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兴
关键词:西泠印社 社史 印学研究 播芳六合
『龙泓印学开南宗,一灯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校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这首诗是清宣统二年(一九一0)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铭、王寿祺篆、叶铭监造、吴隐刻石的孤山仰贤亭石圆桌铭文,也是西泠印社『创社四英』共同完成的重要成果之一。这四句铭文,昭示着西泠印社的传承来源、立社宗旨和精神追求,并期许着印社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西泠印社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史,虽然经历了多次的政局更替与消亡险境,却依然薪火相传,印灯日炽,无不应验了西泠先贤创立印社时的初衷和理想的实现。
筚路蓝缕,管领湖山属印人
创立西泠印社的想法,是从一九0四年叶铭、丁仁、王福庵等印人,在孤山左蒋祠的人倚楼雅集开始萌芽的。吴隐时居上海,声闻其事,即热情参与,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组织者和领衔人。一九0五至一九一二年的印社初创期,房屋设施尚不完备,故孤山左蒋祠人倚楼一直视为西泠印社的『创办筹备处』。丁仁的祖父丁申,系杭州著名藏书楼『八千卷楼』主人,曾在孤山左宗棠蒋果敏祠中设西湖浚湖局,兼有管理祠堂之职。丁仁、叶铭等人经常雅集于左蒋祠人倚楼谈艺论印,故此楼就成了杭州印人的一个固定活动场所。西泠印社初创时期,社址即在左蒋祠以西的一片荒地上,故人倚楼自然成了『创办筹备处』。[1]从一九一三年开始,社员们的雅集之地才移至孤山社址,建章立制,招揽社员,立碑刻铭,营造楼宇,文人雅集的理想园初步建成。又经过四十余年的苦心经营,西泠印社的声誉日隆,社员日众,影响遍及海内外,在江南的文化地位初步确立。王国维曾有诗云:『如今百技都销歇,管领湖山属印人。』[2]杭州孤山,成了海内外印人的根基,也成了西泠印社的代名词。
披荊拓地,印社初创。清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虽处晚清时代,但传统文人对金石考证和印学研究的余热尚未消散,众多的金石篆刻名家,均以弘扬国粹为雅事。浙江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人,仿杭州『解社』之例,结印社于孤山『数峰阁』以西,辟地建社。数年之间,先后在孤山南麓营造了『仰贤亭』『宝印山房』『山川雨露图书室』等社屋,印社初具规模。社长吴昌硕在《西泠印社记》中说:『言印学者,至今西泠尤盛。同人结社,并立石勒钝丁、悲盦诸先生像,为景仰观摩之所,名曰西泠印社……印之与书画固相辅而行者也。书画既有社,印社之设,又曷可少哉?』[3]故印社之名,始于西泠,就成为近现代篆刻界的普遍共识。
关于印社的创办过程,幸有叶铭所著《西泠印社小志》有详细记载,故后人还能比较清晰地了解印社的筹备过程及曲折经历。如西泠印社在初创时期的申请批准过程、社团运行方式、印社文献整理、捐赠物资登记及现金收支情况,都做了原始真实的记录。印社同人为了取得合法的社会地位,于一九0五年十一月向杭州府钱塘县呈文,要求批准成立西泠印社。杭州府宗姓知府的批文云:『……集资建造西泠印社屋宇数间。为保存国粹,研求学问起见,事关公益,准予立案。』[4]钱塘县知县汪嶔的批文云:『拟在蒋果敏公祠右,辟地建屋,创设西泠印社。事属公益,应准立案。』[5]这说明在清代杭州府和钱塘县的主政者眼中,西泠印社在创立之初,就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文人社团,印社性质虽私犹公。
西泠印社的现代公共文化意识,则集中体现在《西泠印社成立启》《西泠印社社约》《西泠印社藏书处征书启》等文献中。早期的『社约』共十一条,其中第九条云:『本社藏书处曰「福连精舍」,专收两浙图经志乘、乡邦掌故、先贤著作及一切考论金石、古器、书画等书。收藏止此范围,取其易于求备。如有海内同志捐赠书籍,则不拘是何门类,一概敬谨拜登,慎重存贮,并即载入本社藏书目录,以志勿谖。』[6]可见一百余年前,西泠印社的先贤们是何等郑重其事、开明、创新。
吉金乐石,声播海內。一九一三年,经过十年的筹建,印社已初具规模,同年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公推吴昌硕为社长。在此后的三十余年中,印社的规模持续扩大,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楼宇亭台点缀其中,园林景观日趋完善,成为西湖孤山最具人文气息的胜景。西泠印社隐闲楼,一名题襟馆,一九一四年由海上题襟馆书画会募集现金和书画易资筹建,共筹得现金六百八十块银元,书画印谱等四百九十五件。[7]以上数据是从吴昌硕书《隐闲楼记》碑刻文字中统计而出的。在义捐现金和书画作品的名单中,读者不难发现西泠印社吴昌硕、丁辅之、王福庵、吴石潜、叶舟、周梦坡、哈少甫等先贤的名字。一九二一年,在社长吴昌硕的倡议下,浙江籍的印社同人和社会贤达六十五人,共募集一万一千二百七十块银元,赎回了即将运出海外的『汉三老碑』,并筑室永存于西泠印社。[8]捐款除八千块赎金外,其余款项用于建『汉三老石室』。捐赠者的名字,刻在了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记》的碑阴。
印社先贤不遗余力去抢救国家历史文化遗存的壮举,正是西泠先贤爱社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此举不仅符合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并演变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自觉,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一九三三年,经过三十年的拓展,社址范围已具当前规模。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杭州沦陷,社员星散,印社活动停顿,期间印社同人出资委托叶六九一家管理孤山社址。叶六九,传为清代湘军名将彭玉麟旧部,子秋生、德生。[9]时过八年,印社房屋碑刻竟完好如初。一九四七年印社补行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继任社长。从一九0四至一九四九年,西泠印社经历了一个民间社团曲折、多难而又不断壮大的过程。
爱社如家、无私奉献。与西泠印社的成立、发展同时共生、动态演变的思想,就是西泠印社精神。西泠印社精神有多方面的内涵,二00三年六月,刘江撰文提出了西泠印社『独立的创新精神、执着的印学研究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社如家的奉献精神、团结奋斗的精神』等五个方面内容。[10]而西泠印社精神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爱社如家、无私奉献』。在印社初创之时,西泠印社的创社君子就把这种精神基因深植于印社早期的『社约』及『成立启事』中。
一九三三年,浙江省民政厅发给西泠印社的土地执照面积为五点六七八亩。社址最初是孤山数峰阁西丁仁家里的一块荒地,之后盛宣怀捐赠仰贤亭西侧土地。早期赞助社员李子扉奉父杭嘉湖道台李辅耀之意,捐出了孤山小盘谷的土地。此后丁仁捐造鹤庐及印社后山之路,张钧衡捐建闲泉和凉堂,孤山南北连缀成片。特别是吴隐和他的侄孙吴善庆,印社遁庵、还朴精庐、观乐楼、岁青岩、潜泉等房产及露天文物,都是他们建好后无偿捐赠给印社的。吴隐在上海创办的『西泠印社』经济实体,在出版印学书籍、制售印泥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在印社初创时期捐款捐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反哺』作用。
印社初创,早期社员们不仅捐地捐房捐款,也为印社的创立捐赠了数量众多的书画印谱、碑拓法帖和生活用品。据叶铭著《西泠印社小志》中『西泠印社甲辰至甲寅收支报告清册』等四次捐赠记录统计,一九0四至一九一四年期间,社员共捐赠现金(银元)一千九百八十四元,其中丁仁、王福庵、叶铭、吴隐四人的捐款总数达到一千零八十四块银元,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四点六三。[11]看到这个数字,读者也就不难理解将丁仁、王福庵、叶铭、吴隐列为『创社四英』的根本原因了。自印社创立以来,社员向印社捐赠土地房屋、现款实物之举一直没有中断,故社址规模不断扩大,是早期社员们热心社务、无私奉献的结果。
立意高远,审时而为。印社创立于清代,而兴盛于民国。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动荡时代,西泠印社的先贤特别是『创社四英』,在处理各种危机的事例中,充分显示了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才能。如对朝代更替、时局变化、产权纠纷、名誉争讼等问题,均做出了一系列正确合理的应对措施。印社在清宣统二年(一九一0)就得到了杭州府及钱塘县的批准,但不到二年,民国政府宣告成立,前清批文自然失效。印社先贤审时度势,即于一九一二年七月向杭縣知事提出呈文,要求得到批准和保护。杭县知事汪嶔不仅批准了西泠印社的呈文,还发布了『业奉大总统电令,一律保护……如有无知乡愚任意损害,准其随时送究,严惩不贷』的布告[12],西泠印社的合法地位又一次得到了保护。建社初期,印社还在不知土地权属的情况下,将房子建在了盛宣怀所有的孤山仰贤亭西侧土地上,一度引起诉讼,但盛宣怀考虑到西泠印社『事属公益』,便慷慨地将土地无偿捐赠给了印社。一九二二年,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浙江省会警察厅长、西泠印社早期赞助社员夏超颁布公告,使印社免遭破坏和侵占。[13]二00四年,两面刻有《浙江省会警察厅布告第一百二十八号》和《杭县知事布告》的石碑在杭州北山街区发现,二0一一年底移至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保存。民国时期,西泠印社社址还供过民国政府印铸局局长、早期社员底奇峰的遗像[14],挂过『西湖博览会卫生馆』『古物保管委员会浙江分会』的牌子[15],都是应对时局变化而做出的权宜之计。在日寇侵占杭州的八年时间,印社又出资请人管理孤山社址,才得以免遭劫难。西泠印社在特殊时期的休眠和沉潜,现在看来,都是在这个时期最恰当的应对方式。
由私而公,青灯续焰传印脉
一九五一年夏,由邵裴子、陈锡钧代转王福庵、吴振平二人信函,要求将西泠印社之房屋、土地及社藏文物无偿捐献给人民政府,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更改『西泠印社』的名称。[16]同年九月得杭州市政府批准。从此,西泠印社由私而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慨赠文物,坚守印脉。西泠印社『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数次社员捐赠中,又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社员吴东迈、王个簃捐赠吴昌硕书画印章与生前物品,张鲁庵家属捐献印谱四百三十三部、印章一千五百二十五方,高络园捐赠古铜印五百方,葛昌楹捐赠明清名家刻印四十三方。此外,王福庵家属捐印三百五十六方,张宗祥之女捐印一百二十一方,丁辅之孙女捐印七十三方,葛昌楹夫人捐印十方及《邓印存真》二册,王个簃捐献吴昌硕及明清大家书画三十件,等等。高风亮节,令人感佩。笔者据一九四九—二00三年西泠印社藏品捐赠清单,以及综合『西泠印社大事记』的捐赠记录,初步统计出五十五年间,社员及社会各界向西泠印社捐赠印章两千六百零八方、印谱五百四十七部、书画三百五十七件的总数。[17]这些捐赠,是西泠印社目前文物库房的主要来源,也是西泠印社『保存金石』最重要的家底。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九四九年后西泠印社的活动曾一度中断,但恢复印社的呼声和提议却一直未曾停止。一九五六年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张宗祥,在浙江省人代会上首先提出了恢复西泠印社业务活动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浙江省文化局局长黄源的支持。一九五七年成立了西泠印社筹备委员会,推举张宗祥为主任委员。同年王福庵审定、秦康祥编纂、孙智敏裁正的《西泠印社志稿》定稿付印,为整理保存西泠印社早期社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九六二年十二月,西泠印社在杭州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社员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等社员三十余人。会上成立了创建六十周年筹委会,拟定了活动计划和《西泠印社章程》,并举行了『赵之谦金石书画艺术』专题讨论。一九六三年秋,印社选举产生了首届理事会,张宗祥任社长。至此,西泠印社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终于恢复了正常的活动,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青灯续焰,印学唯新。在一九七九年召开的西泠印社七十五周年大会上,沙孟海被推选为社长。从此,西泠印社如老树逢春,新枝频发,社团活动全面恢复,各项事业步入正轨,学术研究、对外交流、组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发展。社刊《西泠艺丛》和社报《西泠艺报》相继创刊,西泠印社的知名度空前提升。
为普及和推广篆刻艺术,印社于一九八七年举办『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印人的创作热情。在西泠印社的引领下,全国各地的印社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至一九九0年,全国印社联展的条件基本成熟,西泠印社又联合全国十二家主要印社举办『全国印社篆刻联展』。联展由西泠印社、北京印社、南京印社、东湖印社、青桐印社、终南印社、沧海印社、长城印社、完白印社、石淙印社、辽宁印社、友声印社等十二个印社共同倡议,推举西泠印社主持联展准备事项。[18]在杭州首展后,又到南京、武汉、北京等十二个省市巡回展出,掀起了全国篆刻艺术活动的热潮。西泠印社的中外艺术交流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印社建社八十周年大会上,与会社员与日本以及香港的来宾就有二百余人。一九八五年举办的『中日书法学术交流会』,出席的日本书法、理论界人员有梅舒适、杉村邦彦、鱼住和晃等二十八人。一九八八年,印社应邀赴日本东京、大阪、岐阜三地举办『西泠印社展』,所展之处,观者如潮,盛况空前,西泠印社在海外的美誉度迅速提升。
一九九三年,西泠印社九十周年庆典在杭举行,海内外社员和来宾五百余人出席。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当选为社长,为积极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作出了重要贡献。博物馆于一九九九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九九七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印社百名社员创作『迎香港回归百印图』,同时举行『抒西泠情怀、迎香港回归』大型雅集活动。一九九八年举办首届国际艺术节、『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海选活动,在海内外印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期间,印社在文物收藏与研究、编辑出版等领域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沙孟海编著的《印学史》、韩天衡编订的《历代印学论文选》等一批印学著作相继出版,促进了当代印学理论研究的全面发展。印学研讨会以一九七九年学术报告会为起点,继而有『中日书法学术交流会』『纪念赵之谦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等活动。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印学论丛》,是西泠印社第一本结集出版的印学论文集。此后,印社每五年举办一次印学研讨会,都有论文集正式出版。一九九八年举办的国际印学研讨会,收到了国内及日本、韩国、法国的论文共一百零六篇,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正式扬帆起航。
播芳六合,东学西渐开新篇
西泠印社在经历了百年风华之后,恰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二00二年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西泠印社在组织领导、社务管理、学术研究、评展雅集、对外交流等方面,都进入了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同年十月,选举启功为社长,增补陈振濂、王玉明为副社长。二00三年,正值西泠印社创社百年華诞,一百零九个海内外印学社团汇聚孤山,共襄盛典。同时举行了『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国际印学研讨会,开创了每年举办印学研讨会的先河,在学术界树立了百年名社的光辉形象。
启功担任社长后,首先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清明祭祀印学先贤仪式,并在当年经国家民政部注册登记,成为国家级社团。此后,『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中国篆刻艺术第一传承者的崇高地位。二00八年选举郭仲选为常务副社长,举办了『三展九会』盛大庆典活动,取得了重要成就。
二0一一年十二月,饶宗颐当选为社长。在社长聘书颁发仪式上,饶宗颐致辞云:『印社社员们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要把西泠印社放在世界的视野之中,让人们共享中国篆刻艺术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社长饶宗颐『东学西渐』的宏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不谋而合,体现了西泠印社的国际视野和非凡气度。二0一二年饶宗颐在拜谒孤山社址后,欣然题写『播芳六合』四个字,表达了新时代西泠印社的远大抱负。二0一八年十一月,印社选举刘江为执行社长,进一步继承前贤的宏伟蓝图,为西泠印社的美好未来作出了新的贡献。
东学西渐,国际交流。近年来,西泠印社印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持续扩大,形成具有国际性的学术品牌。期间,西泠印社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承担了大量工作,使国际印学研讨会每年都取得丰硕成果。二0一六年举办『篆物铭形—图形印与非汉字系统印章』国际学术研讨会,是西泠印社实施『大印学』概念的先期试验。有二十一位新作者欣然参与其中,占入选作者的百分之四十二。说明印学研究的范围,除了传统的印学研究、金石研究外,国内外非汉字系统印章的研究者并不乏人。二0一七年《第五届『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收录论文一百三十二篇,文字总量达到三百三十六万字。二0一八年『世界图纹与印记国际学术研讨会』再一次将非文字系统的印学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美德嘉行,庚续前贤。二00三年以来,在『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又一批印社社员捐赠了大量传世印章文物和书画艺术作品,为传承和光大无私奉献精神作出了新的贡献。主要有小林斗庵捐赠吴昌硕刻『西泠印社中人』、今春光甫捐赠印谱四十三部及印章八枚、顾振乐捐赠王福庵印章二十六方及印谱七部、刘新惠捐赠吴朴堂篆刻一百九十二方、孙辉捐赠玺印封泥等五百件。此外,印社还接收了李刚田、童衍方及多名社员捐赠的大量艺术作品。截止到二0二二年,印社收藏文物和艺术作品已达两万三千余件(套)[19],其中印章、印谱、书画藏品,以鲜明的特色和出众的代表性,在国内外专业文博收藏机构中享有盛誉。美德嘉行,山高水长,西泠印社『爱社如家、无私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又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重塑形象,光大品牌。西泠印社作为浙江文化的『金名片』与全国文保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和『人类非物质文化』双遗产传承者,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地位。印社坚持学术立社,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印谱和印学著作,《西泠艺丛》月刊列入『第二批认定学术期刊』。印社还连续举办十届篆刻艺术评展,有力推动了国内外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海选一批优秀印人加入印社。
印社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拍摄《西泠印社》等纪录片,建设西泠印社网站、微信、微博,不断加强自身形象宣传。同时积极开展『西泠学堂』和『西泠公益行』等活动,主动服务于『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印社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西泠拍卖、文创、美术馆、书画篆刻院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佳绩,品牌管理与时俱进、永立潮头。二十一世纪以来,印社先后赴日本、马来西亚、美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匈牙利等国家举办各种形式的书画篆刻艺术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宣传中国金石篆刻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系青桐印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