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勇,张晓玉,程 赟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明确提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方案中要求完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随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成为新时期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和切入点,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落脚点[1],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育人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价值都需要通过课程来传递与实施[2]。
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载体,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评价方法这五个方面出发,依据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提炼课程改革措施,开展教学实践,以期对同类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具体可实施的改革措施。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重要路径,课程改革要密切联系服务产业转型发展趋势,同时要有一定引领性和前瞻性[3]。首先,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职业素养新要求、岗位技能新发展、思政新元素等有机融入教学资源;其次,与企业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构建真实实训环境,以岗位真实任务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和过程化增值评价。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为目标,深入挖掘岗位思政新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然后,适应新时代高职学生特点,构建基于信息技术涵盖“学习、教学、管理”立体化的“大数据监测平台+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字化职业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方式。最终,实现产教融合有效促进教学,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下,我国纯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迭代快,机电售后服务岗位技能要求不断更新。“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作为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纯电动汽车机电维修技能人才重要载体。由于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快,导致该课程的知识、技能滞后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基于产教融合,从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形成岗位与课堂、技能需求与实训锻炼恰当联动,实现课堂所学即企业岗位所需,提高人才培养的岗位契合度。
高职院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资源丰富,但是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形式单一等问题[4]。校企合作资源不仅包括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工具设备、技术文件,还有企业人力资源、岗位场景以及企业文化等。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是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设备和技术文件进行实训练习,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合作企业优质的岗位场景资源、丰富实践经验、人力资源、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规范制定示范效应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应用,而这些资源对高职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满足高职学生体验式学习的需求。通过课程改革将各种校企合作资源与教学过程充分融合,优化教学效果,深化校企合作项目资源利用,提高办学效率十分必要。
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度化合、建立协同共生专业思政课程体系是实现从育才到育人转变的有效举措[5]。然而,在实际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不成体系、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共情、难以树德立人,如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进行“嫁接”,只是在不同知识点和技能点加入一些思政知识,缺乏对学生感受的考虑;一门课中每个任务教学单元的思政知识点不成体系没有持续性,上课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随机化,不成体系。随机融入思政资源导致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现出“油不溶水”现象。缺乏规划和精心设计的思政内容融入,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抵触情绪,很难积极参与课程,难以实现价值引领以及树德立人效果提升。通过拆解课程模块、梳理知识、技能和素养,深挖和凝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具体知识技能点中的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引申提炼法、案例渗透法、情景导入法、类比映射法和实践探究法,巧妙地将思政教育元素与授课内容相“化合”,开发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全方位体系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将思政基因融入课程,培育自带思政灵魂的专业课程,有效促进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深度化合,实现培育新时代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技能人才。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企业,这就需要企业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展示企业具体实践案例、模拟真实岗位场景等资源优势,实现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与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无缝对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高学生岗位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机电维修岗位中典型故障任务为载体,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空调舒适技术)中级证书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电动汽车模块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自编立体活页化教材、车型维修手册和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等活页式教材为辅助,以云立方资源库、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实训基地为助学资源重构课程内容。
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建共享立体化教学资源,校企联合开发工作手册式、新型活页式教材、立体化教材,建立岗位真实故障案例库,相关资源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时更新。
在校企共建实训室基础上,发挥企业技术资源优势,共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虚实结合的综合实训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从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变为指导学生体验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为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21年,我校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得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立项。整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涵盖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售后维修、二手车评估等整个产业链。由于时间、安全性的局限性,针对“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中看不到、无体验、原理抽象复杂、成本高、危险性大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老师的讲解展开联想并加以消化吸收。利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故障诊断流程,自己从安全防护开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部件拆装方法,再练习故障排除思路,通过学习过程中选择设备、步骤选择和回答问题,强化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实现体验式、研究式学习如图1所示。
图1 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重构
职业教育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职业能力。为了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课前企业导师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布置典型工作任务,教师数据平台掌握学生完成情况,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课中教师理论讲解、企业导师操作示范,集中时间和精力精准解决课前问题,课后完成企业真实故障解决方案巩固知识和技能,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为了支撑“双元”育人混合教学模式,建立包含“学习、教学、管理”全流程的“大数据监测平台+沉浸式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字化职业教育新模式,利用实操工位感知系统、纯电动汽车虚拟仿真系统和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时掌握学生技能掌握程度,发现不足及时纠正指出,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一平三端等学习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工作岗位情境直观化,通过交互式立体化教材、车型维修资料查询系统和企业案例库等实现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提高相结合等。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收集行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提炼切合岗位实际、知识技能点的思政元素。开展毕业生回访,收集毕业生中的先进事例,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收集我国在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劳动精神、职业素养、环保意识等思政元素。把“战疫情”当教材,挖掘其中爱党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责任担当思想政治资源。
通过拆解课程模块、梳理知识、技能和素养,深挖和凝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具体知识技能点中的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引申提炼法、案例渗透法、情景导入法、类比映射法和实践探究法,巧妙地将思政教育元素与授课内容相“化合”,开发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全方位体系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将思政基因融入课程,培育自带思政灵魂的专业课程。
教育的关键是评价,从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出发设置自我约束能力、安全规范意识、热爱班级活动、学习态度、劳动观念、竞争意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信息甄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奉献意识等15个观测点,通过实操工位感知系统、虚拟仿真系统和一平三端考核系统实现任务的过程性考核,通过对比全面反映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变化,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实现增值性评价。
图2 空调系统检修模块思政体系
为调动新时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对学生赋能,给予真实的工作任务、企业的评价标准和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利用资源在虚拟或真实的场景中完成任务,并能够进行自主评价。教师在精心设计并准备授课过程中,真正了解工作实际需求也提高了职场经验,实现了协同共生的学习体系,实现学习与工作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如课前,将典型故障任务“空调出冷风不出暖风”等五个任务推送给学生,同时提供相关资料如工作视频、动画、微课和虚拟仿真软件等,让学生自己查找、搜集信息和协作完成任务,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归纳问题、搜集信息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教师则从完成的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课中针对问题探寻问题产生原因,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如在“制冷系统压力测量方法”教学中,通过播放压力测量的视频和教师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空调加注机进行压力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和安全意识,同时,通过明确教学中的1+X考查内容,增强职业资格考证信心。课后要求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针对具体的诊断操作进行练习从而形成解决故障的综合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是培养能力的关键,如在项目七任务二“空调出暖风不出冷风故障检修”教学中,围绕空调制冷系统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制冷系统压力测量方法,通过制冷剂回收加注完成故障检修。在制冷剂回收加注教学过程中,观看制冷剂回收加注操作视频,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在《智能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空调舒适技术》(中级)考核关键点进行了慢放,强化记忆,通过小组讨论制冷剂回收加注的步骤,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活页式工作手册上并上传。通过课堂感知系统教师全面掌握学习情况,针对填写不完整的小组让他们介绍填写情况,并说明意图,教师和其他同学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既消除学生学习中尴尬,又调动其他学生参与,营造了全员参与的氛围。在介绍制冷剂加注前的工作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抽真空30分的问题,教师结合视频回放进行讲解,解决学生疑问,同时再次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明确操作步骤后,组织学生进行实操练习,利用实操工位感知系统实时观察学生实操过程并抓取关键操作,及时指导纠正不规范操作,同时,完成记录评估观测点表现,实现过程评价。实操完成后,组织实操考核,考核采用每小组抽取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参加考核,该同学考核成绩即为小组所有成员成绩,促进生生互助,提升操作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通过学习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跟跑”走向“领跑”,并展现蓬勃发展态势,离不开“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从而感受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定制度自信。通过学习被誉为“亚洲电动车之父”陈清泉院士怀揣“分秒必争,用科技造福中国”的坚定信念,用科技报国之心,助力汽车强国之梦让学生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掌握制冷剂回收和加注的操作方法,提高制冷剂回收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高压、高温部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安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就谈不上发展”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职场情境、标准操作和完整的服务程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制冷系统压力数据测量和读取,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通过设置实验班和参照班进行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全面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各门专业核心课程成绩不断提升。实验班的平均分较参照班提高了18.2%,实验班成绩的中位数分数比参照班高出9分,说明实验班50%的学生成绩分布在81分以上区域。有效降低了学生两极分化的程度,优秀学生的成绩进一步提升的效果明显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班和参照班理论成绩对比表
课程建设是新时代产教融合不断深化背景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重要契合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通过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优化“纯电动车结构与检修”课程教学内容,以高质量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和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基础,形成虚实结合的集实践教学、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为脉络,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新教学模式,以育人为根本目标,设计增值性过程化考核,建立岗位真实任务进课程、企业技术资源进教材、技能大师进课堂的运行机制,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术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