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构建逻辑和实现路径

2023-02-04 13:40赵前前张小勇王博
发展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甘肃省群体主体

赵前前 张小勇 王博

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推进社会共同富裕是本质要求,也是核心任务。区域、城乡和不同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当前甘肃省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相对贫困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甘肃要做好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科学评估和高效治理,从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切实提高相对贫困群体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全面综合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甘肃省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基础

(一)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从各市州GDP总量来看,超过千亿元的仅有兰州市、庆阳市,其他市州GDP总量均在500亿元左右,各市州之间GDP总量绝对差距较大。例如,GDP总量排名第一的兰州市与排名最后的甘南州绝对差为3098.4亿元。从各市州人均GDP水平看,各市差距仍然较大,前3个市人均超过8万元,后3个市州人均不足4万元,人均最高的嘉峪关是最低临夏州的6.16倍,总体呈河西高于河东的局面。

(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从绝对差距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较大且呈现持续扩大趋势。2018年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额为21152.9元,到2022年扩大为25407.2元,年均涨幅为1063.58元。此外,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一半,仅为32.39%。因此,农村居民依然是未来相对贫困治理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三)老年群体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截至2022年末,甘肃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426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4.78万人,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态势愈发明显,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少子化现象严重。相比城镇而言,甘肃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等发展相对滞后,使其陷入循环往复的相对贫困陷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城乡发展差距。

(四)特殊困难群体返贫风险相对较高。甘肃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都曾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环境较為恶劣,这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重叠交织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脱贫群体的发展积极性,易诱发返贫风险。此外,因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冲击导致相对贫困的现象较为突出,无法提高农户家庭的内生发展动力,而家庭刚性支出也稀释着农户家庭的收入,使得收入难以满足日常开销。特别是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困难群体不容忽视,他们受到疾病和意外冲击时,使得家庭劳动力无法满足家庭经营所需,导致家庭无法取得工资性收入或出现耕地撂荒现象,使其陷入相对贫困的循环状态。

二、构建甘肃省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逻辑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相对贫困治理是同向同行的两个重要议题,事关甘肃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成色与质效,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对于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高质量识别机制。相对贫困群体主要体现在内在的一些特征上,特别是生活质量较低、身体和心理亚健康、劳动技能落后、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等。而传统的指标统计与贫困识别无法精准识别出相对贫困群体,需根据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现阶段量化相对贫困的标准,构建相对完善的相对贫困识别体系机制,进一步跟踪有返贫风险的群体,从根源上解决相对贫困现象。

(二)构建动态预警监测机制。动态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发现返贫群体,进而做出有效措施降低返贫风险率。甘肃省应建立动态跟踪监测平台,加强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导致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群体的监测跟踪。各部门通过平台信息共享机制做出联动响应,完善返贫风险预警机制,增强判断和响应能力,以此增强政策的时效性。

(三)建立综合测度评估机制。综合考虑群众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就业机会、社会关系等多个因素,结合不同县域、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构建出一套相对科学的指标体系,将不同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合理测度、评估相对贫困程度,以此为依据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进行分类,从而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三、构建甘肃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相对贫困主体的识别精准度,实施差异化治贫措施。相对贫困主体的识别不仅要考虑收入水平,还要考虑其他多维指标。一是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定期更新相对贫困主体的数据库,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扶贫政策,激发脱贫群体的内生发展积极性,逐渐从扶贫向扶志过渡,通过多措并举来降低返贫风险率,以阻断代际贫困传递。二是政府应该联合相关龙头企业,通过扶持政策宣传、农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资金等措施,引导和激发相对贫困群体的发展积极性,在拓宽收入渠道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同时通过提供必要的救助措施,保护失能和高龄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完善高龄津贴制度和推动落实高龄津贴的同时,建立以村委为单位的老年活动中心和救助护理中心等。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社会资助等系列政策,促进适龄青少年上学,提高相对贫困主体的科学文化和技术素质,改变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育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发展信心、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建立精准化帮扶体系,提升相对贫困主体的生计能力。各地相关部门要根据不同的贫困程度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要在识别相对贫困主体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更加精准化的帮扶政策。一方面,对于生计能力较弱的相对贫困主体,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种植环境、完善农村冷链物流、特色产品品牌认证等措施来提升其生计能力。通过提供资金、技术、资源、机会等方面的支持,增强相对贫困群体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发展动力,促使他们在经济和权利各方面实现多维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生计能力较强的相对贫困主体,注重资源的协同配合和相互作用,进一步激发相对贫困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缓解相对贫困传递,提高相对贫困治理的成效。通过培训和教育等途径提升其人力资本,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提高生计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相对贫困主体的收入水平。甘肃省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特别是在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特色文化创意方面禀赋优势明显。一是利用好甘肃省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水能资源,开发风电、光伏发电以及水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为本地和外地提供清洁低碳的电力,同时带动相关的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产业发展。二是借助甘肃省种植养殖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农产品优势,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大力促进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农业发展。三是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依托甘肃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国内外游客,增加文化旅游收入,同时带动传统工艺、手工艺品、音乐、艺术等领域协同融合发展。

(四)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易致贫户抗风险能力。一是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研判易致贫户的收入和支出状况、饮水安全状况、住宿状况等,科学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和预警指标。将符合条件的因灾、因病、因残等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录入监测系统,采取针对性措施帮扶。二是建立健全易致贫户分类帮扶和退出机制。根据易致贫户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帮扶方案,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帮扶政策精准到人、到户。通过支持易致贫户发展特色产业和多元经营,拓宽收入来源和就业渠道。三是激发易致贫户的勤劳致富和奋进向上精神,通过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输入,消除“等”“靠”“要”消极思想,夯实治理相对贫困的精神堤坝。

(五)强化政府责任,优化相对贫困治理流程。一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对贫困治理规划,明确相对贫困治理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治理的工作机制,形成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强相对贫困治理的督查考核,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落实政策、优化流程,提高相对贫困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有效遏制易致贫户返贫风险。三是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完善相对贫困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切实提高相对贫困治理的质效。同时,要加强相对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和经验推广,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联合探索相对贫困治理的模式、方法和可行路径。

(六)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全面构建相对贫困主体援助体系。一是各相关部门要统筹协调,深入开展“拉网式”排查,特别是要摒弃指标贫困的识别思路,多方位多角度了解相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情况。二是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期整改,明确责任主体和整改时限。三是建立数字化公益平台,通过及时向全社会发布群众需求信息,有效发挥人民群体的规模效应,激发全社会积极向善的爱心力量。特别是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四是加强兜底保障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的兜底作用,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重病、慢性病群众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通过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相對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

猜你喜欢
甘肃省群体主体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