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焕新服装设计
——切入思政理念运思

2023-02-07 00:49:52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瑀
艺术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思政传统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瑀

一、传统文化精神的“蕴藏”传承

刘魁立教授曾指出:“当前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广泛的和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时代的赐予,也是非遗的幸运。”非遗传承是个文化整体性现象,是随着时代发展活态流动变化着的。在2022 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上久楷·边惠中的装设计师边惠中以《无为》为主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宋锦融入2023 高级定制全新系列之中。发布会取意庄子的“无为”之道,执取宋锦在现代实用场景的诗意表达。系列服装的用色、线条及裁剪尽显人品本然、只是本然的极处,显现“本当如此之性”的态度。设计师推重自然为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联结人与自然界能量的一种基本关系,设计师通过宋锦提花等非遗传承工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象的花香结实、潺潺流淌、生存生机的哲学情思。中国非遗工艺及其文化已经成为时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非遗潜力文化的内核,证明了以民族特色为载体的服饰更符合文化心理需求和深度知识再生的趋势。当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非遗时尚时,也便有更多人成为非遗文化融合的践行者。国内设计师品牌们不断思考将非遗融入到现代服装之中,在非遗工艺中找寻属于符合品牌的时尚符号与文化的新观点,从而实现工艺的传承与传播。设计师品牌Messential 正是如此,品牌从2014 年创立至今,一直在融汇东西方时装设计的平衡点,基于东方美学视角来解读传统与当代的人文工艺前沿。以及精心策划保留中国传统设计的同时,辅以现代创新的新科技、新材料、新手段。并将非遗加以传承这些充满历史底蕴的艺术文明瑰宝表现的新建构。

二、传统文化输出的创物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元素既有成为民族、民俗传统的具象表现,也保持了自身文化语义和美学内涵的特殊性。介入当代社会现实的时空环境的智识转换,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浩繁广量,寓意艺术表现力万千的媒介,进行判断性思考转换当代“新生”并非易事。学习传统不是抄袭传统,当代中国人的设计贡献和智慧贡献,“逼迫”执行展现出来都是前人的领域与结晶,或以某种形式上的浅层静态移植,那就失去了当代创新的价值。对于传统文化历史被加速的挖掘与编写下,当代设计应该消解局限,站在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上,究其本质,思考中国内涵、意义、观念或思想智慧,在非遗传承视角中,把传统元素为基础,揭示“形”的精髓在当下某种制度化的延续,展现传统文化元素在“规范”精神世界转化下的生命力。传统焕新不是摧枯拉朽。当代服饰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下,加之西方文化维度的介入,有部分设计完全无限度改良非遗成异国款式的服饰,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非遗文化引入大众视野,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方式的应运而生。非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艺术与仪式表达,是依靠人民的创造与创新,应在其基础上引发出实用价值而不是淡忘。

三、非遗传承的多方面协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事实的传播路径,是需要人们开始走进一个新时代——建立文化生态系统,保存历史文化进程及人类的思想意识的多样性。需要社会多方支持,促进活态传承创新。传承系统的驱动主体构成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的动力系统传承人和设计师是核心,高校、社会机构和品牌企业是加速器。思政理念尽管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但是其体现的教育理念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两千多年前的“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思政理念更是把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而,依托课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

(一)服装设计课程的传播途径

1.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服装设计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教学本身实践性、实时性都较强。把新科技、新工艺、新规范等渗透到实践过程中,了解服装设计的内在原理、基本原则与方法,同时针对整个服装行业产品设计的过程,持续引导设计意识,逐步具备对服装产品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技能。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服装颜色、面料结合裁剪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的学习重点亦是如此,对于这三种元素的学习与使用需要学生提高实践频率获得真知。服装的色彩应用创新搭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搭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大量的染料进行调配,可以加强对色彩的认知度。还可以通过各种手绘图案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对于色彩的使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还需要学生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实践进行合理的运用。服装面料的选择直接影响整个服装设计的质量,只有对服装面料的特点与特性完全掌握,才能提高服装设计的效率与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收集不同的服装面料,以专业的角度分析,哪种面料不适合设计什么样的服装,不同质地的面料可以怎样搭配使用等尝试,搭配不仅具有审美意识更重体感及品位价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非遗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的结合,搜集意象与文化运用到服装设计之中,能够延伸新时代大众的需求深度与趣味。

2.明确教学目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新时代的教育承载着新的更高的使命和要求。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商培养十分重要,让学生能够从课程当中掌握服装美学的定义与美的价值情趣。当代美学的理解更偏向于私人化,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注重对学生的审美引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上的审美,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为与心灵美。课程思政理念就是其中之一,而建好思政文化关键在于教师在每一节课程中的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在传统文化的探索下提高自身修养,是内在气质、道德品行与学术成就的统一。其次,从目前的高校教育目的来看,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扩大,服饰设计的学习与工作必须强调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非遗文化近年来的产品层出不穷,从服装、首饰到生活手工艺品,是艺术对于社会的介入的思考与研究、传统的发明与再造正以一种新鲜面貌融合大众生活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中,要扩大对中国非遗传统服饰文化的引入。例如为使学生更加熟悉我国服饰历史文化,可在课堂教学上播出部分制作精美的历史故事剧,让学生着重注意剧中角色的服装穿着是否与该剧的历史朝代相符合,刺激学生寻找与该剧背景、角色身份、地域环境等不一致的服装搭。经过课堂教学的讲授、欣赏、比较、研讨,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先人的传统服饰设计之美和匠心精神之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鉴赏和历史素质;这种情况的集合能够有效认识我国灿烂的传统服装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自信。

3.拓展教学渠道

服饰设计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重融合实践内容,并使学生在实践设计过程当中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工匠精神,与服饰设计应用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服饰企业生产与创新基地进行实习和参观活动,在增强校企融合的同时,使学生亲身实地体会到服装设计的具体应用,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涉及传统服饰设计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以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现我国传统服装设计和地方非遗文化手工制作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传统审美能力与文化创新水平,以传统设计驱动现代设计进步。

在今天,尊重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角色,学生也会自觉的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当中。尝试运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性等各种新教学方法教学。课程中强调把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通过参观线上线下博物馆、多媒体、微课等各种教育手段,向学生全面介绍中国不同时期的传统服饰设计特点,尤其是近年来倍受重视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不同时期传统服饰设计的区别,并经过探究与对比,更加深入认识到了我国传统服装的基本特点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含义,提高了学生的中国文化种族荣誉感。在教学设计或布置教学任务时,学生采用分组模式去查阅资料、分析研讨,并一起协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观点与方法在本质上与将来设计团结合作的意识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4.优化教学内容

在推进思政理念演进的同时,教师要能够根据课程的独特性进行优化处理,将思政引导的内容灵活融入其中,实现教书育人的协同发展。特别是树立建立课程思政体系的意识,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嵌入课堂教学的思政当代性与传统文化延伸的新方向。对专业课教师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课程思政为契机,扎实讲好专业课。在进行服饰设计时,要重视与强调职业素养的形成,使学生在从业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思想意识。其次,教师应当具备本校教材开发的能力,对于在服饰设计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地方非遗文化特色,能够从地方文化的角度讲解,学生对于地方文化重新确立与明晰的自我身份立场,结合理念化与实际设计实践中艺术特性碰撞无限可能。

(二)取自深厚的中国文化自信

1.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重视学生的“技术”和“应用”成为我国高校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的目标。随着“国潮”文化场域的盛行,许多相关的纪录片在社会上迅速传播如:《我在紫禁城修文物》《假如国宝会讲话》等,在获得大批量青年粉丝关注的同时,让大众知道我国传承的“工匠、匠心”精神。现如今,这种工匠精神不仅仅根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中,还悄无声息的隐藏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之中。在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课程中,融合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与此同时,学生也领略和学习到了这些“精神”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职业的责任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创新精神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创新精神对引导我国走在世界潮流前端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对来说,服装设计是一个涵盖多个方面的设计专业,它综合性很强,它随着人文、经济、社会、市场、技术等各项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与服装设计师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所以,一个服装设计师必须具有钻研精神的体系,也必须具有创造的艺术价值判断,和我国以改革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当代设计艺术精神相吻合。现代服装设计专业学习者,要进一步累积教学经验,更深入地了解地方的非遗文化和艺术人文价值,更要提升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艺术创造力与艺术审美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中的非遗精神潜移默化的融于课程当中,以个案研究在弘扬地方文化充实了课程内涵,通过寻求传统文化的深度,驱动建构大学生的有意义的中国当代服装的核心体系。

(三)非遗传承观念的深度融合

1.建立与地方非遗传承人协作的培养制度

考虑高校学生的理念、信心、道德修养以及创新创业的精神相融合,以建设国家“现代学徒制”为宗旨,以各地非遗艺术工作室为基础开展的非遗服装设计,利用具体项目为教学模式的实际保障。教育实践中,师资与传承人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培训体系能够更好帮助他们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指导老师与非遗传承人的协作辅导,使学生在全面分析市场基础上自主创新。整个流程中,教师的心理辅导可以针对学生自身设计特点并给到一对一建议,在激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对专业领域的钻研也变得更加踏实认真,而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将会慢慢转变,在学科意识、文化素质提升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等方面也可以有明显改善。

2.以工作流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地方非遗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复杂多样的,以中山为例,非遗手工业就包括了刺绣、醉龙舞蹈、彩扎制作工艺等。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进一步以实际工作流程方式为引导,分别把不同的非遗手工业特点,和课堂思政教育中的人文传统,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内容结合,以专题方式加以创造性开发扩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世界观、大局观、文化观。现今,传统文化元素更备受大众追寻,地方非遗文化又是当代服装设计的创意源泉,再现服装中进一步以实际工作流程方式完成相关服装设计,并组织学生体验非遗作坊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能使服装设计课程与市场融合,创造一种完整形式参与、互动的服装作品。这场规则隐喻了设计布局、处理冲突、建立团队等形式的博弈,在现实生存中体现思政理念的建构意义与文化自觉,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让当代与传承的价值性不断延续。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与自然和历史互动中,被不断地再造,增强文化功能转化为人们的认同感、转换现在社会的合作共赢。现今非遗文化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育人与教学的双重作用,把这二者进行融合是形成服装设计专业整体、全面教育教学,达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关键手段与措施之一,其实践过程和育人成效是隐性的、长远的,对地方非遗文化内涵的开发、继承和传播以及地方非遗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融合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政理念润物无声下,地方非遗文化和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融合,可以帮助更多学生认识和接受地方的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将其创意能力和发散思考形式与传统非遗文化资源进行融合,采用现代化设计手段对地方非遗文化产品设计加以改良创造,促进非遗产品设计的传播,满足现代化的欲望需求。对振兴传统工艺,弘扬和发展地方优秀非遗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心,提升地方文化认知度有着很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思政传统
《福“运”》系列服装设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8:56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