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宝华
刚上初中一年级的男孩晓轩(化名),天真活泼,学习成绩也很好,全家人都十分喜爱。有一天,妈妈发现晓轩的耳朵旁有个小孔,还有白色的分泌物,就用手挤了挤,结果挤出了白色的液体。却不料,这一挤可坏了,晓轩耳朵的小孔周围竟然变得又红又肿,稍微触摸就疼得大哭起来。情急之下,妈妈带着晓轩去当地人民医院就诊,耳鼻喉科医生经过相关的检查后,最终确诊为耳前瘘管合并严重感染,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建议晓轩马上住院。
有些老年人说,耳朵上的小孔是“富贵孔”“聪明孔”,其实没有科学依据。然而,如果耳前瘘管一旦感染发炎,可能就是“危险孔”,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实际上,耳朵上的“小孔”在医学上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简称“耳前瘘管”或“耳瘘”,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的外耳疾病。耳前瘘管形成于胚胎期,由于耳郭组织没能按时在该闭合处闭合好,就留下了一个小孔,这是一种由于染色体变异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耳前瘘管好发的部位在耳屏处,也有的出现在耳郭上,有大有小,数量也不一。对于耳前瘘管,平时应注意保持清洁,避免挤压。
耳前瘘管是比较隐秘的疾病,一般不易被发现,平时基本没有任何症状,如果不发生感染,它会与患者和平相处一辈子。若是你管不住自己的手,喜欢去挤一挤、揉一揉,一旦感染,就会发生红肿,化脓,并且会反复发作,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耳前瘘管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普通型,有些人虽然有耳前瘘管存在,但是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平时瘘管内没有分泌物产生,也没有出现感染,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不需要处理。第二种是分泌型,指的是瘘管内虽然有较多的分泌物产生,但是没有出现红肿、疼痛等明显的症状,也就是说没有造成局部的感染,应当注意继续观察,也可以暂时不做处理。第三种是感染型,指的是耳前瘘管经常出现局部瘙痒,疼痛,周围红肿、化脓、分泌物溢出等症状,通常需要抗感染药物治疗,或切开引流,甚至需要选择瘘管切除术进行治疗。
耳前瘘管是由于发育不良导致的一种先天性畸形,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耳疾病。一般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耳前瘘管没有任何异常症状,通常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的影响,可以不做特别处理。但如果耳前瘘管出现继发感染,就会对患者的生活、外观、听力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生活影响。如果耳前瘘管受到挤压、浸水等刺激,或者是局部受到污染、引起细菌大量滋生,就会发生急性感染,导致局部出现皮肤发红、瘙痒、肿胀、疼痛、化脓等,就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是寝食难安。
外观影响。耳前瘘管如果长期处于静止期,不发炎,不红肿,则对个人的外表形象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不过如果耳前瘘管感染,即可出现红肿、溃疡、流脓等,从而影响到个人的外在形象。尤其是反复感染引起的破溃、流脓,容易导致瘘口周围皮肤形成明显的瘢痕,且难以去除,则严重影响个人的形象。
听力影响。由于部分患者耳前瘘管的内口在颅骨内,很容易导致颅内感染,其情况相对比较严重,有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听力。如果瘘管的内口在内耳,则容易引起耳部感染,影响听力。严重的耳前瘘管感染,还会导致相应的器官发生感染,甚至可能致患上菌血症或脓毒血症。因此,耳前瘘管一旦发炎,应尽早请专科医生进行诊治,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应谨慎预防耳前瘘管发生感染,平时要牢记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管住手。耳前瘘管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平时不要总是用手去触摸耳朵,防止把手上的细菌带进小孔中。瘘口瘙痒的时候不要用手搔抓、揉搓或挤压小孔,以免把细菌揉进去,导致感染发炎。如果有正常的代谢物分泌出来,一般不需要理会,尤其不能随便用棉条或纸巾伸进小孔里面掏,可用消过毒的棉棒,轻轻地在孔口周围擦干净即可。无症状时,应多注意观察。
管住嘴。预防耳前瘘管发炎需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可适当多进食一些鸡蛋、牛奶、瘦肉、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少吃煎炸、熏烤、油腻、口味偏重、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少吃鱼虾、扇贝、螃蟹、海鲜等食物,避免造成局部刺激或产生过敏。多喝温开水,避免“上火”造成发炎。
讲卫生。经常洗澡、洗头、洗脸,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尤其要保持耳部干净、干燥。洗脸的时候要把耳朵周围清洗干净,用洁净的毛巾轻轻将水擦干,保持局部干爽,防止细菌滋生,从而避免耳前瘘管感染。注意平时尽量不碰脏水,保持耳朵洁净。
常锻炼。如果身体的抵抗力较差,则容易引发耳前瘘管感染。平时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升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以减少感染的概率。但应注意运动中不能碰撞耳朵,避免汗水或粉尘污染,以免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