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漳州城市生态公园体系建设

2023-02-02 20:07
四川水泥 2023年12期
关键词:漳州公园生态

杨 冰

(漳州土地开发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0 引言

城市生态公园体系集生态公园、健身休闲公园、社会交流平台、文化建设载体、城市避灾广场和城市步行交通枢纽等多功能于一体,建设城市生态公园体系是提升城市价值的最好途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既是生态项目、城建项目、民生项目、社会建设项目,也是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工作。

目前,福建漳州市以城为主、城乡联动的生态公园体系格局初步成形,生态公园覆盖全城,城区居民步行10min或骑车5min即可到达。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乐园,是城市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幸福漳州的鲜活写照。本文以漳州市生态公园建设为例,就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依法推进城市生态公园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1 生态公园体系建设历程

漳州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中心城市建设,依法依规进行城市建设特别是生态公园体系建设。在2000年、2014年版《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23年《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有序推进生态公园体系建设。

2011年,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按照“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建设策略,推进“全市二十二处、一百平方公里郊野公园”项目建设,打造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绿野之洲。

2012 年,全市开展生态公园项目竞赛活动。各县(市、区)按照“可看、可用、可比、可学”要求,以“促发展、惠民生”理念,加快推进生态公园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全市累计投资35.53亿元,中心城区累计投资10.98亿元;到2013年底,全市56个生态公园项目大部分基本建成,其中:中心城市西溪亲水公园(郊野公园)颇受欢迎。

2014年,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指导,以国道324线为纽带,结合美丽福建宜居环境的总体部署和富美漳州建设,全力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产业走廊建设。

2015年,全市生态建设推进会提出以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围绕打造水城、绿城、花城、历史文化名城,制定并实施“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同年,全面推进“东西南北中”五大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漳州生态城市的形象及品位。

2016年,九十九湾“闽南水乡”概念规划暨启动区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规划立足于九十九湾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从生态文化保护、产业转型升级、闽南特色营造、国际活力注入等方面进行长远定位,力求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强、良性循环好、可复制、可推广、在全国内河改造建设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案例,目标是将九十九湾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闽南水乡休闲旅游目的地,带动漳州主城区旅游发展、产业转型、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特色营造、城建升级、极化作用显著的“触媒”。目前,一期示范段已建成。

2017年,抓住“金砖峰会”在厦门举办的契机,漳州全面开展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提升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城市郊野公园、片林花海、山塘湖泊、内河整治、湿地保护,特别是要集中力量建设“五湖四海”,打造原生态的“湖光秀色”,一座生态自然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富美漳州正显现在世人面前。

2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有序推进生态公园体系建设

漳州城市生态公园体系建设始终把服务城市发展、服务社会大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升城市核心价值和民生幸福感作为目标和方向,把城市是否受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量的标尺和准绳。在国土空间规划法律法规框架下和以《漳州市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指引,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坚持系统性、层次性和均衡性原则,从规划、亮点、效益、项目、运营等方面,深层次挖掘生态项目,通过“串点连线成片”带动城市发展,实现多方利益共赢,探寻生态公园体系可持续发展创新路径。

2.1 坚持系统规划,构建层次分明、分布均衡的生态公园体系

从《“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规划研究》到《漳州市郊野公园总体规划》;从《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到《东西南北中五大景观区总体策划》;从整体到局部,从城市到乡村,从城市公园到城市片林,漳州始终坚持系统规划,将生态公园的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用法定规划的方式将生态公园的绿地边界控制好,构建层次分明、分布均衡的生态公园体系,使漳州处处有公园,处处是生态,生机盎然。

漳州各类型生态公园突出不同特性,共同将漳州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生态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城市生态公园突出综合性,充分体现漳州历史文化,打造生态和文化高地;郊野公园突出生态性,打造市区郊野游憩的活动中心;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突出文化性与产业性,彰显漳州城市特色,打造花卉产业带;漳州“东西南北中”五景突出文化旅游性,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区。

2.2 突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形象各异的城市生态公园

在漳州市城市生态公园体系建设过程中,一直贯穿和坚守着因地制宜、顺其自然[1]的理念,各项目实施时,认真思考和研究各个生态公园的环境特点及主题定位,坚持“就地、就近、就景”三就和“依山、依水、依园、依路”四依的原则,指导生态公园的规划建设。

“就地”原则:漳州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发展之中,因地制宜就地改造,将脏乱差的城中村建设为滞洪区公园,打造可循环的“生态海绵体”。“就近”原则:漳州公园布局综合考虑生活居住用地规划,根据不同服务范围,形成合理服务半径,方便周边居民使用。“就景”原则:漳州保留像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等具有经济属性的农业用地,改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公园。

“依山”原则:漳州结合丹霞山、云洞岩、芝山、瑞竹园等山体,形成具有自然原生态的景观公园、山地公园,山体公园具有自然情趣与文化内涵并重,可供游览观光的综合性公园。“依水”原则:漳州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和河道功能,建成南山文化园、江滨公园等,打造生态休闲的城市水景公园。“依园”原则:公园建设要倡导自然主义,以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风光为主旨。漳州的闽南水乡着重突出闽南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而且在园内构景上营造独特的地域氛围。“依路”原则:利用农田林地原有耕作小道建设绿道慢行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同时在生态层面有效凸显水源涵养功能,最大化利用水资源。

2.3 提升附加效益,强化公园“生态+社会+经济”的多赢格局

生态公园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乡土物种和景观保护和保存复杂基因库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城市之肺,其建设强调了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主张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通过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的建设来构建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城市生态公园建设已成为各县(市、区)工作的亮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媒体报道的焦点,是“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的重头戏。据不完全统计,现每天到公园休闲锻炼的市民达到上万人,成为人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和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漳州市城市建设坚持运用法治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的教化和审美功能,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使人们心情舒畅,关系融洽,社会和谐;大大增强城市活力,城市功能、城市容量以及城市发展潜力得到极大提升,给漳州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经济效益逐渐凸显。城市生态公园带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并帮助完善产业链,增加旅游收入,弥补经济短缺和保护的不足,其发展壮大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一个促进,从而带动一方经济[2]。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当地其它产业发展,带动漳州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如漳州开发区黄金海岸项目启动后,促进“招商·卡达凯斯”、“君悦·黄金海岸”二个高端项目、总建筑面积151万m2的房地产快开工、快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77亿元、带动房产升值一倍多(注:房价由原均价4000元/m2涨到6000~9000元/m2),催生厦门湾南岸“滨海新城、高尚人居”时代的来临。龙文区西溪亲水公园为2000亩的生态公园,不占用一分耕地、不占用一寸城市建设用地,不仅增加城区50万人口人均2.8m2的公共绿地,还可以提升漳州城市的整体价值。芗城区通过林语堂香蕉文化园的建设,把天宝香蕉的特色同林语堂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旅游产品的拓展结合起来,把无形的文化转化成有形的资源、品牌优势。长泰县通过“田园风光、生态之城”整治,加快开发中国慢客村、农家乐、花卉等产业,让田园风光变景区,变产品。圆山新城通过对水仙花基地、九湖荔枝海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建成西环花海和荔枝海公园,顺应自然肌理,尽显圆山魅力。

2.4 强化生态建设,以公园为点串联绿道等其他生态建设项目

抓好城市生态建设,不局限生态公园项目,漳州市在不断拓展延伸其他项目,推进城市生态的建设。漳浦县在做好江滨生态公园建设的同时,启动10km2的郊野公园,以小投入取得好效果,实现“四变”:田埂变绿道、田园变公园、基地变课堂、资产变资源。东山县加快风动石景区沿海木栈道的建设,扩大景区客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长泰、平和、南靖等县抓好沿江、沿路的绿化景观,配套建设亲水步道、林间慢道、自行车道,形成沿岸生态景观带。芗城、龙文区郊野公园在“连”上下功夫,加快推进20km长的“绿道”建设,通过自行车道和慢行步道构建互通慢行交通系统,与省、市、县(区)的绿道系统串联起来,形成连接城市、乡村、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的慢行系统,让绿道更具有机性、连贯性、生态性,成为漳州又一名片。

2.5 创新建管模式,积极探索规范运作、可持续发展路径

“以人为本、利民惠民”是生态公园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法治保障是关键。漳州各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创新思路,依法依规建设,多重模式推进生态公园体系建设。

(1)项目组织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建设,如:龙文区西溪亲水公园项目,龙海市梧浦村沿线周边环境景观整治项目,长泰县“田园风光、生态之城”整治建设重点示范区域项目等;二是由企业运作,如:漳浦江滨生态公园项目,漳州开发区南太武黄金海岸景观工程项目,古雷开发区下蔡生态公园项目、圆山西环片林项目、圆山九湖公园项目等;三是社会团体参与,如:南靖紫荆山生态公园项目,诏安凤山生态公园项目等。

(2)土地使用模式: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3]。一是只征不转(如龙文区西溪亲水公园项目由政府征用土地,但不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基本保持土地的原状);二是只租不征(如漳浦棕口溪生态公园项目、平和观音山生态公园项目由企业租赁原有的农用地作为公园用地,不改变地上原作物、原植物);三是填海造地(如漳州开发区南太武黄金海岸景观工程项目填海造地,向海洋要公园)。

(3)资金投入模式:坚持依法依规运作。一是政府投入(如龙文区与漳龙公司签订BT合作框架协议;长泰县把“田园风光、生态之城”的各个建设项目,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冬春修水利等项目盘子);二是企业投入(如漳浦江滨生态公园项目、漳州开发区南太武黄金海岸景观工程项目、古雷开发区下蔡生态公园项目);三是民间、社会团体投入(如诏安凤山生态公园项目、南靖紫荆山生态公园项目由政府发动,民间、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公园建设)。

3 强化生态公园体系建设,促进产城融合

漳州是中国食品之城,所辖县市先后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中国水仙花之乡”、“中国榕树盆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漳州水仙花”和“南靖兰花”是中国驰名商标。全市的生态公园建设有效地利用这些影响力,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生态型总部经济结合起来,形成区域性的食品与花卉产业的集散地,并以农博会、花博会等文化活动为载体发展会展业、农产品展销产业,与漳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漳州做好生态公园周边产业规划,采用拓展生态公园与花卉苗木、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结合的新办法,提升生态公园周边土地和生产力的增值。

3.1 生态公园建设与花卉产业发展结合

花卉是漳州的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了水仙花、兰花等八大类特色系列产品,通过闽南文化生态走廊串联形成一条产业发展带,将花卉产业做大做强,沿线打造形成“百里花卉走廊、千家花卉企业、万亩花卉基地”的现代花卉产业布局。此外,在闽南文化生态走廊沿线共设置9处驿站,把“红砖白墙燕尾脊、马背骑楼和尚头”的闽南古厝文化元素融入沿途村庄及驿站建设,与周边的历史古迹相呼应,将闽南文化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

3.2 生态公园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结合

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面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开创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

漳州以“东西南北中”五大景区建设为依托,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发展。重点对五大区域的主要景区、景点、重要节点的景观进行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推进与中心城区联系的交通道路、绿道的建设,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各个景观区形成一定的游赏、体验、休闲功能,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并恢复漳州古八景。

3.3 生态公园建设与林下经济发展结合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休闲游憩、科普教育、文化健身等与森林景观利用相关的活动。漳州全市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基础好,漳浦县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生物共生共养的特点发展铁皮石斛3600多亩,每亩实现产值2.1 万元,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闯出新路,实现了生态资源保护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

4 结束语

如今的漳州,已经将城市生态公园体系建设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框架内,从整个区域、整座城市着眼,依法依规进行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界线,统筹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城市绿地空间,健全城市生态网络,营造城园一体、城园共生的城市大园林景观,逐渐从“城市生态公园”向“田园生态城市”的转变。该转变将不断提高漳州城市品质,有利于金砖时期漳州软实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更有利于新产业、新人才在漳州的集聚,形成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1+1>2”的叠加效应,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漳州公园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见如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