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淡墨白描的托盘,晶莹剔透的杯盏,清风晓月的画瓶,风日流丽的器皿,一件件玻璃制品飘逸出清淡简约之风,透露着丰腻奇艳之美,走进有着玻璃之乡美称的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红海玻璃工业园,各种玻璃制品瞬间让我眼界大开,惊叹不已!在中国玻璃制造至少也有2 0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玻璃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今天来到红海,我遨游玻璃世界、深入玻璃车间、探寻玻璃奥秘、体验玻璃文化,亲身感受了奇异的玻璃艺术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和愉悦!
提到祁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门大院、晋商传奇,巧合的是,红海玻璃园与闻名的乔家大院近在咫尺,刚刚还是满眼的古宅红灯笼,瞬间就转换了画风,成了遍地的火光流影。红海玻璃园干净整洁,充满现代气息,这是一个将传统的玻璃制造与玻璃文化、工业旅游相结合的“贸、工、游”一体化的工业旅游景区。园区内有玻璃艺术博物馆、玻璃体验站、玻璃艺术品画廊等,但我最感兴趣和最想看到的是玻璃的制造过程(图1)。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如愿来到了玻璃器皿最初成型的炉台车间,掀开门帘,嗬!简直是太震撼了,和华贵高雅、玲珑万般的玻璃器皿相比,它的塑造与成型简直判若两个世界,室外是冷雨飕飕,而一墙之隔,我瞬间体验到了胜似酷暑的高温烤炙。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热火朝天、力量四溢的画面:热浪滚滚,汗映玻璃,火焰外蹿的大炉、磨得锃亮的吹管、烧得发红的原料、冷水浇了模具升起的白雾夹杂着“轰隆轰隆”的烧火声、“乒乒乓乓”的落杆声,还有那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绷紧的肱二头肌(图2)、火光映照下的姑娘们愈显俏丽的脸庞(图3),交汇成一幅声光合一的有声立体劳动画卷,土旧的厂房、简单的工具、敦厚的工人与时尚的工艺品相映成趣。
炉火熊熊下工人们挥汗如雨,玻璃熔料在1 600℃的高温下融化、变软,只见一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手拿一米多长的吹管,蘸取溶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只见长棒的前端被烧得红红的、烫烫的、软软的,完全失去原有玻璃的本色,看看耀眼的明黄色,就知道有多烫了。伴随着拉、扯、压、点等操作,他泰然自若地吹气,然后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的蛋形空管,将末梢部吹成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把圆球套上模具进一步吹成葫芦形。真是神奇,玻璃工在玩轉吹管的同时,一个葫芦形玻璃瓶的雏形已显现在大家面前,独特的造型呼之而出。在现代机器化泛滥的时代,红海人工口吹玻璃制品工艺依然一直延续,原来,这优雅的玻璃制品中,凝结着小伙子们的精气、姑娘们的灵气,因而透出一种唤起人心灵共鸣的生气!
炉火通红,热浪滚滚,我们看炉台车间满是新奇,看着琉璃溶液渐渐被吹成各种形状,衷心地给师傅们报以掌声,玻璃工人们也回以发自内心的笑容。直到一个班干完,整个车间的人才算是放松下来,连续4个多小时的高温作业,人人都像是成了龙虾,红耀闪亮。即使我这样的旁观者,都快受不了了,无论喝多少水,好像都顺着毛孔飘然而去,可想师傅们还要不停地劳作是何等的辛苦。师傅们倒是挺幽默,说他们也有享受的时候,北方寒冬时节,最快慰不过的事情就是缩在工作室里,守在加热炉旁,看着火苗冉冉升起,聆听外面寒风肆虐,别人怎能懂得这快活?
车间领班郭才军师傅,今年刚刚36岁,已从事玻璃行业18年了,刚才在工作中,他熟练地吹制着各种形状的玻璃器具,犹如武林中独步天下的大侠,飘逸、神奇又有无穷的功力,早已看得我眼花缭乱,佩服得五体投地(图4)。趁着他收拾工具准备下班的间隙,我终于有时间亲自听他讲述玻璃人生的酸甜苦辣:郭师傅是跟着姨夫入行的,姨夫当时是玻璃成型车间的主任,刚学习玻璃技艺时,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很不适应,车间里温度很高,融化炉高达1 000多摄氏度,液态的热玻璃在里面翻江倒海,站在炉边取一次玻璃,动作稍慢一点,裸露的皮肤就烫出一层红晕。每天上班时,很是调皮捣蛋,不是弄坏自行车,就是装着肚子疼、头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逃避干活,即使去了车间,也会耍一些小聪明,一个班要做两缸共600千克的料,做完一缸后,他就假装不知还要加料早早就跑回家了。为了让他尽早掌握吹玻璃技术,姨夫让他练习拿着铁杆边吹边空转,杆有分量,把杆垂直放下,下面垫块砖头,以此来练习杆在模具里找中心,只有找到中心,吹出来的器皿才能饱满圆润周正。经过勤学苦练,他的吹玻璃技术很过硬,由于能制作各种花样,受到了同厂一位姑娘的爱慕,因玻璃而喜结良缘。再说,玻璃行业在当地是收入颇高的行业,如果一户人家有两个人在玻璃厂上班,那日子可是令人羡慕的。就这样,郭才军安下心来,一心一意地钻研玻璃技术,爱上了这火热的行业。
“制作过程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就是个硬功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且吹、转等动作同时进行配合。”郭才军说起吹玻璃,那是头头是道,吹制玻璃,是一种技术,目的是让玻璃成型。难度在哪儿呢?首先取料,把铁杆预热后,玻璃溶液才容易沾到杆上,杆转动的均匀和快慢,决定着溶液的多少和粘接的深度,料的多少根据将要吹制出的容器而定,若容器小而料太多,将来的成品就会增加厚度不美观,同时,转动时千万不能把空气夹到溶液当中,那样就会产生气泡,取了料后在泡机上把料滚到一定的均匀度软硬度,最后,甩料最关键,要根据模具的大小来控制,如果是上面小下面大的葫芦,下面就要甩得粗些,这样进了模具后正合适,吹出来的器皿效果最好。一个技法纯熟的吹玻璃师傅,大约要花上一年的时间,才会慢慢步入轨道,只是这其中还要忍受许多残酷的热浪、难耐的苦闷和吹制失败的挫败,但也因此显得玻璃制品的珍贵和价值。
告别了郭师傅,离开了原始古朴的炉台车间,眼前一直浮现着挥之不去的火影光迹,而步入了深加工区,却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放眼望去,这里俨然是一个玻璃艺术的海洋,到处都堆放着各种形态、各种色彩的花瓶、茶杯、盘子、钵子半成品,与成型车间满满的小伙子们散发出的荷尔蒙味道不同,这里是清一水的姑娘,整个车间静静的,姑娘们有的在细致入微地一笔笔勾描,笔触所至,花儿盛开;有的在小心翼翼地贴花纸,轻轻地用刮片刮平,不留一丝褶皱。描金、喷色、刻花、蒙砂、酸洗、堆釉,一件件平常的玻璃器皿,经过姑娘们灵巧双手的润色,精美花纸的装饰,逐渐变得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听姑娘们讲,她们加工出的玻璃制品上,金光闪闪的花纹、线条,都是24K真金描绘上去的,是货真价实金碧辉煌!(图5)
玻璃真是一种充满张力的神奇物质,极强的可塑性造就了它变幻无穷的非凡美丽。在她们加工的产品中,我发现了一对用创新手法浮雕、堆花加手绘做出的颇具古典风味的花瓶,红色的瓶身通体清澈、晶莹透明,而其上却自然浮现出立体花朵,那绚丽的色彩,或翠色欲滴,或紫若烟霞,或油青靓丽,宁静而高雅,气韵非常独特。所见所闻又一次刷新了我对玻璃器皿的看法,此刻,我竟然无论如何也搜不到一个词来形容它们的精致与美感——既有瓷器的厚重,又有水晶的晶莹,还有玉器的温润。这是玻璃?没错,这的确是玻璃。
在红海的展厅里,我看到更多精美絕伦的工艺品,看着像瓷器,但比瓷器更轻便、更透亮、更光滑,捧在手里更有质感;五彩斑斓的颜色,仿佛让人置身皇宫。(图6)中国风味的花瓶、茶瓶、笔具、酒具,典型的中国红让人看着眩而不晕;福禄寿喜、龙凤呈祥、富贵牡丹、孺子耕牛,以及应景的生肖图案等,无一不感觉大开眼界。每一件都感觉看不够,都想摸摸、捧捧。这边还没有看够,脚步已经不自觉挪到里面了。里面是欧美风格的水晶酒具、杯具和中东风格的水烟壶、糖缸、果盘、果汁杯、咖啡杯等。不小心碰了一下两个无铅水晶杯,发出的声音竟然如此美妙,好像没有任何乐器可以比拟。看着这些富有异域风情的品种,却想象不出异域的那种文化生活。真想不到,这样一个最早只是靠简单技术吹制“琉璃格蹦儿”的小作坊,如今已成为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玻璃制品已经远销中东和欧美市场,在海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世界玻璃艺术制品添加了强劲的中国声音。
摘编:《中国手艺人》(2022年11月4日)
(编辑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