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及舞姿形态探究

2023-02-06 06:46安妮尔其其格
戏剧之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舞姿乐舞壁画

安妮尔其其格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一、敦煌乐舞壁画与敦煌舞蹈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图像风姿绰约,形态万千,堪称融合了中国古代乐舞艺术之精华。舞姿造型映射某一舞蹈中一瞬间的姿态,同时反映某一舞蹈形式当中的某一动作。随着时代不断更替,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同时期的壁画舞蹈形象都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从静态图像来看是由圆曲的线条构成平衡对称的图形,而从动态的舞姿形态来看则是处于更替交织变化中的流动线条。

敦煌壁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唐代敦煌壁画《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云:“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主流文化观点认为“色光”与智慧光、心光有关。大自然造物当然离不开光,人类要摆脱迷信枷锁和精神桎梏更需要光的指引。唐朝时期,执权者与画工借助“光”思维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传递老百姓的精神诉求。敦煌壁画的色彩与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真实社会生活,统治者用善恶、爱憎思想观念来教化普通民众,从而达到稳定社会、巩固政权的目的。[2]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给所处时代的普通百姓以心理暗示,也启迪了壁画艺术作品的再创作。敦煌壁画艺术宝库中的多数内容描绘凡人和人神、尘世和来世、凡俗和神圣、苦修和觉悟,在昏暗洞窟境域中自然而然变成了信众与画像人物进行无言交流沟通的无形桥梁。

(一)敦煌乐舞壁画——以唐代为例

【敦煌石窟】榆林第25 窟

该图为中唐时期壁画(公元836—907 年),图中左侧一怀抱腰鼓的乐舞伎,右下侧一鸟身人首的迦陵鸟乐伎手抱琵琶奏曲。在唐代以前乐舞表演是歌舞乐一体,从唐代开始,舞蹈才有了独立的表演机制。乐舞伎的整体人物造型线条清晰流畅,细眉长目,慈目下视,红唇微闭,神情姿态专注而沉醉,身体各部位的配饰都逐一佩戴整齐,双臂张开,一腿折回,一腿直立,双足赤裸,身体各个关节处的弯折形成了多菱角的舞姿形态。频伽鸟源自印度神话传说,是半人半鸟的神鸟,在不少古代经典文献中都有记载,被当作觉悟者的乐舞供养。迦陵频伽的鸣声特别悦耳动听,被奉为觉悟者的“胜相”之一。无论是净土界还是世俗界,都要用“伎乐”来献礼,也就是要用音乐来供养生活。腰鼓舞与琵琶舞的结合是当时壁画艺术舞蹈形式的创新,也是古代艺术家在大胆想象与民间素材融合整理后的产物。唐代壁画艺术独具风格,展现出中国画艺术及敦煌壁画线描发展革新的时代特征,线描造型柔中带刚、疏密有致,绘画构思巧妙,采用高染低晕设色笔墨技巧,作品呈现出形象和情感内外结合的艺术特点,中外兼收,洋为中用。

(二)敦煌舞蹈的美学特征

“对称”是人类根本的思维定式,它涵盖了人类对一切事物最基本的审美观念,是长期以来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形式,并逐渐成为世人统一的审美标准。“对称”与中国传统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还包括对“和”字的理解和表现。[3]中国传统乐舞艺术的核心内容为“和”,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流思想是“中和为美”。[4]常见的飞天伎乐、经变乐舞、民间俗乐,尽管在风格、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有着相似性,重点体现在一种对称美学思想综合运用上。舞蹈中的“对称”形式最为显著的是经变画中描绘的舞蹈形象,每个经变乐舞中的舞伎人数各有不同,有两个或四个对舞形式。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宣扬真与善,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和以理结情、情理交融,另一方面强调艺术极具感官愉悦功能,使得性情温柔敦厚与思想感染融为一体。儒学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道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有机统一;佛学尤其是禅宗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以及“即心即佛”的超玄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内核,是舞蹈艺术发展追求的最高标准,敦煌舞的对称美学思想使这一文化精神进一步延续,加之气候干旱等浓郁的地方特色,由敦煌壁画飞天和各种人物造型折射出的舞蹈动态对称美学思想显得更加独特和宝贵。

二、敦煌舞姿形态中“曲”的审美特点

“曲”是指敦煌舞姿中富有美感的身体造型曲线,也是其外部艺术造型特征或主要元素。“曲”的形态特征贯穿于表演者身体的每个部位,肘、腕、肋、胯、膝等。如柔和小曲线、四道弯、五道弯、大“s”型曲线、拧曲线等,根据不同时期的人物样貌有不同的审美体现。“曲”在敦煌壁画中的审美特征是多元艺术形式、多元文化审美形态的集中呈现。典型的线条艺术散发着强烈的舞动感与流动感,体现出整体完美和适度曲直相互兼顾的内在审美特征。

(一)力与曲

在敦煌舞中,“力”与“曲”表现为互相衬托又密不可分的关系。“力”是舞蹈过程中瞬间形成舞姿造型的力度,往往体现在一些较大的曲线当中。“曲”通过“力”使得舞姿造型更加洒脱飘逸,既有力度又有棱角。表演者如果没有一定功力很难把握其风格与节奏。作品本身要求雄浑刚健、热烈奔放,迅疾如风、洒脱飘逸,不但要求舞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求舞者在快速节奏中将壁画的人物形象与内涵表现得栩栩如生。

(二)神与曲

神韵是敦煌舞的又一核心,只有神韵与舞蹈高度统一才能完美演绎敦煌舞,神与曲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贯穿始终的关系。敦煌舞在舞时往往都是由神带动气息,最后带动身体,舞蹈停止时,神还在意境中无尽延伸,真可谓“形未动,神先领,舞已止,神不止”。神态能使舞者精准地向观众传达人物不同的性格与不同的情绪,敦煌舞的神态既有端庄平和、温婉妩媚,又有活泼自如。“神”随着舞姿体态“曲”的运动贯穿其中,在静态造型中达到“以静制动,以动制静,形神合一”的神奇效果。

(三)情与曲

舞蹈是传情达意的表演艺术,舞者通过情感的宣泄来触动观众,观众通过舞蹈欣赏来深入体会其中的艺术情感。情与曲是敦煌舞的根本特质,它们相互包容、相互渗透。情是舞蹈的灵魂,有了灵魂才可以说舞蹈拥有了艺术魅力,拥有了内在生命力。由“情领形,形动曲”形成的敦煌舞蹈独有的风格特征与动作质感,如“思维菩萨”像、“持花菩萨”像、“听法菩萨”像等壁画作品人物形象的柔美身段、轻盈步伐、美妙舞姿都贯穿于温婉、平和的情感当中,体现出一种温婉的抒情美,使得敦煌舞艺术作品更能从情感层面与观众产生共鸣。

三、中国传统美学观下敦煌舞的辩证关系

(一)善与恶

在传统中国美学体系中,“善”和“真”两者之间是高度统一的,真不离善,善不离真。“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潜意识当中。敦煌壁画通过画面形式记录和传承古代社会风貌和神话故事,并以“诉说”故事的方式将“善”的核心思想与理念展现在壁画所表达的寓意之中,如众多经变画宣扬佛学文化,有善神形象就有恶神形象,通过反面人物形象来向大众宣传和普及“做善事必有善果,做恶事必入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敦煌乐舞伎中,药叉伎乐人物形象就是“善与恶”的体现,它面目狰狞,姿态奇异,既是恶魔,又是护法神。[5]敦煌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与众多传统思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儒家孔子代表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佛学经典中“彰善瘴恶、因果报应”的观念、禅宗所讲的“脱俗即禅意”等。敦煌壁画文化艺术可谓是这些美学思想的集体智慧结晶,而敦煌舞蹈文化主要通过“舞”来传递中国传统艺术背后的乐舞精神。

(二)曲与直

敦煌舞姿除了有“S”型三道弯和曲线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曲线形态,包括拧身型、直角以及柔和等,它们均有相应的分寸感。而直为静态站立造型,我们经常在佛像或壁画中可以看到,多体现为一种具有意境的直立造型。其中“圆”的特性与舞姿形态相结合,以曲为主,以直与弧线为辅,将身体线条、结构、走向等变为柔软的弧形,使舞姿呈现出绵软松弛的状态,尤其在抱拳、飞旋、勾腿、端腿、合掌等曲线运动中表现出众多圆形图案,以多变的形式使舞姿展现出温婉飘逸、风情万种、多彩绚丽的美感,形成独树一帜的舞蹈风格。[6]曲与直是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是敦煌舞动作的外部特征,有曲与直的对比才能让壁画中的乐舞伎形象“活”起来,充满灵动感,具有鲜明的风格性与独特性。

(三)虚与实

壁画在内容表现形式上讲究虚实结合、以虚化实、以虚表实的手法,追求形象与表意的统一。所谓“虚”是指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的,“实”则是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虚通常是在写实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想象、夸张、变形和虚构的成分。艺术的具体形式与内容均会以人的内心思想为表现的重要依据,需要基于日常的生活。飞天伎乐这种形象多半出自古代画工的想象,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现实当中,但是乐器、舞者的动态、服饰和形象等均源于生活,这些均属于写实部分。但是飞天大部分都在空中,姿态优美、身材修长,给人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感觉。

(四)简与繁

所谓简,是将动作夸张变形并大胆概括取舍,主抓最核心神态与形象特征,去掉一些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繁,就是使画面更有张力,形成“铺天盖地”的视觉效果。古代艺术家能合理地处理画面中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善于分出层次。简与繁是对比存在的,是互相依存、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简中遇繁,繁中遇简,最终达到“繁”与“简”的和谐统一。“简与繁”的美学观念在高金荣教授创作的舞蹈作品《天宫伎乐》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舞蹈形式将经变画中所描绘的天宫乐舞活动复原为舞台艺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礼佛乐舞伎在听法过程中的欢乐场景。通过几个简单的乐舞伎形象,运用各种队形的前后变化和双人、三人、群舞等形式,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地展现出了人物的关系和画面的层次,生动还原了经变画的内容场景,实现了简与繁的和谐统一。

(五)动与静

敦煌舞蹈在艺术表现上柔多于刚、静多于动,主要原因是敦煌舞蹈源于石窟壁画,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婀娜、端庄、恬静、文雅的菩萨像以及刚劲有力、威武洒脱的金刚力士像等,其中以肢体柔美圆润的女性形象居多。所以,敦煌舞蹈在肢体的展现、呼吸、眼神以及节奏的分配上大多采用快与慢、动静结合的方式,“一动一静,以静制动,以动制静”。[7]在呼吸快慢分配调节的基础上,使得舞者的肢体动作能够以各种幅度与力度展现出不同角度的形态变化。舞者的眼神运用是柔美深邃与跳跃敏捷相结合,将舞蹈当中人物的具体情绪状态清晰地展现出来,“静”与“动”两方面变化全面地演绎出敦煌舞的洒脱娇媚、绚丽多姿的变化之美。

四、结语

敦煌舞把纯真、质朴、善良自然等优秀文化品质与内涵,通过敦煌壁画乐舞形象“活态传承”的方式完美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爱的感染。敦煌舞蹈演员应当向观众展现个体美,给予观众精神的享受,最终通过舞台艺术表演让观众在欣赏敦煌舞蹈的同时,感受到敦煌艺术文化穿越千年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舞姿乐舞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龟兹乐舞
壁画上的数学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舞姿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帮壁画“治病”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