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 龙 陈 伟 郭 群 魏占宏 裴婷婷
(兰州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兰州 730050)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我国大力推动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工科专业如何结合自身专业课程的特点,更好地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成为工科类教师研究的重点和热点[1]。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所培养的相关工程技术人才从业后能够具备较好的专业能力,工科专业还面临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建设与持续改进任务[2]。而如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既能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又能切实有效地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工作[3],最终实现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工作相互促进与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改革意义。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的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4]。该课程有计算量较大且繁琐的过程理论分析,会涉及一些抽象且独有的专业名词理解,涵盖运动稳定性问题的分析,还关联到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复杂工程数学问题的方法[5]。正是由于该课程具有上述复杂的诸多特点,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时,面临着很多棘手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用于本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教育目标[6-8]。
与大部分工科专业相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容易出现生硬、突兀、不能很好地衔接具体专业知识点的问题[9-10],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有一些思政元素是较为抽象、枯燥的套话,甚至还会被多门课程反复引用,极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从而造成反感,厌学等情况的发生[11-12]。这就使得课程改革工作非但不能很好地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对学生积极接受融入的思政元素并对其感兴趣,显得非常关键。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大量专有名词对应的数据。比如某个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为多少兆瓦,在书本或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只是看到或听到了一个数字,但是这个数字所体现出的大小程度、发展快慢等信息,并不能直观地感受,以至于学生在实习或者将来到某个电厂工作时,即便知道了该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也无法了解该电厂在区域甚至是全国电力系统中所处地位、发电能力大小、重要程度等信息,这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可能与实际工程领域的发展脱节,不能紧跟行业发展的动向,不能站在宏观整体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因此,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解决该问题,让学生对大量相关专业数据有直观对比的感受,并在此过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至关重要。
大部分学生在开始学习该课程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还没有明确的规划,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要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还是要进入相关电力企业工作,故这部分学生在大四必须做出选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随波逐流。有些学生会跟风考研,当了解到考研道路上的艰辛,付出也不一定有收获,其考研信念又会被动摇。那么这种不坚定的职业道路规划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造成其学习动力不足,在课堂上也就浑浑噩噩,无精打采,听课漫无目的。而这些都会造成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目标。
因此,如何结合事例与思政教育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与未来职业规划的密切关系,即不论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都必须要学习好本门课程,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在动力。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的有些专业名词相对比较抽象,如果仅从专业术语的角度对这些专有名词进行解释,势必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甚至对多个专有名词理解混乱的情况。有些专有名词在前后章节中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在定义的章节中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在后续的章节中进行深入分析和应用的时候,就会相互影响,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难以达到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更达不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能力的目标。
因此,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并提出相关特例,将抽象的专有名词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要解决前面所提到的抵触与审美疲劳问题,应利用最新的思政元素,结合最新的时事政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时空代入感。要保证思政元素融入取得较好效果,思政与教学内容要联系紧密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关注最新的时政动态和思政元素。例如在讲到电力系统调频和调压最主要的区别时,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电力系统中同一时刻的频率值是唯一的,即任何时刻全系统任何节点的频率值是相同的,所以调频的手段必须是从全局的角度统一去调整;但是电力系统中同一时刻各节点的电压是可以不相同的,那么调压的手段就可以结合各个节点自身的特点和情况针对性地分散调整。因此这里可以引入“一国两制”的思政元素来形象类比理解,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主权是统一的完整的,神圣不可分割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类似于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而不同地区的制度可以是不相同的,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司法、教育等体系,类似于电力系统中的电压调整。在学生有了相应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引入立陶宛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执意要与中国台湾地区互设“办事处”,严重背离一个中国原则,背信弃义,公然挑战中国的国家主权意识和领土完整。最后引导学生树立国家主权意识,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敢于同破坏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势力做斗争。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数据基本都是教材编写当年的数据,而不是最新数据,直接让学生知道这些单纯的数字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其他数据作为参考,也就无法判断出该数据背后所体现的额外信息。
例如在讲到总装机容量这个专业名词时,教材上先介绍了电力系统的总装机容量是指该系统中实际发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的总和,然后给出了2014年我国的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3.6亿千瓦。但是学生根本就无法知晓这个数据体量如何,所以教师应提前做一些相关数据的查找工作,将历年的数据和当今的数据提供给学生,进行数据的横纵对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刚改革开放时我国的发电总装机容量连1亿千瓦都没有达到,直到1987年才突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开启快进模式,发电总装机容量也就有了快速的增长,2005年就突破了5亿千瓦的大关,之后的增长更是突飞猛进,仅仅用了6年时间,也就是在2011年突破10亿千瓦,而10亿千瓦到15亿千瓦所用的时间更短,只用了4年,即在2015年实现,而所能查到的最新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2亿千瓦,发展速度全球第一,总装机容量的体量也早已稳居全球第一。这些具体数据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电力领域发展的中国速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自信。横纵对比的方法既让学生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了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数据,又巧妙自然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了课堂之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大部分为国家电网公司,要想进入该公司工作,得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统一招聘考试,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考试中占比最大的必考课程。那么在课堂上就要时不时地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与自己未来职业道路间的紧密联系。针对考研的学生也要让其认识到,该课程是很多学校初试或复试的必考课程之一,即便是研究生毕业想要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工作,也得参加统一招聘考试,从而让学生不会有侥幸心理或在思想上有所懈怠。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要多关注国家电网公司招聘考试的政策,多研究历年的考试真题和考试大纲,以便在课堂上讲到某个具体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强调该知识点是历年的高频考点,并且结合真题给学生讲述该知识点如何考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借此简单穿插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道路充满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更好地投身于祖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例如引入一些国家电网公司的先进事例,2018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张黎明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其先进事迹,31年来,张黎明同志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练就了一身故障抢修“绝活儿”。时代在进步,电力抢修不能满足于“小修小补”,他要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通过这些典型先进事例可以呼唤更多的时代骄子,引导学生将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守法,敬业奉献,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配合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的抽象名词,避免学生对于同一内容在课程前后多次学习,仍对其一知半解情况的发生。那么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善于积累素材,提炼与所学内容关联的实例,将专业知识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通过类比与联想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例如在讲述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对比理解时,可以在无功与有功专业名词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联想到人生哲理,让学生加深体会和理解,并适时融合思政元素。有功功率是电力系统完成电能传输过程中的主角,无功功率虽然在电力系统能量传递过程中隐身幕后“默默无闻”,但是如果没有无功功率,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就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电力系统的电压水平也就得不到有效支撑,总之电力系统要想完成电能稳定安全的传输就离不开无功功率。从这个角度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为人处世的哲理,在平常要勤做“有功”,努力工作,建功立业,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上,为社会、为家庭多做贡献。但同时更要多积累“无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积极做一些表面看上去并不那么出彩的幕后工作。再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类比各类科创比赛和团队建设,有功功率就像是具体事务的协调者和实干者,体现了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统一目标、统一规则的思想;而无功功率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更像是凝聚者和贡献者,体现了在团队建设的工作中自我牺牲型人格的重要性。最终引导学生懂团结、肯奉献,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够灵活多变,大学中所学到的内容又不够新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最终培养的学生与社会有所脱节。那么前面所提出的利用时事跟踪法融合思政元素解决学生抵触、审美疲劳等问题的手段有利于面向社会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让学生提前认识、了解,甚至是接触社会,最终达到既实现融入最新时政的思政元素以进行思政教育,又实现培养面向社会型人才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是专业认证中的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贯彻执行该理念,就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一些专有名词和专业数据,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或专业常识的积累,就达不到深层次的对比和理解。那么在利用横纵对比法解决学生无法直观感受的问题时,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使得所引入的对比实例具有足够的信息量,以满足不同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和需求。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精神法引入具体实例或先进人物的事例时,既要考虑到该事例与学生未来职业的相关性,还要考虑到其引入能不能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将来自己所要就业的单位期望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从而让学生主动地配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或方案,在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下,高效地实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总之,坚持以产出为导向约束前提下的科学精神法引入思政,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与未来职业道路的紧密关系,又达到了提高学生相关要求能力的目标。
教师利用专业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名词并融入思政元素的效果如何,需要从学生各个环节的反馈来判断,即通过课堂的互动、课后作业与考试等形式判断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不可避免有一部分知识点的反馈结果达不到最初的预想效果,这说明利用专业联想法所引入的抽象类比实例或事例不够形象或贴切,没有实现启发或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对比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目标,那么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原有的联想实例进行改进,去挖掘更为合适和贴切的具体实例。只有这样相互协调和促进,才能保证学生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才能让每次引入的专业联想变得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形象和贴切,从而较好地贯彻执行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理清了课程核心脉络,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改善了课程教学方法,加强了课程实践配合,提出了以具体思政方法构成的解决措施内环和以工程认证思想构成的理念约束外环,在双环手段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课程在结合思政与专业认证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