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启示

2023-02-07 00:51:15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北防沙荒漠化

段 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中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承载着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保护等新使命和新任务,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沙漠、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防沙治沙形势依然严峻。要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深入总结新时代我国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为继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高质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为继续推进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荒漠化防治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防沙治沙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荒漠化防治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推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1]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2]

(二)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胡焕庸线”西北方57%的国土,供养大约全国6%的人口,以草原、戈壁沙漠、绿洲和雪域高原为主,生态系统非常脆弱。[3]2023年6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指出,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而且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害,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挑战。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这两年,受气候变化异常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次数有所增加。现实表明,我国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我们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4]

(三)加强党的领导,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5]P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6]P82023年6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指出,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协调配合,统筹指导、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要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4]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林草,坚持科学治沙

2023年6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对当地开展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推动科学灌溉,推广现代农业表示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大力发展节水林草。要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4]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7]P140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7]P154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实施好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等制度,加快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8]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指示时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持续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9]P80-81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加强草原保护,强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10]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4]

(六)加强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的贺信中强调,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公约生效21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9]P185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为人民谋幸福安康。[9]P18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愿同非洲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让中国和非洲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11]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举行会谈时强调,中方赞赏蒙方“种植十亿棵树”计划,愿同蒙方探讨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12]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同阿方设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实施5个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13]2023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时强调,中方积极推进全球环境治理,愿同蒙方开展防治荒漠化合作,继续支持蒙方“种植十亿棵树”计划。[14]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4]

二、新时代我国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防沙治沙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我国加强防沙治沙的顶层设计,荒漠化防治工作迎来集中发力期。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形成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近岸近海生态区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提高沙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有序实现休养生息。要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2020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九大工程。2021年,《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强调,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河西走廊生态保护和修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天山和阿尔泰山森林草原保护、北方防沙带矿山生态修复等6项重点工程,共29个重点项目。继《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后,2022年12月,我国新一轮防沙治沙规划发布。《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总体思路,依托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引领,以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重点,以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全力推进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3000万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的指导下,防沙治沙的政策支持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实施方案》《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等相继发布,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

(二)一系列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为推动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工作和沙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2011年三北五期工程实施以来,三北工程按照东北华北平原农区、风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西北荒漠区4大分区的不同功能定位,以植树造林和退化林修复为重点,工程建设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缓解。截至2020年底,五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40多年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四期末的12.40%增加至五期末的13.84%,累计前四期工程建设成效,工程区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45.59%以上的农田实现林网化,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等重点区域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绿色基地,巩固和发展了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2013年,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启动。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工程开始向交通不便、水源缺乏、土壤贫瘠的地区进军。同时,二期工程进一步丰富植物品种,改善森林植被质量,因地制宜保护和种植灌木以及原生草本,巩固和提升了山区生态功能。在营林造林的同时,二期工程还对密度偏高的林地开展科学经营,提高了森林防风固沙和固碳增汇的生态作用。截至202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完成营林造林921.9万亩,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8.8%,比2000年增加了19个百分点。工程的实施在京畿大地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保障了首都生态安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1999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两轮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共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13亿亩,同时完成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1亿亩。20多年来,这项工程先后在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取得了重大的生态效益。据统计,工程区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42万亿元。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重要湖库周边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北方地区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

(三)绿色生态沙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了乡村振兴、绿富同兴、共同富裕、“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生态、产业、文化的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防沙治沙工作的推进,在修复沙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绿色生态沙产业发展。沙产业是指在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沙区光、热、水、土、气、生、风、景观等独特资源,适度有序发展特色林草沙产业,主要涉及沙区节水型种植业、循环用水型沙产品加工业、环境友好型沙区服务业等领域。据国家林草局初步统计,我国林草沙产业企业已经超过1.55万家,沙产业年产值约5000亿元;建成国家沙漠公园98个,占地38.2万公顷;建成沙区特色树种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21个、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39个。沙产业已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市)达到了一定规模。沙产业发展对拉动沙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生态、产业、文化融合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区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沙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沙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新疆阿克苏地区探索以林养林的模式,以“既治沙又致富”为目标,大力发展林果产业。阿克苏在戈壁滩上建成了7800亩的苹果基地,林果产业年产值达到160亿元,产量占全疆四分之一;农民人均林果收入超过5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内蒙古坚持治沙惠民,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林沙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创新“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带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模式。甘肃将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已发展沙产业企业、基地1000余家,全省沙产业累计产出153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荒漠光伏发电产业进展顺利,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塔里木、吐哈、准噶尔、柴达木盆地太阳能资源充足,具备建世界级沙漠光伏电站的条件。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55亿千瓦。其中,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基地规划装机2.84亿千瓦。2023年,《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从光伏基地布局、用地管理、手续办理和用地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优先将大型光伏基地用地列入重点项目计划清单;提倡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区域建设大型光伏基地,鼓励采用林光/草光互补模式;对于光伏方阵用地实行备案制,不需按建设用地进行审批;强化部门协同,建立用地用林用草联审机制,加快项目用地审批等。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沙漠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21年,西北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合计占全国风光发电装机容量的40.2%;光伏发电量约占全国光伏发电量的26.9%。2022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批97.05GW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部分已建成投产,第二批基地部分项目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已形成项目清单。截至2023年11月,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光伏治沙项目共8个,治沙面积4.4万余亩,筹备开工光伏治沙项目11个,治沙面积83.8万亩。

沙漠公园建设大力促进了沙漠文化产业发展,为治沙注入新内涵。沙漠公园是以沙漠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在促进防沙治沙和保护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开展公众游憩、旅游休闲和进行科学、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的特定区域。在内蒙古地区,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力图打造世界级的沙漠生态旅游度假胜地。近年来,当地农牧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阿拉善右旗九棵树国家沙漠公园自2020年获批设立以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宣教展示、生态保育、娱乐体验、服务管理等方面建设,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在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体验、展现多民族文化风情和大漠风光、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效。

(四)防沙治沙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年来,我国坚持深化履约和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2013年以来,为促进中蒙治沙经验交流,我国多次为蒙古国举办荒漠化防治研修班。2017年以来,我国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南部开展中国治沙典型技术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2022年12月以来,亿利集团与沙特国家农业发展公司和沙特植被发展和荒漠化防治中心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沙特国家农业发展公司获得的基于亿利库布其光伏治沙和数字化创新实践的成功经验技术,使用后推进了沙特荒漠化防治、退化土地恢复、数字农业和农产品溯源。亿利治沙科技将应用于沙特百亿棵树种植计划。2023年6月,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暨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库尔勒市举行。来自中国、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14个国家的180余位荒漠化防治领域专家和代表参加。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荒漠化防治联盟(ANSO-ACD)启动仪式,开展了“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科技合作圆桌对话以及企业家对话等活动,会后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2023年7月,中国(甘肃)—沙特阿拉伯荒漠化防治与绿色产业合作对接会在兰州召开。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沙特阿拉伯环水农部围绕推进荒漠化防治与绿色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对接。2023年8月,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揭牌并启动首批合作项目。2023年9月,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与蒙古国经济发展部、建设和城市发展部、环境和旅游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暨开展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的框架协议,并举行了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揭牌仪式。

三、新时代推动防沙治沙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经验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防沙治沙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绿色沙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坚持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坚持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统筹,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加强“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加强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结合推动绿色生态沙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交流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是新时代推动防沙治沙工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1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努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在推进防沙治沙工作中,国务院林草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负责全国防沙治沙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将防沙治沙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国家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行政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密切配合,按照职能分工,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沙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心怀“国之大者”,当好生态卫士,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沙治沙规划,并将防沙治沙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自觉接受监督;要完善防沙治沙考核评价指标和督查制度,严格落实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和林长制督查考核,科学评估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质量和成效,依法制止导致土地沙化的行为。

(二)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坚持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统筹,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实施,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其次,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沙地涉及的省市区域要建立区域联动和齐抓共管的联防联治机制,构筑“防风阻沙带”,共同推进沙地交界区域生态治理,全力打好防沙治沙攻坚战,形成协同防沙、治沙、管沙、用沙新局面。再次,要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大系统中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一系列“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防沙治沙工作中,注重荒漠化治理中的环境—经济—社会三大系统耦合效应,坚持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的统筹,实现沙区生态治理、沙区经济发展、沙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

(三)加强“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三北”工程是保障水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安全、能源安全等重大战略的基础工程,对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改善三北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意义重大。要把“三北”工程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相统一,充分发挥“三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尽快修编“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编制“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每个战役的主攻方向。要建立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机制,为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三北”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贯彻落实防沙治沙法,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和防沙治沙责任机制作用。要积极举办三北地区经济林提质增效技术培训班,立足三北地区特殊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大力推广三北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新模式和新技术,积极推动“三北”工程及沙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加强“三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要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科学部署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面抓好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区域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加强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确保沙源不扩散。

(四)加强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结合,推动绿色生态沙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机制创新以及平台建设,畅通沟通渠道,统筹组织协调,促进沙产业持续发展;对运营良好、管理规范、效益较好的沙产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加以宣传示范,为促进区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沙产业合作交流搭建平台;深刻认识沙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充分挖掘沙产业发展潜力,将沙产业发展纳入区域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沙产业企业合作,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沙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积极推进沙生植物深加工利用、沙生植物发电、光热风能高效利用等技术研发;加强沙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沙产业管理人员和沙区农牧民技能提升;推动沙产业高新技术应用和高科技产品产业化,建立沙产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区,辐射带动沙产业发展。

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生产要素流向沙产业;激发沙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推动沙产业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完善沙区资源培育与利用、科技支撑与集成创新、规范市场与配套服务等政策体系,释放沙产业发展活力;落实有关促进沙产业发展的改革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审批流程,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降低沙产业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明确沙产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强对沙产业企业信用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创建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荒漠化防治交流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也是人类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9]P94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和极端天气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世界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9]P97

党的十八大以来,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中积累的重要经验为“一带一路”荒漠化国家提供了如何平衡沙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案以及可供借鉴的治沙技术、模式和产业产品。今后,高质量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中蒙双方要加强荒漠化监测评估,了解蒙古国重点生态治理区情况;开展技术示范培训,提升蒙古国荒漠化治理能力;推进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要积极参与中国政府支持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在蒙古国援建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推广中国成熟的植树造林种草和防沙治沙技术和模式;中蒙荒漠戈壁地区要建设沙尘监测站,开展沙尘暴监测与早期预警合作,减轻东北亚地区沙尘天气危害,共同推动构建蒙古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要重点聚焦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经验分享,整合中阿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为中阿双方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要积极践行中非绿色发展合作理念,构建适宜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在公路铁路防沙、地下水补给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三北防沙荒漠化
我的三北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2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16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14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4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2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4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防护林科技(2018年5期)2018-04-03 05:40:04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甘肃林业(2016年4期)2016-11-07 08: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