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严,刘向民
(石家庄铁道大学 数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中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实施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对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决定把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逐步转化为政策实施,并制定了时间表和行进路线图。
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教育受众面十分广泛。物理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思想性和方法性,其中蕴含着朴素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自然辩证法,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发展过程的缩影,物理学发展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方法论,存在大量有价值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使物理知识的传授高质高效,又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做到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思政,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2]。本文对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的思政方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强化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理学发展史内容,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之中,占领育人的互联网高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全面育人。
从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出发,以知识点为媒介,以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基础,以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从科学逻辑到学科逻辑抽取立德树人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教育与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的结合点。其次,在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上,要把物理定律、物理实验产生的背景、认识过程和方法以及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做出的不懈努力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精神,以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物理科学概念、物理规律的形成、科学实验的完成,以及所有的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的长时间积累,汇聚和利用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才最终得以完成的。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在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大量研究基础之上,又经过牛顿长达数年的艰苦努力探索才得以完成的。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知过程,经历了电子模型的提出与改良、卢瑟福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行星模型理论、原子线状光谱实验规律、玻尔的氢原子理论等阶段,最终到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建立量子力学之后,人们才对原子结构有了基本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对物理理论发展历史的讲授能够使学生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内在逻辑体系,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精神[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其中不少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墨子》记载了中国古人对小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这一成就领先了西方两千年。中国近现代一大批爱国物理学家,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人,为了祖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和事迹都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4]。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科学技术的成就,有助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信心和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在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中选择合适的内容题材,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以讨论、演讲、辩论、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最大程度发挥课程思政的效果[5]。在课下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发现、沟通、解决学生的疑问,大幅增加师生互动,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天候、全时段思政[6]。课程评价环节可以通过论文、互联网互动、社会实践,或者其他创新形式检验课程思政效果。
建设大学物理及大学实验课程思政素材库。制定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及实施计划。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思政辅助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加师生互动。例如:开展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思政相关专题的课上讨论,增加利用课程思政互联网平台的师生互动等。
通过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讲授物质世界的整体图像,促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不畏艰难、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精神。通过我国重大科技成就和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上研讨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
对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的思政教学,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科脉络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学科目的和意义的集中探讨,使课程思政的内容能够直接、自然地呈现。比如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的情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反思的理念等等,再结合学生熟知的物理学家的事迹,实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
在古代物理学部分,注重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呈现。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利用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进行反思。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实例,以科学的眼光,理性的态度,去体会和看待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科学家的思想,并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并互相交流,在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对曾经的落后、现实的崛起,以及对未来的责任,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在经典物理学部分,主要在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各分支学科的发展脉络中,通过介绍经典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理论的产生过程,介绍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等,使学生体会到“文化的积累、知识的传承、科学的求真、思维的创新”等对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近代物理学部分,通过对十九世纪末期以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为主要内容,介绍相关物理理论、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与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实事求是、发展变革的重要性,树立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勇气,并通过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的建立及发展过程,认识到科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7]。
在物理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部分,通过一个多世纪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线索,展开介绍物理学在理论和实验领域的重要发现和突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8]。同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去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调研、讨论、展示等教学活动。
既体现出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又显示出了专业课思政的内涵,体现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论文展示、交流辩论、网络互动等方式,在课堂内外进行广泛交流。教师按照学生的展示内容,从思想、理论、内容上进行整体把握、引导和点评,从而实现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实现利用新教法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生课程思政教学和效果评估的教学模式创新。制定符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建设大学物理及实验的课程思政互联网平台,建成可观察、可评估的学生课程思政效果考察机制。
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的课程思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总体目标,以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目的,以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内容,利用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获得结合思政理念的教学成果。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之中、占领育人的互联网高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全面育人的目标,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