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念辉,王东锋,高 悦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1122)
某水电项目位于乌干达吉奥加尼罗河左岸,安装6台单机容量100 MW的竖轴混流式水轮机组,设计年发电量43.09亿kWh。机组额定水头59.83 m,单机流量188 m3/s。枢纽建筑物有拦河闸坝、引水隧洞、地下厂房、尾水隧洞及尾水调压室等。项目2009年完成前期规划、项目建议书和可研设计,2011年对施工图设计阶段以EPC模式进行国际公开招标。
该水电站6台机满发额定流量1 098 m3/s,单条尾水隧洞长约8.3 km,属典型的低水头、大流量、长尾水隧洞的电站。按托马临界断面积计算时,调压室断面积达2 702.52 m2,尾水调压室设计是工程关键技术难点之一,因此投标设计阶段对尾水调压室布置方案进行了充分研究,提出优化改进方案。
本工程引水隧洞共6条,单洞长约379.18 m;尾水支洞共6条,直径7.7 m,单洞长约276.81 m,并在每条尾水支洞上各设置一扇检修闸门,闸门槽位于主变洞底板以下;尾水主洞共2条,三机一洞,直径12.5 m,单洞长约8 300 m长。
尾水支洞与主洞之间设置尾水调压室,为通仓布置的长廊式结构。尾水调压室位于主变洞下游约225 m,围岩为花岗片麻岩,以Ⅲ~Ⅱ类围岩为主,洞室开挖尺寸为200 m×20 m×29 m(长×宽×高),底板高程943.00 m,顶拱高程972.00 m,上覆岩体厚度约35 m。此外,在调压室底部设置3条调压隧洞,类似于下室结构,用于解决最低涌浪问题,调压隧洞平行于尾水隧洞布置,中心间距40.5 m。每条调压隧洞长2 000 m,洞径12 m,底板高程943.00 m,纵坡为0。调压隧洞沿线每隔500 m设置DN300通气孔至地表。尾水调压室原结构设计方案详见图1。
图1 尾水调压室招标设计方案Fig.1 Design scheme of the tailrace surge chamber in the bidding documents
原设计方案总体上符合低水头、大流量、长尾水工程尾水调压室选型及布置的一般认识,但通过初步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原方案6条尾水支洞共用一个长廊调压室,且调压室为通仓布置,即6台机组为一个水力单元,这对机组运行稳定干扰影响较大,且检修不便。若某一条尾水隧洞放空检修,则6台机组需全部停机,从经济效益来讲,对发电利用小时数高的工程影响较大。此外,从施工工期来看,必须待6扇尾水检修闸门全部施工完毕并下闸挡水后,才能进行首台机组的充水发电,不利于提高首台机组发电的工期保证率。
(2)分析招标文件,当6台机同时甩负荷时,尾调最低涌浪值仅高于尾水支管及尾水隧洞洞顶以上1.05 m的水深,不满足规范中不小于2 m的要求,安全裕度不够。当发生最低涌浪时,尾水支洞与尾水主洞都存在进气的可能性,这是尾水管道设计所不允许的。
(3)原方案设计的3条调压隧洞,类似于调压室的下室结构,其主要目的是抑制尾水调压室最低涌浪,防止调压室底板拉空而导致空气进入尾水隧洞。若仅从水力过渡过程计算来看,原方案的布置方式基本可行。但根据调压室设计规范要求,下室底板坡度不小于1%,洞顶坡度不小于1.5%,而该方案调压隧洞底板、洞顶的纵坡均为0,且单条调压隧洞长度达2 000 m,在发生水位波动的情况下,调压隧洞内存在水流不畅的可能性,且远离调压室的洞段存在来不及补水或回流发生断流等情况,其作为调压室下室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需研究缩短调压隧洞长度的可能性。
为解决、改善尾水调压室原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和不利影响,投标文件编制阶段对尾水调压室的结构布置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主要包括进一步复核尾水调压室稳定断面及涌浪高度,将通仓调压室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水力单元,大幅缩短调压隧洞长度,并将尾水检修闸门调整为与尾水调压室结合布置。
根据投标阶段对工程枢纽布局的总体优化,进行尾水调压室设置条件的判别计算,以尾水管内不产生液柱分离(即尾水管内最大真空度不大于8 m水头)为前提,按照规范公式计算,当压力尾水道及尾水管总长度Lw>435 m,则需要设置尾水调压室。本工程尾水系统总长约8.4 km,远大于该临界值,因此需要设置尾水调压室。
另根据国外水电站工程的设计经验,设置下游调压室的判别条件为尾水系统的∑LV>1 800 m2/s。本工程尾水隧洞平均流速约3.2 m/s,因此∑LV值约26 880 m2/s,远大于临界值,需设置尾水调压室。
调压室水位波动时,一般均采用托马(Thomas)准则对调压室所需稳定断面面积进行计算,确保小波动稳定。若小波动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则大波动必然不能衰减、收敛。根据规范要求按孤立电站运行,采用托马公式进行小波动稳定性计算。
当拆分为两个独立的调压室时,托马稳定面积F计算值为2 529 m2,最终取值应结合尾水调压室结构布置、涌浪计算、小波动稳定等确定,且不应小于计算稳定断面值。投标阶段经多方案试算和比选,尾水调压室稳定断面取2 848 m2,以将调压室长度及跨度、最高及最低涌浪控制在较合适范围内。
维持简单式调压室结构型式,借鉴类似工程经验,将原方案的单个长廊调压室拆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调压室,即将6台机组分为两个水力单元,这也符合大断面、长尾水隧洞工程的一般洞机组合方案,机组运行维护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围岩稳定条件较好,调压室仍采用长廊结构,横断面为城门洞型,边墙设置40 cm厚钢筋混凝土薄衬砌结构。
此外,由于下游尾水位较低,而机组安装高程较高(吸出高度-23 m),水力过渡过程计算表明,原方案机组尾水管进口最小压力不满足要求。因此在分析进厂交通洞纵坡可行的前提下,将机组安装高程降低15 m,以达到减小尾水管进口负压的目的。同时将原上翘的尾水肘管改为水平布置,则尾水调压室与尾水支洞末端交叉处底板(长度65.1 m)高程可降低约20 m,而尾水调压室长廊洞室端部的底板(长度79.9 m)高程设置则考虑功能及工程投资,仅需降低6 m,既能满足底板高程略低于最低涌浪的要求,同时也减少石方开挖约4.7万m3。
经上述初步调整及托马稳定断面计算,结合尾水调压室结构布置、涌浪计算等多方案比选,最终将单个调压室跨度由20 m加至21 m,长度145 m,高度42.5~63 m,两个调压室间预留21.4 m宽岩梗,岩梗上方两个调压室连通,与调压室交通洞连接。尾水调压室优化设计方案详见图2。
图2 尾水调压室优化设计方案Fig.2 Optimized design scheme of the tailrace surge chamber
据前文分析,原设计调压隧洞结构存在的水力学问题,需研究采用合理措施来替代调压隧洞功能。因此,投标阶段考虑将原设计的3条单长各2 000 m的调压隧洞调整为仅布置2条各50 m长的调压隧洞,其底板高程与长廊两端底板高程相同。作为优化后的下室结构,底板纵坡1%,顶板纵坡1.5%,可形成较好的水体和气体流通条件。经过渡过程计算,尾水调压室最低涌浪及尾水管负压均满足要求,且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经济性优势明显。
原方案将尾水检修闸门结合主变洞一起布置,该布置方式有工程实例,虽可取消单设尾闸洞室,但加大了主变洞的跨度规模,且因采用封闭结构的液压闸门,自身的检修条件也受到限制,需6台机组全部停机才能进行检修。因此,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将尾水检修闸门全部移到尾水调压室内,即沿尾调室上游边墙设置混凝土门槽结构,闸门检修平台高程则按高于2台机运行发生事故甩负荷的最高涌浪进行设置,既保证各扇闸门的检修条件,也合理控制了检修平台高程,避免调压室高度增加。
尾水调压室结构布置方案优化后,经过渡过程计算,尾水管进口最小压力、尾水调压室最高及最低涌浪出现在同一工况,即上游最高发电水位1 030.00 m、下游平均水位960.00 m,2台机正常运行,第3台机开机增至满负荷时,在最不利时间点,3台机同时发生事故甩负荷。尾水管进口最小压力值为1.89 m,满足真空度的控制要求,且有较大裕度;尾水调压室最高涌浪975.70 m,最低涌浪938.05 m,优化调整后的尾水调压室涌浪满足要求。尾水调压室优化后涌浪及尾水管压力极值计算值详见图3和图4。
图3 尾水调压室涌浪Fig.3 Surge in the tailrace chamber
图4 尾水管进口压力Fig.4 Pressure at the inlet of the draft tube
本项目EPC投标阶段,通过对原设计方案的认真研究,以及对工程布置特点、关键技术难点的总体把握,针对低水头、大流量、长尾水隧洞调压室开展了复核和优化工作。该尾水调压室属于大型简单式调压室,且采用大跨度的长廊式结构,从洞室稳定、结构设计、水力条件及运行稳定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由于投标阶段周期短,且基础资料有限,投标提出的优化方案还有待在实施阶段进一步开展深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