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理周,陈祥君,张斌瑜,任 超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工程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1434)
汽车路噪是整车噪声的重要来源,影响整车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 Vibration,Harshness, NVH)性能和乘坐舒适性。随着车辆电动化趋势的加强,没有发动机噪声掩盖的路噪变得越来越突出,同时电动车的加速性能比燃油车要好得多。为了突出电动车的优势,电动车的底盘一般以运动化为主,导致电动车的路噪更加突出。加之路噪的噪声源一般不可控,其噪声的频率范围也低于声学包的控制范围,导致电动车的路噪问题更为突出,成为目前汽车NVH领域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传统的路噪解决方法包括采用低噪声轮胎、轮胎吸振器,降低轮胎导致的路噪。在传递路径上包括采用底盘衬套隔振、副车架加强、车身连接点加强、增加声学材料隔声等措施。这些技术比较成熟,但存在灵活性差、针对的频段窄的缺点,同时有时会和其他性能冲突,如底盘隔振衬套可能车辆操稳性能的改变。车内道路噪声的主动控制技术自COSTIN M H等[1]提出,这个技术克服了传统路噪控制方法的缺点。但这个技术目前只有一些演示系统,尚无大规模的商业应用[2-3]。鉴于路噪主动降噪对消除路噪方面的潜力和优势,本文开发了主动路噪控制系统,用来研究路噪算法实车应用的可行性,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评估路噪主动降噪系统的降噪性能。
主动降噪一般采用最小均方误差(Filter-x Least Mean Square, FxLMS)算法[4-6],车内路噪主动降噪这种多参考点、大空间的降噪系统,参考信号、次级通道信号,以及误差麦克风控制点都是多通道的,噪声主动降噪控制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噪声主动降噪控制系统图
图1为FxLMS算法的框图,其中d(n)为要消除的噪声;x(n)为参考信号;其中d(n)的幅值和相位是未知的,为了消除d(n),来反复迭代权系数w(n),使次级声源发出反相声波y(n),来抵消要消除的噪声[4],LMS为最小均方算法(Least Mean Square, LMS)。对路噪来说,从底盘到车内的噪声传递路径有很多条,每条对车内噪声有一定影响的路径,主动降噪系统都要包含在内,因此,路噪主动降噪的参考信号有很多条,导致路噪主动降噪的多通道模型非常复杂。下面用一个简化版的2×2×2,即2个参考信号k、2个次级信号j、2个误差麦克风信号m的时域FxLMS模型来说明路噪主动降噪的算法原理。
一个2×2×2 时域FxLMS的算法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主动控制2×2×2 FxLMS算法控制系统框图
其中有两路喇叭输出,其输出为y:
上述自适应滤波的权系数更新为
式中,k为参考信号序号;j为次级喇叭的输出;m为误差麦克风的信号的序号,其范围都为1~2。
多通道的次级通道的补偿滤波为
在实际的路噪主动降噪系统开发中,要根据实际的参考点、次级喇叭和误差麦克风的数量,按照图2来调整系统的框图。
在式(3)的迭代中,迭代的步长因子,对路噪主动降噪的性能影响很大,如果步长设置过小,不但会导致收敛过慢,而且会陷入局部的极值中,导致降噪的性能不好;如果步长过大,会导致不稳定,因此,选择合适大小的迭代步长因子,变得非常重要。从式(3)中同样也可以看出收敛的速度除跟步长相关外,还跟参考信号和误差信号的能量相关,而路噪路面的多样性,需要将参考信号也综合纳入步长的考量中,即采用归一化的LMS算法,即考虑步长为
在某车型上进行路噪主动降噪算法性能测试,在实测实验中,使用Simulink开发仿真模型,并在德斯拜思dSPACE平台搭建实测的整车在环仿真模型,最终形成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dSPACE搭建的模型框图
图4 振动加速度布置
其中振动参考信号为4个布置在底盘位置的振动传感器,每个传感器为3个方向,振动加速度的布置点的选择一般采用整车传递路径分析(Transfer Path Analysis, TPA)方法,找出对车内路噪影响最大的路径,再在路径上找出合适的布置点,本文不再详述。在本例中,前轮的振动加速度布置在前轮的轮包位置,后轮的加速度布置在副车架和车身连接处,左右轮上的传感器采用对称的位置布置,图4为车身左边传感器的布置。
车内误差麦克风布置位置在头枕,每个头枕位置布置一个误差麦克风,后排布置三个误差麦克风,用来发送次级声喇叭选用车门上的低音喇叭,为了加强低频噪声消除的效果,在后备厢中加装了低音扬声器,如图5所示。
图5 次级扬声器和误差麦克风布置示意图
dSPACE系统为DS1007,将dSPACE平台布置在车辆的后备箱位置,振动传感器和误差麦克风通过信号调理器接入dSPACE的A/D接口,dSPACE的D/A输出接功放板,再连接到车门上的低音喇叭和后备箱的超低音扬声器。
首先进行初级声源和次级声源传递路径物理模型的识别,使用图6的模型来识别初级声源到耳旁的传递路径以及次级声源的传递路径。在截取传递函数的阶次时,注意阶次截断的影响,以免估计模型和实际模型的相位差太大。
图6 声通道辨识模型图
图中x(n)为次级通道辨识信号;y(n)为次级通道辨识输出信号;d(n)为期望信号;e(n)为次级通道辨识误差信号;H1为D/A转换,重建滤波和功率放大;H2为抗混淆滤波;A/D转换和低通滤波;黑色虚线框是次级通道的物理模型,包含H1、H2以及喇叭到麦克风通道的声传递函数,记作S(z);为次级通道的估计模型,当次级通道的辨识误差信号收敛为零时,即
式中,X(z)、D(z)分别为x(n)和d(n)的z变换,此时Sˆ(z)=S(z),以次级通道估计模型能够准确地表示次级通道的物理模型。通过这个方法来获取车内次级喇叭到误差麦克风的传递函数,在本例中传递函数取128点(采样频率为2 kHz)。获取的次级通道传递函数如图7所示。
图7 次级通道传递函数
路噪主动降噪系统的实车测试在不同的粗糙路面上进行,对比主动降噪在开启和关闭的情况下,在乘客位置的降噪效果。实车匀速时,后排左右乘客位置的降噪效果对比后,实线为主动降噪关闭的情况,虚线曲线为主动降噪打开的情况,主动降噪系统在低频部分,综合的降噪效果能达到3 dBA~5 dBA,主观评价也能明显感觉到路噪的改善,如图8所示。
图8 路噪主动降噪实车改善效果图
车辆路噪主动降噪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非常重要,因此,在测试过程中,除考查算法的降噪效果外,也在不同的路面上进行测试,包括粗糙、半粗糙、光滑等不同的路面。在不同路面的切换过程中,路噪主动降噪系统总体稳定,但在不同工况的切换中,尤其是在行驶-停止-行驶的过程中,如果车辆停止较长一段时间(如等红灯),再行驶的过程中,会出现声音发散的情况,检查整个的算法链中,发现这个问题与归一化的步长设置方法相关,参见式(5)。如果在停止的状态中,输入的参考信号将变得非常小,这会导致在车辆停止的时候,步长变得非常大,而一旦再启动,过大的步长会造成发散,考虑这个情况,在归一化的算法中增加一个门槛值,即
这样,即使在参考信号输入最小的情况下,步长也能保持一个合理的值。在实车测试中消除了系统不稳定的情况。
本文对车辆路噪主动降噪开发流程进行了论述,首先对主动降噪的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整车上进一步验证。通过开发时域FxLMS算法的路噪主动降噪系统,采用dSPACE系统作为路噪主动降噪系统控制器,对车辆路噪的降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对归一化算法的不稳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为车辆主动降噪的后续量产化开发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