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平,郭迪洪*,柳桂香,赵心涛,南 榕
1.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2737;2.诸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诸城 262200;3.派斯特(山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100
植物保护也叫植物医学,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制定和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之中的其中一个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分别是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可授农学、理学学位)[1~2]。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3~4]。以下是植保上容易误用的十二组术语的辨析。
“对水”和“兑水”完全同音、同义,其中的“对”和“兑”是“异形词”关系,都是“掺合(多指液体)”之意。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中,“对”字第11条的释义是掺和(多指液体):“茶壶里对点开水”;“朱砂里对上一点藤黄”。“兑”字作为动词,释义是掺和(多指液体):“茶水太浓,再兑点开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2014)中,“对”同“兑”。兑为动词“掺和”:“往酒里兑水”;“水太热,兑点凉的”;“勾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词典都只出条“掺兑”和“勾兑”,而不出条“掺对”和“勾对”,但按这两部词典都出条的“兑换”和“对换”,不同义,不是异形词关系。由此来看,“对水”和“兑水”的不同首字,也应当是以“兑”字为规范。北大语料库中,“兑水”占上风,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兑”为主相一致。
“对水”和“兑水”是一对异形词,“对”和“兑”,在通用性、理据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兑”都压倒了“对”,因此,《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大多数辞书确立以“兑”为主、为规范,是科学、合理的。
病症是指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所患的病,“症”即疾病。例句:“一个年轻女子,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得了难以治好的病症,搁谁身上也会变得与众不同的”。
病征是指疾病的征候,即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命出现异常状态的外在表现特征,“征”即表露出来的迹象。植保上所称的病征是植物染病后的症状表现出的一个类型,即病原物呈现在植物病部表面的特征,通常分为霉状物、絮状物、粉状物、点粒状物、锈状物和脓状物6种表现状态。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说“专治疑难病症”,不能说“专治疑难病征”。能说“不治之症”,不能说“不治之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了解病征,诊断出是何病症。
对植物病害而言,病害症状分病状与病征,部分植保书上将霉状物、絮状物、粉状物、点粒状物、锈状物、脓状物这些植物病害病征写成病症,显然是不正确的。
胞囊是指动物形成的囊状体,一般内部包含有子代的个体或卵,如体内胞囊、小麦胞囊线虫等。
孢子囊是植物或真菌制造并容纳孢子的组织。孢子囊会出现在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蕨类相关、苔藓植物、藻类和真菌等生物上头。真菌的接合菌亚门与鞭毛菌亚门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都生在孢子囊内,孢子囊一般生于由营养菌丝特化而成的孢囊梗的顶端。孢子囊内的原生质体割裂成许多小块,每块发育成1个孢子,接合菌亚门所形成的孢子叫孢囊孢子,鞭毛菌亚门所形成的孢子有鞭毛,叫游动孢子。
常有人易将真菌的“孢子囊”与动物的“胞囊”混淆,或者将“孢”与“胞”错用。有些刊物上刊登的论文题目就写成了“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是“胞”囊线虫还是“孢”囊线虫?这是一个人为制造的问题。以前,一般写成“胞囊”,近年来部分人写成“孢囊”。主张改变的人认为:既然叫线虫病,那就应该与其它病原菌一样,繁殖体称为“孢子”。不支持改变的人认为:线虫毕竟是一种动物,与“肉”有关,所以用“胞”更贴切。
为害与危害是一对近义词,都含有使受害和损害的意思。
“为害”一词中的“为”相当于“使”,由“为害”组成的合成词,通指“加害于”、“使......受到损害”,用作动词,它所强调的是行为的本身,而不在其结果。这种行为涉及的对象以动植物居多。例如:甘蔗长蝽是为害甘蔗、芦苇等禾本科植物的害虫;柑橘木蛾幼虫的为害与卷叶蛾相似[5]。
“危害”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损害的行为,但它着眼于行为的结果,程度比“为害”深,语意比“为害”重,其行为涉及的对象,可以是人和其他事物。因此,在下列句子中常用“危害”:大量使用含汞的农药,危害人、畜安全;中国许多地区,黑刺粉虱对柑橘的危害比较严重[6]。
此外,“危害”不同于“为害”的另一点是,“危害”兼作名词,构成“造成危害”之类的动宾结构,或后缀“性”构成“危害性”之类的名词,而“为害”没有这种用法。
总之,“为害”侧重指的是“为”,即行为,而“危害”侧重的是行为造成的后果,即“危险”和“灾害”。“为害”是动词,而“危害”是名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植保上常用的例句有:“植物害虫的为害方式有哪些?”“农药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农药污染有哪些危害?”
“黏”字是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委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说明”中确定恢复使用的15个曾经被废止使用的汉字之一,读音为nián,释义是像糨糊、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常用的词语如黏虫、黏附、黏度、黏合、黏米、黏膜、黏土、黏液等[8~9]。
“粘”字除作为姓氏字时仍保留“nián”音外,日常用法只能读作“zhān”音。其释义有2项:第一,带黏性的物质互相连接或附着于他物上,如“糖块粘在一起了”,“和黏面很粘手”;第二,用胶水或糨糊等将此物胶合在彼物上,如“粘贴标语”,“他嘴上粘上白胡子真像老头”等。从词性上看,它只有动词用法[10]。
日常生活中,说“请把这张纸zhān上”,要用“粘”字,说“这东西真nián”,要用“黏”字。所以从语法上讲,只有“黏人”一词,而无“粘人”一词。植保上最容易误用的是将“黏虫”错写成“粘虫”。也有人常将“粘(zhān)虫板”或“粘(zhān)鼠板”错叫成“nián虫板”或“粘(nián)虫板”。农药辅助剂中的“粘着剂”显然要读“粘(zhān)着剂”[11]。
“通称”当作动词使用时的释义是“通常称为”或“一般叫作”。例如,儿子女儿通称子女。而当作名词使用的释义是通常的名称、俗名或一般人(非专业人员)叫的名字。例如:“鳄鱼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鳄目动物的通称”。
“统称”当作动词使用的释义是“总起来叫作”,如“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而当作名词使用的释义是“总称”或“总的称呼”,如“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
在植保中会经常用到“通称”与“统称”,但有些人对这两个词语容易混淆而乱用。这里分别举例正确用法:“缨翅目的昆虫种类通称蓟马”;“蚂蚱是蝗虫的通称”;“引起植物发病的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类菌原体、类病毒等统称植物病原生物”;“杀菌剂是杀真菌剂、杀细菌剂及病毒抑制剂的统称”。
古汉语里只有“其他”这个词,“他”的意思是“另外的”或“其余的”,如“他乡”、“他日”、“顾左右而言他”等,“其他”指人指物都可以。现代汉语里又出现了“其它”,用的对象是除人以外的任何东西,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事物等。
那么谈物时,应该用“其它”还是“其他”?用“其他”是继承传统用法,当然可以,古汉语不区分其他与其它。在现代汉语里,“他”作为人称代词,而“它”作为物主代词。所以,在现代汉语环境下,谈物时,用“其它”是合逻辑用法,例如,“其他的人也看到了有其它车子经过”。
由此,时至今日,要说“其他同志”而不能说“其它同志”;说“其它动物、其它植物”,而不说“其他动物、其他植物”。植保上常用的是“其它病害”“其它害虫”“其它杂草”等,而不要写成“其他病害”“其他害虫”“其它杂草”。
制订与制定是近义词,但绝不是同义词。尽管读音一样,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
制订的解释是“创制拟定”;制定的解释是“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撇开它们相同的语素“制”不谈,就看不同的语素“订”和“定”:“订”有“拟”的意思,未必形成最终结果,多强调行为的过程,一般不能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进行时”或“将来时”。而“定”指决定、使确定,有完成了的意思,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可以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
植保上对这2个词语最常见的正确用法是:“请你制订一份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计划”;“通过调查,我们摸清了棉蚜在我地的发生规律,制定出了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蜕皮和脱皮的解释分别是:蜕皮是一些节肢动物(主要是昆虫)和爬行动物在生长期间,旧的表皮脱落由新长出的表皮来代替。昆虫幼虫或若虫通常每蜕皮一次就长大一些,即增加了1龄。脱皮是指生物体表皮脱落,如“身上晒得脱了一层皮”。
昆虫幼虫或若虫在生长过程中以及化蛹、羽化之时,蜕去旧的表皮而形成新的表皮的过程应叫做蜕皮而不称脱皮。例如,雷朝亮、荣秀兰2003年主编的《普通昆虫学》中应用的是“蜕皮”;而在一些比较旧的教科书中或编者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时,多用的是“脱皮”。
防治的释义,一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病虫害等),如“防治结合,才能取得对疾病斗争的主动权”。二是预防和治理,如“对于植物病虫害,不能单单依靠化学农药,要实行综合防治”。
防制的释义是预防控制,也就是预防和不让病情继续发展的意思,强调了不仅要“治理”更要达到“控制”的目的。如“防制传染病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认真对待”。
20世纪中末叶,随着有害生物防制业在我国的兴起,“防制”一词日渐启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推出新修订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其中有两点:第一,用“病媒生物”替代了过去“四害”的老传统提法;第二,对待“病媒生物”使用“防制”一词替代了过去的“防治”一词。自此“病媒生物防制”一词频频出现于媒体。遗憾的是,很多人习惯性地将“防制”改成了“防治”。
因此,对于苍蝇、蚊虫、蟑螂、鼠类等病媒生物要用“防制”,而对于危害植物的病虫害,如桃蚜、黄瓜霜霉病等要用“防治”。
滋生的释义有二,释一是繁殖、生育。例如:“种子在一夜间就滋生出幼芽”;《后汉书·陈忠传》:“兖豫蝗蝝滋生,荆杨稻收俭薄”。释二是引起、产生,如滋生祸患;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一个人的对于现状的不满,以及太清楚的观念,都可以滋生革命的。
孳生,也叫作滋生。释义也为繁殖、产生。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那一群狗送到之后,一天天孳生起来,不到两年,变了好几百”,这里的孳生是“繁殖”的意思。章炳麟《定复仇之是非》:“用刑之本心,趣以偿害;而惩后者,乃其所孳生之利息,荡及之馀波耳”,而这里的孳生是“产生”的意思。
虽然孳生与滋生是近义词,可通用,但两者词性不同,涵义也不完全相同。孳生是贬义词,常用于陈述消极、丑恶事物;滋生是中性词。孳生多指动物繁殖、生育,如“春季密西西比河边的水牛蚋孳生,对家畜为害严重”“田间地头的杂草也是多种害虫栖息和孳生的场所”。
持效期是指农药在施用后能够有效控制有害生物所持续的时间。
残效期是指农药失去药效,但在植株或环境中仍存在未分解的药剂,可能对有益生物造成危害所持续的时间。
农药施用到植物上后,无论在露地或保护地内都会逐渐被光解或水解,消失毒力。药剂从施用至有害生物恢复增长的这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时期称为持效期,但失去对有害生物有效控制之后,药剂并未在植株或环境中完全分解,仍有可能对有益生物造成危害,称为残效期。
由此可见,农药的持效期和残效期不是同一概念。大多数农药残效期比持效期要长,如苯磺隆在土壤中的持效期是8.6~10.3 d,残效期为60 d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