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志荣(铜陵市科学技术局)
2017 年2 月,安徽铜陵狮子山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安徽省第5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狮子山高新区作为铜陵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载体,应成为新时代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1)经济指标增长明显。2022 年1—10 月,高新区营业收入513.6 亿元,同比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30.46 亿元,同比增长52.77%。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5.53 亿元,同比增长4.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铜官区的比重为95.2%,较上年提升0.9 个百分点。
(2)“双招双引”量质齐升。2022 年以来,突出产业链精准招商,加速构建从产业链上游到经济应用场景的完整“链条”。引进至信博远、赛得利、湖北龙辰等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项目50 个,总投资160 亿元。
(3)主体培育实现跃升。落实“高企倍增”计划,通过强化科技项目支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等举措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2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 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100 家。
(4)创新平台发展壮大。2022 年,高新区新增创新孵化载体面积25.3 万m2,新增天海流体工业设计中心、铜官矿建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总量达41 个。
(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实施“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建立区领导督导交办问题闭环处理机制和管委会负责同志联系包保机制,定期开展走访调研,精准落实政策宣传解读、问题收集办理等帮扶举措。2022 年1—10 月,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36 个;帮助31 家企业代办工商注册和银行开户,办理扶持资金申请事项40 余件,办结率100%。
(1)链群招商引活水。2022 年以来,高新区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突出链群招商,依托赛福电子、洁雅生物等“链主型”企业,成功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龙辰科技、赛得利、西帝电子等一批科技型项目落地。在薄膜电容产业领域,2022 年招引龙辰科技年产12000 t超薄电容薄膜生产线项目等亿元以上项目20 个,协议总投资近20 亿元,围绕薄膜电容产业初步形成“自动化设备—拉膜—镀膜—分切—卷绕—成品—包材”完整的细分产业链。
(2)主体培育促跃升。高新区通过强化科技项目支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等举措积极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2 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1 家,比上年增加19 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 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100 家。1—10月狮子山高新区新增授权专利380 件,同比增长18%,新增发明专利49 件,同比增长8.8%。
(3)聚焦平台强支撑。高新区加大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支出,高质量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壮大创新载体规模。2022 年,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加速器、5G 通信产业园、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创新孵化载体面积25.3 万m2。二是促进平台提质升级。“铜官数谷”成功获批省级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示范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推进企业研发创新。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2 年,高新区新增天海流体工业设计中心、铜官矿建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 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累计达41个。
(4)龙头牵引提能级。高新区坚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体系,以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2022 年,高新区铜都流体的“大型盾构超高性能滚刀和常压换刀设备研制及应用”获得安徽省“揭榜挂帅”专项项目立项,拟获省、市、区扶持资金1900 万元;铜官府文创获批国家版权示范单位;赛福电子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名单,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洁雅生物、红星阀门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单。
(5)招才引智建高地。高新区全力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铜官人才工作,建设人才集聚地的实施意见》,积极组建铜官区科技服务团,全力推进人才招引服务工作,打造全市人才高地。2022 年,组织何大平团队“超高导电导热宏观石墨烯膜的研发及产业化”和杨俊峰团队“先进镀膜装备和涂层技术及产业化”两个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团队(A 类);推荐刘建初等3 名人才申报第九批安徽省“特支计划”创业人才,推荐“汉烯科技超高导电/导热宏观石黑烯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团队”等4 个创新团队申报第15 批次安徽省“1155”产业创新团队。
(6)科技金融添新力。高新区充分发挥资本平台作用,在基金招商、项目代建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金融手段,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服务。在基金招商领域,探索“平台+基金+项目”运营新模式,先后参与设立铜陵长三角优势产业招引基金等3 只基金,先后参与至信搏远新能源电池用铝塑膜项目、武汉汉烯科技石墨烯项目等7 个创新项目投资,服务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在项目代建领域,高新区根据企业需求通过约定回购并缴纳保证金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代建服务,解决企业前期基础建设投资问题,促使企业的资金用于设备投入及技术研发领域,吸引了鸿亿新材料、鑫佳粉体等一批企业落户高新区。
2022 年,高新区“一区多园”全域主营业务收入657.8 亿元,而2020 年全国169 家国家高新区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已达2200 亿元,园区体量较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园区产值突破亿元的企业仅13家,突破百亿的企业仅1 家。除金隆铜业、海亮铜业、洁雅生物等几家龙头企业以外,其他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牵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高新区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及创新平台仅有2 个,虽然与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大院大所开展常态合作,但创新成果转化进展不明显;受产业结构影响,园区企业研发投入较低,R&D 经费投入强度为3.56%,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仅为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的六成左右。园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国家高新区考核中排名靠后。
高新区主导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整体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底端,“高”“新”特色不鲜明。园区开放水平不高,2020 年,企业出口总额占营收的5.88%,位列国家高新区中游,但出口产品主要以铜、银等有色金属为主,缺乏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出口;产业人才供给不足,受限于区域科教资源以及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企业从业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17.8%,较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38.04%)差距明显。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等2 个单项考核分别排名第107 位和第155 位。
高新区囿于专业领域人才缺乏、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资源调配能力依然较弱,为企服务职能还不健全,与国家级高新区应有的服务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高新区规划面积为2.55 km2,系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高新区。虽然实施了“一区多园”管理体制,但是不仅远低于国家级高新区168 km2的平均管辖面积,而且较铜陵市其他开发园区也有不小差距。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工业核心区”仅剩余不足1000 亩土地,企业增资扩产、重大项目引进、园区功能完善等均受到严重影响。
构建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突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推进科技创新质量整体跃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铜陵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紧密对接基础科学源头,带动高端人才聚集、高端成果研发、高端产业孕育;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促进中国科学院铜陵皖江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铜陵先进技术研究院、交通安全与智能交通技术重点实验室、柔性直流支撑电容器及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发展,实施一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增强高新区产业创新能力。立足铜陵市产业优势,围绕薄膜电容领域集聚“树脂粒料—电工薄膜—薄膜电容—储能装备电容器”上下游企业,将高新区薄膜电容产业打造成国内领先的特色细分产业链,发起成立区域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同时建设薄膜电容领域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一是抓好重大项目投资建设,构筑产业集聚的坚实基础。瞄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核心环节,筛选、招引1~2 个头部企业的20 亿元投资级项目,以关键项目落户为契机带动目标产业链的发展集聚,引领园区“十四五”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产业生态需要,持续延伸补强现有大健康、薄膜电容等细分产业链条,力推汽车线束等“强链”项目签约,保障至信搏远、龙辰科技、赛得利等“链主”项目如期建成。二是在薄膜电容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控制力、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创新型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生态。三是提升创新孵化载体的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园—高新区”的孵化链条,围绕创业创新全链条开展服务,对初创企业加强精准服务,创新服务手段,实现服务全面升级。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园区政策,推进营商环境等领域改革,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探索完善“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工作机制;深化实施“标准地”改革,确保新出让工业用地100%实现标准地供应,引导企业集约利用土地;深化“管委会+公司”模式,推进高新区市场化运营,增强高新区在招商引资、融资开发、项目管理、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服务和土地预储备运营等方面职能;围绕科技创新促进服务业发展,为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产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形成创新产业与创新服务业的互动共生。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手段建设数字化创新型园区,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创新资源与城市资源、创新体系与城市体系、园区与城区、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的全新产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