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教育力,为家庭教育赋能

2023-02-02 22:19夏光清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3年1期
关键词:女儿家长孩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下文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一周年,从家事到国事,从襁褓到笄冠,最大限度地尊重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同时既有国家的支持,又有社会的协同,给家庭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支持与帮助。

《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为家庭教育赋能

《家庭教育促进法》是给家长戴上“紧箍咒”了吗?我先讲几个案例:

案例1:读三年级的女儿学业不佳,父亲缺乏教育的耐心,发现女儿作业一片空白,便动手打了女儿。而母亲对丈夫的行为竟无动于衷。

案例2:读初一的儿子寒假期间,沉迷于手机游戏,父母听之任之。后来,儿子从母亲手机里转了数万元买游戏装备,父亲没收了儿子的手机。谁知,儿子情急之下,用烧热的锅铲烙伤了自己。

案例3:父母离异后,双方以各种理由拒绝照顾未成年的儿子。儿子只得跟祖父母同住,最终儿子出现不学习、叛逆等现象,甚至还出手伤了同学。

《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第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不仅需要尽家庭教育之责,还要正确尽责,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带娃。如果父母生而不养,即使社会给予孩子再多的关爱,也无法弥补孩子内心爱的缺失。

上述3个家庭,父母缺少对子女的管教,子女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造成了家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此时,国家就要出面干预了。甚至有法院、检察院对一些家庭下发了《家庭指导令》《督促监护令》,目的是进一步推进这部法律的落地。

可见,《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促进、干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依次递进的三个环节。由于法律的实施和家长的观念尚未步调一致,特别是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认知水平与实施能力仍需要提高,因此,为家庭教育赋能,唤醒家长教育力,依然任重道远。

《家庭教育促进法》列举了科学养育的9种方法,除了第9种是兜底性条款,其他8种方法讲了3个方面:1-2提出当下广泛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3-6指出家庭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7-8强调尊重和保护儿童的权利。

如第2种“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其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针对一些家庭存在的丧偶式育儿,特别是父教缺失的问题,把孩子交给别人带的问题而提出的。

最基础的一点是父亲的存在。父亲用实际行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母亲才会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孩子也能感受到来自父母双方的爱。有一位爸爸,上班的路程较远,很少回家,感觉愧对女儿。听了家庭教育宣讲后,他决定每天晚上开车回家,为的是第二天一早能送女儿上学。再忙碌的父亲都可以成为一名好父亲,这位爸爸,每天15分钟陪伴女儿的上学时光,给了女儿绵绵不断的关心与支持,亲子感情日渐深厚。

相互促进,父母和子女共成长

有一位妈妈向我咨询,做父母的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对女儿悉心教育,为什么效果始终不理想呢?于是,我和两位老师进行了一次特别家访:家长用视频的方式与老师连接。我们什么话先不说,只观察一家人是如何教育女儿的。

我们的观察记录如下:

现象1:爸爸想让孩子吃个苹果,可妈妈认为写好作业才能吃东西,写作业时,姥姥已经把苹果削好,递给了孙女。

可见,家里不止一个人在教育孩子。家庭成员之间的教养理念、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往往不一致,祖父母和父母的教育观不一致,爸爸和妈妈的要求不一致。

现象2:写作业时,一旦孩子字写得不好,妈妈就要求孩子擦掉重写,10分钟后,就听到母女之间的争吵。

有时不是孩子不想做,而是能力达不到。父母期待孩子做到完美,而不是“小步前行,及时反馈,形成正向感觉”。

现象3:女儿写完作业,啥也不收拾,就准备刷牙休息了。而妈妈一边责怪孩子做事有始无终,一边不自觉地把书包整理完毕。

孩子的习惯培养只停留于口头说教,忽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

这一场现场交流,对于老师、父母的震动都很大。父母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对坚持的坚持,习惯自然是培养不了的。

孩子父亲说:“我们总是急于责怪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抱怨孩子抵触的情绪那么强,却没有意识到归根结底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信息化时代,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并不比父母少,学习能力也不比父母弱,这是一个父辈要向孩子学习的后喻时代,孩子也有能力影响父母,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因此,家庭教育的第8种方法是:“相互促进,父母与子女共同成长。”

孩子需要关心,不需要担心

如何搭建完整而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是当务之急。于是,家庭教育义诊应运而生。

家庭教育义诊的本质不是治疗,而是预防,通过家校社协同教育,“点对点”对家庭教育进行专业化指导,为新生代父母的教育赋能,唤醒家庭的教育自觉。

只要家长有需求,教育的服务就在。为此,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了家庭教育义诊团,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通过雁阵效应,解剖问题、集体诊断、方法指导,提升家庭教育的指导水平。

工作室遇到一位中学生求助。她读初三了,中考临近,想好好学却迟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我们首先与孩子分析为什么会产生焦虑。一是错误地把中考看作是人生中的决定因素,担心考不好会影响前途;二是自信心不足,方向感缺失;三是“要而不得”的高期待,催生了焦虑;四是有一种焦虑叫“妈妈的唠叨”;五是“心理饱和现象”,不是学不好,就是单纯学不进,没有效率、没有耐性,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工作室的老师对孩子提出建议:用心去学,无须用心去急。与其担心复习不够充分,会做的做错,不如把时间细分。细到什么程度呢?细到玩耍的时间都算在内。因为中考有时不是比谁做对的题目多,而是比谁失误少。越是有平常心,就越能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

同时对家长也提出了要求:中考临近,保持稳定的学习心态特别重要,何况焦虑起不到任何帮助和支持的作用,倒不如提醒孩子适当休息调整,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不仅是克服“心理饱和”的有效方法,也是父母最温暖的关心。

父母养育孩子,要明了教育的底线是什么,而不是教育的高度是什么。这个重要的底线就是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做饭、接送孩子是服务,花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则是陪伴。

当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体验的机会。不能以爱之名,控制和伤害孩子。如果越界,侵入对方的“领地”,亲子间很容易丧失安全感和信任感。教育最好的方法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就不要包办代替,有了生活实践,教育才不会变成空中楼阁,这就是最好的成长。同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分担压力,化解矛盾,让孩子知道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还有父母的陪伴。換言之,父母与孩子一起好好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作者系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教师,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猜你喜欢
女儿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海的女儿
家长请吃药Ⅱ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