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2023-02-02 06:44陈琳曹淳力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寄生虫病科普素养

陈琳,曹淳力

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合作中心,国家级热带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我国寄生虫病种类繁多、流行广泛,曾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视,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逐渐得以有效控制或消除,防治成效显著[2-5]。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教育作为主要防控措施对于降低寄生虫感染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变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增多,食源性寄生虫病、输入性寄生虫病以及各种新发和罕见寄生虫病日益成为近年来威胁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6-7]。然而,近年来公众对寄生虫病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健康素养亟须巩固和提升[8-13]。健康科普同样是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2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14]。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进而持续巩固和提升寄生虫病健康素养是寄生虫病防治领域的一项新课题。为此,本文就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进行分析,探讨两者在共同推动寄生虫病健康素养提升方面的挑战和对策。

1 健康教育和科普的区别与联系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5]。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6]。

健康教育强调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行为干预,推动健康信念的建立、健康行为的形成,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科普则是一种社会教育,是群众性科教社会实践,具有宽泛化、大众化、科学性等特点。两者虽然在定义、方法、路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提升健康素养方面存在有机结合的基础[17]。此外,包括寄生虫病专业防治机构在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疾控机构)以及寄生虫病相关的行业学会、协会作为寄生虫病健康作品的主要创作者和健康知识传播的主力军,在实际中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之间往往难以有明确的界限或范围,人员与工作内容往往交叉重复、相互融合。为此,本文将寄生虫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工作一并描述和剖析,并探讨两者在寄生虫病健康传播中共同的发展方向。

2 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或科普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在传播的形式上,受工作经费和现场可操作性等限制,当前我国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仍以低成本、易制作的宣传单(册、折页)或板报等形式为主,以讲座、广播、地方曲艺和歌舞等其他形式为辅[18-19]。近年来,多地积极探索并创新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如制作、分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物类宣传品,但大多在研究项目区域内小范围开展,并未广泛应用[19]。自媒体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传播方式,2019年娄蕾[20]曾调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媒体应用情况,发现约96.80%的省级、75.38%的市级、40.72%的县级疾控机构至少开通应用了1 种自媒体,该类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开展了包括寄生虫病在内的各种健康科普工作。但专门针对寄生虫病健康科普的自媒体数量还比较少,以普遍使用的微信公众号为例,目前开通寄生虫病健康科普公众号的主体多为寄生虫病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学术期刊以及行业学会、协会等,另有少量的个人账号。

传播内容上,宣传单(册、折页)、海报、实物等多是宣传寄生虫病的感染、传播、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个人防护等知识,且多引自专业书籍、文献和国家防控政策等。而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除可定期传播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外,还可以更为灵活:在感染季节发布防控提示,如在汛期及时发布预防血吸虫病的健康讯息,在夏季提示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螺类等;在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后及时发布健康提示,指导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做好寄生虫病防护;在“全国疟疾日”“世界被忽视的热带病日”“世界害虫日”等宣传日开展各类线上活动,以互动答题抽奖、咨询答疑、专家讲坛等多种形式营造科普氛围,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知水平。

3 当前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或科普的主要挑战

3.1 工作基础不够牢固 近年来,各地在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并开展新形势下的健康科普工作,两者相互结合,对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发挥了较好作用。但在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覆盖面不高、组织结构不健全、多部门协作力度不够等问题。科普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2021 年达到25.40%[21]。“十三五”期末,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已达到10.56%,总体上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科普的重视程度、体制机制、社会支撑、资金投入、热点科技问题与社会突发科技事件响应、科普渗透度与参与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22]。对于目前感染明显下降、危害明显减轻的寄生虫病来说,其开展健康科普所面临的挑战和处境更为艰巨。以寄生虫病突发事件为例,当出现突发疫情时,由于公众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置和控制谣言,易在当地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群体事件[23-25]。

3.2 人才队伍有待充实 拥有专业的健康知识传播队伍是做好健康教育和科普的前提。以科普队伍为例,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仅有182.75 万人[26],而健康科普专家和工作人员的人数更少[27]。与此同时,各级疾控机构或行业学会、协会在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人员缺乏、年龄老化、积极性不高[28-29],健康教育或科普理论和技能不足,传播内容学术化、同质化[29-31],制作内容粗糙、传播效果不理想[32-33],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的意愿较低[34],等等。另外,在专业方面,由于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涉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传播学等多个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传播学从业者一般缺乏专业的健康知识,临床医学或公共卫生学等领域从业者又缺乏良好的传播技能,实践中“各自为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未能形成有效合力[35]。

3.3 目标人群不够精准 由于不同群体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健康需求也有所不同。目前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或科普的传播形式及内容大多未根据受众需求进行细分,缺乏定制化的传播内容及形式。以血吸虫病为例,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36-37]、境外务工人员(特别是赴非洲劳务人员)[38-40]、农村老年人群[41]等群体,是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和薄弱环节。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传播的形式、手段比较单一(如习惯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一些重点人群(如老年人群)因不擅长使用新媒体工具,而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健康知识[42]。再以棘球蚴病为例,棘球蚴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群众的防病知识匮乏,且受宗教习俗的影响较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43]。对于这部分人群,照搬汉族地区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则可能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导致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的效果不佳。此外,还需要考虑随着防治进程的推进而可能出现的新目标人群[19]。

3.4 新媒体技术存在局限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渠道广、速度快、成本低、内容多样化及互动性强等特点。在传统媒体纷纷将宣传阵地转向新媒体的同时,各种自媒体也应运而生,这使得很多非专业人员也可以借助自媒体轻而易举地参与科普。由于这些传播者自身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动机不明,部分健康科普作品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准确性不足,各种以夸张标题博取眼球的“伪科普”信息层出不穷,极其考验受众对科普内容的鉴别能力[44]。公众如不能准确判断和妥善处理这些信息,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可能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由于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如果重要信息未进行系统化推送,就会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流所淹没[45]。

4 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体系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包括寄生虫病在内的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质量,推动公众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卫生健康、科技等部门应紧紧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等确定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和科普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各级疾控机构及行业学会、协会应主动作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将健康知识普及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展。此外,在全媒体背景下,应按照《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健康科普知识供给、发布、传播的协调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健康教育或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不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全力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持续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获得感[46]。

4.2 注重学科联动,加强队伍建设 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如何将学术性、专业性的知识通俗化、大众化,这就迫切需要组建高素质的复合型传播队伍。建议各级疾控机构或行业学会、协会积极引入传播学等专业人才,并对现有健康教育或科普人员加强传播学等专业的培训,提高其对大众传媒特性与规律的认识,促进跨学科联动和协作,以整合寄生虫学、传播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资源,培育具有一定医学知识与良好媒介素养的健康人才队伍。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中关于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的要求,建议将医学科普工作阵线前移,从医学生抓起,在医学生课程中设置传播学等人文科学课程,将传媒素养培养与传统培养方式有机融合,提高医学生科普能力,破解医学生人文素养需求多样化的困境[47]。

4.3 细分受众需求,提高传播质量 健康传播的发展趋势是从大众普及式传播转向针对不同人群与受众的细分传播[48]。因此,应以受众需求为导向,分析不同目标人群的特点,定制适合不同受众群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计划,制作出针对各类目标受众的健康教育或科普作品。在寄生虫病领域,如针对赴非务工人群,疾控机构或行业学会、协会可以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旅行社、劳务公司等加强联络和互动,借助新媒体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非洲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防护、临床症状等知识的宣传力度。对于农村地区老年人群,可以采用歌舞、曲艺、赠送宣传实物等形式。对于愿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老年人群,可以引导他们使用抖音等通俗化的新媒体,关注专业的健康科普账号,从短视频和直播中了解更多寄生虫病知识。对于少数民族受众,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建议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制作健康科普产品时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或歌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播,既能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健康知识,又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4.4 贴近群众生活,丰富活动形式 通过动员社区参与,将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或科普工作渗透到公众的学习、生活中,将宣传内容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需求精准结合,提高其参与度和关注度,引导其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如在血吸虫病、棘球蚴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区,可结合社区活动开展“板凳工程”“血防夜话”“寄生虫病知识大赛”等健康教育活动;在其他地区,重点关注公众寄生虫病健康素养的提升[19],积极探索网上科普馆、线下陈列馆、小型寄生虫博物馆、医学科普咖啡馆或茶社等模式,将寄生虫病科普融入公众日常生活中。在宣传教育的载体上,除继续采用传统印刷载体和音像载体外,建议加大围裙、帆布袋等生活实用类用品的制作及分发力度。另外,有条件的地区或者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相关标本室、资料室对公众免费开放。如四川省什邡市在创建的血防教育基地学校内,设立血防健康教育陈列室和咨询室,提供各种健康教育视听设备、书籍、模型、实物标本、宣传画、手册等,为学生、家长及周边社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18]。

4.5 发挥新媒体优势,提升运营水平 步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成为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微信公众号作为各级疾控机构最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不仅能够提供寄生虫病的预防知识、群体防治咨询和公共服务讯息等,还可作为潜在传播感染风险的自我预检工具,为个体预防提供技术咨询和支撑[19]。为此,在这些机构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和管理方面,建议一要在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专业性的同时,提高其实用性和可读性;二要注重参与互动,及时回应读者评论,提高读者和用户的满意度和参与度[49];三要建立健康知识储备库,保证信息推送频率,同时及时、高效地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季节性疾病等热点话题,快速、及时、准确地对有关知识进行编辑、推送,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50];四是当网络上出现谣言、“伪科学”等信息时,要及时有效应对,正面引导舆论。

5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51]。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在卫生健康领域广泛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深入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有效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各地也陆续出台新措施,如将健康科普作品制作纳入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以鼓励卫生健康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工作。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不断重视,寄生虫病健康科普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健康教育和科普在提升群众健康素养的措施上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各自仍有着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将健康教育和科普过度同等化、同质化,要发挥好两者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群众健康素养和防病能力的提升。

利益冲突声明全部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陈琳和曹淳力共同负责框架设计和论文撰写

猜你喜欢
寄生虫病科普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鸭体内三种寄生虫病及诊治
鸡场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治
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