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 佳, 付 烨, 覃静薇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 《纲要》) 提出“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 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1], 这一要求符合学校体育 “发展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 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趣, 完善其人格”的培养目标[2]。 在育体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的, 完善学生健康人生。 2007年国务院发布7 号文件[3], 到2012年的53 号文件[4], 再到2016年的27 号文件[5]。 国家政策的微调源于当前我国学生在校12年一项运动技能都没有掌握的现实。至此, 笔者通过电话采访一线体育教师, 并进入当地部分学校实地考察,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深入分析当前学校体育运动技能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对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审议通过 《纲要》, 会议强调“坚持问题导向, 抓紧补齐短板”[1], 当前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5], 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在校12年不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失去了体育课在学校存在价值。 1903年体育进入中小学课堂, 到现在已有118年的历史, 在这百年多的历史进程中体育的价值在学校中不但没有突显, 反而在弱化, 导致体育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没有知识传授的尊严[6]。 与此同时, 学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掌握基本知识、 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 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年度年会上,出现了 “重视运动技术教学” 与 “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两种观点[7]。 有学者认为 “当前决不是要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而是强化运动技能教学”[8]。 2011 版、 2022 版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2017 版普通高中 《标准》 明确体育课教学内容为 “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可见, 运动技能为体育课核心内容始终没有动摇。 毕竟体育课主要是为了传习知识而设, 因为叫做“课” 或 “课程” 的事物, 就必须有知识在其间作为交流介质.......真正的体育知识, 确实是有的, 那就是运动技术[6]。所以, 体育教学不能离开运动技术而存在, 这一点符合体育学科性质。
2017 版 《标准》 关于教学方式提出 “力求避免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点以及把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开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景之中, 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9]。这是针对我国当前把体育课程系统内容肢解成孤立的变量来研究, 在学校进行 “解剖式” 的教学[10]。 造成这一现状主要受我国 《大纲》 “尝鲜式” 单元内容安排的影响, 以1996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中高一足球安排为例, 课时为17, 教学内容为足球理论知识、 基本技术 (脚背正面、 内侧、 外侧传球、 脚部、 腿部、 胸部停球、直线变向运球)、 组合技术练习 (传球、 接球与运球; 运球、 传球与射门)、 战术及规则 (进攻跑位与防守选位、 传切配合、 二过一配合)、 教学比赛、 考核, 考核内容为接球、 运球、 射门[11]。 从课时和内容安排可以看出, 17 课时安排了15 项基本技战术学习, 平均一节课一项新内容, 这样便让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处于一种尝鲜的状态, 教师基本无暇顾及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战术, 体育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一项对专业运动员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研究表明, 他们每天用于专业训练时间是3 小时, 每周休息一天, 每年是830 小时, 10年是最基本的技能熟练掌握时间和年限保证[12]。 虽然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与专业运动员有很大差异, 但是学生每节课用于练习运动技能的时间是20 分钟, 不符合运动技能的掌握规律。 同时体育教师缺乏教材内容衔接意识, 导致学生在课中什么都学但什么都没学会。 因此,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尝鲜” 式的安排方式不仅不能为掌握运动技能提供时间保障, 更让教学内容碎片化趋于严重。
教师惰性指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 由于对教育现实不满而表现出的抵制情绪, 或因循安逸、 落后思想而不愿改变之前的做法或方式而保持原状态的心理倾向, 或是对一些应做之事拖延、 不愿做[13]。 教师惰性产生的 “泡菜效应” 致使体育教师默契地实施着低质量的或 “放羊式”体育课, 这样的体育课教师已习惯。 正如法国作家托克维尔在 《论美国的民主》 中写到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同过去脱离关系, 无论是自愿的还是无意识的, 人们的固有观念和习惯中都会混合来自教育和祖国传统的观念和习惯”[14]。众所周知, 一节高质量的体育课课前要精心筹划, 课中要示范讲解运动技术、 组织学生练习, 课后还要反思这节课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一节有质量的体育课既要劳心又要劳力。 然而, 有多少体育老师能够认真备课、 写教案、 总结反思, 或提前准备教具的呢[14]? 除主观因素外, 客观因素也让体育教师不能投入全部精力在教学中, 如课多、 担负繁杂的体育工作、 担任 “杂务” 等。 即使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参加体育教学工作,这些初任体育教师在上班后的一段时间有工作热情, 愿意将所学知识和运动技术运用于实践, 但时间一久, 在教学工作中受挫以及环境的影响, 这些初任体育教师逐渐放弃以往的工作热情, 逐步显露出一般体育教师所表现出工作惰性。
大纲时代, 中小学生每年大概能够接触到65.5 个运动项目, 这一数据能够充分说明 “体育教师变成了什么都教“一点点” 的 “万金油”[15]。 当前小学、 初中体育课每学期至少安排三个单元的内容, 高中至少两个单元内容, 体育教师除了教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外, 也要教自己不擅长的项目, 对于自己不擅长运动项目只能选择一些简单内容。造成这一局面原因有三: 第一,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的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校体育每学期安排多个单元内容, 且课时有明确规定, 这种教学内容安排方式对体育教师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体育教师便认为每学期安排多单元内容是合理的, 而对新课程提出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却又无所适从, 为了保险期间, 教学内容还是按照大纲时期的安排方式。 第二、 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水平隐形退化或减弱。 在职体育教师常年教授简单的运动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技能水平也随之下降, 这一点符合达尔文 “用进废退” 理论。 第三, 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水平层次不一。 体育课无任何考核标准, 致使低质量、 放羊体育课盛行, 学生在课中学不到系统运动技术或仅仅学习简单、 基础的运动技术。 这一教学现状致使不同学段或年级的体育教师无法按照 《标准》 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师教学参考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纲要》 提出让学生掌握1 项以上运动技能, 但当前教学内容 “尝鲜式” 的安排、 低质量的体育课等影响了运动技能的掌握。 为此, 根据我国学校班级人数众多的现实教学情况下, 提出了以下实施策略。
日本体育课教学质量高, 课中比赛多、 实战多、 运动量大、 练习密度也大。 同时在单元内容的安排上始终坚持“大单元教学”, 有的单元能够安排一个学期, 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16]。 大单元安排教学内容优点在于系统学习运动技能, 避免了蜻蜓点水的 “尝鲜” 学习, 在课中有时间实践所学运动技能, 不仅增强学生在课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让运动技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与提高。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一直延续大纲时期 “小单元”的模式, 这一安排方式既不能为系统学习运动技能提供时间保障, 也不能按照 《标准》 提出 “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景之中” 的要求去实施教学。 这一现象不仅在与一线体育教师交流中得到肯定, 而且可以从当前高校体育院校用的教材中获得印证, 如水平四排球单元体育教学计划内容安排了正面双手垫球、 正面下手发球、 侧面下手发球、发垫组合练习及教学比赛, 共15 课时[17]。 排球完整基本技术包括垫球、 传球、 扣球、 发球、 拦网等, 这一安排内容方式不仅打破运动技能学习系统性, 而且学生在课中没有去运用所学内容, 不利于运动技能形成。 为此,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对于实用性强、 学生喜欢的项目采用 “大单元” 安排方式, 如篮球、 排球、 足球、 健美操等。 另外, 羽毛球、 网球、 兵乓球虽也具备上述特点,但其对场地要求太高, 一般中小学不具备开课条件。 第二,合理规划 “大单元” 体育教学内容, 形成螺旋上升系统化内容体系, 注重运动技能实践运用。 第三, 体育教学内容与竞赛项目结合, 形成传统、 常规的与体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校级比赛, 增强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力, 激发学生课中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
培养健康教育师资, 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1]。 这是 《纲要》 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期望与要求。 职后教师培训级别有国家、 省级、 地方, 而部分老师表示 “学区教研活动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 我国省、 市、 县都有不同级别的体育研员, 他们负责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事宜, 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 在体育教师中具有一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体育教研员按照惯例每年会组织体育教师讲课、 评课、 学习、 培训,开展教学比赛, 以此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有监督、 督查之责。
狮羊效应说的是 “一头狮子带领的九十九只绵羊能够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九十九头狮子”, 其本意肯定了领导人重要性。 体育教师除了受校长的管辖与领导外, 还要受体育教研员的领导。 当前放羊式的体育课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直接导致 “体育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没有知识传授的尊严”[6]。 要想改变学校体育这种尴尬境地, 还体育课本来面貌, 体育教研员对体育老师的引领作用不能忽视。 体育教研员督促体育教师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体育教研员要利用好各中小学体育组组长, 他们对本校体育教师上课事宜具有组织与领导权。 组织各校体育组组长及各年级优秀体育教师根据 《标准》 及 《体育教学参考书》 计划各学段教学内容, 由各校体育组组长监督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实施, 逐步规范体育课。第二, 为了提高体育组组长综合素质, 体育教研员带领各中小学校体育组的组长熟悉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前沿知识,并带领体育教研员参观学习体育教学开展较好的一些学校,激励体育组组长工作热情。 第三, 体育教研员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比赛, 对于上课较好的老师不仅给予教学能手的称号, 还可以考虑一定的物质奖励, 无条件推荐优秀的老师参加高级别体育教学比赛, 其获得成绩可以成为老师晋升职称的硬件。 第四,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前沿理论知识, 体育教师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缺乏一些理论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聘请学校体育专家讲座, 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
俗话说 “术业有专攻”, 无论是在职体育教师还是初任体育教师所掌握运动技术是在大学期间获取的, 四年时间学习诸多运动项目, 真正能掌握的也仅有1-3 项。 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 “多而杂”, 致使教师 “浅尝辄止” 地教, 学生 “蜻蜓点水” 地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也随之下降, 让其存在价值大打折扣,体育教师的 “真我” 风范几近丧失。 为了提升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专业能力, 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类培训从未间断过,但收效甚微。 2020年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 “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 制定体校等体育系统教师、 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 各地各校可以根据 《意见》 制定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 体校教练员进入校园的柔性政策。 引进这类人员可以达到双赢局面, 一方面这类人员专项专业水平较体育教师高, 可以对本校体育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给予指导和培训, 提升体育教师专项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 这类人员已在社会有一定的知名度, 他们进入学校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在课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促进运动技能教学专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