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应用

2023-02-04 11:40李铃仙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抗病抗病性组学

李铃仙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

小麦抗病基因是小麦植物中起到抵抗病原体侵染和抗病害作用的基因。研究小麦抗病基因,可以揭示小麦抗病机制,更高效地开展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控工作。因此,研究和应用小麦抗病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 小麦抗病基因发现与应用研究概述

1.1 研究意义

小麦病害是导致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发现和应用抗病基因,可以增强小麦的抗病性,减少病害对作物的损害,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抗病基因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小麦的抗病性,使作物更能抵御病原菌的侵袭,减少病害对作物的损害。与此同时,抗病基因的发现和应用还为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通过利用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堆积和转基因育种等策略,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培育抗病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小麦品种,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使用,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和生态平衡[1-3]。

1.2 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鉴定

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鉴定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研究工作,通过整合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等多学科技术,通过遗传定位、候选基因筛选、抗病基因组学、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功能验证等方法,成功追踪和识别与小麦抗病性密切相关的基因[4]。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比较分析,在大规模数据中发现了潜在的抗病基因,候选基因经过详细的功能标定和验证,揭示其在小麦抗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将成功的抗病基因应用于育种项目,为培育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的小麦品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为提高小麦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以及减少农业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1.3 基因克隆和DNA序列确定

基因的克隆和DNA序列的确定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的步骤。小麦基因的克隆和DNA序列的确定是小麦遗传改良和抗病性研究的关键步骤。通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和基因组库构建,选择性地克隆特定的小麦基因片段,这些基因片段将被插入适当的载体中,如质粒,形成重组DNA。通过细胞转化等方法,将这些载体导入宿主细胞,实现小麦基因的成功克隆[6-10]。随后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这些克隆基因进行DNA序列的精确定序,得到基因的准确碱基序列。此过程不仅为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还为后续基因编辑、功能研究以及小麦品种改良提供有用的遗传信息。

2 小麦抗病基因的功能解析与调控机制

2.1 抗病基因的功能解析方法

抗病基因的功能解析主要依赖于基因编辑技术、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这些方法提供了深入理解抗病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

2.1.1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一是CRISPRCas9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小麦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11]。通过设计合适的引物和引导RNA,可以将Cas9蛋白导向至目标基因的特定位点,并引发DNA双链断裂。随后,细胞中的修复机制会修复断裂,并引起基因组的变异。利用CRISPRCas9系统,可以靶向抗病基因并引发其功能的改变,从而验证基因的抗病功能。

二是除了CRISPR-Cas9的其他基因编辑技术,如TALEN(转录激活样效应器核酸酶)和ZFN(锌指核酸酶)。这些技术也可以被应用于编辑小麦基因组,实现抗病基因的功能验证[12]。

2.1.2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是转录组学研究通过对小麦组织或细胞中的全部转录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可以揭示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和调控网络。对小麦抗病基因进行转录组学研究可以鉴定在病害侵染或逆境胁迫下出现显著变化的基因,进一步确定其与抗病反应相关的功能通路和分子机制。

二是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通过质谱分析等技术,全面地鉴定与定量小麦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组成。通过比较抗病和易感小麦品种之间蛋白质组的差异,可以发现与抗病性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并进一步推断抗病基因的功能和调控网络。

综合应用基因编辑技术、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对小麦抗病基因进行功能解析[13-15]。这些方法能够验证基因的抗病功能、揭示其调控机制,为小麦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2 抗病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抗病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转录因子与抗病反应的关系、抗病信号通路和逆境响应网络两个方面。

2.2.1 转录因子与抗病反应的关系一是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DNA的蛋白质,能够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16]。在抗病反应中,转录因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能够激活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对病原体的抗性。

二是多个转录因子家族已被发现与小麦的抗病反应相关。例如:WRKY、NAC、bZIP、MYB等家族的转录因子在小麦的抗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法,鉴定了这些转录因子在病害侵染或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和调控网络。

三是转录因子与其他蛋白质和信号分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抗病调控网络。研究人员通过构建转录因子-靶基因网络图谱,可以揭示抗病基因的调控关系和信号传递路径[17]。

2.2.2 抗病信号通路和逆境响应网络一是植物激素在抗病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激素信号通路的研究揭示了激素如水杨酸(SA)、乙烯(ET)、赤霉素(GA)、脱落酸(ABA)等对抗病反应的调节作用,以及它们与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是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在抗病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18]。这些信号通路能够感知病原体侵染和逆境胁迫,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等修饰过程,激活或抑制特定的抗病基因。

三是逆境胁迫会触发一系列逆境响应信号,并引发植物的抗病反应。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综合分析,揭示了逆境胁迫下小麦抗病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调控网络[19]。

通过对转录因子与抗病反应的关系,以及抗病信号通路和逆境响应网络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小麦抗病基因的调控机制。这些研究进展为小麦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 小麦抗病基因的应用与育种

3.1 抗病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抗病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涉及抗病基因的导入和转座技术,以及基因组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两个方面。

3.1.1 抗病基因的导入和转座技术一是通过杂交育种将具有抗病性的亲本与小麦进行杂交,将抗病性基因导入小麦。这种传统的育种方法可用于引入单个抗病基因或多个基因的组合。

二是通过基因转导技术,可以将已知的抗病基因从其他物种转移至小麦。包括应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将外源DNA片段导入小麦细胞,或利用基因枪等方法直接将DNA片段转移至小麦基因组。

三是转座元件,转座元件是可以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片段,可以用于将抗病基因导入小麦。转座元件的应用包括转座酶介导的转座技术,通过将转座元件与目标基因连接,将目标基因插入小麦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

3.1.2 基因组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一方面,基因组选择是利用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小麦自然群体或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选择具有目标抗病基因或抗病性表型的个体进行后代选择[20]。这种方法可以加速抗病基因的累积和固定。另一方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分子标记与目标抗病基因之间的关联,对小麦进行育种选择。分子标记可以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等[21]。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更准确地筛选具有目标抗病基因的小麦材料,并加速育种进程。

抗病基因的导入和转座技术,以及基因组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小麦育种中的抗病性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这些应用可以加速选育抗病性更强、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病害抗性和生产力,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2 抗病基因的耐病机制和抗病育种策略

抗病基因的耐病机制和抗病育种策略主要涉及基因堆积和多基因抗性,以及系统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开发2个方面。

3.2.1 基因堆积和多基因抗性一方面,基因堆积是将多个抗病基因引入同一品种,使其同时具备多个抗病基因的效应。通过基因堆积,可以增强小麦对多种病害的抗性,并增强抗病稳定性。基因堆积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基因转导和转座技术等方法实现。

另一方面,多基因抗性是指小麦通过多个抗病基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抗病反应。不同抗病基因可能对病原体的不同阶段或机制产生作用,从而提供更广谱的抗病性。多基因抗性可以通过基因组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进行选择和育种。

3.2.2 系统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开发第一,系统抗病育种是一种综合利用多种遗传资源和育种方法,以系统的方式增强小麦的抗病性。包括收集和筛选具有抗病性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解析基因功能,以及结合田间筛选和育种选择等方法,逐步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小麦品种。

第二,抗病品种开发是通过选择和育种,培育出具有高度抗病性的小麦品种。这需要从广大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具有抗病性的亲本材料,利用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迅速筛选和累积目标抗病基因。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等手段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稳定的小麦品种。

抗病基因的耐病机制和抗病育种策略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基因堆积和多基因抗性的利用,可以增强小麦对多种病害的抵抗能力。而系统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开发的方法能够提高小麦的整体抗病性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将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更加有效、可行的途径。

3.3 新品种的抗病性评估

新品种抗病性评估是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方法,旨在确保育种取得的抗病特性能够在真实的农田环境中表现出强大、持久的效果。

在评估之初,会先选择特定的小麦病原菌进行实验室或田间的病原菌接种。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新品种生长的各个方面,包括植株外观和生理状况,评估其对病害的抵抗程度。采用定量化的方法,如测量病斑的面积和数量,提供更精确的数据,为对抗病性的理解提供深刻的洞察。

在评估中,常常进行病程学研究,以了解新品种在病害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详细的时间序列分析有助于确定抗病性是否呈现为早期、持续或后期的抗性。为了真实模拟农业实践,新品种需要进行多个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田间试验,以评估其在不同环境下的抗病性能力。综合考虑病程学、定量数据,以及实地试验的结果,进而计算抗病指数等评估体系,为新品种的综合抗病性能提供全面的评价。

4 小麦抗病基因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小麦抗病基因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小麦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大规模的基因座位使抗病基因的发现和鉴定变得困难。此外,小麦的基因功能解析和转基因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面临一定的技术和法规限制。

病原体的多样性和演化能力增加了对抗病基因长期保持抗性的挑战。然而,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小麦抗病基因的理解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利用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可以全面揭示小麦的抗病机制和调控网络。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精准修改和功能验证提供了新的工具。

5 结束语

小麦抗病基因的发现与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对小麦病害抵抗性的增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小麦抗病基因重要进展的基础上,对小麦抗病基因的功能解析与调控机制,以及小麦抗病基因的应用与育种进行研究,为抗病基因的快速筛选和育种提供基础。面对未来,研究应注重整合多个学科的方法,以及促进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抗病抗病性组学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口腔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UHPLC-Q-TOF/MS的归身和归尾补血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
代谢组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结核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膜醭毕赤酵母对草莓采后灰霉病抗病性的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