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群体法律素养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

2023-02-03 16:36周晏妃袁惜语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13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周晏妃 袁惜语 蔡 莉

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法律素养对于推进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仍不够理想,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法律运用等方面亟待提高,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高校应通过完善传统法治教育方式、营造法治环境、完善法治教育课堂等路径,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提升。

一、大学生群体法律素养的内涵

法律素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阵地,担负着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任。法律素养是指经过后天主动学习与被动接受、理论研究与实践训练、内部自发与外部推动共同发力所形成的对法律的认识、理解、使用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思维意识与修养特性。它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

(一)法律知识方面

包括两部分内容: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专业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是指包括一般的基本法律理论知识和法律常识的一部分,对我国的主要法律知识,作为普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律常识。专业的法律知识是指和大学生所学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大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有所增加,但是缺乏系统性,认识不够深刻。

(二)法律意识方面

主要是指人们对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如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认识,评价。法律意识层次是比较复杂的,既包含了大学生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感,又包含了大学生对法律现象的深刻的、理性的分析和认识,还包含了他们对自身的意识和观念的构成。法律意识的层次决定了法律行为的实施程度,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以法律的认知、评价为基础,以法律作为行为规范,才能信任法律、尊重法律。

(三)运用法律方面

主要是指大学生运用法律对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解决矛盾冲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对法律的运用能力在长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法治实践中形成的。在法治国家,遵纪守法是对公民最基本的义务要求,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维护法律尊严的良好习惯,而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法律的保护作用。

二、大学生群体法律素养现状

法制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于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而一些高校重教学,轻德育,对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法制教育成为德育教学中的短板,多数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法律似乎只有法律相关从业人员和法律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导致多数学生法律素养水平不高。

(一)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专业法律知识仍有所欠缺

作为大学生素质较高,一般都有一定的法律常识,但专业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却是一知半解。虽然众多高校都设有独立的法学院系,会通过各种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教授法学专业知识。但是,由于法学专业课程比较枯燥,法律条例难以理解和记忆,所以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较难掌握。同时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加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热度和积极性,因而大部分学生的法律知识停留在听说过一些专业词汇和条款的阶段,对于其实质内涵一知半解。知法、懂法是用法的必要前提,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大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因为不懂法而做出一些触及法律底线的行为而不自知,也因为不懂法而不能准确地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不懂法导致的不会用法。

(二)有一定的法制观念,缺乏法律信仰

一个国家诉讼使用率,是衡量公民法律意识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拥有的知识量以及所处环境影响,与知识浅薄的人相比,法制观念相对较强,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认识,这也使得他们可以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思考问题,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初级的感性阶段,对法律的实质、作用以及理性认识上的理解和把握等方面还有所缺乏,对法律所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认识也不够深刻。有学者做了一项关于大学生认识法律重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法律是有用的,能用来解决多数问题的,占 62.03%;有 32.05%的同学觉得法律有点用,有些问题可以用来解决;认为法律形同虚设,不能用来解决问题的学生占 5.92%。

在我国古代典章律例中,对于国家应当承担的各种义务,都有详细的规定,对于公民权利却没有明确的规定,“重义务轻权利”这种惯性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大学生法律意识中,成为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建立的消极因素。

彰显人权而不是左右人权,才是法治的本质。法律是对权力的制约和争夺,而不是对权力的唯唯诺诺,当代大学生在这一点上存在着认知上的缺失。这也就造成了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缺失,对法律尊严的维护不够坚定,与违法犯罪行为的抗争也缺乏勇气和决心。

(三)有一定的权利意识,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都能认识到应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说明多数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权利自觉的。涉及实际问题时,多数学生并不清楚具体应该如何解决,如勤工助学遇到的劳动争议、自主创业遇到的知识产权、税收法律等问题,有的甚至连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都不清楚。不少学生甚至对法律赋予的监督、检举等权利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大部分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较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强的运用能力,显得力不从心。

三、大学生群体法律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培育了民众“权力崇拜”“权力至上”的观念,这种过分强调权力的思维定势,导致人们对权力敬畏、崇拜,导致对法律权威的不信任、法律信仰的缺失。

从法律意义上讲,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绝大多数是自幼上学,对社会的接触很少,对社会的了解也很少,特别是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成熟程度。因此,从法律意义上讲,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遇到事情时,不会自觉地去寻求法律的保障,有的时候甚至会对法律产生怀疑,以逃避法律。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城乡差距加大、社会分配不公等现象也随之而来,这对大学生群体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心理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校园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不良信息、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事物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长期处于虚拟环境,对周围环境失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可能导致孤僻、冷漠,对社会产生厌恶心理,对信仰产生困惑,缺乏责任心。

(二)教育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提高了,但是距离我们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距离,原因就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仍然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我国的法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介入较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校的法治教育一直从属于德育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体系,这也使得学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开展屡屡受阻。

同时,在实施法治教育的方法上也存在滞后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高校当中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课程单一,授课教师大多不是法学相关专业,在这样的现实条件制约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很难对法律知识和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也很难对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提升。

(三)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三观不成熟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为社会阅历不足,心理不够成熟,对事物缺乏鉴别能力,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凭感性认识作决定,缺乏理性的思考,表现出容易冲动、盲目等心理特征。

尤其是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家庭保护过多,导致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时,极易因抗挫折能力差、意志相对薄弱、自制能力差、处事欠斟酌、引导不正确等原因误入歧途,严重的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品性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体制影响,只重成绩而忽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性,致使孩子的素质养成出现偏差。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品性会产生消极影响。

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本身并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这就造成了法治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这也是大学生缺乏法律素养的原因。

四、大学生群体法律素养提升路径

由于高校的法治教育还相对不足,从传统法治教育方式的改进、良好法治环境的构建、法治课堂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将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其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法治教育

传统法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相对枯燥单一,学生参与度和兴趣不高,通过社团和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演讲、辩论赛、法律主题知识竞赛等活动,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法律、了解法律知识、增加法律实践。把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的法律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涉及全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大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学习,但是很多时候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各高校要积极配合社会各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法律素养问题,采取相应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思想意识,树立牢固的法律信念,增强法律意识,进而促进他们的法律素养的提升,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法治氛围,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法治课堂教育

此前,高校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相关课程单一,且学时较少,应将法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校园在文化传递中的媒介作用,使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够系统地接受法治教育。

同时,作为法治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丰富课堂形式,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法律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大学生将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法律意识,外化为自觉行为习惯,也为自己未来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打下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

五、结语

拥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任重道远。高校在承担教育重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明社会建设,同时对我国法治社会良好环境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