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3-01-30 10:23:20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
成功密码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英语教学

◎徐 瑾(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使用英语简述中华文化基本知识,主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中外典故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标准表达意义和态度,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既表明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应该具备的社会功能,又提出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英语课程要求,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学会对有关中华文化的学习要素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此来建立自身的中华文化自觉,坚定自身的中华文化自信。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现状

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英语教学活动应该承担文化的载体功能,他们也仅仅停留在传播英语文化的层面上,而通过英语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对较少。这种忽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认知的教学行为,割裂了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分裂了语言教学与社会文化教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不利于建立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敏感性,也不利于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产生这一现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化教学目标影响深远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评价指标仅仅局限于应试成绩,因此当前英语教师通常采用“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语言交流功能的体验。因此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如果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遇到有关文化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没有把这作为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可能就事论事,点到为止,这必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些零碎的、有限的教学片段。这也造成了传统文化渗入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目标浅显化、表面化、零碎化、片段化、单一化,根本无法实现“培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习者”的深层次目标。

2.传统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比重较少

在旧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大多重点介绍的都是以西方文化为主,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力度不足,不能很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结合,难以做到洋为中用,就无法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观念。因此整个教学媒体中英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气氛并不浓。所以,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当中,高中学生遇到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时,因为自身的相关知识储备较少,通常会出现无法用英语来介绍传统文化的情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的优势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该仅限于英语世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增加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自信。

研究数据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有效结合有以下几个优势: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讲解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运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去体验和理解英语的语法、表达技巧以及表达习惯,使得高中生更深刻地认知英语语言的内涵,同时结合实际的生活场景去应用并实践所获取的语言知识,以完成知识的迁移,在整个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在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体会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高中生只有深刻理解并且掌握本国文化,才能够在英语交流以及探索的过程中汲取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步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长为跨文化交流的人才。

3.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高中生作为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日后要基于自我的认知以及理解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必定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1.转变教师思维,了解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教师要转变思维,在教学中全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多种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验,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教师要合理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创新教学形式。例如:本人推荐一些包含优秀中国文化的电影给学生观看,像《花木兰》《功夫熊猫》《鸟瞰中国》等优秀电影,平时也会播放一些关于中外交流的视频,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同时,我积极创建形式丰富多样的趣味教学活动,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学生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孔子、墨子、老子的形象来进行英语表演,鼓励学生自己去体会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

我们一线教师在教授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体验、比较、对比等多种方式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性,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中西方文化,分析、筛选出教材中可能与文化相关的主题,以此来延展出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介绍了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我会在课前收集课文中谈到的中国节日的知识和视频,并在课上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端午节、清明节等节日的由来,以及各地的不同习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节日知识的好奇心,再比较中西方节日的不同,学生会叹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与博大,为国家的强大而自豪,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之后再组织小组活动,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的节日,为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课后,让学生围绕传统节日,写出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形成文字材料。

2.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内涵

在高中英语教学的阶段,为了更好地在英语课堂上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素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熟悉用英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例如:我经常从Amazing China, Hello China,四季中国以及一些英语学习的公众号等为学生搜集素材,让学生学习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中国传统艺术、戏曲、旅游、民俗、节日、电影等在西方世界中的传播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搜集官方的阅读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组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进而加深对于英语知识、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例如:我会要求学生采用制作思维导图,节日英语小报等方式加深对于节气背后文化内涵的认知,从而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突出中西方文化结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语篇理解层面并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知识,我们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应用实践以及迁移创新,由此构建完整的知识闭环。为了锻炼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我创办了文化翻译角,以此来展示学生的优秀古诗翻译,从而营造一种大家都尽力用英语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课堂上通过对比学生案例,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将自己熟悉和喜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并在翻译的过程中与同学互相讨论,自主地优化和简化英文的表达方式,力争将我国诗歌中蕴藏的优美意境用英文表达出来。该活动的组织,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知识,又提高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

4.深度挖掘课本教材内容,为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打开通道

讲授课本教材内容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占据比重最大,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有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部分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要努力创设有效的输入途径,不断寻找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点。

例如:本人在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导入中让学生探讨中国式友谊的表达方式,在这过程中会涉及很多中国的优秀传统故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不够地道准确,我会鼓励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使用更多更好的结构句式及词组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能力。

在必修一Unit 3 Earthquake中讲到地震的预防,我会引入中国古人张衡研制的地动仪视频知识进行讲解,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前人总结的有关地震方面的各种知识,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了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学生肩负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师应认识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研究教材、利用教材,积极探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力求突出学科特色,创设教学情境,将传统文化融入词汇学习、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中,从不同维度强化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英语教学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