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风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体育教研部 河南 洛阳 471000)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模式抛弃了之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粗放增长的弊端,迈入了“新常态”阶段。
而体育产业正符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它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拥有着强劲的发展潜力,有着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
如今,越来越多的的社会资本开始关注体育产业,但民营资本尚未在体育产业中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很多商业模式还正在发育的过程中。资本怎么投,投资风险怎么去规避,都处于摸索中,通过现状分析,本文对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近些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希望通过民资的进入来激发体育产业的潜能、释放体育产业的价值、刺激体育产业增长。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产业政策总汇
从2010年截止到2017年,我国共出台了19条关于体育产业的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第4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自2014年国务院第46号文件颁发以来,我国的民间资本纷纷开始布局体育产业。如图2所示,2015年,我国体育行业整体获投金额为65.5亿元,相比2014年的24.1亿元,增长了2.7倍,更比2013年的0.4亿元的投资金额,翻了164倍。
图2 2013-2015年互联网体育行业投融资金额
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1万亿元,增加到了2.2万亿元,年均增速18%,尤其是2015年,也就是第46号文件颁布的第二年,我国的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71万亿元,相比2014年有了十分显著的进步,大大超过了我国体育产业2000-2012年,年增0.03%的增速。如表1统计数据所示。
表1 近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数据统计表
根据最新的数据,在2018年,我国体育产值的总规模达到2.43万亿元,相比2017年又增加了9.07%,而201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880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0.98%,这相比2017年的数值,增加了12.82%。我国的体育产业总规模,在近几年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态势。
(1)体育用品制造业。
在世界上,我国是制造大国,对于体育用品的制造能力,我国是领先于世界,能够独立生产多种类体育产品。截止到2017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增加值为3264.6亿元,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产出为13509.2亿元。在体育产业结构中,43%是体育用品制造业。2014年12月末,中国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947家,在这900多家体育用品企业中,几乎每一家都有民营资本参与的身影。近几年,随着整个体育产业市场供给侧不断丰富,着手从产品与服务双向进行推进,各种运动、智能装备、体育赛事争相迸发,不断满足民众和市场主体的双重需求。
(2)体育职业赛事。
随着2014年10月国务院第46号文件的颁布,在政府层面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层层审批,逐步放宽了赛事转播权限制,鼓励了体育赛事职业化和市场化,这大大推动了我国体育赛事的迅速发展。以马拉松赛事为例,在政策放宽、民众需求、市场作用的三方推动下,地方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热度快速提升,在2014年我国仅举办了51场,2015年全国共举办了134场马拉松赛事,到了2017年,地方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已超过500场。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境内的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已经达到1581场,平均每天举办4.3场比赛,2018年我国举办马拉松的年度消费额已经达到178亿元。
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来分析,体育竞赛表演业是其体育产业的核心,它对体育中介、体育场馆、体育传媒、体育用品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但是我国在2015年,体育竞赛表演业仅占体育总产值的21%,远低于美国同期58%的比例,主要原因还是我国体育赛事职业化、市场化不够成熟。
(3)体育场地与场馆。
体育产业是一个综合的、多元化的系统产业,而体育场馆、场地和设施的相关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也是奠定整个体育产业各环节顺利运转的基础。
按照我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截止到2013年,我国体育场地的数量达到了169.46万个,相比2003年的85.01万个,在10年里有了成倍的增长;2013年的我国体育场地总面积有19.92万m2,也较2003年增长了49.77%。2013年我国人均拥有体育场地为1.46m2。通过对比两次普查的统计数据发现,在这10年中,我国的体育场地场馆产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民营资本对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参与度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目前对比发达国家,我国体育场地的拥有量,和我国现有体育场馆建设情况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全民健康的需求。总体来说,场馆建设投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由图3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体育场地资金来源比例为单位自筹58%,财政拨款38%,社会捐赠3%,体彩公益金1%。
图3 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投资情况
近几年,通过政府和多方力量联合的有力的举措,民间投资规模从2016年的低谷中缓慢上升,于 2017年年底,民间资本投资已经占全国投资比重78.1%,民间投资增长了9.5%。
民营资本一方面已经成为投资的主力军,但是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例如,2018年年底,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与河南省工商联,召开了民间资本推介项目的会议,共发布了218个重点领域项目的清单,总投资额为2626亿元,而这其中推介民营资本投资河南省体育产业相关项目的投资额仅为36.45亿元,只占2018年河南省推介项目总投资比例的1.39%。而推介民营资本投资河南省房地产的项目达1322亿元,所占比例高达50.34%。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依然投资力度不大。
我国民营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和房地产业,而相关体育产业的投资并不多,而且仅有的体育产业投资又都集中在了体育用品制造业上,体育产业三大支柱的另外两个领域,对体育竞技表演和大众休闲健身方面的投资非常少。这是因为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时会遇到许多问题与障碍。
(1)民营资本融资难、融资门槛高。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国家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趋势下,融资环境偏紧,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的考虑选择了收缩融资,被收缩融资的主要对象就是民营企业。同时,在我国经济整体软着陆的大环境下,民营经济体受到国家政策去产能、去杠杆的影响,民营企业债务再融资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2)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信心不足,同时又具有盲目性。
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下,不少民营资本进行投资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周期性行业规律把握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民营资本在投资时,偏好风险小、见效快、投资规模小的产业,而体育产业的特性就是“慢”,周期性长,因此对于体育产业中的许多领域,民资都较少参与。比如,体育教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场馆建设,民营资本在这些相关产业的投资比例都非常低。
(3)体育市场开发难度大。
人们常常利用模型试验研究膨胀土边坡的降雨失稳机理,例如王国利等[4]和Chen等[5]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膨胀土边坡在干湿循环过程中裂隙的发展及其对膨胀土边坡失稳的影响。饶锡宝等[6]利用离心模型试验对南阳膨胀土渠道边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其稳定坡度。程永辉等[7]也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膨胀土边坡的牵引式滑坡。其中,程永辉等在试验中利用设置砂井的方法来模拟坡面降雨入渗裂缝。
体育市场开发难度大,尤其是体育健身服务业。由于场地租金高,设施使用的水电费用高,加上员工成本逐年增高,以及目前健身服务业单一的商业模式,各地的健身服务产业普遍面临运营成本过高的困境,而且对于体育服务行业的大多数经营者来说,还存在着经营不善的问题。例如,行业标准不规范、经营理念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混乱等等,许多体育健身服务业处于低利润状态。例如,健身房,除了不停地开分店出售预付费会员卡,以及诱导付费会员报名私课收取培训费用外,健身房找不到其它盈利模式,导致会员不满,教练员不满意,老板不赚钱。“店倒闭,老板跑”的负面消息时常被曝光于媒体之上。
(4)税费负担较重。
多家民营体育非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现在享受的税收政策是普通增值税,没有优惠。相反,开设体育商店,可以享受3%的文化和体育税标准。至于体育场馆的水电费优惠,很多经营者表示他们无法享受,因为场地的所有权并非由营办商拥有。
(1)体制障碍。
体育产业因体育事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要而成型,体育事业因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将获得更多资金、场馆、设备等物质上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的运行体制,依然是举国搞体育,由政府来进行管理与运作。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在体育资源配置时,行政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体育产业发展时,过多的受到行政干预与制约。
(2)政策落地难。
国家层面非常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但在不同产业领域,体育产业利好政策的落地难度也不同。从经营的反馈来看,对地方一级中小体育企业的指导和支持相对缺乏,政策指导方向不符合地方民资投资的需求。例如,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第46号文件,推动了大批民营资本投身体育场馆建设,但是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发现,与预期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差距,在这个建设浪潮中,出现了不少旧厂房改造体育场馆的项目,却因规划文件未明确体育场馆的用途,而无法通过消防安检,建设项目面临烂尾的危机。因为体育产业界线定位模糊,在运营环节会遇到横跨多个政府部门都来管理,或者都不管理的情况,从而造成了民营资本带着巨大热情与期望响应政府号召参与体育产业,但是却面临政策落地实施难的困境。
我国的体育产业与民营资本的对接,是发展的趋势。但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过分呵护的同时,却对民间资本缺少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观念上的壁垒,政府部门和社会舆论。一方面希望体育事业能通过逐步的体育产业化改革,带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又担心大量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之后,体育变成了资本的牟利工具,会降低体育事业在我国社会的影响力。政府也担心一旦将体育事业交给资本市场,可能会降低我国体育竞技整体的水平,而社会民众也对民营资本追求利益的商业行为怀有排斥的情绪,将满载国家荣誉的体育事业与“唯利是图”的民营资本挂钩,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都一时无法及时转变观念。
(4)渠道障碍。
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时,缺少相关便利的投资渠道,上市公司寥寥无几,大量的民营资本不能便捷的进入和退出体育产业,阻碍了民营资本参与体育产业投资的信心。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立公司,但是这种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对于一些小规模的闲散资金来说门槛太高。而大规模资金投资者即使建立了体育公司,也将面临着市场经营风险和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
首先,政府应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为政府拥有政策制定权的同时,还有着资本和资源上的优势。所以,可以通过政府出台鼓励民营资本进行体育产业投资的政策,不断探索引导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的道路,政府还可以通过与民营企业合作的方式,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民营资本的实力。通过这样双边的调整,可以有效整合民营资本与体育产业,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与发展环境。掌握了解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实际障碍。逐步取消限制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定和政策,对于政策未明确禁止的或空白的投资区域,应积极向民营资本开放;
然后,解决民营资本参与体育产业的体制障碍。应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的问题上,遵循市场的运行机制,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减少行政审批环节,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应加快投资和融资的体制改革,发展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并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增加民营资本进入与退出体育产业的渠道;
最后,充分发挥出政府在体育产业改革中,组织和实施的重要职能,健全的体育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投资的政策方针,明确政府部门和民营资本在体育产业中的责任、义务和风险,保护双方利益。(1)健全工作机制。将民营资本纳入体育产业,将体育消费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加强行业管理。选择代表性项目或者地区,建立政府与项目的之间的联系站,建立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机制和评价监测机制,定期公布相关数据。以便于能够及时的总结反馈的信息和向周边地区推广成功的经验;(3)加强监督实施。根据当地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各地市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指导计划或配套文件。省发改委、体育局和有关部门应当对体育产业民间资本投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
在税收方面。改善税收政策。结合体育产业的特点,将民营企业体育服务、体育用品制造和配套技术等内容纳入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时可享受减15%的税率。对提供具有社会公益性体育服务的民营企业,应享受有关所得税免税资格。民营体育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可按照税法规定在税前扣除。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体育企业创意设计费实行税前扣除政策。对从事文化体育产业的私营企业实行3%的营业税。体育场本身使用的财产和土地可以享受相关的财产税和城市土地使用税优惠。针对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在运营过程的需要用到的水、电、气、热,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按照税法和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让那些向公益体育机构或组织捐赠财产,向贫困和农村地区捐赠体育服装、设施和设备的各类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享受税前扣除政策。应在一定的期限内,对从事体育场馆产业的民营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投资建设运动员训练室和小型体育场的民营企业,免征房产税和土地占用税。
在财政保障环节,政府对在体育行业投资有经济困难的企业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低息贷款进入体育产业;向民营企业或投资于体育产业的个人提供财政补贴;对社会反响良好的投资体育产业的民营企业,政府给予奖励;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筹集专项体育专项产业资金。
建立良好的发展支持环境,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与资金。首先,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市场理念。消除民营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门槛。还可通过打造体育产业孵化器和推广基地,深入发掘体育文化的价值,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体育培训品牌。可依托地方资源优势,集聚产业要素,建设多个体育产业带、集群或基地。
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意识,通过知识普及、宣传、引导等手段,拓展体育产业服务消费的群体。进一步促进体育与多个行业的融合发展。如,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关于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影视、体育媒体、体育文化与用品的展览等体育产业活动。支持与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科技、教育、金融、房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业、信息、食品、医药等领域的体育相关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无形资产的发展,不断完善对无形资产的保护,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和无形资产对体育产业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