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霞,柴 龙
(1.西安财经大学 商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2.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治安系,陕西 西安71002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旨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当代大学不仅肩负着教育使命,而且承担着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重要职能,通过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助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高等教育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是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1]。新时代背景下的复杂任务与形势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不仅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而且需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有效回应国家“科技强国”顶层设计战略。作为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支撑与引领主体,地方高校的创新工作应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与政策需求,确保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的高校教育与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两者之间的协调共生,从而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应有之义。
现阶段,关于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涵盖了两者的关系研讨、目标原则解构、机遇挑战评判、发展战略规划等定性角度。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本质上属于共生关系:一方面,地方高校能够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人才储备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结构、战略设计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高校的经济基础、人才体系建设目标以及地区的政策导向[2]。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地区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有效发展[3]。在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世界的征程中,学科的长远发展和建设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探索的重要议题。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高校课程的设置和区域经济规划方向的协调程度不高、高校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等[4]。从定量研究角度来看,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方面。张萍等[5]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胡曙虹等[6]测度了省际高校创新产出的区域溢出效应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韩雪峰等[7]进一步区分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此外,还有部分研究聚焦于国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如科技工业园区模式、高校服务社区模式等[8]。
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议题展开研究,但是具备区域特色的判别和评价研究较为欠缺。有鉴于此,本研究选择陕西省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阐明高校服务陕西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尝试探索高校科技创新服务陕西经济发展的更优路径。一方面,有利于陕西省高校全方位激发自身的科技创新效能,更好地提高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力争陕西省高校在当前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保持优势;另一方面,有益于改善陕西地区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水平低、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通过有效激发产业结构中创新元素的活力,以期为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深层次融合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最终有效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存在单一化、趋同化问题,尤其是在双一流建设与学科评估中,学术论文发表和项目经费成为主要评价标准[9]。这种评价导向显然不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科技创新元素的水平,也就难以体现出科技创新的质量与贡献程度。随着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地位与功能的愈发突出,党和国家必将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建设。在政策环境的驱动之下,考虑到科技活动的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与科技人才的复合性、应用性特征,构建适用于多类型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极具现实意义。
本部分以科学性、可得性以及适用性作为筛选指标的主要标准和依据,借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关于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定义和指标设计,并参考程鹤[10]、齐书宇[11]等学者的指标体系构建逻辑与思想,建立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26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主要衡量资源的投入能力,包括人力投入、资金投入以及项目投入;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主要衡量资源投入的产出能力,包括论文著作、发明专利以及成果获奖;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主要衡量资源产出的转化能力,包括技术转让、专利出售、合作研究、学术会议以及科技课题。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与数据获取方式得到陕西省2001~2020年26个观测指标20年的原始数据。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然后,根据表2中的权重计算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综合得分,得到2001~2020年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指数,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01~2020年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综合得分趋势图
从图1可以发现,“十三五”期间陕西省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缓,但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这充分表明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用与成果转化政策的落地效用正在逐渐显现,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正在凸显。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测度,主要包括联合国的HDI指数、欧盟的综合社会评价指标、OECD的千年发展目标与我国的CDI指数。概括而言,这些指标涉及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以及人口状况等诸多维度。本部分参考以往研究的指标构建思路[12],从统计年鉴中获取相关指标和数据,构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经济增长维度主要衡量生产总值与预算收入情况,包括人均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结构优化维度主要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与数据获取方式得到陕西省2001~2020年7个观测指标20年的原始数据。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然后,根据表4中的权重计算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得到2001~2020年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2001~2020年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趋势图
从图2中能够发现,虽然近几年陕西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个别年份略有回落。这充分表明,陕西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迈出更大步伐,从而确保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
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除了受到高校科技创新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样受到人口状况、城镇化水平、就业状况、金融发展水平、物资运输能力、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本部分采用除高校科技创新外的其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即人口密度(POP)、城镇化率(URB)、失业率(UNE)、金融发展水平(FIN)、物流能力(DEL)和信息化水平(LNF)。主要变量及其说明如表5所示,其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指标体系构建部分的熵权法计算所得,控制变量的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历年的统计年鉴。
表5 实证变量含义
科技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滞后性[13],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会受到当期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还会受到前期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因此,应该构建包含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滞后变量的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后续实证检验。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最小化原则,最终确定的滞后阶数为p=2。对于人口密度和物流能力两个指标,采取对数形式进入模型,最终构建的时间序列回归模型为:
ECOt=β0+β1TECt+β2TECt-1+β3TECt-2+β4lnPOPt+β5URBt+β6UNEt+β7FINt+β8lnDELt+β9LNFt+μt
其中,βi为各变量的系数,μt为扰动项,其他变量的含义见表5。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描述性统计结果
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检验(VIF<10),数据均通过检验。进一步根据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估计结果列示于表7:
表7 模型估计结果
从表7可以发现,该模型调整的R2为0.8076,F值为973.85,模型整体回归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系数为1.1067,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影响;高校科技创新水平一阶滞后的系数为2.038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影响;高校科技创新水平二阶滞后的系数为3.740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影响;表明高校科技创新水平越高,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即高校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性。人口密度的系数为3.119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影响;表明人口密度越大,人口集聚效应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率的系数为2.610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影响;表明城镇化率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失业率的系数为-1.4761,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负向影响;表明失业率越高,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就越大。金融发展水平的系数为0.9175,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影响;表明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物流能力的系数为3.6403,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信息化水平的系数为1.6097,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影响;表明信息化水平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为了验证高校科技创新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方面还是结构优化方面,分别采用经济增长(ECOG)和结构优化(STR)作为被解释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检验结果
表8中,第1列是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第2列是被解释变量为结构优化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更换了被解释变量之后,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对陕西省经济增长水平和陕西省结构优化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显著性基本一致,模型结果整体比较稳定。
本研究分别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陕西省2001~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测算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值与陕西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值,并构建回归模型测算高校科技创新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1)陕西省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增长速度虽趋于平缓,但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表明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用与成果转化政策的落地效用正在逐渐显现。(2)陕西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个别年份略有回落。表明陕西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迈出更大步伐,从而确保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3)分布滞后模型回归结果表明,高校科技创新确实对陕西省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4)从其他控制变量来看,人口密度、城镇化率、金融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对陕西省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地提高陕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存在使得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高校分布并不均衡,应充分发挥陕西高校的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通过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经济结构,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际相契合。注重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辐射和促进作用,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多方主体的效能和热情,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的科研投入体系。通过助推陕西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全链条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有效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