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宇
呼和浩特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下辖4个军休服务站,目前共有军队离退休干部760多名,部分休干已进入迟暮之年,多采用居家养老模式。军休服务中心的社工普遍具有社会工作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将专业理论和方法引入军休服务,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选择从居家生活、健康维护、情绪管理和社会参与的四个维度介入居家养老,逐步提升服务水平与拓展服务范畴,以满足居家养老的社会性支持需求,全面落实和保障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需求分析
一是居家生活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军队离退休老人中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比例也逐步增加,这就需要军休中心增加服务频次与延伸服务领域。因此,呼和浩特市军休服务中心将服务站点前移,在所辖军队离退休老人集中居住的社区中,建立了4个军休服务站,设置了会议室、活动室、阅览室、荣誉室等场所,社会工作者以此为服务平台,开展常态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采用“定人包户”的办法与休干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上门探视与服务,对于高龄、患病、失能和独居的老人有针对性地提供精准服务,提高对突发疾病与意外事故的处置能力。同时构建军休干部邻里互助、社区关怀、社会关注的支持系统,使这些曾经为保卫祖国安宁而饱经风霜、爬冰卧雪、出生入死的军队离退休老人,在居家养老期间具有必要的舒适感与安全感。
二是健康维护方面。军休中心服务的休干年龄分布区间多数在60--95岁之间。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健康水平随之降低。健康维护是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焦点,因此军休中心建立了休干健康状况档案,按计划组织年度健康体检,积极开展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的小组活动,引导军休干部科学保健、健康养生。根据军休干部的不同需求,社会工作者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此外,军休中心还制定了健康突发事件迅速响应机制,秉承“休干动嘴、社工跑腿”的服务理念,切实保障军休老人出现健康问题时,随时呼叫、随时上门、随时陪同就医的健康照料和送医就诊服务。
三是情绪管理方面。基于老年人生理调节机能的退行性改变和社会角色转变,进而引发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和意识等方面的问题。军休干部区别于普通老人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他们在军旅生涯中所形成的坚强毅力掩盖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一般不会吐露自己的情绪问题,但作为老年人的基本情绪特征依旧存在,也会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社会工作者有必要从专业视角介入休干的情绪管理,为军休老人提供心理维护和心理支持。
四是社会参与方面。相对而言,军休干部的组织观念较强,对社会热点的关切和社会参与的需求都较为强烈。他们离退休后更渴望得到社会尊重,也更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因此在国家、地方和军队举行重大庆典和重大政治活动时,军休中心都按照要求组织军休干部参加。社会工作者要不失时机介入,千方百计保障军休老人参与活动期间的出行方便与健康安全。此外,社工们还要适时组织休干开展适宜于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和鼓励居家养老的军休老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改变老年人由于信息渠道和信息量过分狭窄而引发的单一的、线性的思维方式,促进军休干部的心理健康。
实施策略
社工的角色分配。作为军休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不仅是一名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更是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扮演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与承担的专业技术任务,注重解决休干居家养老期间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此,军休中心建立了社会工作服务计划,梳理出问题导向与服务策略,设立了社工服务台账,各个社工分工合作,以点带面,形成密切联系服务对象的工作机制,实时动态了解休干的服务需求和预期,达到快速回应和精准服务的目的。
社工的介入路径。军休服务中心有着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设有党政领导层及各个职能部门,拥有大批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社工专技人员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相互促进,统一在党组织领导之下。因此,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技术力量介入军休老人居家养老就有了行政工作体系的支持,反过来社工的介入使得行政服务工作增加了技术含量并延伸了服务范畴。这样部门职能与社会工作机制双轨并推,合力有序提升了军休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社工的服务策略。目前,呼和浩特市军休干部集中居住在呼和浩特市多个社区,还有部分休干分散居住在市区内的其他社区,也有少数休干迁徙至外埠。基于上述原因,军休中心社会工作者多以社区工作和小组工作为主导开展服务,整体策略是职能部门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在行政性工作中融入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服务视角、方法技术和工作模式,两套工作机制同步运作,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积极探索在具体实务操作方面的融合路径。
社工的服务实施。在军休老人居家养老方面,军休中心制定了四个维度进行有目标的服务。一是关照休干的居家养老生活。军休中心在休干集中居住的社区设立服务站,畅通社工与休干的联系渠道,每个社工负责经常性联系20名左右的休干,就近为休干链接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包括为军休老人提供网上挂号、网上购票、网上缴费、网上购物和家政预约等线上与线下服务。军休中心定期通过各种专业技术记录表汇总工作进程,并进行服务过程跟踪、督导与质量控制。二是维护休干的身体健康。定期邀请医学专家开展针对老年人多发病、慢性病和突发疾病自救专题讲座,每年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健康体检,社工预约入户对包联的年老体弱休干进行探视与服务。三是引导休干学会自我情绪管理。他们离退休后的社会活动空间被压缩,有的空巢或独居老人更是如此,有话没处说、有事没人和商量,内心深处渴望组织的政治关心与生活照顾。社工们的经常性问候与探视是对休干的一种心理慰藉。他们可以感到一种被尊重、被关爱、被理解的社会性支持,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从专业视角引导他们学会情绪管理,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改变,提高其情绪驾驭和改善的能力。针对存在情绪问题的居家养老军休老人,根据服务对象自决原则,制定个案服务计划,按照助人程序的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改善其心理社会适应性。四是促进休干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近年来,军休中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旅游、异地疗养”活动,带领休干进行身心康养。通过举办回忆性征文、口述历史、军旅歌咏、琴棋书画等比赛项目,活跃居家养老的社区文化生活,还依靠军休干部基层党支部,开展了“党建引领军休社区基层治理”研讨会,协商社区生活相关事项,满足休干在居家养老方面的社会参与需求。
评估总结
通过“定人包户”的办法,在军休社区设立服务站,及时获得休干居家养老的最新信息,并根据休干需求提供就近服务、上门服务,实实在在为休干提供一些琐碎的家务工作,实时化解休干生活中遇到的危机,根据休干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模式。
军休中心服务的休干年龄普遍较高,部分休干患有慢性病或其他疾病。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医疗卫生资源,为休干组织年度体检,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此外还聘请各科医学专家为休干开展健康讲座,现场问诊、答疑解惑,开展预防医学与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科普与问答,以利于休干养生疗病。
军休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家庭经济能力都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戎马生涯养成了“供给制”思维特点和“制式化”行为规范,因此在他们离退休后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存在情绪问题的休干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使之重温战斗激情、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功能。此方面的内容,社工多以个案的形式进行,按照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的服务流程,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缅怀治疗、人生回顾等干预方法,取得了预期效果。
根据军休干部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開展各种适合老年生活的活动,并在重要节日及合适的时间节点组织各种群体活动,旨在满足休干的社会参与意识,并增进休干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了解、尊重、接纳、感同和信任等技术,来拉近社会工作者与军队离退休老人的距离,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从专业角度为居家养老的休干提供社会参与服务。
总之,社会工作者介入军队离退休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不仅仅是这四个维度就可以全面覆盖的。我们目前的策略与实践,只是一种前瞻性的探索。此外,还需要研判如何获得财政和人力支持。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进一步定性和定量研究,逐渐形成军休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并通过行政服务管理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支持,全面提高军队离退休干部居家养老的生活质量。
(作者系呼和浩特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社会工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