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岚,赖应良,侯佳琪
(昆明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知识经济为主要竞争力的时代,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现代管理学之父DRUCKER P F[1]早就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企业要更加关注知识的重要作用,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在企业中,任何具有创新性的意见和想法都需要通过知识共享途径进行传达,员工能否正确接收信息也是知识交流的结果,因此企业的工作绩效和知识共享休戚相关。基于此,不同学者根据自身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维度和层次的研究。
一是聚焦于知识体系中的隐性知识,探索隐性知识显性化途径。日本学者NONAKA[2]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的SECI模型,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为学者展开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掀起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胡大敏[3]论述了虚拟社区可以增强隐性知识的管理,通过VR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郭亚军[4]通过研究元宇宙场域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模式,为未来虚拟社区中知识的高效共享与创新提供路径。可以看出,知识共享越发能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创造价值,而隐性知识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不管是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对隐性知识中知识体系的挖掘和使用,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更被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是着重于运用各种方法肯定知识共享对绩效的影响研究。杨俊青[5]提出隐性知识共享在完善企业工匠精神内涵与外延、提升企业绩效中做出贡献;侯曼[6]和姚柱[7]探究隐性知识共享对员工和团队创新绩效中的中介作用和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VENKATESH[8]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不止是知识共享,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寻求和知识提供都能带来更好的工作绩效。同时,由RAVINDRA[9]、姜雅玫[10]得到的隐性知识共享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不难看出,在知识共享这一过程中,不仅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进一步补充,也会使组织中其他成员的知识得到提升,营造更加良好的组织氛围,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工作绩效。
基于此,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我国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于中国知网中的年度发文量分析用折线图进行总体趋势和分布状况的研究,对于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进行知识图谱的共现分析,能够更好的展现主题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11],以期为知识共享和企业工作绩效研究的理论深化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以文献覆盖率最高的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源,以“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为2002—2022共20年,检索出116篇文献。按照主题相关性排序,逐条阅读检索记录,剔除会议论文、会议综述、会议通知、卷首语、新闻报道等不相关条目,筛选出101篇有效中文文献,每篇文献包含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发表日期等信息,以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主。挑选后的文献与数据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进行文献梳理的价值和统计研究的意义[12]。
通过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逐年量化统计后,获得总体发文量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领域发文量年度分布
在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研究的领域中,国内的年均发文数量从2002年的0篇增加至2018年的12篇,增长较为缓慢,说明在这一时期,知识共享和绩效的关联在我国并未获得关注。知识管理理论虽早有研究,但是直到2003年,李涛和王兵才在《南开管理评论》上发表《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一文,认为具有较高知识传播和吸收程度的知识工作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以此提升工作绩效。自此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得到学者的关注。在社会方面,2002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国内更多的企业开始面向世界,走向国际,与全球各国的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社会环境的变换使得国内企业不得不进行制度创新和战略升级,所以自2002年后,学术界的更多学者便将重点聚焦于知识管理中的各项领域,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获得更多关注,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也逐步步入人们的视野。在这段时间的知识共享研究也更加深入,例如显性与隐性知识共享等研究也更加细化,所以在2002—2018年,发文量也逐步上升。但在2018年后,论文总量开始逐年下滑。此时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关于知识共享和绩效的相关研究趋于饱和也许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潜在原因。而在2022年目前未有此领域的文章发表。
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发文量的学科排行见表1。
由表1及对文献梳理后可知,管理学学科领域对于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研究的关注度最高,占总发文量的75.25%,该学科中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发文量较多,聚焦于知识共享和知识隐藏对工作绩效的不同影响。排名第二的是经济学学科领域,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关注到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和知识共享行为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及企业绩效的作用。其他领域的学者也根据自身不同的背景和专长在高校、传媒单位、事业单位等探讨知识共享与工作绩效间的关系。总体来说,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经济学2个领域,并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
表1 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研究学科分布表
任何研究能取得的进展离不开相关研究学者、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
通过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可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如图2所示。通过CiteSpace导出的CNKI数据库发文作者统计图谱显示,田鹏、吴美玲和李越恒发文量最多。图中的节点数量与大小代表了核心作者群体共现频次,线条数量与粗细反映了作者合作关系与合作强度,它们共同组成了作者群与合作网络的研究团队知识图谱。图2中共有127个节点,链接线45条,网络密度为0.005 6,图谱显示田鹏与彭洁联系较多,而王鹏、刘罗和高峰强3位学者虽发文量较少,但节点的连接较多,具有紧密联系。从合作网络来看,由学者们形成的核心团队较少,学者的联系强度不高。
图2 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领域发文作者
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研究的发文机构分布如图3所示,通过对Citespace导出的数据整理后发现:一是国内对“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国内高校为阵地,发表期刊和学位论文也集中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类专业;二是发文的机构大多分布于东边沿海地区及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这反映国内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中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者贡献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三是从机构合作共现来看,图中共有89个节点,连接线24条,网络密度为0.006 1。发文量较多的机构分别有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校机构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其中中国矿业大学、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较多,其他机构合作较少,更倾向于独立研究,并未形成具有规模的合作机构关系。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重进一步加深发文机构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规模化的学术共同体。
图3 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领域发文机构分布
本文对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分析时,时间切面(Slice Length)均为1,参数选取默认Top 50 per slice。为深入全面地梳理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还需要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聚类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加以呈现,通过采用其中的LLR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的国内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经过CNKI数据分析得到153个关键词节点和263条节点连线,网络密度为0.022 6。结合高频词的关键词排序和聚类结果可以看出,除却“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国内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研究以“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知识整合”和“组织忠诚”等关键词构成图谱主要部分。每个关键词聚类都由其他几个紧密联系的关键词组成,“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2个关键词聚类的圈最大,使用的频次最高,周围的其他关键词包围的也最多。
想要对隐性知识进行开发和利用,就必须要将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的转变,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团队中的个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经验技巧等私人知识进行共享,因此学界也有大量的文献关注到隐性知识的共享问题,剖析隐性知识的特征,探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部机制,从而促进组织内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只是经济社会的到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变化使得各类企业不得不更加注重知识资源的存储和利用,虽然隐性知识具有内隐性、难以表达和传播等特点,在共享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也面临各类障碍,但相比于显性知识来说,却更具有价值。
在企业或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常常十分艰难,大部分国内学者广泛认可知识共享行为是一种将个人知识传递给他人甚至到组织中,以期帮助其他人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个人和组织效率的方法。宋建元[13]认为企业隐性知识可分为个人、群体和企业3个层次,分别为员工个人所有、为群体所掌握和前面两者的有效融合,隐性知识也可以通过编码化、面对面交流、人员轮换、跨职能团队和电子网络这5种方式进行共享;王娟茹[14]从本体论的角度,构建的隐性知识共享ITEI模型可将隐性知识共享机制分为组织、沟通和团队运作3种。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隐性知识实现顺利共享的基本条件,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学界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也逐步兴起,许多学者提出利用社交网络等媒介手段来促进人们的隐性知识交流,促使隐性知识共享行为的健康稳定发展。总之,在隐性知识与知识共享领域,通过不断对隐性知识本身内涵、特质等的细致研究和持续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方法、模式的深入分析,从而建立起高效安全的隐性知识共享途径,以此不断提升个人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对于知识人才的竞争,员工高忠诚度不仅较为稳定,在思想上比较认可企业文化,并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能更加看重企业的利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和荣誉。陈淑妮[15]认为组织承诺的3个子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和规范承诺均能正向地影响员工的态度忠诚,员工也更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都需要高忠诚度的知识员工,低忠诚度员工的离职率也通常较高,人员的流失常会存在各种风险,如:增加企业招聘成本、影响其他员工思想等,对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具有消极影响。
然而,员工的忠诚度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常常需要企业领导的培养和指引。MUHAMMAD[16]指出员工信任和满意强烈地影响员工组织承诺,员工组织承诺强烈地影响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忠诚。因此,企业领导最主要的是注重对下属员工组织承诺的引导,将文化认同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转变为工作中的实际行动,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企业的培养方法和引导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员工能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提升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仅如此,企业领导更应在企业里培养更为轻松舒服的沟通氛围和交流环境,使得在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能无顾忌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企业领导也能及时了解到员工的想法,对于员工所遇到的难题给予解决方案。若沟通不顺或交流中出现理解偏差,则会降低企业员工的努力意愿,从而产生负向的反馈,不利于企业员工的组织承诺和忠诚度。
最受广大学者认可的工作绩效维度划分就是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2个方面,而早有研究证明工作绩效及其子维度中的很大一部分因果关系可以用工作动机、投入程度来解释。工作投入作为一种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能在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中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高程度的工作投入不仅能让个体将自我角色转换为工作角色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完成思考—行动过程,达到高的任务绩效,还会激发个人将附加的工作时间和资源投入到工作角色的行动中,完成关系绩效中人际促进和工作奉献行为。反之,若工作投入的程度较低,个体就倾向于将自我游离在工作角色之外,使工作绩效降低,甚至会产生离职意愿[17]。HARTER[18]对工作投入的42项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员工工作投入与生产效率、顾客满意度、利润率以及组织整体绩效等组织变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并与员工流失率和事故发生率存在显著负相关;李永周[19]利用工作投入相关理论,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投入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理论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后得出通过提高研发人员的工作投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绩效和创新绩效的结论。还有其他研究表示,员工具有高程度的工作投入能对工作岗位和组织团队产生较强的心理认同感,对工作意义和组织发展认识也更加深刻,从而在工作中常常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更加充满热情并且乐于帮助他人,展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出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研究的热点和演进变化。
如图5所示,其实早在选取的初始年份2002年就已经出现知识共享这一概念,但研究热潮的来临直到2007年才开始产生,其中2002—2006年这4年的相关发文量为0,并不便进行统计。关键词节点从左至右按首次出现年份2007—2021年排序,2022年目前并未有文献发布,节点间连线代表关键词共现时所在年份。其中国内文献将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研究分为10个聚类标签,其中的“#1知识共享”受到“#2价值观”、“#5组织承诺”和“#6忠诚前因”3个聚类标签下的关键词节点的影响;“#7研发人员”、“#8组织结构”和“#9团队层面”3个聚类标签下的关键词节点主要代表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层次;“#0工作绩效”和“#4员工绩效”2个聚类标签是人员、组织和团队3个研究对象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知识共享行为而产生的绩效结果。
图5 我国知识共享和工作绩效相关领域演进时间线图谱
其中,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从2007年出现的管理模式到2010年的组织氛围中的忠诚和承诺角度,到2013年左右显现的人际关系和同事信任,到2016年左右显现的价值观和沟通,到2019年左右显现的工作动机、社会地位和情感耗竭,再到最后2021年左右显现的社交媒体和网络等关键词。关键词的演进变化不仅体现出学界关注点的变化,更体现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科需求的转变。
在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视角上,从界定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内涵到理清隐性知识共享的内在机制以及隐性知识共享与工作绩效间的不同中介变量研究,研究内容不断地从简单变为复杂,由表面到深入。在企业中进行知识共享行为时,首要明确的就是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的内涵,并且区分好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辩证关系,这才能更好的为实施知识共享行为建立有用的制度模式。近年来,学者们基于自身专业特长从不同角度探索了知识共享与工作绩效间存在的内在中介变量,更大程度的探索知识共享与工作绩效关系中的内在机制。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根据内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对于易传播的显性知识,就可以根据信息化手段将其整合收集以供企业组织和员工使用,对于不宜传播的隐性知识,可以基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得更加方便被共享和利用。知识共享积极行为能促进工作绩效的提升,但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组织和员工对企业的职业忠诚、企业提供给员工的组织承诺、激励机制和组织氛围、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交流和沟通、领导和团队对员工的认同感等等。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制定专门的策略方案,充分调动团队、员工个人中知识共享行为的积极性,以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
在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方法上,整体发展趋势是从简单的理论概念性研究逐步过渡到结合实证研究分析方法,逐渐更为严谨系统地探究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早年大多数学者主要对知识共享行为的管理模式和创新行为进行理论性探讨。实证研究范式逐步在国内兴起后,部分学者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知识共享与组织性质和企业、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以往局限于理论研究的内容。
具体来说,在早期的理论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以“概念—特点—应用”的范式结构来探讨知识共享行为中的管理模式等。樊建芳[20]认为应重视组织学习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要从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方面对企业的组织学习进行管理干预,以此来构建知识型企业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李越恒[21]对公务员知识管理能力与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基于模糊德尔菲法提出公务员知识管理能力评估模型及知识管理视角下公务员绩效评价的策略。在实证研究兴起后,很多学者结合管理学学科中相关的知识共享理论,利用收集的数据验证在理论概念阶段提出的研究假设。在实证研究中主要涉及领导风格、企业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等不同层次的因素对企业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影响。不难看出,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方法逐步展现多元化的趋势特点,实证研究方法的兴起拓宽了知识共享和绩效研究的空间,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基于质性分析和具体案例分析的研究。
在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应用上,从刚开始的看重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线性化的管理和整合到企业整个组织的知识学习、知识获取和知识转移,再到聚焦于知识共享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对工作成果的影响,逐渐显示出研究中的价值性和先进性。通过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管理和整合能使得隐性知识更易共享,便于大家进行学习和使用,而知识获取和转移则来源于知识整合分享过程,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也涌现出更为便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在此发展过程中,学者们从未忽略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关注。
具体来说,在完成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知识进行整合,并考虑到社会化、外部化、联结化和内部化4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要关注到个体、团队和企业3个层面知识互相转换进行创新的过程,是个十分复杂的流程。对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好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规划,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扫清障碍,畅通路径,搭建好一个完整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管理平台。结果的具体呈现是体现在成果和绩效上的,这就需要将知识共享后的结果以可量化的具体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可通过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知识共享产出进行评定,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知识共享的效果。在未来,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可能会更加关注具体成果的展现,更加强调贴合现实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目前,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各类研究都逐步细化和深入,且部分研究已较为成熟。知识共享中包含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两方面内容,其中有一个重要观点是: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更能创造价值,即“我们所知道的远比我们能表达的多”。目前,国内研究阵地主要集中在各大高校,总体合作情况不容乐观,高校之间合作强度强度较小,呈现“大散居、小聚居”形式,研究的地域化倾向也较为明显,今后对于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十分重要。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主要归纳出以下3点:①国内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很大程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关注到各个层次和维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②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中,还涉及到很多其他因素,例如:组织承诺、工作投入、员工忠诚等,且这些因素互相之间联系紧密,能够更好的解释作用的内在机制,不容小觑;③知识共享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方法也不断丰富和细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根据对文献的可视化研究,结合社会实际,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归纳成以下3个方面:
1)研究会更加聚焦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发展实践过程,弥补部分成功企业实例由于缺少理论研究而无法转变为管理经验的缺陷。因此,未来可能会在前沿企业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加以进行理论探讨,满足现代企业不断升级发展的迫切需求。
2)随着社会实践中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学术上对知识体系更加明确细致的划分,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作为媒介进行知识共享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因此,未来在知识共享中,企业会更加关注隐性知识的独特作用,更加看重虚拟组织和团队在知识网络中的重要性,不断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为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知识管理和组织管理工作提供更加清晰的标准。
3)现实中企业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多样,迫切需要更为丰富和创新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难题。因此,随着实证研究范式的不断推广和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合的趋势,研究会朝着多学科的管理理论融合进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