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中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回顾与展望

2023-02-04 03:04田贤鹏曲俊利
重庆高教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对口工具维度

田贤鹏,曲俊利

(江南大学 教育学院,无锡 214122)

一、问题提出

高校对口支援(1)本文中的“对口支援”指对口支援国内高校。是发达地区高校以人力、财力和物力促进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性教育制度[1],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作为一项补偿性教育制度于2001年正式启动。回顾这一历史阶段可以发现,伴随相关标志性政策文件的出台,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重点逐渐转移,经历由“执行教育任务”到“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再到“塑造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演变历程。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继续实施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精准实施对口支援”的新要求与新目标,致力于教育向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目标迈进。

尽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政策层面日渐受到重视,但关于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研究却严重滞后于政策实践。纵观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研究动态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案例层面的经验考察,即总结阶段性成果、模式,提出问题和对策等。如何从政策制定层面破解高校对口支援的困境具有较大的可挖掘空间。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促进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不仅是一项教育任务,同时也是一项社会任务。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大障碍的现实境遇下[2],优化高校对口支援相关政策、构建更加公平且可持续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亟待突破的重大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21世纪以来高校对口支援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分析政策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调适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的“东强西弱”区域差异,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性资源补给通道。从已有文献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启动20年来,相关研究随着政策文件制定频次的增加而逐步增多,内容主题愈来愈丰富,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

从理论视角看,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一是基于教育补偿公平视角的研究。孙华认为,对口支援的价值基础与政策目标都符合正义性原则,但采用无偿征调的方式,实质是政府责任的转嫁,可能会造成新的不公[3]。二是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的研究。有研究认为对口支援的关键在于实现高校、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等主体在“战略-组织-知识”层面中的协调统一[4],并且提出基于“共生效应”着力构建高校对口支援双赢机制[5]。三是基于教育精准扶贫视角的研究。有研究认为,教育对口支援具有既“功在当下”又“利于长远”的双重效能[6],重在实现从完善“输血”功能向形成“造血”功能转变[7]。四是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刘徐湘认为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在绝对数量上有所缩小,但在反映质的排名上的差距却在加大,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大“强干预”的主导作用[8]。

从内容主题看,相关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对口支援的模式研究。目前对口支援的模式主要包括:经验总结型的“八大系统模式”和“五大特色模式”[9],政策目标变化型的“全方位战略对接型”“内涵建设助力型”和“多方合作共援型”等模式[10],支援主体数量变化型的“一对一”和“团队式”模式[11]。二是对口支援的内容举措与阶段性成效研究。主要从受援高校的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与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12]。三是对口支援的实施瓶颈及路径优化研究。面临的瓶颈主要包括高校对口支援行动缺乏专项经费[13],“自掏腰包”导致在政治、经济和学术领域的收支失衡[14],忽视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作用[15],政策环境不成熟[16],政策执行失真[17],政策缺少法治化保障[18],缺乏完备的评价监督体系[19]等。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也从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及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善路径。

综合来看,已有研究呈现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更多关注单一而具体的对口支援政策的成效、问题和完善之策,在方法上侧重于实践经验总结;二是更多聚焦于对口支援的单一内容维度,比如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但问题在于,不同时期的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文件呈现阶段性变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从国家政策制定层面梳理出不同阶段的演变特征,并基于此提出政策调适的措施,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从政策制定层面,构建高校对口支援的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二维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20年来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文本选择

为提升研究的信效度,本文基于时效性、权威性和相关性的原则对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文本进行遴选。首先是坚持时效性原则。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并非21世纪以后才出现,自西部大开发启动实施以来,200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的颁布标志着高校对口支援进入一个新阶段。因此,本文将2001年作为起始年份,对相关对口支援政策文件进行筛选和梳理。其次是坚持权威性原则。事实上,各级政府部门从各个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对口支援政策文件。为了体现权威性,本文筛选的政策文件发文机构均为国务院各部委、中央统战部等权威部门。最后,确保所选文本的相关性与完整性。将“对口支援”“高校对口支援”“教育对口支援”等词汇进行组合搜索,并逐一查阅2001年以来相关政策文件。经查找发现,关于“某高校对口支援某高校”的通知类政策文件较多,鉴于其内容较少且指向单一,不宜将其纳入6个政策内容主题中进行分析,因此将此类文件剔除。此外,剔除答复、批复、讲话等类型的文件,最终确定样本数量为38份(见表1)。

表1 21世纪以来高校对口支援的相关政策文件

(二)分析框架

政策工具是为达到政策目标而使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20],结合政策内容展开分析有助于明确政策特征和演变逻辑。基于横向的政策工具维度和纵向的政策内容维度,本文构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二维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二维分析框架

X维度的设定借助麦克唐纳(McDonell)、英格拉姆(Ingram)等的政策工具分类方法[21-22],确定为权威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符号与规劝型以及系统变革型5类政策工具。其中,权威型工具是指政府凭其政治权威对所规定的社会活动提出强制性和规范性要求,如命令执行、指导指示等;激励型工具是指政府为激发政策执行者自主性所采用的奖惩措施,如财政补助、奖励表彰、政策优惠等;能力建设型工具是指政府为目标群体提供培训、设备、资金、信息等来促使其有能力达成政策目标,如资源配置、教育培训、政策倾斜等;符号和规劝型工具是指通过价值提倡与理论认同等方式引导群体达到政策目标,如鼓励倡导、督促加强等;系统变革型工具是指个体或组织为实现政策目标而将权力重新建构或转移,如组织重构、权力下放等。

Y维度的确定主要以高校职能、前人总结和标志性文件内容为依据。高校三大职能分别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结合高校主要职能,李科利等将对口支援政策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校管理4个维度[23]。教育部于2001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给予政策倾斜。教育部于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1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均以《通知》为纲,在相同政策内容维度中作补充性说明。因此,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国际交流被确定为政策内容维度的具体分析指标。

(三)方法说明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综合考察分析框架中的两个维度,并结合已有政策工具分析双向细目表[24],编制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文本分析编码表(见表2)。表2中,横向来看,内容信息包括“政策主题”“政策编号”“内容编码”“政策工具类型”“政策工具”。纵向来看,“政策主题”有6个主题单元,由“人才培养”至“国际交流”的编号顺序为1~6。每个单元按照“政策主题—政策年份—具体政策条例”的规则进行编码,通过对具体政策条例进行语义分析,从而确定在某一政策主题下所使用的政策工具类型。如2001年发布的《通知》中关于“人才培养”主题的语句为“实施‘对口支援计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位于政策文本中的第二条,因此将其编码为“1-1-2”。而后对政策条例进行语义分析,发现政府要求高校对口支援须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展开,具有指导指示的性质。因此,在政策工具中将其界定为权威型工具。

表2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文本分析编码

四、结果分析

(一)文本数量与内容的整体演变

近20年来,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重点经历了由“执行教育任务”到“提升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再到“塑造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演变历程,呈现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的内在演变逻辑。相关政策发文数量分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以标志性政策文件出台的时间作为节点,可划分为3个演变阶段(如图2)。

图2 政策年度发文数量统计

2001年高校对口支援行动伊始,以北京大学为首的13所支援高校以执行政治任务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援,此阶段有关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发文数量较少,具有鲜明的单向援助特征,尚处于政策酝酿的起步阶段。2006年《意见》的出台表明政策重点由执行任务转变为提高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包括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质量、管理质量等的高度关注,此阶段有关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发文密集,发文数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双向互动模式开始出现,进入政策制定的密集期。2010年《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服务和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成为新的政策重点,此阶段出现短暂的政策集群现象,进入政策制定的相对完善期。伴随2016年《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颁布,政府密切关注对口支援的教育扶贫行动,对口支援相关政策发文数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协同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综合考虑高校对口支援相关政策的发文形式、发文机构与文件类型,发现其呈现非均衡样态(见表3)。从发文形式来看,多机构联合发文达9份,体现出高校对口支援相关政策制定的多元协同参与性。从发文机构来看,高校对口支援相关政策的制定主体涉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财政部等各级各类党政机构,说明高校对口支援非常复杂,受到诸多机构的重视。同时,教育部及其相关司局单独发文达到27份,说明教育部及其相关司局是落实高校对口支援相关政策的执行主体。从文件类型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政策文件具有纲领性特征,体现为指导意见,其他相关机构则以通知、意见、决定和规划等为主。

表3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发文机构和文件类型

(二)X维度分析:对口支援政策工具的多元选择

通过对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文件172个编码单元进行计量分析,绘制出不同时期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统计表(见表4),以呈现高校对口支援行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变化。由表4可见,在政策酝酿期,由于政府对于高校对口支援行动的强制管控,权威型政策工具使用比例较高。随着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重点由命令执行转移至提升教育质量与区域服务能力,促进西部地区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与增强其服务能力成为新的政策诉求,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使用频次较高。到了政策完善期,符号与规劝型、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占比较高,表明开始更加注重内生力量的激发。从政策发展演变看,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落实的转变需要激发执行主体的内在动力与精神力量,因此激励型政策工具逐渐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在政策完善期其使用比例增至政策酝酿期的2.6倍,符号与规劝型、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比例也显著上升。

表4 高校对口支援不同时期政策工具的使用比例统计

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工具选择中,虽然不同政策工具均有所涉及,但存在配置失衡问题,政府往往倾向于使用成本低、易执行、见效快的政策工具。从表5可以看出,权威型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多,占比34.9%;能力建设型、符号与规劝型政策工具使用频次较多,分别占比24.4%、25.6%;激励型政策工具使用频次较少,占比9.9%;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少,仅有9次,占比5.2%。从具体政策工具的分布情况看,“命令执行”“鼓励倡导”“指导指示”“资源配置”使用频次较多,分别占比19.8%、16.3%、15.1%、14.5%,表明政府多将权威型、符号与规劝型和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结合使用,且侧重于使用某种具体措施。而“政策优惠”“声誉激励”“权力下放”措施使用较少,分别仅占总数的2.9%、1.7%、1.1%,表明激励型和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且与其他3类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较少。

表5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工具使用频次统计

(三)Y维度分析:对口支援政策内容的非均衡性

从表6可以看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对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国际交流6个主题的关注程度呈现出非均衡性样态,体现出从单向支援到协同发展的演变逻辑。具体来看,相关政策偏重于受援高校的师资建设、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主题,分别占比25.4%、24.9%和23.1%,表明政府主要从高校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投资方面促使西部地区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主题出现频次分别为19次、19次和8次,占比之和不到30%,表明相关主题的政策关注度存在明显不足。

表6 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内容的核心主题聚焦

从深层次看,备受关注的学校管理、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3个主题侧重于人力资源的内生性建构,受到格外的关注。支援高校定向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与受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成立研究机构,外派青年教师、退休教师、优秀博士生与管理干部到受援高校进行教学或挂职,以及受援高校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和培训,旨在为西部高校充实后备教师与管理干部队伍,提升人才队伍质量。相比之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3个主题主要涉及教学硬件设施、科研基地、中外交流平台等建设,旨在改善西部高校发展条件。

(四)X-Y维度交叉分析:对口支援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的双向适配性

通过表7可以发现,在政策内容主题维度中,对口支援政策以“权威型+能力建设型+符号与规劝型”和“权威型+符号与规劝型”的政策工具组合模式为主,激励型、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度较低。其中,在师资建设和学校管理维度,5类政策工具均有涉及但配置有所不均。人才培养维度缺少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学科建设维度缺少激励型政策工具,而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维度均未涉及以上两种政策工具。

表7 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二维交叉分析

师资建设和学校管理维度使用了政策工具的全部类型,将顶层设计、物质和精神激励、内涵建设与组织调整融为一体。值得关注的是,在师资建设维度,能力建设型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次分别为14次和12次。政策内容主要涉及向师资队伍建设领域投入专项资金、保障青年教师与银龄教师的支教待遇、加大师资教育培训、向在高校对口支援行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具有典型经验的集体予以表彰等。此外,在学校管理维度,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使用频次为7次。政策内容包括组建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等以实现宏观调控,强调对口支援权力重心由高校校级管理层下移至院系和教师个人。

尽管上述两个维度使用了政策工具的全部类型,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4个维度出现激励型或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的缺位问题,政策工具以政府的命令指示和鼓励倡导为主。具体而言,相关政策主要涉及西部专业化人才“订单式”培养,通过“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等加紧发展特色、急需学科专业,鼓励东西部高校通过科研基地与项目实现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倡导高校开展跨国合作等。虽然激励型与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运行成本高、执行难,但与其他政策工具组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激发对口支援高校的自主性,以维持高校对口支援长效运行机制。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20年来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表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特征,对口支援内容主题越来越丰富且注重内涵式建设,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援助形式已经由单向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

首先,从政策变迁看,高校对口支援相关政策发文数量分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呈现从单向援助到协同发展的趋势。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已实施20年,经历了政策酝酿期(2001—2005年)、政策密集期(2006—2009年)和政策完善期(2010年至今)3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政策重点。结合不同阶段的国家发展诉求,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重点由最初强制执行政治任务,转移至提升西部高校自主发展能力和高等教育质量。而后,为响应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号召,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重点又转移到增强受援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上来。现阶段,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则致力于“激发民族地区内生发展潜力”。

其次,从工具使用看,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工具使用日趋多元,权威型、符号与规劝型等政策工具使用比例较高,但激励型、系统变革型等“造血”类政策工具使用较少。高校对口支援全面覆盖5类政策工具,但倾向于组合使用权威型、符号与规劝型等“输血”类政策工具。事实上,过度依赖权威型、符号与规劝型等政策工具,很难激发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双向互动的内在动能,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来促进协同发展。实现东西部高等教育协同化与特色化发展,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中对“输血”式扶持的强制锁定,保持精准扶持,强调“输血”与“造血”并重[1]。权威型、符号与规劝型政策工具具有操作简单、政策成本低且政府干预性强的特点,过多使用易导致政策僵化、执行动力不足,甚至在政策制定者与政策执行者之间催生出对抗情绪[25],不利于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长期运行。资金保障是建立高校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基础,组织与权力的细化能够极大提高支援效率。

第三,从对口支援内容看,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集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师资建设两个维度,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等维度还有待深化。从理念先行到物资援助,从学科建设到科研创新,从人才培养到师资挖掘,从干部挂职到中外交流,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内容涵盖高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其中,在学校管理与师资建设维度做到“输血”与“造血”机制的协调统一性,注重西部高校管理干部与教师队伍的外部调配与自身建设。例如,“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等外援举措,以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要求的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教师进修和干部学习锻炼等自身建设举措。相较而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维度侧重于“输血”式援助,致力于拓展学科建设资源共享、共建科研基地与项目、共搭中外交流平台等。

第四,从交叉分析看,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更注重宏观指导与精神激励,缺乏实质性的效果评估与必要的监督问责。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侧重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以及通过政策引导来增强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价值认同感。政策执行结果的未知性决定着执行过程中跟踪监测的必要性[26],然而高校的支援行动主要以国家强制性命令为动力,缺乏配套的效果评估与监督问责机制,如此“前紧后松”的政策执行流程势必会削弱政策主体对自身责任与义务的认知,从而降低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执行力度。一方面,评估主体、评估标准及奖惩机制缺乏严谨的系统性研究设计,易造成评估过程的形式化与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不足。梳理政策文本发现,我国尚未有系统评估高校对口支援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只是通过教育部编制的“对口支援工作统计表”来汇集阶段性支援成果,并且工作表中仅涉及人才培养、师资、管理、科研与组织方面的数量统计,关于对口支援效果的评估指标有待补充。另一方面,围绕评估结果的监督问责机制并不完善,易造成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选择性执行问题。对口支援效果评估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影响着监督问责的准确性,若缺乏及时的反馈机制,对口支援行动就难以聚焦西部高校发展瓶颈,容易陷入“弱评估—轻问责—无强化—难突破”的不良循环。

(二)建议

“十四五”时期,在“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的决策部署下,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力度、精准实施对口支援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点。面对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结合现阶段的政策诉求和实践问题,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应做出适当调整。

首先,强化激励型、系统变革型等“造血”类政策工具的使用效益,发挥政策工具多元化的组合效应。政策工具的合理配置并非要求均衡涉及政策主题,而是需要深入结合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工具属性与外部环境,从而选择最佳政策工具或政策工具组合[27]。针对相关问题,强化“造血”功能需要从3个方面改进:一是增加激励型、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建立高校对口支援专项资金与经费保障机制,适当调整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管理机制,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二是丰富政策工具组合模式,充分挖掘激励型、系统变革型政策工具的弹性与韧性,发挥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刚柔并济”的效能。三是加强政策工具与内容的适切性,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这些将为西部高校带来巨大效益的领域,应当加大能力建设型与激励型政策工具的投入,同时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与学校管理领域应适当减少权威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促使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和主动配合。

其次,结合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优劣势,提升对口支援内容的精准性与均衡性,尤其要注重特色学科建设、优秀科研成果转化和国内与国际交流渠道拓展。从深层次看,对口支援需立足支援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技术、资源平台与资金储备等方面的核心优势,结合受援高校的现实短板与发展阻力,实现双方高校的协同创新发展。一是强化特色学科专业的对口指导,以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需求为前提精准带动急需、紧缺专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科的特色化发展。二是加速科研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增加受援高校对科研实验设备的优先使用权,利用互联网远程服务功能来提高受援高校的科研产出效率。三是拓展国内与国际交流渠道,顺应教育区域均衡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内外需求,支援高校可联合当地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外高校等主体,合力建立资源共享数字化平台,定期互访并商讨对口支援具体事宜,建立起与受援高校的密切联络机制,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力度。

第三,优化对口支援的长效规划和政策供给,促进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口支援的主导机制应由“自上而下”的权威管控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落实。一方面,进一步明确高校对口支援的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在对口支援过程中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建立支援经费与组织机构的双重保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是一项长周期事业,西部地区高校的全面发展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28],政府应围绕高校对口支援制定长期的战略性教育发展规划,不断修改、完善与创新对口支援的双向互动机制,鼓励更多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投入到对口支援之中,既要保持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调整的灵活性,又要确保政策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第四,完善高校对口支援效果评估与问责机制,在提升政策制定与评估的科学性中实现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的合作共赢、协同发展。从根本上看,协同发展是保障对口支援政策可持续推进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积极互动的内在动力。具体来看,建立高校对口支援效果科学评估机制可从评估主体、标准和结果3方面展开。在评估主体方面,为保证评估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化,可进行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估,如政府总体评估、受援高校与支援高校的自主评估、专家及学者等社会第三方的外部评估等。在评估标准方面,应将对口支援成效视为第一准则,包括支援高校的政策履行程度与受援高校受益情况,以及受援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评估结果方面,对高校对口支援成效划分等级并将结果及时公开,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最大限度发挥监督、问责与激励的作用。需指明的是,建立对口支援效果评估机制的目的并不是对支援高校的工作成效进行排名,问责的出发点也并不是责难相关高校,而是作为一种督促力量,力图使双方的对口支援由“单向援助”真正转变为“合作共赢”,在双向互动的援助中实现东西部高校协同发展,为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化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道路。

猜你喜欢
对口工具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准备工具:步骤:
对口帮扶这一年
“巧用”工具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