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探析

2023-02-04 11:40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特色旅游

王 毅

福建省政和县林业局,福建政和 353600

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能够有效利用当前农村的农、林、文、旅等各种资源,为乡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有力打破农民单纯依靠种植业的短板,对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城乡联动等作出贡献。虽然现在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基于此,对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1 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旅游意愿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尤其是针对短途旅游或周末踏青,游客更青睐去交通便捷的乡村感受原始自然风光,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最为“火热”的旅游形式之一,对当前亟需振兴的旅游产业乃至乡村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乡村旅游,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延伸,已逐步向乡村综合产业体的趋势发展。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经济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景观旅游体验模式、田园综合体乡村产业旅游、民俗文化型乡村休闲旅游等模式。通过各模式功能的优化配置,充分整合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可利用的资源[2]。

1.1 观光型乡村生态景观旅游

该模式是依托乡村自然生态风光开发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如炊烟袅袅、流水潺潺、原生态风光、古树名木。以自然景色为观光载体,给予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自然之美[3]。此外,在塑造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强化辅助产业的发展,如生态康养产业。还要增加服务设施,塑造人文景观,打造生态博物馆与乡村原始部落等,从而丰富旅游项目,让游客更加深刻地领略大美乡村的魅力。

1.2 田园综合体乡村产业旅游

该模式是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农业、林业、田园农庄和休闲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指导思想以旅游为媒介,依托当地特色或优势产业,集聚农村生产要素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和运营,延长完善乡村产业链,构建具有活力的乡村生态产业旅游体系,推动与城乡经济、社会、人口互动融合,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4]。

田园综合体项目在乡村振兴中不断落地开花,有力改变了乡村单一传统产业模式,做大了农村市场,初步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体。

1.3 民俗文化型乡村休闲旅游

该模式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底蕴,通过特色风土人情、传统工艺品、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文化、传统礼节等,让游客体验不一般的特色文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游客对特色文化的认同度越来越高,打造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品牌,是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塑造更加有魅力的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重要手段。乡村度假是乡村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的高级形态,是城市游客周末短途游的首选。一些民俗文化浓郁的特色民宿利用当地古村落和传统民居能够使游客体验不一般的住宿氛围;特色农家乐提供具有浓浓地域特色的可口乡村美食,满足游客的口福。游客在休息、饮食过程中,也能够领略自然风情之美、乡土习俗之美、淳朴农家之美,从而让游客念念不忘。

2 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度不高

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种优势资源的高度融合。而现在我国很多乡村在发展相关产业的过程中,存在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使得资源分散孤立,缺乏深度规划和开发。加之未充分整合多样化的资源,导致质量参差不齐,项目特色不明显,缺乏可持续性,亮点和品牌不多,难以形成综合资源的聚合力。

2.2 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便捷的交通是游客参观旅游的必要条件,特色民宿、餐饮应满足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但一些乡村在发展该产业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基础较弱,虽然近些年相关配套基建设施如交通、通信、物流、电子商务等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距离现代旅游高效、便捷、安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3 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资金相对匮乏

乡村振兴建设资金需求量极大。中央财政每年给予农业农村的巨大资金支持主要侧重于民生投入,地方财政由于经济实力较为薄弱,无力承担对当地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大规模投入,仅依靠财政支持缺口较大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在农业农村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见效慢,风险高,尤其是旅游配套完善设施的投入较大,农业发展又易受政策导向的影响,从投资回报率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存在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融资难度大的问题,农业农村生态旅游经济领域并不是社会资本的首要选择;加之农村经济实力薄弱,农民收入有限,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大多数农民没有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有效担保,虽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条件,但由于“山高路远底子薄”,靠自身实力更是无力承担。

2.4 乡村生态旅游人口土地资源相对分散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快速流动,多数青壮年进城经商务工,留在农村的多为儿童和老人,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失、“空心化”现象严重,这不仅加大了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的难度,还不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多,人均土地资源有限,“细碎化”严重,这也限制了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时需要一定的规模,而已有的乡村经济业态普遍规模相对比较小,功能单一、产品雷同,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游客对乡村生态旅游多样化的需求。

2.5 乡村旅游品牌效应不强

在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价值挖掘不够,缺乏系统性的推广,导致品牌个性特色不突出,同质化问题严重。例如: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停留在观光的层面,缺乏对民俗文化、生态价值和体验式活动的深度开发。宣传渠道不够多元化,主要依靠民间口碑传播推荐,未形成系统的、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形式,宣传影响力较弱,导致游客对乡村品牌的认知度不高,不利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3 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克服了诸多困难,回升动能有所增强,农村农业经济也进入转型期,乡村生态旅游经济作为农村新经济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农业现代化、激活农村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推动旅游业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

新时代,乡村生态旅游业复苏明显强于传统旅游业,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能。面对重要的发展机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必须适应新时代特征,适应新形势变化,开拓创新,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1 科学规划乡村生态旅游经济

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文化优势,实现农旅文林的有机整合是促进乡村生态旅经济的关键所在。仅依靠经营主体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整合资源的。因此,政府要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规律,结合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旅文林等乡村要素融合规划,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首先,构建科学的保护利用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充分考虑生态承载修复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一批有示范作用且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生态旅游先行示范区,获得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乡村生态旅游更好的传承和传播。

其次,立足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做好自然景观的开发规划,将人为设计和自然元素有机结合,保留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乡土特色,在不破坏青山绿水的同时留住特色建筑、传统文化等。以生态优势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激活生态经济活力,真正让两者实现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

最后,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利用模式。树立“大旅游”观念,可以考虑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以农业为主导,形成农旅文林一体化、协同化的发展格局。例如:开发以旅游为导向的生态农场、休闲农业综合体、乡村康养、生态养殖、生态农家乐、乡土民俗文化基地等,促使各种乡村优势资源高度整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综合体。

3.2 强化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必须全方位强化软、硬件建设,提高乡村游的服务质量和便利性。

第一,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与通信部门的深度合作,拓宽路网覆盖面,可以开辟旅游公路、旅游专线,增设通信基站,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实现通车路段5G信号全覆盖,方便游客参与乡村生态旅游;

第二,提高食宿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乡村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重视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合理优化旅游厕所分布,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以细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饮食文化资源,并不断进行品质打造和品牌塑造,以地方美食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学习当下流行的“淄博烧烤”“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等知名小吃美食打造旅游名片的成功模式,带火、带活当地经济。

第三,强化辅助基建建设,以丰富乡村生态旅游内容,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多样性的需求。开展游玩辅助设施建设,如小桥流水、园林亭台、文化公园、旅客接待中心、农事体验项目等,增强旅游体验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以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提高游客满意度。

3.3 优化乡村生态旅游金融服务

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建设是一个长周期过程,必须建立长效且完备的资金保障机制。政府不仅要用好、用足货币、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多渠道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乡村游公益宣传推介,还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注入,拓展金融多元化服务。例如:通过完善落实财政贴息、保险赔偿、融资担保等配套政策,降低融资门槛,拓展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产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和投资风险安全问题;设立乡村生态旅游专项引导基金,用于支持开发综合效益好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针对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开发条件较好的地方,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乡村旅游建设;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推出满足村民贷款需求的乡村旅游金融产品,采取多种方式提供担保,如:国资担保、社会资本担保、村民联合担保等形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适时灵活提供担保,降低贷款风险,解决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调动村民主体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有效拓宽金融扶持的广度和深度。

3.4 科学引领乡村生态旅游土地资源整合

土地分散是制约该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阻碍之一。农村土地整合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引导和推动土地整合的顺利进行。企业应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整合,革新传统产权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真正消除农民疑虑,同时发挥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供相应的农业生产服务,实现多赢共治。

农村土地是农民的根本,要求各方在整合过程中充分保护农民的权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旅游带动,以旅养农兴农,对“失地”农民给予合理补偿,安排就业,落实保障,以解决农民生活后顾之忧;通过创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合作社、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有效扩大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的规模,发挥规模集约经营优势。

3.5 打造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品牌

在旅游产业的系统建设过程中,品牌的打造和营销是重要一环,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建设要取得好的效果,要有一个合理明确的定位,要明显区别于传统知名的旅游景区,采取避强策略。在选择细分市场上下功夫,以“人无我有”的理念,整合资源,形成富有特色、引人入胜的主题,吸引游客眼球。

在宣传引导上,相关部门在引导和协调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本地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基础上,与文体、旅游节庆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节、体育赛事扩大品牌知名度。

在品牌打造上,坚持将本地特色融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乡土文化,挖掘民俗资源,研学非遗传承,讲好乡村故事,展示乡村美景。依托特色资源设计“精品线路”,农业基础好的乡村地区可以通过创意农业、采摘体验等农业新业态,多维度、深层次撬动“旅游+”叠加效应;文化底蕴深的地区可以通过打造文化艺术馆、地方文化讲坛、红色基地,融合古今,构建一体全域旅游新模式。

在创新表达方式上,要探索科技沉浸式展示,将抽象的文化转化的具体的视觉呈现。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营销,用高效网络传播渠道,培育打造网红打卡地,通过集中推广和定向推广,传播乡村生态旅游的新场景。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乡村生态旅游以原生态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乡村体验吸引了众多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游客。随着乡村生态旅游规模的迅速扩大,乡村旅游收入递增,平均增长率高达34.5%,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我国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过程中还有问题需要解决,为此,应通过科学规划,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强化资金引导,整合土地资源,塑造复合品牌,从而实现该产业高质量发展。虽然现阶段旅游业转型发展背景下存在各种问题,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这些问题能够在发展中得到高效率解决。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特色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旅游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