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
抗战时期的张云逸
张云逸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892年生,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文昌市)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2月,参与领导百色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参与创建右江苏区。1931年3月率部进入湘赣苏区,1932年起,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兼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往来于广州、香港、南京、武汉、福州、桂林等地,在国民党上层军政人员中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方针,张云逸亲自到澳门同叶挺取得联系,接着又到福建闽西地区向邓子恢、张鼎丞等传达了党中央的方针,深入红军游击队做细致的政治思想动员,为组建新四军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他被任命为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1938年1月6日,张云逸同项英等从汉口到达南昌,将新四军军部设在书院街高升巷张勋公馆内。9日,新四军军部正式办公。张云逸同项英等一面建立健全新四军军部各机关,一面接待来自南方各游击区的人员,与他们一起研究部队集结和改编问题。同时还研究确定了新四军各个支队的编制序列并决定迅速将长江以南的各地红军游击队集中到皖南歙县岩寺一带整训。为此,张云逸同陈毅、项英等分赴各游击区集中部队。
1938年2月2日,张云逸离开南昌赴闽北、闽西、闽南游击区,指导红军游击队的具体改编工作。2月底,三支队所属五团与六团在浙江开化县华埠镇会师。两团会师前后,张云逸在华埠开始着手组建第三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并对部队进行了短期整训。3月中旬,张云逸同项英率三支队由浙江开化向皖南歙县的岩寺开进并于月底抵达岩寺。
4月5日,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迁至岩寺,各支队陆续集结完毕。至此,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主力胜利完成了下山、改编和向皖南、皖西集结的任务。完成改编和集结后,新四军共辖有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营共1万余人,各类枪支6200余支(挺)。
由于新四军处于初建阶段,张云逸作为新四军参谋长兼任第三支队司令员,工作十分繁忙。他协助叶挺、项英督导集结在岩寺的新四军3个支队进行了半年左右时间的军政整训,收效明显。同时,新四军军部从3个支队各抽调一部,组成一支400余人的先遣支队,由皖南向苏南敌后挺进,执行战略侦察任务。5月12日,第四支队九团在安徽巢县蒋家河口成功伏击了前来袭扰的日军,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的第一枪。首战告捷,张云逸等军部领导人都非常高兴。各部队经过整训,陆续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卫岗、马家园等战斗的胜利。
在新四军面临着中共中央赋予的“发展华中”战略任务的形势下,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军部特务营的两个连,渡江北上,抵达皖中,向第四支队领导传达了军部关于第八团首先挺进皖东的指示。12月底,张云逸到立煌县(现金寨县)与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廖垒谈判,就江北部队活动地区等问题,达成了协议,商定新四军第四支队到皖东津浦路南段两侧活动,并留一部在无为地区。张云逸由立煌县返回皖中后,于1939年1月在原四支队游击第二纵队的基础上扩建组成江北游击纵队,由戴季英任司令员。2月,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及战地服务团100余名干部抵进皖东,第四支队机关、部队亦陆续向皖东开进。
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皖东汤池正式成立,张云逸兼指挥。同时成立江北指挥部前委,张云逸为书记。6月底,江北指挥部整编所属部队,将四支队分编成第四、五支队,江北游击纵队改由江北指挥部直接指挥。部队整编后,在张云逸的部署和指挥下,挺进淮南津浦路两侧,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和开辟根据地。不久,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县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东北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在巢县、无为地区坚持斗争,保持与皖南的交通联系,一部进至和县、含山地区和青龙厂开展游击战。至此,张云逸领导新四军江北部队初步完成了向皖东的战略展开。
1939年11月,刘少奇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后,相继主持召开了3次中原局会议,讨论华中发展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作出了发展华中的一系列决策。张云逸同徐海东、罗炳辉、邓子恢等江北指挥部和支队领导人,根据这些精神和刘少奇的具体指示,对各项工作做了全面的布置,将四、五支队分区展开于路东和路西,抽调干部和战地服务团组成大批民运工作队(组)深入农村、城镇,放手发动群众,组建各种群众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猛烈扩大部队,组建民兵游击队。五支队进入津浦路东后,以半塔集为中心,以团为单位,分兵于周围的天长、扬州、六合、仪征、来安、滁县、嘉山、盱眙等8县开展活动,群众工作,统战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团兵力也得到了充实和扩大,还建立了支队特务营、教导大队,粉碎了日军对来安等地的“扫荡”,迅速地打开了津浦路以东的抗战新局面。四支队在徐海东的领导下,经过进一步整顿,团结了干部,振奋了精神,以藕塘为中心迅速开展工作,根据地发展了,部队扩大了,群众也进一步发动和组织起来了。
1939年末,随着新四军江北部队和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引起华中日军高层的严重不安。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抽调南京、明光、蚌埠等地日伪军2000余人于12月中旬集结于滁县、沙河集、全椒等地,兵分3路从东、南和北面,对皖东地区进行首次大规模“扫荡”,企图趁新四军在皖东立足未稳而一举加以歼灭。
面对气势汹汹的来犯之敌,张云逸与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针对敌情,认真研究了新四军反“扫荡”的战法,制订了“避敌锋芒,击其弱翼,精心捕捉战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出其不意在运动中给以歼灭性打击,以缩小‘扫荡’范围,缩短‘扫荡’时间,减少人民的损失”的方针,命令新四军第四支队根据江北指挥部的决心和部署做好各项战斗准备。
12月19日夜晚,一路日伪军700余人从全椒出动,经东王集向大马厂进攻,20日拂晓进占大马厂;另一路日伪军300多人由全椒城经石沛桥、枣岭集,向周家岗发动进攻,于21日占领周家岗。20日上午,驻滁县日伪军400余人分两路出动,一路经赤湖铺、关山店、珠龙桥窜进施家集,另一路经官庄窜入施家集,两路会合后,进至周家岗。21日起,双方展开激战,敌人的进攻在新四军顽强阻击下寸步难行,增援之敌又遭我伏击,伤亡惨重,进退维谷。次日,日军夺路溃逃,再次遭到我军伏击。日伪军于23日开始全线撤退。新四军乘胜追击,将周家岗、大马厂、复兴集、古河等地一一收复。
经过三昼夜的战斗,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江北指挥部和四支队司令员徐海东的指挥下,共毙伤俘敌160余人,击毙日军中队长毛高千穗,生俘日军小队长1人、伪军4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对皖东地区的第一次大“扫荡”。
周家岗战斗的胜利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此后日军龟缩滁城、珠龙桥等据点长达半年之久,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四支队和第五支队由原来的7000余人发展到1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5000余人,使皖东抗日根据地在艰难的环境中巩固和发展起来。
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的政策重心开始由外转向内,由抗日转向限共。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决定由“政治限共”转向“军事限共”。接着便在华北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第一次反共高潮被八路军击退后,国民党顽固派便将其反共的重心由华北转向华中,由主要进攻八路军转向进攻新四军。
为了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华中工作的指导,尽快开辟和建设华中抗日根据地。1940年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多次发出关于华中工作的指示,指出:“华中之皖东、淮北、苏北成为顽方必争之地,目的在隔断我八路军新四军之联络,陷新四军于危境。”“摩擦中心将移至华中”“在华中武装摩擦中,我军事策略应当如下,以淮河淮南铁路为界,在此线以西避免武装斗争,在此线以东地区则应坚决控制在我手中”“在华中地区应坚决有计划地进行自卫战争,皖东、淮北两地务要坚持,待援军到后反攻。华北八路军要抽调足够力量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打退顽军进攻,建设以淮河以北、淮南铁路以东、长江以北、大海以西为范围的根据地。”以张云逸为首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新四军江北各部队指战员,认真学习中共中央的上述指示,提高认识,以反“摩擦”对“摩擦”,随时准备粉碎顽固派军队的反共进攻。
1940年2月26日,日伪军一部进占皖东路西根据地中心定远县藕塘以北之三和集,企图伺机进击新四军第四支队。2月27日,国民党皖北行署主任兼第十二游击纵队司令颜仁毅部趁新四军第四支队主力北移对付日伪军之机,强行进犯驻定远南大桥地区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中原局机关。同一天,国民党桂系第一三八师、一七一师则从淮南铁路以西向东运动,其先头部队越淮南铁路进逼位于合肥以北青龙厂一带的新四军第四支队。桂军的企图是三路合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一举夺取皖东路西根据地。
面对严峻形势,以张云逸为首的江北指挥部沉着冷静主动跳出包围圈,在运动中消灭桂军。3月10日攻占定远县城,并在界牌集、大马厂、高塘铺、松树刘一线将土顽武装全部击溃。此战共歼灭第十二游击纵队大部、第十游击纵队一部共2500余人,并生俘其支队副司令郑其昌以下1000余人,还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
就在路西定远战斗方酣之时,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趁路东新四军兵力空虚,调集万余兵力,向新四军路东游击根据地中心区半塔集及周围地区进逼,企图配合李品仙部东西夹击新四军,将初创不久的皖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一举扼杀于摇篮之中。
3月21日拂晓,韩部出动2个团分3路向半塔集发起进攻,五支队在半塔集外围的部队节节抵抗。3月23日,叶飞奉苏南指挥部指挥陈毅电令,率新四军挺进纵队1个团从苏中吴桥西渡运河,昼夜兼程于26日在马集歼韩军独立旅1个营,这时,津浦路西定远自卫战形势明朗,胜局已定,张云逸又命令新四军四、五支队主力和苏皖支队飞速回师,增援半塔。至27日,各路增援部队均赶到半塔外围,韩部全线动摇,仓皇后撤。新四军各部分3路向韩部发起全线反击。双方在新铺、曹旗郢、官庄、涧溪、莲塘等地展开激战。韩部各路反扑均被击退。此战共消灭国民党顽军1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弹药。
半塔保卫战,彻底粉碎了韩德勤、李品仙企图东西夹击、消灭新四军江北部队的阴谋,为建立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40年4月5日,张云逸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从路西定远进至路东半塔,直接指导皖东根据地政权建设。江北指挥部先后任命了皖东15个县的县长,并发布了“三七分租”“分半给息”“废除旧债”等布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一大批民主人士参加到根据地三三制政权建设中来。4月18日,皖东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委员会成立,8月1日,皖东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委员会成立。同年夏天,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镇压了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的大通镇、屯仓等地反动地主分子的暴动,皖东根据地向北发展到怀远、凤台一带以及洪泽湖以东的淮宝地区,打通了与皖东北、苏北新四军、八路军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