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张书琛 黎坤
疫情三年,整个家电行业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国内电视出货量创近12年来的新低。冰箱市场同样也不容乐观,2022年上半年出货量1507万台,同比下跌5.5%。空调方面2022年上半年出货量2154万台,同比下跌20.9%……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家电市场在疫情三年的处境如临寒冬,连大家电的生存环境都如此艰难,一些厨卫小家电、生活家电的际遇就更是堪忧。但是随着国内防疫政策的彻底转变,在2023年各行业都将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虽然我们无法如先知般预见未来会出现什么产品技术,但却可以从一年一度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管中窥豹。
电视三巨头:一家缺席,两家玩黑科技
作为传统的电视三巨头,三星、LG、索尼每年CES都会有海量产品亮相,但今年有点不同的是索尼在电视产品上选择了神隐,这是因为它会在后期单独为电视新品召开一个发布会,而三星和LG都有不少新品推出,其中不乏一些“科技与狠活”。
三星NeoQLED旗舰机型QN900C就以8K分辨率、14bitMini-LED背光QLED面板獲得了高达4000nit的峰值亮度。而且NeoQLED系列添加了一个新功能:自动HDR重构技术,它使用AI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实时高动态范围(HDR)效果对标准动态范围(SDR)内容逐一进行分析,将原始画面以更加高清画质呈现出来。
而LG这边的重头戏是全球首款采用无线传输技术的SignatureOLEDM3电视,能在97英寸屏幕上实时传输4K、120Hz刷新率内容,除电源外的所有接口都通过一个叫LGZeroConnect的外设进行连接,完全规避了线材管理的繁琐。
编辑观点:虽然看起来三星好像发布了很多产品,但真能完全拿出手来讲的新品并不多,比如大家非常关心的MicroLED新品甚至并没有公开展出,而是在一个仅限受邀媒体或相关人士参观的会场展示,这也从侧面说明产品依然有不少问题存在。在公开展出的产品里,NeoQLED旗舰机型QN900C也不算新品,更多还是展示其智慧家庭平台SmartThings的多设备联动性,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躺平”。
而LG推出的无线方案最大的技术突破其实是传输带宽,官方号称是WiFi6的三倍。因为实际上这种显示设备+无线传输的组合方案并不新鲜,大家常用的手机投屏就可以归纳到这一类技术当中,即便是连接电脑、游戏主机的无线HDMI投屏器也早有产品面世,只需要用输出设备连接发射器,再在电视上接驳信号接收器,就能实现显示信号的无线传输了。但这些方案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带宽不够且稳定性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基本上只能做到几米内的1080P信号稳定传输。LG能做到4K120Hz的无线传输,关键还是无线协议做得足够好,如果这个技术得以普及,相信很快就会迎来一波国产化的浪潮。
又见8K,但这次是8K激光投影
今年亮相CES的8K电视新品屈指可数,仅有三星、LG等厂商有动作,索尼甚至一款新电视也没发,但这并不影响8K的整体关注度,在去年的CES2022上,海信就发布了全球首个8K激光显示技术方案,但当时仅仅是方案,没有具体产品。
而今年的展会上,海信就带来了拥有120英寸超大屏的8K激光电视120LX实机,采用了可变视场的超短焦系统架构设计镜头、超高分辨率视频信号解码与DMD驱动技术,其发光效率并不会随着分辨率增长而降低,这是液晶电视所不能达到的,也标志着海信8K激光显示从技术方案到产品已趋向成熟,也是中国科技企业在显示技术上的又一次突破。
编辑观点:可能有人觉得现在4K的内容都没有普及,8K意义何在?其实从技术角度来说,硬件先行在电视领域依然是“金科玉律”,在4K时代开始铺设8K产品没有问题,普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有大量试错的空间。而且这次海信推出的产品不是传统的电视,而是激光投影,投影最大的优势就是显示面积更大,电视如果做到120英寸以上,面板成本就已经非常惊人,投影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之所以如此强调显示面积,是因为它对分辨率的差异感知影响巨大——只有投影面积够大,分辨率的优势才能得以体现,比如当年的1080P电视普遍在42英寸甚至更小,而现在的4K电视往往在55英寸靠上,面积的增大就是为了体现出两者最显著的不同。只有让观众有明显的升级感知,才能促使消费行为的发生,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形成正反馈。
当然,海信的8K投影方案也并不完美,在投影面积达到120英寸的情况下,它的亮度只有400nit左右,这个亮度很难把高光部分的质感表现出来,比如一个烟花绽放的场景,烟花的中心亮度可以达到3000nit,而400nit的投影仪只能看到一片白,所以即便色域的覆盖测试数据再高,没有同样很高的亮度覆盖也无法实现足够大的显色体积,这也是目前整个投影行业仍需解决的问题。
定制设计成为白电发展的增长点
对于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来说,功能是刚需,但在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后,仅仅只靠功能已经很难吸引到用户往新产品上靠拢,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家电产品,所以在近几年来白电的发展已经开始主动向用户个性化需求贴近。比如三星就在CES2023上主打以定制设计为主要卖点的BespokeHome系列,代表产品就是内置了32英寸屏幕和FamilyHub+功能的四门并排式冰箱Flex,其面板有玻璃和不锈钢两种表面材质可选,更有多种颜色可定制,使冰箱与用户的家庭装饰风格相协调。
而如果说三星的定制化还不够深的话,LG推出的MoodUp冰箱就更直观了,四个门板采用了LED背光设计,可以通过手机App在190000多种颜色组合中自由搭配,通过内置的蓝牙音箱播放音乐时还可以根据节奏自动变换颜色,当冰箱门未闭严或开启时间过长时,面板还会闪烁提示,非常直观。除此之外LG还推出了一款画框空调ArtcoolGallery,27英寸的LCD电子显示屏可以播放照片或影片,而真正的空调则隐藏在画框背后,可以提供制冷、制热和除湿功能,与此同时它的运行噪声只有20分贝。
编辑观点:白电的个性化设计风潮其实盛行已久,但近年来各大品牌,尤其是一线厂商开始发力,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国内品牌在定制设计上主要还是集中在外观上,例如美的旋耀系列空调就可以通过替换面板改变产品的颜色和材质,迎合更多消费者对于外观的需求,甚至还有很多联合热门IP的联名家电,利用粉丝效应来提高产品溢价。
但追求个性化和特殊化也就意味着家电厂商不能再靠公版设计来无脑输出,而是要吃透产品的定位来找到准确的用户圈层,考虑到目前家电企业的生产线还无法达到完全柔性化生产,对于家电的尺寸定制难度较高,所以全屋定制就成为了家电企业定制化的主要发力方向:通过协同家装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在尺寸和风格上做到统一。例如松下的全屋定制,就是除建筑工程产品外,还包含自主家用主要电器设备的全套方案,国内的海尔也有类似的操作方法,其实很早就已经布局,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渐发力,未来可期。
影像行业B端发力,国产也有亮眼表现
今年的CES大展上,影像厂商的声势比往年壮大了不少,但也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倾向性差异,有在CES上发布新相机的品牌,比如松下就发布了最新的全画幅LUMIXS5II系列,这是松下首次采用相位差对焦的机种,放弃了耕耘多年的DFD,也就是反差对焦系统,在对焦效率上大概率会有质的提升。与此同时还有五级机身防抖,配合镜头光学防抖最高可以达到6.5级,也就是200mm长焦镜头的安全快门可以低到约0.5秒,进步非常明显。
而另一家影像大厂佳能在CES2023上的重点并不在消费端的相机产品上,而是更多集中在B端的行业解决方案,比如利用扩展现实XR成像系统拍摄了一部名为《拜访小屋》的恐怖电影,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达100部相机矩阵进行拍摄,利用实时3D信息构建3D模型,让观众可以从自由角度进行观看。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利用场景就是体育赛事直播,目前已经在NBA的克利夫兰骑士队和布鲁克林篮网队主场进行了实际部署。
国产影像产品在CES2023上露脸不算多,但并非没有亮点,比如一直都走在技术前沿的全景相机,就有看到科技Qoocam3的亮相。这款全景运动相机搭载了两颗1/1.55英寸的大底传感器和F1.6光圈镜头,可拍摄5.7K30P/25P视频,4K模式下最高可以拍摄60P视频,并且裸机支持10米防水。
编辑观点:从CIPA(日本相机和成像产品协会)统计的出货量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11月,数码相机的出货量呈现明显的增幅,11月当月单反出货量同比增长2.2%,无反更是暴漲51.1%,卡片机则是继续下滑10.3%。整体来说相机的主战场已经重回“专业”和“高端”赛道,结合疫情管控的放开,旅游业的复苏也将同步引发新一轮的相机消费热情。
在消费级市场卡片机继续让出空间,虽然有智能手机这个强劲的对手,但如全景相机、运动相机等通过功能取胜的产品也逐步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市场格局逐渐打开,国产在这方面的发力幅度明显更大。
这届CES在影像端也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比如大疆等在行业和消费端均有强大号召力的品牌就缺席了展会,尼康、索尼等传统品牌依然是以老产品为主,所以整个行业虽然走势较为明朗,但整体仍处于泥泞之中,解脱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电动车的上半场竞逐电动化,下半场则是智能化占C位,2023年CES现场延续了这一趋势。CES曾是家用电器、手机和电脑的主场,但随着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的兴起,汽车元素自2016年起就逐步成为CES當之无愧的主角,甚至有参展企业工作人员直言“CES现在越来越像车展”。
2023年CES,汽车元素比往年更甚,传统车企将展会当作电动车路线的展示平台,老牌电子企业如索尼、三星则在座舱智能化上争奇斗艳,各类芯片企业竞相拓展自家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以期在庞大的智能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人与车如何更亲密?
这几年,已经熟悉电动车的用户们,将关注点从汽车的续航能力转移到了车内娱乐性上,座舱智能化由此也成为车企差异性竞争的关键之一。
在本届CES,宝马、欧洲车企Stellantis、沃尔沃、大众等传统车企均发布概念车型,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宝马推出的主打数字化情感交互体验的iVisionDEE。
这款概念车的核心诉求就是加强人与车的联系,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内部体验来看,宝马的目标是希望汽车不仅能与乘客对话、交流,甚至能传达出情绪。
在该车内部,一块更比一块大的“iPad”型显示屏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覆盖了整个前挡风玻璃的平视显示系统(AdvancedHead-upDisplay),这是车内唯一的数字界面,和某些造车新势力崇尚的“堆料”路线形成强烈对比。
在这一混合现实交互界面,通过与AI语音助手的交流,乘客或驾驶员还可以在真实环境、驾驶信息、社交沟通、增强现实投影,以及虚拟世界五个层级中来回切换,且不需要任何类似VR眼镜的辅助设备,即能实现车内沉浸式体验。
车外变化则更加“亮眼”。去年宝马推出的iXFlow概念车还只能在黑白色之间转换,今年的iVisionDEE已经可以变出32种颜色,包括彩虹色之类的复杂色块。这一技术说到底依然是靠覆盖了全车身的柔性电子墨水屏,只不过今年变成了柔性彩色电子纸。
如果有Kindle等阅读器的用户会很熟悉这种材料:通过电流刺激,使居于正负极的白色或黑色颜料聚集在墨水屏表面数百万个微胶囊中。应用在车身上也是同样原理,只不过想要在车身实现这种多变的彩色效果不仅需要许多精确安装的墨水屏段,还需要保证设计算法的可成型性和灵活性。不过,囿于这种材质防水防尘困难、成本高等因素,量产落地还遥遥无期。
事实上,智能座舱或者车机系统组成的汽车与用户交互界面,经常被类比为智能手机屏幕和操作系统,背后需要强大软硬件能力和生态支持,大部分传统车企并不擅长。因此,芯片企业和老牌消费电子企业的重要性凸显。
去年下半年才成立的索尼和本田的合资公司SHM(SonyHondaMobility)也在本届展会推出了首个电动车品牌AFEELA,并公布了一款预计将在两年后量产的原型车。该车采用了45个摄像头和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总算力最高为800TOPS,而目前在售算力最大的车型总算力超过1000TOPS。
随着电动车动能愈发复杂,算力已经成为整车技术与产品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这听起来是不是更像一台电脑或智能手机?从原型车来看,AFEELA确实更像一台四个轮子的PS5,就像SHM董事长水野泰秀所言“力求通过无缝融合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将移动出行空间打造为娱乐空间”。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索尼已经把自家影视、音乐、游戏等内容生态统统搬入座舱内。高通和EPICGames也将参与车辆的开发工作,提供高通SnapdragonDigitalChassis汽车解决方案和虚幻引擎5等技术,打造全方位的娱乐与视觉体验。
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种传统车企负责新车驾驶性能、制造技术、售后服务等方面,电子软硬件厂商负责开发有关娱乐、网络、移动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模式是否可行也值得期待。
除此之外,Google旗下的车载系统AndroidAuto也正式发布更新版本,将支持屏幕分割,更方便驾驶操作,不过从界面上看与AppleCarPlay多有相似之处。
自动驾驶软硬件进化缓慢
驾驶的智能化则是CES汽车上下游企业关注的另一方向。芯片企业在这一环节不可或缺。高通在展会开幕第一天发布支持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自动驾驶的SnapdragonRide视觉系统,集成4纳米工艺芯片和视觉感知方案,预计将搭载于2024年量产的汽车之中。
高通CEO安蒙(CristianoAmon)在展会现场称,高通已几乎与所有领先的汽车厂商合作,汽车业务订单总估值已超130亿美元。
英特尔旗下的自动驾驶企业Mobileye在CES上发布了专为端到端自动驾驶设计的EyeQUltra芯片。该芯片应用5纳米工艺,预计将于2023年底供货,2025年实现车规级量产。同时,Mobileye还宣布与大众、福特和极氪等多家厂商升级合作。
Mobileye的主要竞争对手英伟达也在CES期间公布了与汽车厂商及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最新合作。其中,集度汽车预计2023年上市的首款量产车型将搭载英伟达DriveOrin芯片。
但需要承認,高级别自动驾驶依然无法落地,主机厂、供应商只能不断加码辅助驾驶功能。
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标准,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可划分为L0至L5共六个级别:L1至L2为驾驶辅助技术,L3及以上为自动驾驶。L4是指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车辆可实现自动驾驶,不需要人类驾驶员干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业界似乎都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L4级别自动驾驶仍需时日,因此更加专注于提升辅助驾驶性能。
奔驰在CES上宣布ALC(自动变更车道)功能将在2023年于北美市场上线,该功能可以自动完成超车;L3级别自动驾驶将于年内在美国内华达州、加州上线,最高车速可达60千米/小时。
硬件设备厂商同样值得关注。自动驾驶难在感知,且随着自动驾驶等级上升,感知端对测距精度和范围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想要冲击L3级别自动驾驶的车企,除了特斯拉领衔的纯视觉派,基本都倾向于选择以激光雷达为主、辅以其他传感器的技术组合。
中国激光雷达厂商禾赛也带去了自家最新的纯固态激光雷达FT120。据禾赛销售负责人所言,FT120是一款面向ADAS前装量产领域推出的近距补盲激光雷达,纯固态意味着成本降低、更易过车规,大规模上车可能性大。据官方数据,FT120已经获得超100万台主机厂订单,用户包括以极致性价比著称的小米。
激光雷达按技术路线有机械旋转式、混合固态和纯固态之分。
早期激光雷达主要是机械旋转式,能够进行360度全面水平视场扫描,但机械旋转激光雷达工艺复杂,制造环节需要人工调试、校准精度,价格因此居高不下。
而混合固态和纯固态激光雷达不需要旋转也可以调节雷达内部线束发射方向,缺点是角度有限,与机械旋转式相比,实际上是降低了性能。这也是为什么,尽管FT120已经达到了100°x75°的超广角视场,仍然需要配合半固态激光雷达才能形成完整的车规级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电动车之外
除了常规的电动汽车外,本届CES依旧有飞行汽车、其他清洁能源车参与。荷兰初创企业Lightyear带来了第二代太阳能汽车,利用一张从车头延展到车尾的太阳能电池板,Lightyear2最大续航里程可达500英里。
续航里程的提升意味着商用化落地的可能。据了解,该车型已经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量产,上市价格约在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1.8万元)左右。
美国初创公司阿斯卡,对外展示了旗下全新垂直起降飞行汽车AskaA5,空中飞行里程约为400公里;在陆地行驶时大小相当于一辆SUV,陆地续航里程未知。目前AskaA5已经开启预售,不过正式售价高达78.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4万元),已经劝退了很多人。
飞行汽车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获取民航监管部门的适航认证。适航认证是民航监管当局对飞行汽车安全性的技术审查,也是飞行汽车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前提。
相较传统内燃航空器,飞行汽车采用电力驱动,具备更高智能化水平。但作为新事物,全球各国民航监管部门都在探索如何对其开展适航认证,至今还没有一家飞行汽车企业取得正式的适航认证。
编辑观点:回顾本届CES,我们依然会为汽车的智能化进展感到兴奋,但也需要直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可以看到,座舱智能化不再仅限于车内中控大屏的变化,而是更注重人机交互系统的流畅和丰富性,可通过触屏、声音甚至是手势控制,提供多种功能,娱乐性大大增强,安全性有待完善。遗憾的是除了大众ID7和AFEELA,其他展出车型落地可能性太小。
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整车厂,整个行业依然在向行业圣杯“自动驾驶”冲刺,但相关技术依然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无论是视觉感知派还是激光雷达方案,离L4级别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都还有一定距离。
CES2023上VR/AR硬件风云再起,现象级产品有望孵化的同时,多家软硬件企业同台打擂,而在Web3和元宇宙大趋势的加持下,VR/AR行业拐点似乎已经出现,而在CES2023的元宇宙世界中,中国企业乃至产业链,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所有人都在期待的现象级产品
“雷声大,雨点小”——落地困难是当下VR/AR领域发展的最大困难,即便是ALLIN元宇宙的Meta,其于2020年发布的Quest2设备迄今为止仍占VR市场的主导地位,可1100美元左右的价格和“稀缺”
的应用,让Meta的股价在2022年跌掉约三分之二。而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达1123万台,同比大幅增长92.1%。但在刚过去的2022年,IDC预测AR/VR头显全球出货量仅970万台。
缺乏现象级产品让VR/AR领域格外关注CES2023这个消费电子领域的风向标,而在本届CES上,CES主办方美国消费技术协会(CTA)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aryShapiro明确表示:“Web3和元宇宙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游戏方式,我们可以预计,元宇宙技术将会在汽车、游戏、健康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起来。”
CES2023首次引入元宇宙和Web3.0专场,还将推出“元宇宙&游戏”和“创作者经济和NFT”频道,旨在服务今后10年的AI、VR、XR等元宇宙相关技术与应用。围绕相关主题,索尼、雷鸟、Vuzix、HTC等消费电子巨头纷纷带来全新产品,整个市场期待已久的现象级产品有望诞生,尤其是索尼和苹果两家进入AR/VR硬件领域的消息,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索尼在CES2023上发布其头显设备——PSVR2,在前代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包括OLED屏幕、更广的视野、支持4KHDR和高达120Hz的帧率以及设备内置的四个摄像头等功能。PSVR2还有新的Sense控制器,可以检测手指触摸。
苹果传闻已久的头显设备新细节近日也浮出水面。据悉,苹果VR设备价格至少为3000美元,是Meta首款头显设备QuestPro价格的两倍。只不过,这款设备的电池续航时间短得惊人,只有两个小时。而不同于其他VR/AR设备选择以娱乐为应用场景,苹果VR设备可能更专注于工作,而不是游戏等其他场景。据悉,苹果将视频会议视为头戴设备的潜在杀手级应用。
天风证券苹果分析师郭明錤也在近期表示,苹果混合现实头显设备可能会推迟到2023年下半年才会量产出货,主要是因为“软件相关问题”。实际上,在消费电子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VR市场仍是苹果尚未踏足的蓝海。苹果这一重磅产品信息曝光,也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凭借索尼和苹果两大生态阵营,这两家VR新品有极大机会在2023年借助Web3和元宇宙成为人们期待已久的现象级产品。
VR/AR新品全面爆发
当“求稳”的苹果也决定进入VR/AR行业时,整个行业的崛起已是大概率事件,而面对万亿规模的VR/AR行业,多个全球知名品牌发布其新一代虚拟现实硬件产品。
雷鸟:在CES2023期间雷鸟正式发布新品——雷鸟X2,它不仅是首款可量产的消费级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同时还采用一体机设计,配备骁龙XR2芯片,内置单颗摄像头,可实现SLAM等。此前,雷鸟在去年10月发布了新一代XR眼镜雷鸟Air1S,采用MicroOLED+Birdbath显示方案,可提供双目1080P全高清显示。
HTC:HTCVIVE为全球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旗舰级XR一体机——HTCVIVEXR精英套装。这款设备拥有轻巧紧凑的机身、丰富强大的功能及灵活可变的形态,将VR与MR功能集于一体,旨在打破元宇宙领域边界,为用户带来更具未来感的沉浸式元宇宙体验。
创维:创维集团携VR一体机新品创维Pancake1C亮相CES2023。据了解,影响VR体积大小的核心关键之一便是光学透镜模组,创维Pancake1C搭载前沿光学技术,采用Pancake超短焦折叠光学,将头显的轻量化、小型化做到了极致,是目前各大厂商应用这项技术最优解。创维Pancake1C机身厚32mm,整机仅重436g,只相当于一部手机的重量,是目前市场上轻薄方向的标杆产品。
除此之外,Somnium公司的睡眠VR设备SomniumVR1、夏普超轻VR头显原型、佳能MRMREALX1头显系统等众多新品的出现,都在CES2023上俘获了大量人气。
总体而言,“高质量、高定价、轻量化”成为VR/AR硬件的共同特征,同时,可以预见的是以CES展会为起点,2023年VR/AR的激烈较量正式拉开序幕。本届CES上,无论是VR/AR硬件展品的数量、种类,还是配件丰富度,相较往届都有极大提升。
VR/AR开始由虚向实
在现象级产品ChatGPT的引领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一大方向,而在CES2023上,英伟达、三星、AMD、联想等公司都在CES上展示了AI技术变革企业的强大能力,推动AI落地的同时,也让VR/AR开始由虚向实。
英伟达在CES上宣布生成式AI与元宇宙的结合,其Omniverse平台基于通用场景描述(USD)框架,一套面向3D艺术家的全新实验性生成式AI扩展工具等,支持元宇宙应用程序的开发。同时,英伟达还宣布NVIDIAStudio笔记本电脑上的Omniverse预装,以及数千种免费的全新USD资产等,致力于推动3D工作流的加速采用。
NVIDIAOmniverse正在通过Blender增强功能和一套面向3D艺术家的全新实验性生成式AI工具进行扩展,更新之后的OmniverseACE也可以简化虚拟人物的开发,创建逼真的AI虚拟人物,为虚拟人物增加智力和动畫所必需的AI构造模块。
而在VR/AR头显辅助配件方面,松下子公司Shiftall展示了一款名为“FlipVR”的新VR控制器,用户在佩戴控制器时也能抓取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如操作键盘或鼠标,或者在空中拿起一杯饮料或弹奏钢琴;三星子公司HARMAN则在CES期间推出了AR辅助驾驶套件ReadyVision,包括AR抬头显示器硬件和AR软件产品,可以帮助提高驾驶员的安全和意识;奥迪则展示了其车载VR体验Experiencerides,访客可以坐在奥迪展车的后排,体验沉浸式车乘VR体验。
这些技术和配件的突破,成为VR/AR由虚向实最大的动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凭借成熟的制造体系和长期合作的稳固关系,中国企业成为VR/AR产业落地的受益者。
CES2023元宇宙中的中国产业链
VR/AR新品的密集发布,带来新一轮技术升级,而光学方案是实现VR硬件轻薄化的重要助力,技术路径沿着传统透镜—菲涅尔透镜—折叠光路方向升级,在这个过程中,Pancake方案开始脱颖而出。
Pancake方案通过让光路在镜片间多次折返,实现屏幕与镜头之间成像工作距离的变相缩短,整个光学模组长度也随之显著缩小。Pancake方案的落地不仅是光学系统自身的重大创新,同时也为VR/AR头显整机设计预留空间,有望成为未来几年VR/AR头显主流的光学方案选择。
目前华为(VRGlass)、松下(MeganeX)、HTC(ViveFlow)、创维(Pancake1C)、苹果(VR/MR头显)、Meta(Cambria)已经或有望即将推出采用Pancake方案的头显,预计在科技巨头的引领下,Pancake方案在未来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VR光学作为VR设备的关键环节,技术壁垒较高,目前仅歌尔、舜宇等少数厂商可提供高性能光学方案。
歌尔股份于2012年开始布局光学器件领域,2017年与中科院长春光机合作建立歌尔长光研究院布局VR高端光学,2020年投入11.1亿元用于VR光学模组项目,能提供非球面透镜、菲涅尔透镜、Pancake,具备量产能力。公司与全球几家头部VR厂商几乎都达成了合作,包括索尼、Meta、Pico及华为。据公司公告,2021年公司在中高端VR/AR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达80%。公司拥有众多专利、代工优势和VR行业龙头合作伙伴,将持续受益行业发展。
舜宇光学专注于光学领域研究,2017年实现VR菲涅尔镜片的量产,2021年完成双菲涅尔镜片的研发并实现量产,2022年完成Pancake一体化方案的研发,已实现量产。公司作为光学方案核心供应商供货于Oculus、HTC、Pico等头部VR厂商。
而除高性能VR/AR光学方案外,VR/AR光学检测设备行业主要存在技术壁垒和客户壁垒,进入门槛较高,原本主要被少数几家国际知名公司垄断,而在国产供应链企业的持续努力下,华兴源创、智立方、杰普特等企业开始进入这一上游行业,并逐步得到三星、夏普、LG、京东方、鸿海集团、立讯精密等企业认可并达成合作关系,这为中国企业在VR/AR硬件行业获得上游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苹果产业链龙头企业立讯精密本身拥有完整、体系化的消费电子供应链体系,VR整机+零部件全面布局的策略让其有望成为VR/AR硬件产业爆发的受益者,而具备VR/AR光学模组供货能力的三利谱以及作为苹果结构件重要供应商的长盈精密等企业,均成为VR/AR硬件产业链成长的重要推手。
此外,鸿利智汇、隆利科技也凭借MiniLED背光技术和产品获得了部分VR/AR硬件产品订单,前者目前客户包括Meta、Varjo等,在享有先发优势与头部客户示范效应的优势下,未来有望承接更多国内外VR客户的订单。
总体而言,从核心的光学方案到零部件乃至精密金属结构件,我国消费电子产业经过多年积淀,已经拥有庞大且完善的生产体系,借助VR/AR市场的成长,完全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话语权。
VR/AR内容同样大有可为
随着硬件产业链的日趋成熟,VR/AR硬件终端产品降价毫无悬念,内容注定会成为VR/AR生态成长的关键。
截至去年上半年,VR/AR内容数量最多的平台Steam共有6574款游戏和应用,而海内外两大VR头部厂商Quest和PICO应用数分别在400款、200款上下。也就是说VR厂商不光要做出硬件,还需要有相匹配的内容才能反过来带动硬件的销售。
纵观VR游戏市场,目前只有《节奏光剑》和《半衰期:爱莉克斯》等为数不多的标杆作品,其中《节奏光剑》被Oculus独占,《半衰期:爱莉克斯》只在Steam平台销售。2020年3A级VR游戏《Half-Life:Alyx》上线两月后累计玩家至少已经达到100万,历史同时在线人数破纪录地达到了4万多人,高居SteamVR游戏的首位。VR内容的破圈需要在多个细分场景有爆款内容的出现,从而拉动硬件销量,逐步实现更广圈层的用户拓展。
巨头同样认识到内容对于VR/AR生态发展的重要性,AMD、谷歌、微软、Unity、华为、三星、诺基亚、Oculus、EPIC、Steam等计算机软硬件和内容领域巨头支持的“OpenXR”标准(旨在标准化各种VR/AR平台上的设备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规范)极大地推动了内容的发展,而国内除腾讯、字节跳动等巨头全方位构建VR/AR内容生态外,完美世界、米哈游、三七互娱等游戏领域企业,同样持续探索VR/AR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再加上爱奇艺VR、PICO视频等平台在直播、演唱会、虚拟偶像等领域的应用,国内企业在内容端的布局已经相当庞大。
未来,随着VR/AR硬件产品大众化进程的提速,国内内容产业链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带给人们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
1.人工智能轉型的企业越来越多
随着边缘AI硬件的成熟和性能提升,再加上计算机视觉的进步,我们在CES2023上不仅看到了由AI赋能的创新消费产品,还看到了基于AI以实现自动化、扩展和改进的商业产品跨垂直市场的许多业务流程。
这些人工智能转型的例子及其对整个企业的影响,比如处理各种任务的自主机器人、人工智能驱动的农业机械和复杂的智能家居设备等等。但是仍有许多行业处于人工智能转型的边缘,未来转型成功,可以彻底改变我们对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概念,新的应用程序能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智能、更安全。
——Hailo首席执行官奥尔·达农(人工智能芯片公司)
2.人工智能需要遵守法律法规
从今年的CES大会中,商业技术领导者的一个重要学习收获是了解AI和ML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领域的重要性。随着企业生成和收集的数据量不断增加,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制定明确的政策和程序来管理和保护这些信息,近年因为个人数据泄露或滥用风险造成的公司损失不小。我们需要制定健全的安全和隐私政策,以确保以负责任和合乎道德的方式处理这些数据,当然,更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AmeyDharwadker,Facebook机器学习技术负责人
3.对话式人工智能将更强大
对话式AI将在2023年成为客户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比以前任何时间都更加关注人机对话。对话式AI平台使品牌能够在一个地方创建自动化、个性化的语音、聊天和多模式对话。此外,借助内置报告和分析,团队可以根据实时定性和定量客户反馈调整对话,以改善客户体验,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23年增长。
——NLX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安德烈帕·潘奇亚(端平台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