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傲雪 郑国全 钱红凤 施馨宇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中国美,乡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乡村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1]。因此,美丽乡村的建设问题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由知网可视化数据可以直观看出,相关文献发文量在2013年大幅度上升,且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
图1 相关文献发文量
“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需要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定,反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410篇,通过Cite 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图2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由图2可以分析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存在问题、发展模式及路径、乡村旅游等,从图3可以看出,对美丽乡村建设效益评价的研究在2018年开始出现,国内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上仍待完善。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照研究的方式,总结出国内外相关评价指标选取的角度、原则、方法等,以此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以及可深化研究的内容,并学习文献内的研究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为后续提高指标选取的客观性积累理论经验。
图2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1.1.1 乡村
乡村的概念一直没有被明确。Halfacree K H等国外学者认为,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并没有简单的二分法,若按照人的主观判断来看会出现重叠部分,把农村作为一个地区来讨论问题,才是充分的[2]。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刘滨谊、陈威等多位学者也有将乡村看作与城市相对的区域概念,是经规定划定的城镇地区以外的地区,包括集镇和农村[3,4]。
图3 2012—2022年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时间线图
多数的乡村概念以及调查统计中,更多关注的方面是行政区划分上的地域概念、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以及产业形态,根据调查发现村民的生活方式及乡村文化的产生会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由于以往乡村人口聚落规模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环境管理粗放,这些条件都更容易发展第一产业,但乡村之间也存在个异性,乡村的发展是动态的,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隔离状态逐渐瓦解,城市与乡村之间出现过渡区域,人口流动变大,产业类型发生转变,直接定义存在不严谨性,因此,在现有较多描述性的概念中,张小林学者提出了新的定义方式,相比于不断划分区域,研究乡村的性质更加科学有效,因此乡村的概念应该让位于乡村性的概念[5]。
综上所述,对乡村进行明确的定义依然存在难度,主要问题是乡村的动态发展变化带来的产业转型及人口性质、规模的转变,都将影响对乡村的定义。
1.1.2 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乡二元化问题逐渐显露,也造成了农村“三农”危机。我国在较早时候就曾选择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解决当时农村问题的办法。中国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以务农为主,以往的转户籍、发展非农产业、建设小城镇等解决思路,依然不足以解决问题,国家也因此制定相关支农惠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志着我国在解决农村问题的态度上发生了根本转变,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6]。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除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外,也开始对文化、乡风以及公共资源进行建设。除了我国,法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较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时,也经历了类似“三农”问题的阶段,并在乡村政策、产业发展形式等方面做出改变[7]。
1.1.3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成为被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相关研究梳理总结后发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是在生态文明可持续的基础上构建人居环境良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乡风文明、规划治理科学的乡村,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基本一致,美丽乡村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更着重落脚在“新”上,是改善农村问题的新的探索,而美丽乡村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出现时间较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晚,人们生态观念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其关注度更高[8]。建设好乡村,保证村民收入以及乡村经济发展,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以达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使得城乡统筹发展,更快建设好美丽乡村,建成美丽中国。
乡村主要包括生产、生态、生活3大空间,美丽乡村的建设问题也离不开“三农”问题,多位学者根据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以及建设内容从多角度对美丽乡村的要素进行了阐述[9]。总的来看,美丽乡村的要素应当包含环境美、人文美以及经济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体现为具有良好的的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科学有效的治理及规划,文化特色能够较好的保存及体现,乡风文明,以及经济发展较好,村民能够安居乐业,见图4。
图4 美丽乡村要素
根据美丽乡村的相关概念及组成要素可以总结出美丽乡村的内涵。
1.3.1 美丽乡村是建设乡村良好人居环境的关键
乡村本身就存在自然风貌较城市而言更加生态、破坏较少的特点,这是乡村建设的优势,美丽乡村的建设能够为乡村的村容村貌建以及基础设施将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意见,也为后续乡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乡村优势进一步展现以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
1.3.2 美丽乡村是农村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美丽乡村建设能够使乡村风貌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更加健全,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也加大,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能使得第一产业有更加便捷向外流通,也为乡村带来发展二三产业的机会,三产融合,良性循环,达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美丽乡村建设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需要将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因此乡村应当发展更多生态绿色产业。
1.3.3 美丽乡村是传承宣扬乡村文化,打造文明乡风的有效途径
乡村由于发展较晚,部分还存在一些特殊的传统文化,乡风乡韵,建筑形式等,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员流动增多以及乡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较为靠近城市的地区或与城市交流较多的地区出现乡风乡韵减淡,模仿城市建筑形式、生活方式的现象。美丽乡村的建设能够更多的保留乡村的特色,满足村民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否得以落实,对政府及村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乡村文化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宣扬。
指标的选取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乡村建设问题。指标的选取应当能够反映当地情况,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进行指标选取时需遵守科学性原则;需要考虑乡村的现状情况及数据的获取问题,因此应当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为保证在乡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评价体系依然具备较好反馈力,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需遵循前瞻性原则,根据乡村的发展定位以及发展趋势,建立具有动态监测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分层建立,做到有层次的反映乡村建设问题[1,8,10-14]。
常用评价方法有综合加权法和参考值法2类[17],通过对以往文献的阅读研究发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多采用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等方法对指标进行选择及确定,即应用综合加权法居多。多位学者在评价体系的建立当中,对乡村进行实地调查,结合比较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将问题层次化,结合现状分析结果选取适合指标,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需要根据所选指标对乡村建设结果及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小进行排序,除层次分析法外赋权验证指标影响性的方法还包括德尔菲法、矩阵法、熵权法等,能够加强结果的客观性,指标体系建立后可根据指标权重进行多轮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打分,并用相关数据软件进行分析[8,14-16]。
但是,李郇提出综合加权法在进行排名及绩效考核时更为有效,而在指导性上存在争议,因此运用参考值法将所选乡村与城市以及国际乡村进行逐项量化对比分析,直观总结出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7]。
2.3.1 生态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
黄磊等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和自然3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将其分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支撑保障体系5个准则层[10]。郭依婷在研究中提出,为提高指标体系的适用性,指标的选取不应仅局限于分析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等几大指标,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补充[8]。陈锦泉等发现,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根据考评标准的指标进行建设,大部停留在表面工程建设,忽略了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运用德尔菲法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建立美丽乡村评价体系,并在第1次选取指标后对指标进行了去冗余计算,去除不符合标准的指标,并利用熵权法对保留指标赋权,加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性[11]。魏玲丽及其团队认为生态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应当包括环境质量因素,社会因素及农民家庭成员的行为、意识等因素在内的多层因素,因此,应从“生态新村”和“生态家庭”2个层面构建生态化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13]。张鹏等提出,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应当将指标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因此,笔者同样是用到层次分析法,但利用矩阵法对指标进行两两对比验证,建立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评价指标体系[15]。生态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常用指标总结见图5。
2.3.2 美丽乡村内涵视角评价指标体系
陈静伟通过对美丽乡村内涵的总结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建立了以“经济系统”“环境系统”“人居系统”“文化系统”“支撑保障系统”5个部分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矩阵法计算了权重。笔者也指出,由于地域差异显著、指标选取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在选取时剔除了特殊区域的评价指标[1]。安洁等依据相关文件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运用专家打分法建立包含规划编制、基础设施、村容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村务管理7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14]。阳东海在研究中发现,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不足,因此结合操作性强、代表性强的原则,以及美丽乡村内涵,通过对邵阳市不同工作类型的人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邵阳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了针对邵阳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16]。美丽乡村内涵下的美丽乡村评体系常用指标总结见图6。
图5 生态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指标选取
图6 美丽乡村内涵下的美丽乡村评体系常用指标选取
2.3.3 乡村振兴视角的评价指标体系
党中央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新时期促进中国发展的战略安排,美丽乡村建设也应服务于乡村振兴[5]。
张易结合多学科内容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以村民权益指导性指标、产业经济指导性指标、环境建设指导性指标、文化风俗指导性指标为一类指标,催化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评价体系、乡村规划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间的相互作用。多维度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12]。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常用指标总结见图7。
国外对于乡村建设的研究要早于我国,在国内相关研究中,研究范围多为地级市,以县域、乡镇等为研究范围的较少。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生态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评价研究较多,但针对特殊地形村落的评价体系建立较少。同时,乡村基本情况不同,资料以及数据的获取也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重复及针对性较弱的指标,运用综合加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及打分的实用性仍待商榷。
生态是当下不可忽略的问题,在后期的研究当中将继续以生态为主要研究视角;由于我国地形复杂,也造成了乡村发展情况的不同,因此在后期研究当中,考虑运用ArcGis等软件、结合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美丽乡村空间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增加指标选取的科学性;综合加权法对于构建指标体系的指导性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考虑结合参考值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17]。
图7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指标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