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明 刘玲 夏晨阳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1987年国家教委 《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高考选拔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正式拉开了序幕。201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主要目的和重点任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现有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资格近280所,而全国普通高校有2688所,这意味着有近九成的学校没有高水平运动员招收资格;从数量来看,高水平运动队只是一个小众群体,非高水平运动队才是基础,从该角度出发,非高水平运动队更具有代表性。然而,非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境况却较为尴尬,处在无政策、无地位、无特招资格的境地。
云南省Y市某地方高校运动队就属于此种情况,队员80%来自农村地区,基本功差或无,参赛经费难以保障。这其实是云南省甚至全国很多普通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生存和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然而就是在条件有限的境况下,此高校运动队数量稳中有升,且竞赛成绩显眼,屡有在全国获得佳绩和在省内夺冠的优异表现,连续两年在省运会总分排名名列前茅。审视它们的建设与管理、特点和经验,有利于对这一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反思,为推进我省和我国普通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与分析了国内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等文献资料,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为研究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研究以云南省Y市一所地方二本师范类院校为例,选择该院校的原因是:首先,它是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发展环境与条件在同层级高校中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其次,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发展运动队取得优异成绩,培养人才方面有其特点,且其发展模式体现了对麦肯锡7S模型的应用,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麦肯锡“7S模型”包括三个硬件元素和四个软件元素。三硬分别为:系统、结构、战略,四软则为:员工、技能、风格、共同价值观,该模型是由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由于元素的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S,故简称为“7S模型”。其中,“共同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和整个组织的价值取向;“战略”是对组织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发展途径的总体谋划,它体现组织的共同理念;“结构”和“系统”服务于组织的战略;风格、人员、技能则为“硬件要素”的运作提供支持。只有统摄这七个要素的“硬件”和“软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才能使组织系统释放出最佳的功能,产生最优绩效。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麦肯锡7S模型
(1)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化。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体育课第一课堂包含了体育选修课、专修课等课堂内教学,但在此基础上欲培养更高层次的体育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人才,还需第二课堂的延伸、补充、衍生和升华。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在其中就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的链接作用: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体育专业学生和有兴趣的普通同学在经过第一课堂后,随着自身的体育运动水平和兴趣的不断加强,他们可以选择由下而上递进式参与体育协会与社团、业余体育俱乐部、校运动队。入队后运动队纪律严明、训练强度大,对学生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难以替代的价值。
(2)引领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同时,高校体育文化是形成大学生健康体魄与和谐精神的重要资源。正如前述,运动队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是顶层,它能引领高校体育文化,有利于打造“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品牌效应。案例学校中,由运动队牵头组织的全校性赛事效果很明显,如新生篮球、足球、全校师生羽毛球比赛等,吸引了众多的体育专业和普通学生的参与,赛前有专业人员组织,赛中有运动队成员的表演赛,赛后有师生共同组队参赛,赛事成为他们课余津津乐道的趣事和精神食粮,运动队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3)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
《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办公厅印发全国学校学生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几个文件的通知》中指出:“发现有体育才能的学生,创造条件加以系统科学的训练,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人才”,没有单、特招的地方高校只有加强非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才能为地方发现和培养较高运动技术水平人才。
该校目前共有12支运动队(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身健美、蹴球、散打和户外运动),选取7个运动队为例,如表1。运动队常训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00多人,学校、二级学院对运动队的定位是:刻苦训练、努力拼搏,力争为学院、学校和省市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以运动队为引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努力培养区域高层次、高素质体育人才。
表1 学校运动队基本情况
(1)科学建队稳步推进与差异化发展。
建队时间和项目布局战略:大项和基础项的田径、武术、篮球、足球项目建队时间较早,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多样化,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健美队等项目相继设立,且是分时间段分批次建设,科学建队稳步推进。规模战略:出于落实人才培养的目的,院校领导和教练员一致认为队员人数可以不加以限制,只要有兴趣和意志力均可参加运动队,但对于重点队员一定重点培养,差异化发展。
(2)行政领导领衔的组织结构。
案例中体育学院领导牵头分管不同的运动队,主要负责制度保障;教练员主要负责运动队的技术训练工作;队长负责纪律工作。通过行政领导领衔的组织结构,具有权威性,协调沟通顺畅,提高了管理效能,形成了领导参与、教练组织、队员自我约束的发展模式,保障了运动队发展的良性循环。
(3)物质奖励有限,政策制度补偿。
案例中,学校和部门制定了一定的管理和激励制度,用以引导运动队的发展。日常待遇政策:教师每周训练2-5次,共计训练18周,整个学期按25课时计算,每课时40元左右,获得补贴为1000余元。部门为了调动带队教练积极性,年度考核优秀可以倾向带队成绩的教练;学生无训练补助。竞赛阶段待遇政策:如有重要比赛,集训无补贴。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服装补贴费用为400元/人,可以有部分比赛用水和医疗药品费用。比赛期间,领队、教练员补贴按公务出差计算。竞赛奖励政策:对在体育竞赛获得成绩的教练员和队员进行以精神奖励为主,教师评职称时可在学院可以进行科研分计算进行排名,在学校则不能进行科研分兑换。获奖学生可优先评奖助学金,可加综合素质分,以及在一些重要场合进行精神嘉奖,如运动会上会隆重列出优秀代表队和优秀运动员方阵。
(4)专业热爱、不计回报的投入与成就感。
如果从投入与产出来看,投入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产出的是爱、尊敬和成就感,而不是物质方面。以该校网球队和羽毛球队为例,80%的队员来自农村地区,家庭经济不好,技术水平是零基础,却取得了全国学生运动会前八名、省运会冠军和全国单项赛事总决赛前八名等优异成绩。教练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甚至动用了一定的个人资源来保证队员的训练,两队训练时间为每周5-7次,寒暑假均在训练,但从能获取的资金回报、政策优惠来看是非常有限的。教练员谈到带队动机时,认为首先是职业认同和专业热爱,其次是队员的成就、对自己付出的感激,最为感动和自豪的是看到队员更加优秀、更加快乐的成长进步。队员在谈到能坚持下来的原因时,教练员的无私奉献、自己对专业的热爱和成就感等方面是主要原因。教练员的付出、队员的成长与感恩,产生了共鸣并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5)专业技能突出,具有吸引力。
从案例中运动队的发展来看,教练员技能资质整体较好,其中有健将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也有国家级裁判员、专家。教练员本身的技能资质是运动队发展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吸引队员的亮点。在案例中,很多队员在谈到选择运动队时,教练员的个人魅力、专业水平是入队的推动剂。
(6)自身技术、经济条件薄弱,意志力突出。
在某种意义上,一支运动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生源条件决定的。案例中,由于没有单特招资格,各代表队的生源就是普通大学生和体育生,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选材基础较差,专业水平较低。基于此,各队教练员采取笨鸟先飞的策略,时长和强度几乎达到极限,但队员却能够很好地坚持下来,有着超强的意志品质。
(7)以情感为向心力。
权变的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和成员的关系是以情感交流为前提,要先建立情感,获得人心,才能得到支持。案例中以网球和羽毛球为例,要求技术细腻,讲究“童子功”,而案例中的队员基本为“零”基础,只有拉长训练时间才有可能出成绩。所以网球和羽毛球队周训练基本在5-7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3h,寒暑假均训练,教练基本都守在球场。当问及网球X和L教练员时,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守和投入时,他说是热爱,热爱学生和热爱专业。同时学生情感上很信任和尊重教练员,都会克服一切困难主动积极地投入训练。
(1)自我实现的“软件”要素是关键。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有五类,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最高层次。案例中教练员有专业突出的“技能”,追求突破;队员虽然自身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薄弱,但意志力突出;运动队以情感为向心力,发挥各自的潜能,以自我实现为目标实现人身价值,奠定了运动队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是缺乏资源和条件的地方高校发展运动队的关键所在。
(2)高效务实的“硬件”要素是保障。
具备了自我实现的“软件”价值取向,还需相应的“硬件”要素保障和推进,组织才能高效运转。案例中,运动队战略清晰,组织结构权威,体制机制合理,构成了运动队的共同价值观,“软件”要素和“硬件”要素有效结合、融合促进了运动队的发展。
(3)管理创新破解资源困境是思路。
地方高校发展运动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不重视,师资和场地条件薄弱等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就需要以管理创新来解决资源困境。案例中,在引进教师方面:当其他学校非研究生不招时,学院领导提出优秀且急需的本科生可以引进,在此种情况下引进了数名优秀的本科生,加强了师资,体现了战略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奖励方面:学校层面对带队成绩不予认定科研积分和奖励,学院领导为了不打击带队教师的积极性,制定在学院内部评职称时带队成绩可以和发表文章一样评定科研积分的政策,带队成绩和科研同等重要进行打分排名。在全省全面推行学分制情形下,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为运动队创造条件。如,将运动队训练中的两训练次课认定为学科特长发展课程,教练员能有基本的课时费而不是完全的免费付出;队员则有了学分,参与积极性更高,为运动队持续性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思路。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具有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校园体育文化、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等重要作用,应重视其发展。案例中,学校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发展环境和条件受限,运动队却得到发展并取得佳绩,这得益于自我实现的“软件”要素和高效务实的“硬件”要素的有机结合,并从管理上创新提供了发展思路,是对麦肯锡7S模型的灵活运用。同时,麦肯锡7S模型能够为地方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不同学校和运动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参照模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设计,形成具有特色且可以持续性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