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书陶艺术的历史演进及其书史意义
——以苏东坡、赵孟頫等人的书陶艺术为例

2023-02-03 12:36刘小兵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赵孟頫题跋东坡

刘小兵

(黄淮学院 天中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当前,关于陶渊明的跨界研究已展开,涉及陶渊明与绘画、书法的研究成果亦颇可观。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历代绘陶艺术、书陶艺术还有向纵深探索的广阔空间。如历代书陶艺术发生、发展、演变的具体历程有待梳理,其背后的文化、美学、艺术意蕴有待深究。笔者拟对此逐步展开研讨。本文关注的是宋元书陶艺术的历史演进以及对此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书家。

一、天纵之才的开启与示范:宋代苏轼的书陶艺术

陶渊明跨界进入书法艺术最早见于宋代。苏东坡凭借其天纵之才,为文人书法找到了陶渊明这一书写主题,从而使书陶艺术成为后世文人书法的一道反复书写、常写常新的艺术景观。

鉴于陶渊明诗文的书法呈现(即书陶现象)如此丰富,今人难免会畅想陶渊明本人的书法技艺如何。今见《陶渊明草书真迹》一书原为民国年间中国图书公司印行的《陶靖节先生草书真迹》,2005年广西美术出版社以《陶渊明草书真迹》为名影印再版[1]。对于该书诞生的源头,陈大利考之甚详:“陶渊明本人的书法,仅见于清乾隆年间张孝挰刊刻的《致远堂法书》中,内容为陶渊明‘拟古’‘杂诗’共十二首,分别为《陶渊明集》卷四中的‘拟古九首’与‘杂诗十二首’中的三首。书体为草书,落款为‘丙辰岁八月下田舍书与云公,渊明潜’。其后并有南朝袁昂、徐勉、沈约、陈霸先、韦粲及唐代武则天、狄仁杰、崔玄暐、苏颋、张循宪、郭元振、韦嗣立、姚元之,宋代王十朋等人题跋。碑石现藏山西省沁县石刻陈列馆。”[2]陈大利还从其抄录内容、书法风格、题跋矛盾、印章使用等方面论证其为伪作,兹不赘述。笔者认为,虽然此帖为明人或清人伪作,但书法水平尚可;同时虽是伪作,亦可说明陶诗及书写陶诗受人喜欢。

唐朝是陶渊明接受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也有书法家对陶渊明的歌咏,如颜真卿诗《咏陶渊明》:“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3]颜真卿在这首诗中认为陶渊明耻事新朝,可惜没有留下书陶作品。唐人王贞白也留下诗歌《书陶潜醉石》,根据诗意当是题诗于石壁,可推测为题壁诗及题壁书法,只是今人亦无法目睹其书艺。

古代书籍版本有手抄本和印刷本,而手抄本可见古人书法面目。陶集手抄本中有冠名为苏轼所书者。今传较早的为宋本陶集数种。明清两朝都有“苏书陶集”流传的记录,且视为真迹。如钱谦益《跋坡书陶渊明集》曰:“北宋刻《渊明集》十卷,文休承定为东坡书……吾辈无升合之才,慵堕玩愒,空蝗粱黍,读古人书未终卷,欠申思睡,那能缮写成帙。每一翻阅,辄兴不殖将落之叹,未尝不汗下如浆也。癸未夏日书于优昙室中。”[4]605(见图1)这段跋文中的文休承,即文徵明次子文嘉。清代杨棨《蜨庵诗抄》卷五有《题苏东坡手书陶集后》:“诗本言性情,非必肖面目。分唐与界宋,貌取笑流俗。苏子似陶公,此论人不服。岂知肺腑出,不为格调束。观其诗属和,全集手更录。企慕亦何深,同工忘异曲。”[4]839可见,“苏书陶集”在明清的流传,这一版本至今尚有存者[5]。只是今人所见“苏书陶集”,其真伪尚需专业人士的考辨。

图1 传为宋代苏写本《陶渊明集》十卷

之所以会有“苏书陶集”的传播,与苏东坡为陶渊明的忠实追随者有关。苏东坡慕陶、和陶、咏陶,无论从文献著录还是流传,都显示苏轼是大量书陶的第一人。另外,加上黄庭坚,苏黄可谓历代书陶艺术的开启者与引领者。根据相关文献,仅从“苏轼墨迹、碑刻条目索引”中就可统计出苏轼书写过20余条涉陶书法,分别为:(1)人生归有道五古;(2)书归园田居诗;(3)书渊明归去来序;(4)书渊明自祭文后;(5)书渊明饮酒诗后;(6)书渊明饮酒一首;(7)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8)归去来兮辞;(9)归去来并引;(10)苏东坡和陶靖节归去来辞卷;(11)陶渊明五言诗;(12)陶潜结庐在人境诗并跋;(13)陶诗种豆南山下二首并跋;(14)跋陶渊明诗;(15)集归去来辞五律十首;(16)集归去来辞字五古六首;(17)题渊明诗(陶靖节);(18)题渊明诗(秋菊有佳色);(19)题渊明饮酒诗后;(20)题渊明咏二疏诗[4]1422-1442。若再加上历代文献中记载的苏轼书迹,则会更多。对此,李剑锋的论文《陶渊明与中国书法》也做过统计:“朱家溍《历代著录法书目》著录苏轼书写的陶渊明诗文23种,包括《归去来兮辞》13种和《饮酒》诗等10种,其中有些可能是重复统计。据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统计,书及陶渊明诗文的书法作品也有23种……”[6]苏轼为书陶较多的宋代书家,相关文献非常丰富,对此可参见水赉佑《苏轼书法史料集》一书,统观全书,其中,苏轼及后人论及书陶艺术的文字有万言之多,可见文图间的互动。

苏轼的书法兼得二王、颜真卿、李邕、杨凝式之长,书风潇洒奔逸,豪迈不羁。苏轼《归去来兮辞》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图2)。此卷书作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由于其“侧卧笔”,导致纵笔重,横笔轻,呈扁平状,为苏字特色。当然,据相关文献可知,苏东坡一生多次书写《归去来兮辞》,此帖无时间落款,故而不知此卷为苏轼屡次在文中提到的他曾书写过《归去来兮辞》的哪一卷。苏轼书陶的题跋、笔记以及后世由东坡书陶艺术再次催生的文字(如笔记、书论)非常丰富,不妨摘录几则,以见其文图互动、互生以及影响。

图2 苏轼《归去来兮辞》卷(局部),32cm×181.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东坡题跋》卷四《题所书归去来词后》:“毛国镇从子求书,且曰:‘当于林下展玩。’故书陶潜《归去来》以遗之。然国镇岂林下人也哉?譬如今之纨扇,多画寒林雪竹,当世所难得者,正使在庙堂之上,尤可观也矣。”[4]65苏轼交代了自己书写归去来兮辞背后的故事,是为了赠予友人。

东坡书陶在宋代即已引起关注和评论,如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跋冯轸所藏五帖·东坡书陶靖节诗》云:“东坡云:‘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盖尝尽和其诗,尤喜此四篇,再三书之。嘉泰癸亥四月戊申,平园老叟周某题而归之冯氏。”[4]454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三十四也有书法题跋《东坡书归去来辞》:“东坡谪岭南,故旧少通问者,在蜀惟巢元修,在吴则僧契顺,皆徒步万里,访之于荒陬绝徼之外。元修以是登名青史,号称卓行;契顺亦托此以传,真可敬哉!契顺之言曰:‘惟无所求,故来惠州。’盖有求则有欲,有欲则失其本心,是非颠倒,有不自知者。世之小人,疾视君子,至欲挤之死者,岂皆其本心,正坐有欲故尔。赵公珍藏此帖,间出以示人,所补多矣。己卯岁除前十日,书于南昌郡斋。”[4]473可见,他们见过苏轼相关书法作品,他们或评论东坡书艺,或借题跋抒发人生感慨。

苏轼书写的《归去来兮辞》历经宋元,在明代得以流传且反响颇大。如明孙鑛《书画跋跋》卷二《苏书归去来辞帖》曰:“前《归去辞》字画全不佳,后题跋六行稍纵逸有态。此碑是延祐乙卯彭泽县摹刻者,当是石理粗刻手拙耳。司寇后于文休承处见佳临本,有跋,极赞其佳。懊戏题此鸡毛笔语,云罪过。”[4]547孙鑛《书画跋跋》续卷一《苏长公书归去来辞》曰:“佳临本自是宝物,所谓下真迹一等者也。跋谓契顺携有佛印书,中大有箴规语,不应漫然都不及。按公此幅字,自是为酬契顺路费计。彼时昙秀亦尝至惠州,坡曰:公还山中,必索土物,何以应之?秀曰:鹅城清风,鹤岭明月。坡曰:不如将几纸字去,每人与一纸,其为契顺书此辞,亦是此意耳。了元公应自有详书答,何必于此及之。”[4]550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苏书归去来辞帖》曰:“此帖颇似李北海,流便纵逸,而小乏遒气,当是三钱鸡毛笔所书耳。卓契顺大奇人,然亦名使之,在彼法中,固无取也。瘴海孤臣,借暖牢落,不尔无以送日,为之一叹。”[4]554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苏长公书归去来辞真迹》曰:“坡公为卓道人契顺书靖节先生《归去来辞》,于法书中最为高名。而余所见者石本,窃怪其腕力弱而锋势纤脱,戏以为三钱鸡毛笔罪过。归田后,从文休承所得真迹阅之,真所谓‘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者,懊侬生平石本观皆卤莽耳。契顺,吾吴定惠院行者,院今为寺,尚在。吴俗藿靡,乃有此奇人与奇事,借犹为名使,非行脚本色。而钱世昭《纪闻》则谓佛印、了元有一札附契顺与公,公跋语了不及了元,岂故略之,欲以见契顺重耶?……靖节《归去来辞》,是羊沟内三尺地事,坡公与契顺所作,是鲸海外万里地事,以此自拟契顺,皆不类。跋语以鄱阳校蔡明远拟契顺,又不类。题尾者,永乐间馆阁二公,皆以字行,皆得赐谥文靖,而才气与公又总不类。此亦是佳临本耳,为休承不免曲笔。”[4]557无论孙鑛还是王世贞,都不止一次见到苏轼书陶以及后人的摹本或拓本,对此他们都有相关考辨文字。

明陈继儒《晚香堂苏帖》卷三十亦有《归去来兮辞并跋》:“东坡在惠州答钱清明书云,远蒙差人固佩荷契义,而卓契顺者尤可奇也。无以答其意,与写数纸,公可取一阅也。余购《归去来辞》,遂得二本刻之,笔法亦自迥别。山谷云:渊明千载人,东坡百世士。所谓合之双美者也。眉公。”[4]990陈继儒将陶渊明诗文与苏东坡书法的结合誉为“合之双美”,十分准确到位。

清代相关文献亦有对苏书《归去来兮辞》卷的题跋及记录。如清吴其贞《书画记》卷六《苏东坡归去来辞一卷》曰:“前段纸色暗黑,似为墨水所染者,及看后面数行,始露出本色纸来,方信为真旧之物。书法效颜鲁公《多宝寺碑》,纵笔太重,而横笔太轻,又似宋板书字样。观其笔锋精俊,非天姿超迈,不能到此,或为公早年之书耶?上有‘郭衢堦图书’。衢堦字亨父,为明之大鉴赏。卷后有解学士、郭亨父、莫云卿题跋。”[4]615清吴升《大观录》卷五《东坡书归去来辞卷》曰:“诵彭泽《归去来辞》,观苏长公谈卓契顺事,皆天壤间古今奇特,以一展卷得之,足快人意。第苏长公感卓僧寓书,而为烦笔瞾以极。余谓此缁巧于取名,借长公不泯千古,如士衡黄耳当不胜耶。此缁固方外侠烈,然闻余此语,不能不揶揄地也。莫云卿戏题。”[4]637

另外,明清书学文献还记录了苏轼其他若干书陶作品。如明代王世贞《古今法书苑》记录了苏轼书写过陶渊明的《自祭文》《饮酒诗》《羲农去我久诗》等[4]140-142。王世贞《东坡陶诗帖》曰:“此帖张敉秀才于天池乱石中拓得见贻者。不拘拘就绳墨,而古雅之气流动行押间,可重也。”[7]清代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记录了大量的自己及他人对苏轼书陶作品的题跋文字,如《北宋苏文书陶靖节归园田居诗真迹卷》:“此东坡自海外归时所书。东坡尤喜渊明诗,在扬州因饮酒,遂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序其和诗之因,则曰将尽和其诗。而后已既留海外,卒践其志。今观此卷书陶靖节《归园田居》诗五首,笔力遒劲,有风涛汹涌之势,尤可宝爱。遂昌郑元裕题。苏文忠忠义大节彪炳宇宙,见其字想见其人。贡师泰。东坡岭外归,所作字多他人诗文,似是有所避就然也。此书靖节诗,尤有生趣,至如逆心逆人之论,亦聊以寓意焉耳。云间沈度……”[4]880可见苏轼书陶艺术在明清两代的流传。从后代书家的题跋文字,亦证明了苏轼对后代书家书陶的启迪示范与影响意义。

据相关文献推断,书法大家黄庭坚也是陶渊明的忠实追随者。黄庭坚题咏陶渊明的文学作品有《宿旧彭泽怀陶令》《松下渊明》《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三笑图赞》等[8],同时,黄庭坚也有不少涉陶书法,如《跋子瞻和陶诗》《书陶渊明责子诗后》《跋自临东坡和陶渊明诗》《题归去来图二首》《书陶渊明诗后寄王吉老》等[8],都是黄庭坚在他人书陶、绘陶作品上的题咏文字,可惜书法原作未能流传下来。据《黄庭坚全集》,作为宋代书法四大家的黄庭坚,其书陶作品之丰富与杰出亦令人想象。

总之,宋代是最早目前可见或知道有书陶艺术流播的朝代,其中苏黄的贡献和影响最大。他们凭借自己的文学和书法才艺,开启和引领了艺术史上的书陶之风,极大地丰富了文人书法的文化底蕴。

二、书坛盟主的创新与引领:元代赵孟頫的书陶艺术

从书陶艺术史的角度看,元代书家完成了对书陶艺术的开拓与创新。其中的领袖人物为赵孟頫,其他代表人物有鲜于枢、张仲寿、俞和、苏伯衡等。今人所著书法史认为:“赵孟頫虽身在高位,但一生始终有归隐之心,如前所述他的山水画开启了元四家,在艺术思想乃与隐逸画家相通。因此这种被压抑的精神创伤不可能不反映于他的书法。书法既不同于绘画直接以形表现,也不同于他自己的诗词可以吟哦出内心的痛苦,只是书法反映得较为隐蔽罢了。在元人统治下,赵氏推重古法,不能不说有恢复传统的一点民族意识;他着意追溯晋人,取晋人之逸趣,也不能不说其有一点寻求超脱之意。”[9]李剑锋据朱家溍《历代著录法书目》辑得历代著录赵孟頫书陶作品有37种,其中书《归去来兮辞》18种[6]。因赵孟頫同时也是画家,常在画上题跋,若这些书画合璧的作品都算上,则其书陶作品数量已超过了苏轼。赵孟頫被视为唐以后集大成的书家,故而其书陶艺术值得重点关注。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代皇室后裔。赵孟頫一生亦官亦隐,其中有40多年在家乡湖州度过。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间,他不仅专注于书画艺术,更心仪佛道二教,以书写经文为乐,其书陶、绘陶艺术在陶渊明艺术传播接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赵孟頫有行书《陶渊明五言诗》册页,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图3)。所书内容为陶渊明《饮酒》诗之六:“秋(景)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书后有虞集题跋。此帖书风既有二王传统,更有自家面目,挥洒自如,飘逸中不乏遒劲,虽无年款,但苍劲有力,是赵孟頫晚年书风[10]。

赵孟頫一生多次书写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现存于世的墨迹至少有3件:其一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无纪年,此卷行书笔法娴熟,遒劲姿媚。其二书于大德元年(1297),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书体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其三是延佑五年(1318)书写(前三行为明人补笔),全篇以行楷为主,偶参草书,笔法秀媚典雅,苍劲浑厚,结构严密,用笔婉转停匀,具有晋人风范,现存湖州市博物馆(见图4)。

图4 赵孟頫书《归去来辞》卷(局部),延佑五年(1318年),湖州博物馆藏

赵孟頫身仕元朝,难免奉敕撰写应酬之文,但他的内心无疑是进退两难、矛盾痛苦的。他曾写下《自警》诗以自嘲:“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11]从其诗文集中可以看到他在文学创作上对陶渊明的接受,也可以看到其书陶与绘陶的记录。《述怀》是他内心思想的流露:“我性真且率,不知恒怒嗔。俯仰欲从俗,夏畦同苦辛……”其《罪出》诗曰:“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昔为水上鸥,今为笼中鸟。”此两首诗皆可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参读。《题商德符学士桃源春晓图》云:“桃花源里得春多,洞口春烟摇绿萝……何处有山如此图?移家欲向山中住。”《题四画·渊明》曰:“渊明为令本非情,解印归来去就轻。稚子还门松菊花,半壶浊酒慰平生。”另外,还有《题桃源图》《题四画·桃源》等。可见,赵孟頫已经将对陶渊明的接受通过诗、书、画融于一体的艺术样式加以呈现。只是可惜很多书画作品未能保存和流传下来,只见于《松雪斋集》中的文字记录。

赵孟頫曾经应召为兵部郎中,直集贤院,出守济南,在写给遗民词人周密的《次韵周公谨见赠》中说:“池鱼思故渊,槛兽念旧薮。”可见其内心的矛盾与苦闷。赵孟頫的苦闷在诗书画创作中得以宣泄和流露,如其《题归去来图》曰:“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媸妍。终然不能去,俯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花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卷尝三叹,世久无此贤。”然而,赵孟頫却未必得到所有后人的理解,例如,清代陈衍《元诗纪事卷八·笔精》评此诗曰:“赵子昂题陶潜归去来图云云。观此诗,子昂之慕渊明至矣。然身事虏朝,贻讥后世,信能言而行不逮也。”可以想见时人及后人对赵孟頫的苛责。从文图关系的视角看,由陶渊明的诗文,激发了赵孟頫创作书画艺术(包括画上的题跋文字,其实既是诗文,也是书法),而后人又通过文字,对这些书画加以述评。从中可见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意蕴的“文—图—文”之间的转换与互动。

另外,近年市面上流传的赵孟頫楷书《五柳先生传》真伪难辨,一般不为今人所集赵孟頫书法集收录,故后人伪托的可能性很大。然即便是托名,也是因为伪托者熟悉赵书,且因赵孟頫喜书陶渊明诗文,同时,赵孟頫还写有《五柳先生传论》的散文。总之,赵孟頫作为元代书坛盟主,其书陶艺术主题接力东坡,书风自成面目,他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引领后世,影响深远。

三、诸多名家的推波助澜:元代其他书陶艺术

元代鲜于枢行草书法《归去来辞》,纸本手卷,全文共40行,款识3行,有款。署大德庚子十一月十二日,即大德四年(1300)鲜于枢44岁时书。卷首有钱选绘《归去来图》,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12](见图5)。鲜于枢(1254—132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东都省史掾。鲜于枢兼长楷书、行书、草书,尤以草书为最。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但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图5 鲜于枢草书《归去来辞》卷(局部),26cm×106cm,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张仲寿(1252—1324),字希静,号畴斋,钱塘(今杭州)人。初为内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行草宗二王,亦工大字。纸本,行书,吉林博物馆藏,至大己酉年间书(见图6)。此书与何澄《归庄图》同卷(参见本书第二章陶渊明绘画图像部分)。后有从元朝至清代姚燧、赵孟頫、虞集……张照、王文治等人的题跋,可见这件艺术的传承、流播。

图6 张仲寿行书《归去来兮辞》卷(局部),吉林博物馆藏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祖籍四川仙井监(今仁寿县),宋亡徙居临川崇仁(今江西崇仁),宋丞相允文五世孙,曾祖虞刚简、祖父虞展、父虞汲皆以文学知名。“集早岁与弟槃同辟书室,左室书陶渊明诗,曰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曰邵庵,故世称‘邵庵先生’。集学问博洽,而究极本原,研精采微,心解神契,其经纬弥纶之妙,一寓诸文。精鉴别,工书法,真、行、草、篆皆清劲而有法度。”[13]169虞集有《跋赵孟頫书陶诗》册页,纸本,隶书,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图7)。前段为赵孟頫草书陶渊明《饮酒》诗20首第6首,后为这段虞集的隶书跋:“我朝书法当以松雪斋为第一,今观所书陶靖节诗,笔力痛快,无一点尘人俗气,继羲、献之后者,其在斯人与?呜呼!主人为予宝之。蜀人虞集。”下钤安岐“安仪周家珍藏”及诸人藏印,此帖《墨缘汇观》有著录。跋语6行54字,充分肯定了赵孟頫的书法为元人第一的地位,而虞集的隶书题跋也代表了元人隶书的最高水平,陶宗仪称其“古隶为当代第一”。

图7 虞集《跋赵孟頫书陶诗》册页纸本,隶书, 32.7cm×4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浙江桐庐人,寓居钱塘,生卒年不详。冲淡安恬,隐居不仕。能书,喜书翰,早年得赵孟頫亲授,临晋唐诸帖甚夥。行、草逼真文敏,好事者得其书,每用赵款识,仓卒莫能辨。解缙云:“紫芝临摹,子夫擅宠。”又书:“和以书鸣洪武间,后进犹及见之。”桑悦云:“紫芝所云,深得松雪笔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献之之于羲之也。”王世贞《拿州山人四部稿·俞紫芝急就章》云:“子中颇得赵魏公三昧,用章法书《急就章》,觉古色蔼然。按章法自皇象索靖后,惟右军父子豹奴孙权二帖,至唐荡尽,黄长睿始振之,然往往笔下不逮意,子中独能寻考遗则于断墨残楮,遂与仲温并驱。”[13]15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俞和《书陶潜诗》计99首之多,副页有无款陶渊明像无款印,不知何人所绘。

苏伯衡(1329—1392),元末明初人,字平仲,金华人,元末明初散文家,博洽群籍,为古文有声。苏辙九世孙,苏友龙三子。苏伯衡1362年中举,后授国子学录,迁学正。明太祖辟礼贤馆,伯衡亦被延致。擢翰林编修,乞省亲归。学士宋濂致仕,荐伯衡自代;称他“文词蔚赡有法,殆非虚美”,复以疾辞。苏伯衡在《陶潜赏菊图》(传为赵令穰所绘)卷尾留有行楷题跋文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为:“解组归来田园栖迟岁序:忽忽霜露凄凄中,林卉木瞻言具腓。维此黄华媚于东篱,时有喧凉。物有盛衰,世运推移振古如斯,嘻其奈何。置喜与悲乘化以游,矢不复疑。甘酒盈尊与朱其挥聊乐今朝,千载何知。”“靖节先生(即陶渊明)太大义所在,立志不二,乃若所遇则安乎,天晋宋之间一人而已。……今从指挥李公观此图,虽画家以意摹写,而思致间雅称其所谓冲澹者。因赋诗如右庶几先生之志也,与洪武乙丑春三月二十有三日,眉山苏伯衡识。”

综上所述,从书陶艺术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宋元的书陶艺术在苏东坡、黄庭坚、赵孟頫、鲜于枢、张仲寿等人的开拓创新、传承接力下逐步演进,至后来的明清两朝更是蔚为大观,成为书法史上一道独特的艺术景观。从书家书陶的历史、文化、艺术缘由来看,他们对陶渊明的书写,或因文人仕途受挫、精神苦闷而寻求异代知音,或因改朝换代引发文人思想变化,或因文人书法追求晋唐之风的传统在发挥作用。从陶渊明对书法艺术的意义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人书法的文人情怀和文化底蕴具有文化基因与养分的作用。从文人书法史的角度看,宋元诸位书法大家对陶渊明的书写,具有开创和传承文人书法传统母题的意义,其中苏东坡、赵孟頫的书陶艺术分别具有开启和引领之功。因此,我们可以说宋元的书陶艺术具有书法史的意义。

猜你喜欢
赵孟頫题跋东坡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赵孟頫《汉汲黯传》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