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强国工匠”中高本贯通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3-02-07 11:34:00李会荣马颖化
南方农机 2023年4期
关键词:智造军工工匠

李会荣 ,马颖化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工信部、教育部等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到2035 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1]。2022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3]。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探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4-5]。课题组以“双高”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人才培养为例,结合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弘扬人民兵工精神、工匠精神、国防职教精神,培养红色军工智造传人;通过构建红色军工文化生态,赓续红色军工血脉;数字技能驱动,一体化设计中高本培养目标;数字技能融合,实现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等一系列组合拳,为智能制造产业不断培养“强国工匠”,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

1 赓续红色军工血脉,深植“工匠精神”于心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建“馆廊场像坊站”军工文化场景,建设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发军工智造特色教材,全方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科技报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积极创新、规范操作的“工匠精神”,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工匠精神”价值观。将兵工精神、“工匠精神”、国防职教精神根植于心[6]。

图1 “强国工匠”培养路径

1.1 创建“馆廊场像坊站”,营造军工智造育人文化氛围

传承“忠、博、武、毅”国防职教精神,专业群将参观国防展馆作为新生第一课,将展馆内陈列的军工装备和产品作为课程延伸阅读内容,激发一代国防职院学子报效祖国的激情。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教学、实训、协会等活动场所,采用展板、文字、浮雕等形式,将国防职教精神内涵布置于楼梯、过道和走廊里,打造军工文化长廊,时刻警醒全校师生要有忠诚的品格、广博的学识、强健的体魄、坚毅的意志,提高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激发其爱国热情。

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以“利剑广场”和“吴运铎雕像”作为专业群课程思政“主战场”。以“利剑广场”的坦克、大炮为载体讲述新中国三大兵工厂的历史,瞻仰“吴运铎雕像”,缅怀先烈,研究吴运铎的感人事迹和人生经历,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如图2 所示,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嵌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课程,浸润课堂。践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校企共建“智造工坊”和“技能大师工作站”。“智造工坊”采用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聘请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和校内教学名师等组建“大师+名师”导师团队,以军工智造真实项目和产品为载体,以岗位为阵地,培养红色军工智造拔尖人才。“技能大师工作站”采用混编互聘模式,聘请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三秦工匠等入站指导,“匠、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研究—创新”环节,营造“敬业乐群、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执着努力、创新改革、追求突破”的“工匠精神”育人氛围。

图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2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厚植军工智造育人沃土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立德树人,根在课程[7]。为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以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为抓手,厚植红色军工智造育人沃土。根据军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岗位要求,五育并举改革专业群课程体系,创新专业群课程内容、评价,开发智造特色教材,在各个环节渗透习近平新时代国防职教精神、军工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育人元素,将课程思政落实在行动上。已建成了“UG 软件应用(CAM)”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应用”“智能制造工艺设计”等48 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育人功能的全面融入。

1.3 开发军工特色教材,孕育军工智造育人果实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军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了一批军工特色新型教材。现已开展了“军工装备数控编程与加工”等8 门军工特色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启动了“装甲车制造与维护”等9 门军工特色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工作。军工特色新型教材以军工真实项目和产品为载体,展示了我国军工史上的光辉事迹和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抬头听课的热情,培养了师生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自全面改革至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平均有29.4%的毕业生服务于国防军工企业,2021 年最高,达到了37.2%,国防工业文化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2 对接军工智造数字化技能,中高本贯通培养“强国工匠”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以培养掌握数字技能的“强国工匠”为目标,基于数字技能驱动和数字技能融合,一体化设计中高本贯通培养目标,实现中高本课程体系有机衔接[8]。

2.1 数字技能驱动,设计一体化贯通培养目标

依托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分析“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初、中、高三阶段的数字技能,一体化设计贯通培养目标,形成数字化意识,树立数字化观念,进行数字化实践,具体目标培养路径如图3 所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选拔优秀中职学校作为生源基地,支援建设对口专业,加快中高职有效衔接。同时与陕西理工大学联合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将高职专科阶段课程与本科阶段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能在智能制造产业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精、尖”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性、数字化、全方位、一体化地参与职业教育的中高本阶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明确三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切合数字化经济转型为驱动,将“智造强国”与“工匠精神”融入各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从而锻造出支撑区域智能制造型企业的技能工匠、技术工匠、智慧工匠。在此培养目标下,毕业生赵彦邦、任金鹏入选陕西省“首席技师”,李鹏辉获评洛阳市“河洛工匠”。

2.2 数字技能融合,实现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

梳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技能,其中,初级工需掌握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智能装备安装调试工作流程的数字化设计;中级工需掌握运用CAX、PLM、ERP 等数字技术进行智能制造子系统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智能制造子系统的产品工艺设计与制造;高级工需掌握运用生产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精益生产管理等方法及相关工业软件,进行数字化流程与总体方案设计和工业软件系统选型[9]。三阶段对数字技能的要求逐级提高,与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相对应。根据贯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各阶段课程体系,既有衔接又有特色。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每个阶段学生就业和继续学习情况,明确中职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职业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培养分工,形成数字技能融合、内容完整、对接紧密的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为“强国工匠”培养计划提供标本,该成果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得到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公开报道。

图3 专业群中高本人才培养目标

3 校企共建智造人才培养平台,提供产业人才终身学习平台

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应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发展,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10]。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是国家级双高建设专业群,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智造产业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改革创新、优化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搭建智造资源数字化开放平台,设立“学分银行”数据库,落实“1+X”证书试点工作,实施成果、技能证书学分转换积累办法,校企共建稳固的智造人才“回炉”学习平台,畅通产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全面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与人才队伍建设发展。

3.1 搭建多元化校企共育平台,畅通“强国工匠”提升渠道

在双高专业群建设支持下,深化产教融合,建成多元化校企共育平台,面向智造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建成的FANUC 产业学院,涵盖了高端制造装备、柔性制造加工单元、产线、机器人及智能检测等设备、技术。与兵器工业202 研究所、兵器844 厂等企业共建的兵器工匠学院,实施“企校双元、工学一体”的供需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极富爱国精神的技能工匠。

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放平台——国家级智能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全面开放,提升专业人才学习效率,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从根本上畅通技能人才学习渠道,为其提供精品开放资源。平台先后开放“数控加工技术”三维虚拟教学系统、基于三坐标检测数控加工虚拟试验、“机械设计”创新实验、“机器人技术”三维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物流与仓储”三维虚拟实验系统等若干产业急需的技术资源,供专业人才回炉提升。同时,为进一步深化落实校企合作,实现技术交流研讨、资源共建,成立周信安创新工作室、付斌利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交流沟通搭建平台,与企业紧密对接,完成校企人才互通、校企资源共用的深层次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方式。

3.2 制订“学分银行”管理办法,激励产业人才回炉提升

为激励学生、技术工匠回炉提升,实施基于“学分银行”数据库的人才培养方式,如图4 所示。针对全日制、非全日制性质学生建立“一生一策”制度,充分发掘个人潜力,结合个体差异,灵活调整学习时间;专业团队对技能人才情况进行评估,制定个性化学习策略,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灵活完成学习,进行学分积累;企业在职人员可通过网络学习、行业认可证书获得学分积累。数据库还可对入库人员进行数据状态监测、提醒,对规定时间内学分积累不够的人员进行提示,对已经毕业的行业技能工匠进行学习积分数据推送,实现产业技能人才专业水平持续高质量提升。

图4 基于“学分银行”的智造人才培养方式

专业群现已实施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与控制、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等7 项符合“1+X”证书制度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特色,灵活发展“X”证书制度,技术技能人员可凭借认证的智造类专业技能证书、行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企业内部专业类获奖证书等进行学习积分累计、更换,深化书证融通内涵,畅通人才成才渠道,激发产业技能人才回炉提升的积极性。已先后完成了中、高、本不同层次技术人才、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培训人次近2 000 人,在行业、企业内取得了良好的反馈评价。

4 结语

以红色军工文化为背景,创建“馆廊场像坊站”军工育人场景,重构涵盖育人功能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材,全方位支持坚定培养“强国工匠”的育人理念。以数字经济引领,数字技能驱动,打通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壁垒,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三阶段课程无缝衔接,夯实“强国工匠”的根基;搭建多元化智造学习资源开放平台,畅通技能人才“回炉”提升通道,创新落实“学分银行”“1+X”证书等人才培养方式,激发行业人才技能提升的积极性,提升“强国工匠”的适应性。持续高质量地为智造产业培养并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智造军工工匠
蓝月谷“智造”幸福生活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山东智造”闪耀冬奥会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06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军工文化(2017年12期)2017-07-17 06:07:54
中国智造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文化(2016年4期)2016-06-22 16: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