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双
(太原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27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意大利民族文化特点,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特征,将不同的音调与节奏综合运用,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现实性、革命性、戏剧性的创作风格。威尔第的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他经历了19 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演变与革新,将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音乐推向顶峰,使其成为西方音乐史上不朽的经典。
歌剧《西蒙·博卡涅拉》诞生于1856 年,脚本由安东尼奥·古蒂雷茨①(Antonio Gutierrez)根据同名历史剧改编而成,威尔第创作这部歌剧时,正值意大利独立战争期间,他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希望通过创作此剧,期盼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此外,歌剧《西蒙·博卡涅拉》以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父女之间真挚的情感为主题。女性在威尔第的歌剧中多扮演着悲剧性的角色,其歌剧体现出对女性的同情,这与他悲惨的人生经历有关,“威尔第由于青年时期连遭失妻丧子之痛,直到中年未能享受天伦之乐”。②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始终能反映出人们所经历的痛苦与欢乐,他将人生经历与歌剧创作相结合,细致刻画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他爱国主义的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天赋异禀的作曲手法将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创作推向巅峰。
威尔第对剧中人声构建与歌剧脚本中的人物剧情进行了大幅调整。在人声设置上敢于大胆革新,全剧人物角色以男性为主,通过男中音、男低音低沉暗淡的声部设置,以及戏剧性的和声布局,营造出深沉、阴郁的音乐风格与悲剧性色彩。同时,威尔第还对剧本中的诗句与音乐材料进行大幅改写,增添了主角之间矛盾所产生的戏剧冲突,极大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特点。
咏叹调《破碎的心》(Il lacerato spirito)是威尔第歌剧《西蒙·博卡涅拉》中男低音菲耶斯科的咏叹调,出自歌剧的序幕。菲耶斯科是一位顽固的贵族,他不同意女儿玛利亚与平民西蒙相爱,而玛利亚不顾父亲的劝阻与西蒙私自结婚,菲耶斯科愤怒地将女儿囚禁在府邸内,最终,玛利亚悲痛欲绝,香消玉殒。菲耶斯科在悲痛、悔恨交加的情感中演唱了《破碎的心》。
咏叹调《破碎的心》出自歌剧《西蒙·博卡涅拉》的序幕,作为歌剧的开始,它将忧郁、深沉的戏剧氛围显现出来,点明歌剧悲剧性的主题思想。演唱者在正确把握演唱风格和情感基调的同时,首先,需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细致把握与处理音乐。良好的气息支持、音色的控制和强弱处理以及掌握精准的语言发音是诠释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其次,严格遵循原谱的创作进行诠释,从而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表现与实际相契合的人物剧情。笔者以几处较为重要的唱段为例,分析其演唱技巧与演唱要点。
在声乐演唱中,歌唱与呼吸紧密联系,歌唱中,气息的支持能为演唱提供充足的动力,带动声音与共鸣腔体的协调运作,良好的气息控制能使演唱更加连贯自如,情声相融。
刚进入宣叙调时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这在歌剧创作中非常少见。首先,庄重缓慢的旋律、附点节奏型、较大跨度的音区结合时,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气息支持和声音的协调控制能力。演唱时气息与呼吸器官相互作用,演唱者需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歌唱状态,并充分利用横膈膜与两肋的扩张和收缩,使气息与呼吸器官形成对抗,演唱一气呵成。由于旋律音区跨度较大,演唱时需要积极运用各共鸣腔体及混声的演唱方法,使演唱更统一且具有连贯性。其次,旋律由弱渐强地进行,音量的控制与音色的统一是演唱的基础,要表现出男低音浑厚、富有张力的音色和戏剧性的舞台表现力。(见谱例1)
该作品最后一句是全曲的华彩片段,旋律由高向低、由强渐弱,形成首尾呼应的效果,旋律运用下行级进的创作手法,通过三度下行分解和弦呈现出全曲的最低音。当旋律跨度较大时,演唱者需做好准备,预判旋律走向,盲目地演唱可能导致声音松散无力,出现压喉、声带漏气等现象。在演唱时,演唱者应在稳定喉头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胸腔共鸣,在稳定、持续的气息控制下,有效地保证声音的积极性和连贯性,做到气息与声音的协调统一,一气呵成地演唱全曲的最低音。(见谱例2)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艺术结晶体,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升华体。③声乐是音乐与语言要素构筑的演唱体裁,语言是声乐演唱的基础。歌唱中的语言旨在彰显情感意境、塑造人物形象、提高艺术修养。演唱者在掌握正确发音规律的前提下,要做到字正腔圆、清晰明了地演唱。
《西蒙·博卡涅拉》的脚本由西班牙作家安东尼奥·古蒂雷茨(Antonio Gutierrez)根据意大利热那亚的历史剧改编而成,他钟爱意大利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用意大利语构建人物剧情。意大利语轻柔而淳朴、清晰而优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意大利语音律平正、音调协和、音序匀实、富有节奏感和歌唱性的特点。因此,在歌唱中确保意大利语发音正确是诠释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
演唱作品前,演唱者首先要了解歌词的含义,把握音乐的主题思想,掌握意大利语的发音规则,熟悉元音与辅音的发音特点,熟读歌词并按照音乐的节奏性与语言的韵律朗读歌词。《破碎的心》的歌词中频繁出现大量的双辅音。富有韵味、节奏感的双辅音在意大利歌剧中有着带动人物情绪变化、烘托剧情的作用。
谱例1:
谱例2:
剧中菲耶斯科面对女儿的离世感到悲痛、悔恨,将内心的仇恨与怒火指向西蒙。“Oh maledetto!Oh vile seduttore!”(你这该死的家伙!你勾引我的女儿!)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在演唱带有双辅音的乐句时,演唱者要具有强烈的语气和停顿感,将音乐与语言融为一体,表达完整的主题思想。(见谱例3)
谱例3:
在宣叙调中,时常出现由较多音节组成的词句,随着音乐的速度变化与人物情绪的转变,演唱时咬字可能会出现含糊不清、吃音等现象。因此,首先,在演唱前要由慢到快地按照音乐的节奏性与语言的规律性朗读歌词,做到元音连贯、辅音清晰,演唱时词与词之间连贯自然、词句字头清晰明了。其次,语言重音与节奏重音要有所区分,语言重音影响着人物情绪的转变及音乐的发展。如“Rapita a lei la verginal corona”(她的处女王冠被偷走了)“la”在节奏上虽以弱拍弱位出现,但在语言上它是名词的定冠词,对名词进行强调与修饰,应作为重音去演唱。此时,菲耶斯科内心的愤怒与怨恨转为对圣母的斥责,表现出他对圣母责备与埋怨的情绪。
首先,在演唱声乐作品前应纵向读谱,熟悉作品伴奏部分,将旋律与伴奏结合分析,掌握伴奏力度、速度及表情术语。伴奏织体与和声的变化将呈现不同的音乐思想,丰富的伴奏织体与戏剧性的和声布局,能够带动人物剧情的发展。其次,在学习作品或实际演唱中,要具备严谨的演唱意识,不要盲目模仿歌唱家所演绎的各类版本,演唱时要始终遵循作曲家原谱,体会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表达贴近主题的音乐思想。
综上所述,演唱者在正确把握演唱风格的同时,还需将旋律中较复杂的乐句用练声曲的形式进行单独训练。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情绪的转变及情感基调的不断变化,演唱者音色及音量也随着不同的人物情境和语境而发生改变,从而把握音色的强弱变化,控制好音量,游刃有余地演唱,诠释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演唱实践及训练中,要严格遵循原谱,以原谱中音乐的力度、速度变化和旋律的强弱等为基础,掌握作品的演唱风格和音乐特征,严谨缜密地按照原谱的音乐要素实现最优化的二度创作。
本文主要分析威尔第歌剧《西蒙·博卡涅拉》中男低音咏叹调《破碎的心》的创作背景和演唱要点。在演唱中,正确的情感表达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演唱者需把握复杂多变的人物情绪,同时,结合演唱实践,把握正确的呼吸、声音与精准的语言发音,合理地控制音色及音乐的强弱变化,表达主题思想,使歌唱更具感染力与创造力。作为二度演唱者,在演唱中不仅是表演者,更重要的是担任着创作者的身份,在诠释作品时,要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剧情、体裁样式等,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音乐特征,正确运用作品中的表情术语、力度速度记号,严格遵循原谱而演唱。在演唱实践中,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音乐结构、调性特征、和声布局及伴奏织体等进行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刻画鲜明的音乐形象。
注释:
①黄键.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J].歌剧,2017,(4):46-49.
②刘诗嵘.歌剧大师威尔第[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③雷晓兰.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与发展[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