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灾害成因与可持续控灾对策探讨

2023-02-04 11:40曹冬梅张红岩曹晓波范文杰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林带生物制剂火源

曹冬梅,张红岩,曹晓波,范文杰

1.句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江苏句容 212400;2.句容市公益林管理中心,江苏句容 212402;3.句容市磨盘山林场,江苏句容 212442

森林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价值,同时,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保护森林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对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森林受各种因素影响,存在着较高的灾害风险。从具体形式来看,森林灾害有多种,其中火灾、病虫害是损害最大的两类森林灾害,其与乱砍滥伐并称“森林三害”[1]。通常所说的森林保护,即做好“森林三害”的防治工作。要想有效预防森林灾害,就要对灾害原因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策略。基于此,就火灾与病虫害的成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灾策略。

1 森林火灾成因

依据森林燃烧三角学说,森林火灾的发生离不开三要素:一是适宜的气候条件;二是森林植物体;三是火源。三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形成森林火灾[2]。其中,气候条件属于客观条件,人力无法予以改变和控制,因此无需对其展开分析。成因分析主要围绕另外两要素展开。

1.1 火源

森林火灾的发生,火源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从火源的产生原因来看,既有自然火源,又有人为火源。而从统计数据来看,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火源,99%以上都来自人为火源。由此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是产生火源的主要因素,其中,30%左右属于生产性火源,70%左右属于非生产性火源[3]。因此,做好野外用火管理是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的重中之重。

1.2 森林自身原因

森林火灾的发生与蔓延与其自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合理的森林植被结构会增加火灾发生的风险。通常来说,在针阔混交林区,火灾的风险相对较低,不但不容易发生火灾,而且即使发生火灾,其蔓延速度也相对较慢,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展开扑救工作,且扑救难度相对较低。而在人工纯林或同龄林区,抗火灾能力较弱,烟头等微小的火源都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而且一旦着火,火势蔓延速度非常快。森林大部分属于人工纯林,较少存在针阔混交林,这样的植被结构不利于火灾的预防与控制。

第二,没有规划科学的防火林带。防火林带的设置能够起到有效的避燃阻隔作用;即使发生火灾,也能够较为有效地控制燃烧范围,避免火灾失控性地蔓延。如果没有防火林带,火灾一旦发生,扑灭难度极高,甚至出现长达十几天的持续燃烧[4]。

1.3 森林防火力度不够

虽然当前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森林防火制度,但就实际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并不理想。例如:在防火季节并没有严格执行巡山看护、火灾监测工作,导致潜在的隐患没有被及时排除;火情出现以后,未能及时、有效发现并及时开展扑救工作,引发小火情最终酿成严重的森林火灾,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

个别森林防火人员对森林火灾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火灾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的责任心不足,防火工作落实不到位[5]。且对于火灾肇事者,缺乏有力的惩罚,处罚没有起到有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1.4 群众防火意识淡薄

引发森林火灾的火源70%来自非生产用火,其中,大部分都是群众因为对森林防火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导致的。很多林区群众对林区用火潜在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较强的防火意识,从而导致在林区遗留火源。例如:一些群众在林区烧土灰、扔烟头。在很多人看来,一点小火源不会造成威胁,或一些人认为自己的用火行为不会导致严重后果。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和散漫的行为,常常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2 森林病虫害成因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病虫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自然条件导致的,但导致病虫害大范围蔓延的原因依然是人为因素。就当前森林病虫害的实际情况来看,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

完全自然生态所形成的森林通常具有树种种类多、结构较为复杂、树龄层次多等特点,在这样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了有机的生态平衡,病虫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各地为了发展经济,对森林资源实施了大规模砍伐,再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恢复森林植被。而在恢复过程中,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导致树种较为单一,杉木、松类较多,而阔叶林则相对较少[6]。这样的人工林,生态往往较为单一,生物种群之间未形成有机平衡,并不具备自然森林稳定、复杂的生态群落,使其对病害的抵御能力严重减弱,容易导致各种病虫害病原物传播,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

2.2 营林措施不当

就当前林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较多不当营林措施,尤其是在营林过程中往往更加关注树木的成长速度和产业价值,导致营林的科学性严重不足。从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来看,立地条件差、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往往是病虫害的高发区域。然而,在造林时对这些条件缺乏科学的考虑。

在选择树种时,缺乏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的意识,往往采用统一的模式,忽视客观条件选择树种,导致人工造林的发育状态欠佳,不够健康,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不强[7]。同时,对造林的管理不够科学也会大幅度提高病虫害风险,如造林密度设置过大,透气性、光照性条件不佳,抚育工作不够完善等,都会为病虫害的蔓延创造更适宜的条件。

2.3 资金投入不足

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需要较为完善的体系和一定的基础设施,同时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支持。然而就当前我国林业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投入的经费较为有限。数据显示,福建省近10年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专项经费仅1亿元左右,平均每公顷的费用不到100元,而福建省是我国林业较为发达的省份,其他省份在这个方面的投入更少。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对病虫害难以达到彻底的根治效果,进一步加大了资金缺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检疫、防灾、控灾的技术发展较慢,手段较为原始,这些都使病虫害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3 森林可持续控灾对策

森林可持续控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充分了解森林灾害发生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同时结合森林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对策。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建立综合防治长效体系

造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是关系着森林持续控灾最重要的三项工作。这三项工作由三个不同部门分别负责。尽管林业管理部门能够发挥一定的协调沟通作用,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一套有机协作的体系,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各自为政”的现象。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控灾,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理顺关系,加强合作,明确造林和灾害防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造林工作中,要将灾害防治作为重要目标,科学规划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生物防火林带等。

另一方面,在造林规划工作中,应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相关单位纳入共同规划,将森林对灾害的抵御能力作为重要的造林任务和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够让后续的灾害防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3.2 优化森林植被结构

优化森林植被结构是提高森林抗灾能力的重要措施,对可持续抗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和必要的地方,加大对常绿阔叶林的营造力度,提高森林的耐火能力,以降低森林火灾风险;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的针叶纯林,应通过合理改造,将其转变为针阔叶混交林,强化森林的避燃能力。根据客观条件积极进行林分改造,调整林分结构,持续、有效地优化森林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因为在混交林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更加丰富,具有更加稳定的食物链条,保证了各种生物群落之间的稳定性与和谐性,从而能够有效控制病原生物数量。因此,营造混合林、优化林分生态对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科学设置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的重要举措。而在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中,不但要科学、合理地规划防火林带树种,而且要充分利用当地群众的支持。在选择防火林带树种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树种,选择防火性能较好的生态经济型树种。例如:在山脚、村林交界、田林交界的防火带,要选择能够直接为群众提供实惠和利益的树种,如桔、桃、梨、毛竹等经济型树种。因为这些树种能够带来直接的效益,并能够群众从中获益,有效调动群众管理的积极性。在群众的悉心照料和劳作下,能够使得林下草本植物非常少,这样不但能够降低起火概率,而且即使出现火情,也能够抑制火灾蔓延。一旦林边出现火灾,群众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护林,及时控制火势,避免火势大范围蔓延。此外,在坟墓、景区周边,应选择具有良好景观效应的耐火阔叶树种,这样既能够达到防火效果,又能够与附近景观连于一体。

在库区、保护区的生物防火林带,则应当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涵养水源功能的树种,这类树种往往有很大的树冠,枝叶茂密,既能防火又能提高林分质量。在防火林带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主要区域和主要目标,保证防火的有效性。

树种选择还需要充分考虑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确保防火林带树种具有较高的成活率,真正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在森林边缘,尤其是与村庄、田地交界的防火林带,要保证其闭合性,能够更好地阻止林火蔓延。

3.4 加强火情监测和防火宣传

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并将防火工作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绝不能心存侥幸心理。防火季节,要增加巡山监护的人力和频率,发现隐患及时排除;一旦有火情发生,要及时报告并立即组织扑救。林区防火应设立相应的责任人,建立责任机制,严格落实防火责任,严防责任推诿。

要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尤其针对林区群众,定期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普及森林防火的相关知识,宣传森林防火相关法律,增强群众的安全用火和森林防火意识。

针对森林火灾肇事者,要严格、依法追究其责任;同时,针对负责的森林防火人员,应给予相应的惩罚,强化震慑和引导作用,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3.5 强化生物制剂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各种生物制剂的应用。当前,我国各种生物制剂、植物源制剂、仿生农药都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具有优于化学制剂的长期效果,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防治食叶类害虫的过程中,应优选此类药剂,实现无公害防治。

首先,生物制剂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化学农药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生物制剂则不会。这是因为生物制剂的活性成分通常来自天然物质,如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可以进行分解和循环,不会对环境产生持久性污染。

其次,生物制剂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也相当出色。许多生物制剂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持久性,可以有效针对特定的病虫害,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与扩散。尤其是在防治食叶类害虫的过程中,选择生物制剂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食叶类害虫通常会对植物的叶子造成严重破坏,而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类害虫的行为和繁殖,从而保护森林资源的长期健康。

最后,使用生物制剂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无公害防治。这意味着在防治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也不会对有益生物造成伤害,从而保障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生物制剂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而且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因此,人们应该在防治工作中优先选择生物制剂,实现无公害防治,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3.6 积极引进天敌种群

利用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控制病虫害病原体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更符合生态环保理念的病虫害防治策略。针对天牛、小蠹虫等病虫害防治,一方面,要积极调整树种配置、采取优化营林措施;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天敌防治措施,通过研发、引进等方式,增加区域内天敌种群,从而抑制病虫害的生存与繁衍,从而达到治理病虫害的效果。在天敌种群应用中,可以是捕食类天敌,还可以是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对昆虫的幼虫或成虫起到有效的杀灭作用。这样的防治策略不仅更符合生态环保理念,还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值得被大力推广与应用。

3.7 慎重使用化学农药

虽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技术在不断提升,但化学药剂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化学农药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针对一些生物防治无法获得良好效果的病虫害,包括蛀干害虫、刺吸式害虫等,仍需要使用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化学杀虫剂。在选择化学杀虫剂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产品,减少其负面效应。更重要的是,慎重使用化学农药应当始终作为前提条件。在充分采取营林措施优化树种抗病虫害能力的基础上,若生物制剂、物理防治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使用化学药物,保证树木的健康成长。

4 结束语

森林资源对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针对森林灾害建立可靠的长效控灾机制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举措。相关林业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职能,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防治策略,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林带生物制剂火源
生物制剂在银屑病中的临床应用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不同配伍生物制剂对水稻秸秆青贮品质及饲喂价值的影响
吉林省主要森林火灾火源的时间变化特征
三种生物制剂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影响研究初报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山东省森林火火源的时空分布
公路绿化带降噪效果初步研究
多火源通道火灾流场特性的实验与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