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好生活” 的双重意蕴

2023-02-07 05:41:16李宗省
大连干部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实干共同富裕

李宗省

(中国民航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00)

一、“美好生活”的理论意蕴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坚持什么样的理论则会进行什么样的实践。因此,弄清楚 “美好生活”的理论意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意蕴上看,“美好生活”蕴含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奋斗实现美好生活、实干通往美好生活等内容。

(一)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当代中国的新表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再次重申了美好生活不会自动变为现实,需要靠劳动才能实现,任何迟疑、懈怠和懒惰都只会浪费生命和时间,错失创造美好生活的大好时机。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也是人们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属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形式和重要内容,都需要辛勤付出。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1]总书记的话语虽朴实但道理深刻,我们必须懂得美好生活不会自动实现,等待、幻想、依靠都实现不了美好生活,必须通过实践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就是生产创造出新产品,包括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因此,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都需要在本职岗位上辛勤劳动,切不要以为美好生活就是吃喝享乐无所适从,这样作为人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人的生命本质的张扬,自由自觉的劳动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确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用辛勤劳动浇灌美好生活的“土壤”,只有这样美好生活才能“根基稳固”。

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类特有的机能,在人类发展演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人的物种演化过程中,劳动起着使人在自然物种的范围内分离出来的作用,实现了 “人种”在“动物物种”中的提升。其次,在人类长期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和人与人的交往联系中,不仅使人自身的体质、器官等各方面的机能逐渐完善,而且使人类逐渐从茹毛饮血、森林洞穴中走出来,形成了与原始自然相对分离的人类社会。与此同时,人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总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正是由于人的劳动,人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而且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物质生产水平、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不断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靠自身劳动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展史。

劳动创造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资料,大自然的一切馈赠只有与人的劳动相结合才能生产出自然形成物之外所没有的东西,往往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更多则是依赖于自然形成之外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东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是真实可感的,是实体性的东西,然而生产实体产品只能靠劳动,也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发现和创造出更适于人们需要的东西。例如,古代没有手机、高铁、飞机等,正是在人的生产劳动中,勇于探索、敢于劳动创造才生产出了手机、高铁、飞机,如今人们的生活才能如此快捷方便,人民的生活才不断变得美好。虚拟经济虽然不是一无是处,但虚拟经济过高只能归于泡沫,虚拟经济并不能直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 “吃、喝、住、穿、行”。因此,我们必须驰而不息勇于劳动创造,生产出更多更全面的生活资料和实体产品,用于满足人民生活所需,夯实和拓展人民美好生活之基。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指出,德、智、体、美、劳,都是我们经过70多年的总结、5000多年的摸索,才得出的几个字。不难理解,德、智、体、美是从个人基本涵养和素质方面来讲的,是个人成为有用之人、国之栋梁的前提和保障,最终目的是要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成为为人民造福、对国家有用,成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做出贡献的人。

(二)奋斗实现美好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里,中华民族惨遭列强蹂躏,民族凄凄、家国凋零、文明不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我们党成立以来的百余年岁月中,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最终胜利成立了新中国;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获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国家发展需要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新时期获得胜利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我们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人民生活质量日新月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取得了崭新的成绩和高质量的发展。自鸦片战争以后的180余年里,从现实性和可能性上讲,实现中国梦的曙光在今天已经显现。事实上,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奋勇探索、咬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英勇顽强、一往无前、不懈奋斗,才不断赓续了 “伟大建党精神”的基因,谱写了令世人赞叹的新篇章。总而言之,我们的光辉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伟大成就的取得历经坎坷,靠的是奋斗精神不灭、奋斗脚步不停、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坚定勇毅。

事实上,奋斗是贯穿伟大建党精神的一条主线和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坚守建党初心、牢记职责使命,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2]140历史无言,却比任何说教都有力,一切成就都是靠英勇奋斗、顽强奋斗取得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外反动敌人和资产阶级统治仍然存在,唯有努力奋斗壮大自己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生命面对战争的血与火显得格外脆弱,民族面对列强的船与炮不可避免地要惨遭蹂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敌对势力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我们的前进之路可谓是举步维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也是深受国际局势的影响限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如果不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秉持建党初心、赓续建党精神,历史的车轮又怎么能够走到现在? 如果不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我们又怎么能过上今天的生活?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奋斗,要接续奋斗、努力奋斗,只有奋斗才能实现美好生活。

“奋斗实现美好生活”有着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史实根基。奋斗是贯穿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不断推进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中国梦有多么宏伟,其奋斗之路就有多么曲折,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还有很多 “关隘”要过,何以前行,唯有奋斗。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张扬奋斗精神,努力奋斗,勇于奋斗,哪怕 “道阻且长”,努力奋斗就能 “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奋斗到底,实现中国梦自然“未来可期”。正如 “英勇顽强奋斗、持续奋斗、不懈奋斗、长期奋斗、永远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奋斗密码。”[3]有了这个奋斗“密码”,就一定能够 “解锁”人民的美好生活。

(三)实干通往美好生活

如果说奋斗以目标为导向,那么实干就是以“正在做的事”为中心。根据唯物史观,人在现实生活中既是 “剧作者”也是 “剧中人”;同理,人也是将来美好生活的 “剧作者”和 “剧中人”。能否在将来美好生活中当“剧中人”恰恰是由当前现实生活的“剧中人”所决定的,因为美好生活需要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人去创造,当不好现实生活中的“剧作者”,就无法去当美好生活中的 “剧中人”。如何当好现实生活的“剧中人”从而创作书写将来的美好生活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实干连着美好生活,实干就是做好眼前事、解决真问题,实干的过程就是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实干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1.0与Origin 8.5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s,n=3)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家、实干家的作风再三强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特别凸显“实干通往美好生活”这一重要观点。所谓 “实干”,关键在实、重点在干。比如,党中央部署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深刻表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实”的作风、 “实”的前提、 “实”的作用。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 “实”为先。做人求“实”是基本素养,是与人交往、树立形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做事求 “实”是把握规律、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以实事求真、事事求实的态度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我们奋力推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指明了实干方向。实际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是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确证。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实践依据和实干导向,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 “实干通往美好生活”的观点,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 “实”与“干”的关系。首先,“实”是 “干”的基础,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从实出发、以具体实际为根据,走自己的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所谓“实”就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察实事、观实情,发扬党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和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等,即 “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才能为接下来的 “干”取得实效奠定基础。其次,“干”是 “实”的落脚点,问题分析得再透彻、矛盾查找得再准确,不真干、不解决也是枉然。推动社会发展和建设美好生活的关键在于 “改变世界”,即不断解决问题、消除矛盾。最后,二者统一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中。 “干在实处、实在干处”,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所坚持的 “知行合一”的新表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 “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相统一”的新表达,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和相通性。实际上,不管是“知行合一”的观点还是 “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相统一”的论断,都是强调要 “干在实处、实在干处”,要不断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断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不懈 “实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因此, “实”与 “干”二者辩证统一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历史进程中。

二、“美好生活”的实践意蕴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不断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目标,把一切实践聚焦于如何推进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上。质言之, “美好生活”在实践意蕴上坚持幸福指向,始终致力于推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致力于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之路;坚持共同富裕,始终致力于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

(一)坚持幸福指向,始终致力于推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问题始终是一个政党必须思考的根本问题,也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想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即无论是从精神体验还是物质享有方面都能让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满足。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发展提供了主攻方向,我们党坚持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指向,着力解决制约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幸福指向,始终致力于推进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体现在人民立场更坚定、初心使命意识更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就内在要求我们党所制定的一切蓝图规划、方针政策及其思想宣传等各方面都要首先倡导人民 “利益”为重,无疑这个“利益”不是少数人的 “私利”,也不是个人的 “专利”,更不是政党的 “特利”,而始终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可知可感可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就是为了维护人民利益不被侵蚀;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等等就是为了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正是在推进实现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守人民立场的鲜明确证。

坚持幸福为指向,始终致力于推进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从执政党内部来看,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理念意识,始终提醒自己为谁做事、为谁服务,要知道权力来自谁、用权为了谁等问题。说到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有效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推动者和决策者,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不能为了自己而以公徇私、公权私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权力观”。权力和责任始终是成正比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国家公职人员要不断培养和贯彻 “忘我精神”,发扬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作风,以 “是否有利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掌权、用权和检验公职人员是否合格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2]135单丝不成线,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仍是全体人民群众的事业,依靠全体人民群众努力奋斗,踏实工作。根据唯物史观,人类现实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创造,人类生命的存续将不复存在,就更谈不上人民的美好生活。因此,要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指向,一切实践致力于推进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

(二)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致力于走好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之路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致力于走好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之路。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我们的发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而是提质增效的新发展模式,贯彻的是新发展理念,走的是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之路。

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永恒价值追求。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 “靶心”,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致力于走好 “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之路是贯穿 “美好生活”的实践主线。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以实现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面的利益为中心,切实保障好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4]

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之路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道路。首先体现在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发展之路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康庄大道。新发展理念各个方面的内容最终是服务于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实际上,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全面的有机整体,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充满智慧高度凝练的新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范本。值得指出的是,新发展理念最终的落脚点是 “共享”,这就彰显了 “美好生活”的实践旨归。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形态的演进无一不是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推向前进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24虽然我们倡导的创新是各方面的创新创造,尤其是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军事科技实力等方面,但我们任何的创新创造都要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永远牢记各个方面的创新创造都要服从服务于人民的现实生活,服务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坚持协调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必须要协调好产业之间的发展结构,兼顾各部门的比例结构和规模,坚持提质增效、质量为先,打造工业发展的升级版;积极探索研究新兴产业,研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总之,要运用好科学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协调、适度、均衡,必须协调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腾飞,坚决改善 “东起西落”的发展不协调状况;必须协调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改善并努力消除城乡之间发展速度对比鲜明的 “两极状况”,特别重视“三农”问题,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必须缩小各阶层之间的工资差距,坚决避免 “富者累巨万、贫者生活难”现象的出现。总之,坚持协调发展是全面的协调、全民的协调,是全体人民共同奔向美好生活的协调,是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和提高。

我们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构建新的文明发展形态,我们的现代化中最为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核之一。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尤其是工业文明发展以来,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太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谓是到了极度紧张的境地,大自然也时而展现出强大的不可抗力,人类受到了严重惩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2]360因此,我们人类必须深刻反思,必须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我们必须为人类的永续发展计、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计,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迫切任务。实际上,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非是不可兼得的悖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就是美丽、绿水就是幸福” “保护和改善生态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等等。这些论断无一不是从崭新视角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无一不体现出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新型文明形态的重要内容。

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们不断交往、交流、融合,最终走向 “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人类美好生活的最高价值诉求。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将建立在人与人的普遍交往基础上,社会将是一个开放、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人们的交流交往会打破一切社会人为因素所能制造出的障碍。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是进步发展的合作关系,而不再是竞争自私的狭隘关系,每个人都是人类社会的积极成员,地域性的个人将不复存在,世界历史成为普遍的、全面的人类历史。反之,没有这种普遍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共产主义也就只是一种区域性的东西而存在;没有普遍交往的力量就不会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共产主义,至多达成一种狭隘的地域性状态。交往的普遍性是推进实现共产主义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我们本着为全人类谋取美好生活的初心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帮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具体实践,无不彰显了我们秉持合作、发展、普惠、共进的友好理念。我们的开放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为人类谋取幸福生活的好事,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进步、为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2]27

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幻,我们不仅要科学应变努力发展,还要主动求变追求内涵式发展,最终把发展成果落实到人民生活的共享上。我们坚持共享发展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具体来讲,我们的共享是一种全新共享、全面共享、全民共享、渐进式共享。所谓全新共享,就是不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出新的产品,创造出更多自然形成物之外的 “未有之物”,以供给侧物质产品创新不断给人民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方面的 “新体验、新享受”。所谓全面共享,即在经济发展方面、政治民主方面、文化产品享有方面、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生态环境宜居方面等都要提供便捷可感的享有途径,让人民有切实的感受和体会。所谓全民共享,即所有人民都能够享受到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一个民族、一个人都不能落下,不能被忽视。所谓渐进式共享,即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循序渐进同步提高。这是因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14亿多人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也不可能让全体人民在短时间内过上无差别的生活,我们的发展是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发展过程中,“今日胜昨日、明日胜今日”就是朝着美好生活更近了一步。

(三)坚持共同富裕,始终致力于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

民为邦本、重视民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国古代不乏英明君主和众多贤臣能士强调民生对于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注重民生、为人民的生活计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要义。自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根本上也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好。我们坚决反对割断历史看问题和任何否定历史史实的虚无主义。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我国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和国防安全基础等。坦诚地讲,经过 “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国家凋敝、人民的生活一穷二白,从理论上看我们确实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因此,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立足于当时国家凋零的现状,反思国家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坚决摒弃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喊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时代最强音,强调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当务之急就是发展经济搞生产,因为物质资料匮乏就谈不上人民的美好生活,也谈不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率先从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问题入手,逐步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从物质生产关系方面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事关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根本性问题。认识需要一个过程。1992年邓小平同志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不难发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是充满哲学智慧的辩证命题,内在包含着方法与目的、现实与未来的高度统一,方法和现实运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社会主义不允许贫困,也不允许一部分人富有另一部分人贫困,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5]172只是鉴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实问题,我们只能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策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解决我国贫穷问题的道路可走。经过4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富起来了,但并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发展起来后所面临的国际国内问题更为复杂、世界局势更为严峻。进入新世纪的前10年,就国内问题而言,国家总体上是相对富起来了,但只是少部分人富起来了,总的说来,还有很多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未得到满足。事实上,我们只走了社会主义本质所指明的一小部分路程,我们只是生产力明显提高、少数人富了起来,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我们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缩小贫富差距、做好共同富裕的大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至关重要的时代课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高点布局、协调推进、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对落后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大力扶持,逐步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6]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继续奋斗开启推进共同富裕新篇章的起点。当前,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共同富裕,始终致力于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7]因此,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整体上推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之策,是指引全党、全国和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灯塔,是必须明确并付诸实践的现实性任务。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必须注重的关键性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始终致力于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在新时代有着崭新的内涵。具体来讲,我们新时代所坚持的共同富裕有着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绝对贫困和整体性区域贫困已被消除的基础之上;我们所坚持的共同富裕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是共同但有差别的共同富裕,并非是坚持整齐划一的标准,我们要不挫伤富者更富的激情、扩大中间群体收入水平、改善和保障好落后群体的生活水平;只有坚定人民立场,时刻为人民谋利益,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持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没有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就谈不上民族复兴;没有民族复兴,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没有根本保障。因此,我们说为民族谋复兴与为人民谋幸福是整体和部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每一个特殊的部分都是融合于整体的普遍之中的,民族复兴的现实表征就是每个人都能过上美好生活。

总而言之,坚持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是 “美好生活”观的实践旨趣。我们的共同富裕虽然具有特定的内涵意蕴,但本质上是推进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经阶段,这也是由我们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一言以蔽之, “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133坚持好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才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有助于推进共产主义运动顺利前进,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新的理论发展,从而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实干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8
做事应经得起“火炼”——实干不能玩“虚”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8
三八妇乐 实干为要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实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