要向党看齐,心怀“民莫不逸,我不敢休”的现实忧患,面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安稳的现实生活,要着眼长远,勇攀高峰,不耽于安乐,不安于现状,以“见微知著”的意识看待面临的挑战,摒弃自私自利、罔顾人民的世界观,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将贡献国家、服务人民、回应时代作为个人奋斗的座右铭,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造福人民为荣誉,用辛勤劳动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文化基础,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达到个体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四)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价值准则

列宁指出,“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14],这充分说明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能量,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根植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着个人聪明才智的主动发挥和社会生产力的自觉解放。正所谓,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来自群众的经验,善于凝练来自群众的智慧,善于将其熔炼提升为国家意志,形成了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可以说我们党的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回望百年奋斗征程,无论是抗战时期冀中群众创造“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新战法,改革开放初期发端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实践,还是新时代的塞罕坝奇迹,无不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是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做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到从人民的“心声”中找目标,从人民的“呼声”中找办法,从人民的“笑声”中看成效,将奉献印记镌刻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行动上,将个人际遇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

猜你喜欢
方向群众时代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多让群众咧嘴笑
2021年组稿方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