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莹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经历了第六次修正。本次修正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举措。本次《地方组织法》修改的亮点之一是对于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制度的完善。
专门委员会是代议机关的常设机构,现代议会中都设有委员会。政治学理论中,代议机关设置委员会的必要性在于,委员会可以细致地考虑法律案和财政案,从而分担减轻全体大会的工作量。其次,委员会具有常设性和专业性,具备与行政部门相当的精细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可以更好行使监督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鼎立的西方议会制度遵循着不同的权力运行原理,但是在立法和监督等方面存在一些类似的功能。因此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专门委员会出于类似的理由,是为了立法、监督等代议机关功能的实现。这种功能——结构视角也可以更好理解和解释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发展。最初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设立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预算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委员会。由于全国人大在国家政治法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而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我国的经济社会形态更为多元,专业分工更加精细,政府管理事务更加复杂,人大需要设立更多的专门委员会以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1982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设立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专门委员会。这里所说的“其他需要”是指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实需要。第六届全国人大设置了宪法所列举的6个专门委员会,第七届全国人大增设了内务司法委员会,第八届全国人大增设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第九届全国人大增设了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设置9个专门委员会。2018年宪法修改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增设社会建设委员会,原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原内务司法委员会更名为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共有10个专门委员会。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大会关于设立专门委员会的决定,共设立10个专门委员会。
出于职权行使和地方治理的需要,地方人大同样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制度通过历次地方组织法的修改和实践积累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使专门委员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发展,1986年修改的《地方组织法》全面规定了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设法制(政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是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对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2015年修改的《地方组织法》补充规定县级人大根据需要可以设法制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2022年《地方组织法》的修改比以往更进一步的是,不仅丰富了省、设区的市两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设置,而且采用逐项列举的方式充实细化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并且明确专门委员会的任期制度。组织法的历次修改,充分体现了专门委员会在地方人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各地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性主要表现在各地各级地方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数量不等,名称不一。共性主要表现在经历了相似的从无到有、逐步健全的历程。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在议案的提出和审议、联系代表和组织代表活动、联系有关部门、调查研究、督办代表建议、服务于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且一些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制订了自身的工作规则和议事规则。目前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运行还存在提升的空间,例如各专门委员会在议案的提出和审议工作上存在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专门委员会与代表和相关部门的联系还需加强、各专门委员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还需加强、专门委员会自身工作规则和议事规则还需更新完善、专门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还需提高等。《地方组织法》的最新修改,为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推动力,地方人大专门委员会将在促进代表履职、促进人大工作专业化,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