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西商人的家族教育文化
——以山西商人规程和武氏家书为例

2023-02-07 12:41廖声丰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家书书信规程

廖声丰,孟 伟

(1.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3;2.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太原 0300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有关明清山西商人的历史文献不断,就山西商人学术研究而言不啻是一次新史料的革命。在这些文献中,涉及山西商人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的文献并不少见,其中,尤以两大类文献最为突出:一是山西商人的往来书信,二是山西商人的规程。

关于这一问题,目前笔者所见的成果较少,如乔南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家族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为经世致用而习儒——为入仕而习儒——为经世致用而习儒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1],郭鑫鑫探究了明清晋商常氏德育的内容和方法[2],史良认为明清晋中商人主要从商业经营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入仕教育这三个方面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育,使家族事业得以延续发展[3],这主要是因为过去有关山西商人的历史文献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以山西商人规程和武氏家书为例,进一步探讨民间文献视野下的山西商人家族家风问题,以期能促进科学利用民间文献以及深化山西商人史和山西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山西商人规程和武氏家书简介

目前,明清山西商人文献不断涌现。依据目前可知情况,仅仅通过文物市场流通的各类直接的文字符号类的山西民间文献,大体上不会少于几百万份(件),这些部分资料已经由一些出版社公开出版,为明清晋商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其中,山西商人规程和武氏家书便是其中的重要资料。

(一)山西商人规程

在以祁太平地区为中心的山西商人文献中,有一类文献习惯被收藏界的人们称之为规程。这些规程的内容林林总总、丰富而庞杂,涉及诸多的传统行业和行当。大多以手抄本的形式留存于世,唯在晚清民国时期才有了铅印和油印版本。目前可知,几乎所有的山西商人规程,都出自山西商人家庭和家族。

如,北京晋商博物馆现存的山西商人“规程”文献,有买茶规程、买红黑茶规矩、办杂货规程、办布规程、办货路程规例、颜料规则、海菜杂货谱、集市规程、商业尺牍、各处平码规例、要用读本、粮油坛规,等等。面对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各种“规程”“读本”“底具”“切要”“须知”“谱论”“则例”“规要”等等,要准确分类确实比较难,尤其是山西商人所“随身携带的手摺”类文献(文物)归类到某一类史料,现在尚无定论。但按照其用途,我们可以将这一类的民间性文献归类于山西商人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的范畴。

(二)武氏家书:祁县茶叶商人武振德父子往来书信

现存的武氏家书[4]173-176即祁县茶叶商人武振德父子往来书信,它的特殊性和特色性更多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三十多年的父子之间的书信往来中,蕴涵着一代又一代、无以计数的山西商人代际传承的职业教育、家庭家风等的历史真实细节。

通过对现存的武氏家书整理得知:武振德是山西祁县修善村人,生活在晚清民国时期,同治后期步入商业领域,此后一直从事商贸活动,字号集中在太谷县城,商贸活动主要是在草原的茶叶生意。在他经商期间,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成为了商人,于是,他们在光绪中后期、民国初期的二十几年里,通过书信进行联系的原始文献便被保存下来,我们将这些书信加以专门收集、归类、整理,为了便于展开相关的学术研究,也为了与其他的文献相区别,将其定名为武氏家书。

三、山西商人家族教育文化及其传承

(一)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职业教育——以山西商人规程为重点

山西商人的教育问题,对于明清山西商人500多年的代际传承而言,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是,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的教育问题往往被排除在了教育史之外,而山西商人的教育是山西商人家庭教育与山西商人的职业化教育合二为一的教育模式,也是明清商人教育实践的具体体现——将传统的儒学思想融汇在了商业的实践中,知行合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谨以山西商人的职业化教育的规程为例,通过分析以下几个问题,系统分析山西商人的职业教育。

1. 规程是谁写的?

从现存的明清商人规程看,大部分是山西商人书写的,早期的规程大多是平阳泽潞商人所书写,但是目前存世并不多。清代中后期,祁太平地区的商人更乐意和喜欢书写规程。一般而言,按照版本情况,可以将规程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始规程,即外出商人将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加以记载,其内容较为庞杂、凌乱;一类为专门整理抄写的规程,由于是经过整理而形成的,因此,书写比较规范。

2. 规程中都写了什么?

通过对现存的大量明清山西商人规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行业和行当的规程,具体的内容各异,甚至因为书写人的情形而不同。这些规程通常情况下记载以下内容:1)出外经商的路程情况;2)购置货物的品名、规格、品质、产地、时令、价格等;3)购买过程中的行规、度量衡(平砝)、货币折算等;4)经商过程中涉及水陆码头转输、货运的具体情形,诸如各种脚价、支付办法、保证条款、注意事项等;5)经商过程中涉及税关、厘卡所需要办理的相关手续及其费用等等;6)其他一些细节和点滴,甚至包括各地民情风俗、历史名胜等。总之,举凡山西商人外出经商的环节、事项、要领、规章等等予以记载和记录。表面上看,记载内容应有尽有,相当庞杂。但事实上,每一位书写规程的山西商人更加关注经商活动中最基本事项的规律性总结。规程与文人的游记、日记,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在山西商人的规程中基本没有诸如日记和游记的时间、地点、人物、抒怀等等。

3. 为什么要书写和抄写?

在一些规程中,开篇的时候就明确地给出了书写和抄写的目的:经商活动非常艰难,需要不时地学习、需要处处留心留意,这是为商之道。对于外出异地的商人来说,肯定会遇到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一些问题则是有规例和规范的,只要按照规范、规例、规章、规谱等去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更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了规程在手,随时翻检,则遇事不会慌乱,等等。有关以上开宗明义的目的性,尤其在经过整理而形成的规范化的抄本中更为明确、更为普遍。至于专门抄写的规程,很显然就是后人依照前人的教导和教诲而为经商活动所做的必要准备,抑或随身携带的操作性手册。

4. 规程有何作用?

从教育学角度看,山西商人的规程是山西商人经商活动中用来进行职业培训和学习的规范化文本,抑或还可以直接地作为经商实践所遵循的程式化的操作手册。规程在静态的文本范式方面具有培训学习的教材意义,而在动态的实践方面则体现操作要领的特征和属性。尽管民间性的习惯法、行业规范、民俗风情等有例有规可循,但规程中的规例绝非是按图索骥的教条,而是学习的循序渐进、业务能力和技术技艺的培训、专业化水平提高和具体实践的环节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进号学徒,拜师求艺。任何初始的从商者都需要学习最基础的商业礼仪和知识,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一般化的普遍性原则,每一个行业行当都大同小异,山西商人也不例外。

第二,职业化技艺和素质培训。在商业经营的实践中就行业行当所需而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的专门化的技艺和技术培训,包括将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品质修养等融入其中,所有的流程则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和环节。

第三,外出驻班阶段。山西商人的民间性习惯法中,抑或每一家字号的号规和章程中,学徒结束之后,还必须有一个外出驻班的阶段,相当于做助手的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目的在于对外出的情形有所体验,而这一阶段中,行业规程的操作性手册的功用开始进入到实践阶段,抑或进入实践性补充、修正环节。

第四,独立操作与新的规程。进入到独立操作阶段,也意味着一个山西商人字号的伙友的业务能力业已基本完备,具备了展开商业经营的技能和水准,大体上也与顶身股相对应,每每到了这一时点,规程的真正适用性开始彰显,抑或规程与伙友的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抑或新的规程开始出现,新一轮的书写和总结也意味着代际传承的环节性延续。

总之,在明清时期,山西商人虽然没有专门化的职业学校,但其职业化的教育却从来都不缺乏,恰恰相反,山西商人群体更注重职业化、专门化的教育。这一点正是山西商人能够代代传承、辈辈相继、源流不息的根本所在——在商业活动的实践中教育和学习——从学徒到独立操作的过程,或者三年或者五年,是每一位山西商人个体都必然经历的职业化的人生阶段。而整体的山西商人的具有时代性和代际传承的商业进步,则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规程的出现在无声无息、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和谐而有机地完成。明清山西商人的职业教育融汇在了并没有专门化教育的日常生活和商业实践中。

明清以来的山西商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的业绩,与他们普遍采用合伙制密切相关:其一,山西商人很早就突破了家族和血缘的桎梏,走向了社会化的股俸合伙;其二,山西商人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是在具体的商业实践中完成的,属于合伙制制度和机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的实践性格外鲜明和突出;其三,山西商人的代际传承——职业化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不仅仅在山西商人的字号中进行,更在社会化分工和合作中完成——山西商人群体内部的竞争,从来都是在儒学伦理的和为贵的框架中进行,很少表现出西方社会的赤裸裸的尔虞我诈情形(1)目前,一些文学作品,包括学术文论中,将山西商人的竞争演绎为你死我活的尔虞我诈的计谋,委实是较为典型的文学想象。这种想象,在数以几十万计的现存文献中很难找到痕迹,恰恰相反,专门化分工的链条化经营资料却俯首皆是——山西地区的“民间习惯法”在起作用,山西商人的基础和职业教育在发挥效能。,与此相对应,行业的分工和细化、延伸、链条化等却高度发达。

(二)山西商人的家庭教育与家风传承——以祁县茶叶商人武振德家书为重点

武振德家书,目前所收集共有210余封,这些书信的时间从晚清到民国初期,历时近三十年,真实地记录了武氏父子作为非常普通的山西商人群体中之一类型的半世人生。内容庞杂,但其中不乏父教子的诸多内容和主线,则贯穿始终,抑或称之为特殊的教育形态——一种山西商人特有的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的模式。武氏家书大体上包括如下方面:基础、技艺、专业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家庭生活和人生规划教育;其它方面。

1. 基础、技艺、专业、职业教育

通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山西商人常常需要外出驻班,每次驻班通常为三年,父子之间聚少离多的情形相当普遍。在武氏家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远千里,教授基础的知识。“每询知已来人,悉道汝颇像样,予闻不禁窃喜。予所不放心者,虑尔终带滞(稚)气,执拗之性,禀自先天,本难聚化,尔于此等毛病,切须痛下针砭,时时加意克治,务学圆融活泼,切戒偏执己性。不然将来于此吃亏无底,后悔莫及。”初入商道的儿子,诸多方面都深受父亲挂牵,而书信的书写也是必备的基础知识,为父者不惜在信中示范:“汝今来禀,将‘尊前膝下’并写,亦是蛇足,既写‘尊前’,则不写‘膝下’。既写‘膝下’,则不写‘尊前’。二语乃是一样话头。况与父母写信,总写‘膝下’为当”[4]189-191。

2. 道德伦理教育和思想沟通

传统中国社会儒学伦理至高无上,而儒学伦理却有两大范畴和领域,其一为国家政治之儒学思想,其二为民间社会之行为规范与日常生活。在商言商,武氏父子更在实践的层面践行。从这一意义上讲,山西商人何尝不是儒商?如在《光绪十九年祁县寄庙地书信》中[4]221-223,儿子告诉父亲,“……惟男在号以刻下诸凡颇微顺适,然自己才疏学浅,拙更加执拗之性,与当今尽上协肩语乖谄笑、花言巧语之世甚为不合,若走上水,以时乃为上策,但自己品性难以改变,因而,毋不受滞,盖男年幼虽未经事,入商日浅,屡视凡在上之人,毋弗偏僻。不过,男进永记以来,连头已三年矣,既伊不对,今岁就该开消出号,倘觉对否,或在上之人,垂思宽恕,已觉可用,今年尚许出路乎,亦未敢预了(料)”“至大人来信有云,倘号委差出路,恐男为(未)定亲事,怀恋恋不走之念,请父放心,近凡为商者(2)近凡为商者:地方方言,大意是:只要是商人。,无论初初大手,祁地消俗薄情所谓,总而言之,生意艰难,用人之家寥鲜,但欲觅一栖身,必得恨(很)费许多惆怅,尚讲能与否,实非容易。男为小节,岂肯将终身大事耽脱,断然无误。”“兹于示嘱,出路经商利弊条款八种,皆已敬悉互记,万勿注虑,且夫为商者,无不屈屈受滞耶。乃说已不起,无非为一利字。况一生之营干,尤再无势者,更得努力而进。”

在《光绪二十一年庙地寄祁县书信》中[4]268-272,父亲对儿子说道,“尔之执拗性情,近略改否?予言宜书诸伸(神),时常省察克治,痛下针砭,免父星虑,是即尔之大孝也。尔之写字,有进境否?宜加紧工,切勿再误光阴也。新妇总宜事事教以规矩,全在尔教之于早,令其习惯而成自然,则妙耳。至于闺门内外之界限,极要严谨,尔要常与尔母开说,令其管教尔妻,凡男女之际,最要慎重,不可糊涂。我家祖父以来,本是极好门风,尔先母初到我家,尔祖母时刻操心经管,予回家之日,又多方教训,才得缘样(3)缘样,地方方言,大意是:有模有样、像一个样子、体面的、有身份的。,切要、切要”。

3. 家庭生活和人生教育

任何一个家庭的生活都是多方面的,从尚未成人开始,一系列的教育都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抑或独立生活、工作之后,为父者也总是唠叨不休,每一个家庭大都如此,商人的家庭也不例外,只不过唠叨的形式不同罢了。如在《光绪十八年庙地寄祁县书信》[4]199-202中,父亲在信中写道:“威显儿,凡尔回家,将尔弟妹亦要婉转劝谕,孝亲和气,勤俭之道,久久听惯,自然变化。尔之字艺,观尔来信,不见长进功夫,将此事却要认真,痛下苦工,假若三、四年内,不能效好,恐后无甚效字之日。尔要了然此理,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今年不学当有来年,则耽阁(搁)矣。”

4. 其他方面

所谓的其他方面恰也包括在了以上书信中。书信中所反映出的史料的方方面面的细节,上到国家层面,中到区域社会,下到商铺字号,及至兄弟姐妹、邻居友人等等的方面,更具体到书信传递、物件捎寄、银钱比价、家务琐事等等。总之,历史学的史料价值,尤其是社会史史料、家族史、家庭生活史、商人生活史等等,均在武氏家书中能够看到端倪。

四、结语

山西商人的书信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专门化的经营活动和组织性书信,其二是日常生活方式书信。这两大类都具有保障山西商人代际传承的功能和作用,前者更靠近经济活动,而后者则体现了山西商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也包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等等。武氏家书,作为一个典型的范例,其家庭教育的意义更为凸显。

明清以来山西商人的《规程》别具特色,自成一体,彰显出了明清山西商人的特殊性,其社会化、专业化、专门化、职业化的教育学意义非常明显。知行合一的教育范式秉承了传统中国儒学伦理教育的传统,更在较为纯粹的经济活动中体现出实践性,而其与家族、家风文化的传承则休戚相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换言之,山西商人的家族文化深受带有鲜明区域特征的民间习惯法的支配,并且在合伙制的制度和机制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应,对现代教育的道德、职业、伦理、精神与知识、技艺、能力的有机结合,也即专门化、职业化的教育具有现实性的历史借鉴价值。我们理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猜你喜欢
家书书信规程
基于规程法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四川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出台
清晨忆家书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一封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