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浅析小学美育实施的途径

2023-02-06 05:31天津市和平区哈密道小学
天津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艺术

■天津市和平区哈密道小学 罗 勤 寇 昱

当今社会,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广泛关注。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与实施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理念深入人心。小学美育课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核心素养的转化与落实,体现出艺术课程独有的育人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强调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美育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并严格履行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当前,对美育的发展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进一步推动美育承担起新使命,对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从美育入手,挖掘、继承和创新美育的方法和形式,以美育启发智慧,以美育引导善行,以美育塑造情感,构建学校美育的新机制。通过学科渗透、特色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美的文化感染人,以美的艺术熏陶人,以美的形象塑造人,以美的活动引导人,以美的教育成就人,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贯彻“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

一、美育的概念及发展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而一般定义中则包括“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被认为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学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的概念出现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由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提出。在中国,早在摆脱原始氏族社会的野蛮状态进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隶制社会时,就有了周公“制礼作乐”的概念。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和仪式,乐则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不仅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也是进行教育的方式。到了春秋末期,孔子以“六艺”的方式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程。孔子结合音乐、诗歌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1912 年,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体系,将美育明确列入教育方针。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通过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质量,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二、小学美育实施的必要性

(一)小学美育的实施是全方位提升小学育人质量的现实要求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是实施小学美育的现实需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构建美好生活的思想和技能,是学校美育的基本出发点。实施小学美育是按照学校教育目标,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培养审美意识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活动。本研究探讨美育的方式,旨在提高小学育人质量,提升小学教育水平。

(二)小学美育的实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通过接触艺术、体验美感和参与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小学美育实施的途径

(一)以美浸润,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

美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教师的审美素养直接影响这一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对于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教师,如优秀影片欣赏、心理团辅、师德演讲、专家讲座等,并组织书画展示、读书交流、文艺汇演等活动,以促进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促使教师热爱职业、关爱学生、遵守职业操守,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教师言辞的严谨和气质的修炼会内化为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外在美育行为感染、教育、引导学生。这是最直接、有效的美育途径和手段。

(二)以美化人,营造美的校园环境

为了美化校园环境,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我们将美育元素融入到学校的环境建设之中。一踏入校门,学生们就能看到校徽、三风一训等体现校园文化的元素。卡通形象“雷雷”和“未未”是学校文化的代言人,“雷雷”寓意雷锋精神成为学校师生行为和价值取向的核心;“未未”寓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寄托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校利用数字化媒介,如朗读亭、留声墙、数字校史馆等,循环播放红色故事和国家历史,营造浓厚的美育氛围。校园的文化长廊则展示科学名家、文化名人、文字演变过程、四书五经和班级文化等,处处彰显文化气息。校园的布置和陈设可以被视为“文”,而校园环境对心灵的影响则是“化”。教育的本质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生每天都在文学、历史、科学、美学等内容的刺激下,引发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情感、认识和观念。这正是以美化人的实际体现。

(三)以美育人,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美育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贯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中关于艺术课程的三大理念: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高效完成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进行审美欣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加深对各种艺术形式中美的理解。

美育具有极强的学科连接性和结合性。学校开设的各种学科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媒介和宝藏。通过教研,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科学课中的自然之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生动的人物故事、趣闻轶事,地方课程的风土人情等;劳动课程有手工制作之美;数学课有符号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图形的运动之美;而语文课上,可以欣赏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诗词韵律之美、文章词句之美、诵读之美等。在课堂上,好的教育方法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板报的书写、教师的言行中体验到视觉美、听觉美甚至触觉美。学校将美育教学贯穿于各学科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四)以美育心,开发美育特色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理解、欣赏能力,学校开发了美育特色课程。2015年,学校成立了彩塑场景制作团队,开设了美术素质拓展课,依托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初步进行建筑、人物、艺术形象等轻黏土彩塑创作。2021 年,学校建成彩塑情景工作坊。教师引导学生创新,将城市和时代符号注入彩塑创作中,进行大型彩塑场景塑作。2023年,彩塑工作坊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学校创设了以“爱家乡天津”为主题的彩塑场景模型制作的跨学科课程。该课程依据课程总目标,采用删减、融合、增补、重组的方式,对多学科课程进行延伸和拓展、衔接与融合。学生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查询、下载、建模;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整理数据;通过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风土人情与文化内涵;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怀;依托美术学科的所学技能,设计构图、塑形配色……学校入选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跨学科类课程基地。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方针指导下实施小学美育,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未来,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将美育实践推向更高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