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金娣
龋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若不及时治疗,龋齿通常会演变为相关口腔疾病,如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伴有疼痛等症状,对咀嚼功能产生较大影响[1-3]。我国第4 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显示,3~5 岁儿童患乳牙龋的几率达70.9%,其中仅有4.1%的龋齿得到治疗[4-5]。患儿就诊过程中常出现牙科焦虑症是使大多数患牙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Tell-Show-Do 行为管理对学龄前患龋儿童龋齿充填治疗配合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间就诊于杭州市中医院丁桥院区口腔科3~5 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人口统计数据收集和筛查,筛查出学龄前浅龋患儿200 例,通过抽签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 例。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体受试者的医学研究伦理原则,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3~5 岁学龄前患浅龋儿童;(2)认知正常。排除标准:(1)伴有口腔炎症;(2)伴重要器官疾病;(3)患先天性精神疾病;(4)先天(或后天)口颌面部畸形。
2.1 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法,将患儿安置到牙椅上后,询问患儿病史,口腔常规检查,向家属说明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同时言语安抚患儿紧张情绪。观察组采用Tell-Show-Do 行为管理法,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跟儿童一起观看龋齿充填治疗相关动画片,向患儿展示牙齿模型及所用材料、器械,让患儿在术前直接触摸所需器械和物品,如指导患儿将吸唾器放入自己的口腔内,提前感受并适应吸唾时产生的负压和声音,指导患儿拿起三用枪并按压喷水,告知患儿高速手机用于去除龋坏牙齿,以消除恐惧心理。
2.2 观察指标(1)应用儿童畏惧调査表—牙科分量表[6](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CFSS-DS)对两组患儿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进行评估。评分级别的构成包含:非常害怕、相当害怕、比较害怕、有一点害怕、一点都不害怕。量表分距为17~85,评分愈高,代表牙科焦虑程度愈高。(2)应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7](faces pain scale-Revised,FPS-R)观测两组患儿痛苦程度。在FPS-R中,分数5 表示“严重痛苦”,分数1 表示“无痛苦”,(见图1)。(3)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生理应激水平采用心电监护仪测定两组患儿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水平。(4)记录两组患儿家属对就诊的满意程度,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图1 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模式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不服从正态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表示[M(P25,P75)],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 test),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男54 例,女46 例,年龄3~5(4.04±0.85)岁。对照组男48 例,女52 例,年龄3~5(4.01±0.85)岁。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干预前后畏惧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干预前畏惧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儿畏惧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Z对=-6.318,Z观=-8.371,P 均<0.01);干预后观察组畏惧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Z=-6.660,P<0.01);观察组干预前后畏惧量表评分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Z=-7.844,P<0.01)。见表1。
表1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畏惧量表评分比较[M(P25,P75)]
3.3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干预前后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干预前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儿畏惧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Z对=-7.044,Z观=-8.798,P 均<0.01);干预后观察组患儿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Z=-9.438,P<0.01);观察组干预前后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Z=-11.082,P<0.01)。见表2。
表2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干预前后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比较[M(P25,P75)]
3.4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干预前后血压和心率比较干预前两组患儿血压、心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患儿收缩压下降(t对=8.499,t观=14.035,P 均<0.05),舒张压升高(t对=-7.943,t观=-21.943,P 均<0.05),心率加快(t对=-27.185,t观=-22.810,P 均<0.05);观察组患儿干预后收缩压低于对照组(t=6.151,P<0.01)舒张压高于对照组(t=-16.533,P<0.01),心率较对照组增慢(t=6.340,P<0.01)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心率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见表3。
表3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干预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表3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干预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注: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Tell-Show-Do 行为管理方法;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1;与对照组差值比较,cP<0.01
3.5 两组学龄前浅龋患儿总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十分满意60 例,一般满意31 例,不满意9 例,总满意率91.0%;对照组十分满意43 例,一般满意36 例,不满意21 例,总满意率79.0%,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47,P<0.05)。
龋齿充填的目的是终止龋齿病变的发展,保护牙髓组织,防止出现牙髓炎或者是根尖炎,恢复牙体外型和功能。龋齿充填的过程包括去净腐质、隔湿、干燥、充填材料、调几个步骤,其中比较关键的操作是去净腐质和隔湿,去净腐质才能终止龋病发展,而好的隔湿效果可以使充填物更加牢固,但由于患儿在心理及生理上的发育尚未成熟,患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往往因焦虑、恐惧而产生不合作行为,给治疗带来困难,不仅降低医疗质量,甚至发生穿髓、软组织损伤等严重情况,给医生和患者带来极大的负担[8]。
牙科焦虑症无疑是许多患儿龋齿不能得到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获得患儿的信任通常会成功完成大部分牙科治疗,并对进一步治疗产生积极反应。友好的环境,熟悉牙医的器械,通常可以减轻儿童患者面临的焦虑和压力[9]。儿童龋齿充填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患儿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并对操作做到良好配合。所以,在龋齿充填过程中能否控制好患儿的行为,并获得他们的配合具有重要意义。口腔医务人员应对儿童心理特点有所了解,同时基于其特点实施相应的诱导。针对3 至5岁儿童组,进行交流时,应多采用简单的手势与语言,有些儿童诊室会配备不同的电子设备,如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通过此类设备,儿童可以更具体更直观的了解龋齿充填治疗会用到的器械和治疗的过程。目前,已有相关公司正在开发不同的应用程序,用于牙科领域对患者进行有关程序的教育,以减少患者的焦虑[10-11]。
近年来,行为管理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患儿口腔医务工作者的重视。Tell-Show-Do 模式是一种非药物行为管理,在众多患儿口腔行为管理方式中,家长更易于接受,本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接受牙科治疗的儿童患者都表现出与龋齿充填不同程度的焦虑,经Tell-Show-Do 行为管理后,通过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评估治疗前后患儿牙科焦虑程度,干预前两组面部表情中位评分为3.0 分(P=0.345);干预后观察组面部表情中位评分为1.0 分,低于对照组中位评分3.0 分(P<0.01)。两组干预前后的畏惧量表中位评分差值分别为2.0 分和1.0 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FPS-R 评分均有降低,但观察组FPS-R 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CDAS 中位评分分别为41.0 分、45.0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干预后观察组CDAS 中位评分29.0 分,低于对照组中位评分39.5 分(P<0.01)。两组干预前后CDAS 中位评分差值分别为10.5 分和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总之,Tell-Show-Do 行为管理法可以显著改善学龄前患龋儿童对龋齿充填治疗的牙科焦虑症状态,提高患儿的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